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實務見解
瀏覽人數:44366936人
1
裁判字號:
旨:
所謂煽惑,是指一般大眾本無犯罪或違法抗命的意思,或雖有犯罪或違法抗命的意思,但仍未著手實行時,因行為人的煽動或蠱惑行為,而使其萌生或更堅定其犯罪或違法抗命的意思。學運領袖們的抗議行為係表達其當日之行動目的,以佔領議場之方式阻止立法院開會,屬言論自由的保障範疇,難謂有勸誘或慫恿鼓勵不特定第三人自立法院外進入立法院內之煽惑情事。此外,刑法第 306 條所稱之無故,係指無正當理由擅入他人住宅或建築物而言,而有無正當理由,則不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為限,需依違法阻卻事由之一般原理,視其行為是否具有社會相當性以為斷。因此,佔領立法院的行為若符合公民不服從之要件,足認其行為具有社會相當性,欠缺實質違法性,係有正當理由,自與無故之構成要件不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旨:
警察為預防危害,而對民眾施以管束之行為,係屬即時強制行為,其性質屬事實行為,本身並未包含有創設、形成、變更權利義務內容,並非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自非行政處分。而警察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9 條第 2 項規定將管束乙事通知被管束人或其家屬或其他關係人,亦僅係單純事實通知或理由之說明,並未對被管束人發生任何法律上效果,僅屬觀念通知,亦非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