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要旨:
私立大學與所屬老師間之聘任契約雖屬私法關係,然就教師之不續聘事項之決議過程,仍應遵守正當程序之法律原則。故私立大學校教評會成員有無具利害關係而應自行迴避或申請迴避事由時,仍應依迴避法理並參酌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就具體個案認定處理。
|
2 |
要旨:
按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2 條第 2 項前段、第 3 項規定,可知有關公務人員職場性騷擾事件之處理程序,應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相關規定,其申訴、救濟及處理程序,則應依公務人員人事法令之規定。又按性騷擾防治法第 1 條第 2 項規定,公務人員職場性騷擾事件,其成立或不成立之基礎事實,若與性騷擾防治法第 12 條、第 24 條及第 25 條規定無涉,亦無性騷擾防治法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要旨:
(一)教師法第 14 條第 4 項「停聘靜候調查」之規定既屬暫時性之措 施,且有公益考量因素,故停聘案之處理,教評會僅就初步書面資 料作調查,即僅處理相當於是否作成終局解聘處分前之保全程序。 此可由 108 年 6 月 5 日修正公布(尚未施行)之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已改採該項各款為「應予解聘」之正面表列立法 方式,並就現行同法第 14 條第4 項移列並修訂為第 22 條第 1 項停聘之規定可知。是教育部 102 年 10 月 31 日函係教育部本 於教師法主管機關,就統一解釋教師法第 14 條第 4 項而訂頒之 解釋性規定,核與教師法第 14 條第 4 項之立法意旨無違。(二)學校教評會為維護性平事件受害學生之受教權及身心安全,並避免 受害學生於調查過程中必須繼續面對被調查人,以及可能嚴重影響 後續調查程序之進行,而不給予被調查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於法尚 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要旨:
一、民國 102 年 7 月 10 日修正公布前之教師法,對於因法定事由經 解聘、停聘或不續聘之教師,不得聘任為教師,此乃依當時教師法第 14 條第 3 項規定之法律效果。二、102 年 7 月 10 日教師法修正公布後,方有經學校教評會議決並報 教育部核准後,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規定。依教師法(按指 103 年 1 月 8 日修正公布,下同)第 14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規定,教師 有同條第 1 項第 13 款「行為違反相關法令,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規定之情事,經教評會議決解聘或不續聘者,除情節重大者外,應 併審酌案件情節,議決 1 年至 4 年不得聘任為教師,並報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核准;教師有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款至第 12 款或同條第 2 項後段情事之一者,不得聘任為教師;已聘任者,應 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是依上開規 定所為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行為,具有剝奪教師受聘於全國其他各級學 校之職業選擇自由而影響其工作權之效力,已非教師與原聘任學校間 之聘任契約法律關係範圍內事項,核為單方具有規制效力之行政處分 。三、公立大學以其所屬教師具有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事由,而 本於契約當事人地位對其為解聘之意思表示者,僅得使該教師退出該 校之現任教職。惟為維護學生受教育之權利,對於具有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款至第 12 款情事,或因第 13 款事由且情節重大 遭解聘之教師,立法者認其已不適任於教職,乃以教師法第 14 條第 3 項之規定,使其終身不得再任教師,以維護公益。至於立法者基於 比例原則之考量,就因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3 款之事由遭到 解聘,除情節重大者外,規定教評會應併審酌案件情節,依教師法第 14 條第 2 項規定,議決教師 1 年至 4 年不得聘任為教師,報 經教育部核准,此雖非終身禁止再任教師,惟亦限制教師於一定期間 內選擇職業之自由,並對其他學校聘任該教師之契約自由形成拘束, 亦於學生受教權有重大影響,而為單方令該教師於一定期間退出教師 職場之決定。其中應經學校教評會於解聘事件中併同議決 1 年至 4 年不得聘任為教師之程序,乃基於學校對該解聘事實情節最熟知之考 量,惟學校於教評會議決後仍應將議決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其旨即因此已非單純屬於原學校與其聘任教師間之聘任法律關係,而 是使教師於一定期間內全面退出教師職場,限制教師工作權之重大事 項,故賦予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統籌對學校之議決為實質審查以作成最 終決定之權責。是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教師法第 14 條第 2 項 規定對公立大學教評會議決教師於一定期間不得聘任為教師之核准, 始對該教師產生於一定期間內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規制效果。從而,公 立大學將教育部對此作成之核准決定轉知教師知悉,教師對該 1 年 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處分,循序提起行政訴訟,應以核准之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教育部為被告。
|
5 |
要旨:
(一)依司法院釋字第 498 號及第 527 號解釋意旨,地方自治團體享 有憲法所保障之地方自主組織權,為法律上具有自我負責處理自己 事務之獨立行政主體,得因地制宜自主規劃採取有效能之組織體, 遂行地方自治團體內部任務之分派及執行。又地方主管機關條款係 我國立法上以最高行政機關代替行政主體之習慣,故其規範意義應 解為直轄市與縣(市)公法人本身,僅在表明相關地方自治團體有 其管轄權限,而不應認其係限定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為主管 機關,故無論是自治事項的確認或委辦事項的規定,其均屬地方自 治團體之權限,從而取得團體權限之地方自治團體,得基於自主組 織權,決定其內部執行機關。(二)警察機關受理被害人之申訴而調查性騷擾事件,同時具有行政行為 及刑事偵查行為之性質,是性騷擾事件之被害人提起申訴,應與告 訴等同視之,祇需有意思能力,即得為之;另被害人製作筆錄僅為 事實行為,非一般之行政程序行為,自不以有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 為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要旨:
程序係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行為時所須遵循之方式或手續,程序規定之制定係確保行政處分實體上之合法正確,有關行政程序之瑕疵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因從不同功能之角度觀察而有所差異,若程序瑕疵違反可能影響到行政行為之實體決定時,自構成該處分得撤銷之事由。但若是行政機關於作成終局之實體決定前,在行政程序進行中所為之各種程序行為或決定,因欠缺完全、終局之規制效力,不得對其獨立進行行政爭訟,而應與其後之終局決定,一併聲明不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7 |
要旨:
公立學校對於職場霸凌申訴事件之處理結果,對外並無法效性,並非具有對外規制效果之行政處分,僅屬學校內部管理措施。相關處理程序如有瑕疵,因欠缺完全、終局之規制效力,仍應與其後之終局決定一併聲明不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要旨:
於行政訴訟事件審理中,有關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訴訟資料或證據,足以對行政罰之構成要件存在有所影響,而未於刑事裁判或不起訴處分所審酌認定,行政法院自得認定事實,而為裁判之基礎,自不受刑事裁判或不起訴處分之拘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9 |
要旨:
審核官就考績有最後之審核權;考績表於審核程序終結後,固須送上級查核單位查核用印,然查核單位僅有查核權,查核結果如同意原審核機關之考績決定,則予以備查;倘認原審核機關之考績決定有誤而應予糾正,則應發還原審核機關更正或重考,尚不得任意更正審核程序所決定之考績。此外,考績處分係考評機關就受考人於考績年度之表現成績,按各考評項目予以評比,本綜覈名實、信賞必罰之旨,作準確客觀之考核。故不利於受考人之考績處分,雖有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惟性質上並非就人民自由或權利施予積極性的「限制或剝奪」,應無行政程序法第 102 條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