1 |
要旨:
古蹟指定程序之主管機關就文化資產指定古蹟之審議,無須於審議過程之任何會議一一邀請相關人等到場陳述意見。
|
2 |
要旨:
對行政機關之判斷餘地,於行政機關之判斷有恣意濫用或其他違法情事時,包括作成判斷之行政機關,其組織是否合法且有判斷之權限,得予撤銷或變更。暫定古蹟處理小組並非由主管機關邀集專家學者所成立,審議會所組成之暫定古蹟處理小組,其組織即非合法,自無判斷是否將建物列為暫定古蹟之權限,將建物列為暫定古蹟之處分即屬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要旨:
主管機關作成歷史建築登錄處分時,僅重文獻而輕忽現場會勘及紀錄,該「系爭建物屬文化資產」專業判斷之資訊完足性即顯有不足;且系爭建物既已失去原有之內部構件,其是否能重新置於建物內,涉及建物原有外觀及功能之回復可能性,登錄理由亦應就此部分之專業判斷加以說明。
|
4 |
要旨:
文化資產保存法賦予主管機關職權發動指定古蹟審議程序,並不限於由建造物所有人申請為之,又縱使建造物所有人於審議程序進行後撤回其申請,亦不生中斷程序進行之效果。
|
5 |
要旨:
行政契約涉及公權力行使,為求明確而杜爭議,除法規另有其他方式之規定者外,應以書面方式為必要。
|
6 |
要旨:
文資審議委員會對於文化資產之審查,既有其判斷餘地,當應要求其判斷存在理由;且此項理由至少是可自其審查過程得知其審查結論之依據。欠缺理由之審議結論,即屬判斷出於恣意濫用而違法。
|
7 |
要旨:
主管機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為暫定古蹟之行政行為時,須有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作用始能完備其為行政處分之內涵,並非謂行政機關內部一啟動文化資產審議程序,未經對外作用即可發生法律效果。在具體事件中是否發生暫定古蹟之權利義務關係,需待行政機關依照同法第 17 至 20 條之法律規定進行相關公權力措施及通知,始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故行政機關依此所為之行政行為,自屬行政處分性質。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要旨:
主管機關對於業已函知相對人啟動古蹟審議程序之同一具體事件,嗣因未及依前函所訂勘查時間至現場勘查,而復以他函通知召開文化資產審議程序現場勘查會議並將前函予以撤銷,應認主管機關有意以後處分取代前處分,重新使其發生「暫定古蹟」之法律效力,而為新的行政處分之意。
|
9 |
要旨:
歷史建築之登錄,性質上屬於負擔處分,對於建物及其定著土地所有權人形成一定之限制。文化資產保存法雖尚未如土地徵收處分採取特別犧牲理論,但若是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已造成人民財產權之減損,主管機關應充分證明其公益之所在,並考量比例原則,以節制公權力行使對於基本權之侵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要旨:
接獲欲提報為歷史建物之建築恐遭拆除之緊急情況通報時,未依民國 96 年 12 月 4 日修正之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第 4 條規定,召集暫定古蹟處理小組審議通過,即作成行政處分逕列該建築為暫定古蹟,未符法規所定必經之內部程序,有違正當行政程序,自屬違法。又此暫定古蹟處理小組與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組織構造及審議功能並非相同;逕列暫定古蹟之處分與登錄歷史建築之處分,其作成程序及規制效力,亦均不同,尚難因該建築嗣經被上訴人之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即得類推行政程序法第 114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而已補正前述行政處分之瑕疵。另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34 條第 1 項規定,禁止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破壞其完整、遮蓋外貌或阻塞觀覽通道之對象,係以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為限。至於暫定古蹟於審議期間內,因同法第 20 條第 3 項明定即視同古蹟,固亦屬上開第 34 條第 1 項規定之古蹟範圍;惟僅列冊追蹤而未進入審議程序者,則非屬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1 |
要旨:
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若在參與審議之古蹟指定事件中,除法定之審議職權外,另受託提供非審議職權所屬之鑑定性意見而任鑑定人者,易形成對該審議事務之預斷性偏見,妨礙各委員彼此間經由溝通討論形成共識性專業決定之公平性,應依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 7 條第 1 項、行政程序法第 32 條第 4 款等規定,迴避參與審議會之討論、表決;若應迴避而未予迴避者,不論扣除該應迴避委員之出席人數計算的同意可決比例如何,依該決議作成古蹟指定之處分,仍有違法瑕疵而應予撤銷。
|
12 |
要旨:
和解行政契約係雙方當事人對事實或法律關係不明確,無法經由行政機關依職權調查而排除,經由相互退讓以解決爭執之契約。因行政契約涉及公權力行使,為求明確而杜爭議,應以書面方式為必要。
|
13 |
要旨: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7 條第 2 項雖規定,具古蹟價值之建造物遇有緊急情況時,主管機關得逕列為暫定古蹟,並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觀諸上開規定可知,得對暫定古蹟之決定提起行政救濟程序之人係建築物之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等。本件提起撤銷訴訟之原告實係建築物之抵押權人,非屬上開規範之應受通知人,不因本件建築物經列為暫定古蹟,即認其抵押權因而受損,故非屬行政訴訟法第 4 條第 3 項規定之利害關係人,自不具提起撤銷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4 |
要旨:
經主管機關逕行列為或依法成為暫定古蹟之決定,係屬行政機關作成完全及終局之決定前,為推動行政程序之進行,所為之指示或要求,具有規制性質之「準備行為」,性質上雖亦屬行政處分,然不具有強制執行之問題,故當事人不得對其單獨進行行政爭訟,而應與其後之終局決定一併聲明不服。
|
15 |
要旨:
公務員於行政程序中是否具有應否迴避之事由,應以特定行政程序之具體事件有無法定迴避原因,作為應否迴避之判斷依據,且申請迴避之當事人應舉其原因及事實,並應為適當之釋明。
|
16 |
要旨:
關於逕列為暫定古蹟處分之行政程序,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7 條第 5 項規定授權訂有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為其特別之程序規範。至於古蹟指定處分之行政程序,則係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4 條第 3 項授權訂定之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3 條第 1 項規定:「古蹟之指定,依下列程序為之:一、現場勘查。二、審議並作成指定處分之決定。三、辦理公告。四、直轄市、縣(市)定者,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兩者各受不同之行政程序所規範,可見暫定古蹟程序係獨立之行政程序,而非屬古蹟指定程序之一部分。再者,暫定古蹟於法定審查期間內視同古蹟,是逕列為暫定古蹟處分發生指定古蹟之規制效力,包括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21 條第 1 項規定限制古蹟形貌之修復及再利用方式,依同法第 28 條規定,限制私人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所有權移轉之規制作用,已對外直接發生侵害所有權之實質效力,而非僅單純發生程序上規制作用之程序效力或不發生規制效力之準備行為,應非行政程序法第 174 條所指行政程序行為。況逕列為暫定古蹟處分所發生之法律效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7 條第 3 項及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第 8 條規定,須於指定古蹟審查期間期滿仍未完成審查時,或於審查程序中經認定未具古蹟價值者,始失其效力。因此,建造物所有人對於主管機關作成逕列為暫定古蹟之行政處分如有不服,於未失其暫定古蹟之效力前,為解消其規制效果,自有提起行政訴訟以謀求權利救濟之必要。
|
17 |
要旨:
文資審議委員縱曾參與相關產學計畫,惟相關計畫倘非主管機關所委託或與系爭受指定之古蹟無涉者,即難據此臆測該委員執行職務容有偏頗之虞。
|
18 |
要旨:
臺中市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之功能係為行政機關提供文化古蹟之專業諮詢,本身並非享有公權力之合議制行政機關,此由本件古蹟指定仍由臺中市政府對外公告而為行政處分,足證該委員會僅具諮詢功能,其對本件古蹟指定之判斷並無法定拘束力。
|
19 |
要旨:
文化資產主管機關以函文通知相對人啟動指定古蹟之文化資產審議程序,並於一定期日辦理文化資產現場勘查,以及嗣後因有繼續審議之必要,而發函相對人通知延長暫定古蹟審議期間,均屬發生「暫定古蹟」法律效果之行政處分。
|
20 |
要旨:
主管機關撤回假扣押執行時,其代履行文化資產回復原狀之修復工程採購契約尚未簽訂及施工,亦未支付該部分之修復費用,即無從依文資法規定向相對人徵收費用,自無事實或法律關係不能確定之情事,雙方亦未就此簽定書面契約,難謂已就此成立和解契約。
|
21 |
要旨: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為三級機關,其裁撤、調整或組織條例之廢止,依法須報請一級機關轉請立法院審議。在法定程序完成之前,將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之四級機關,是否適法,已否完成更名程序,仍有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