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5957255人
號: 1063120912
旨: 因違反建築法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06 年 11 月 21 日
發文字號: 新北府訴決字第 1061618256 號
相關法條 訴願法 第 79、81 條
建築法 第 2、73、77、9、91 條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6 條
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事件裁罰基準 第 3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063120912  號
    訴願人  琪○荅企業有限公司
    代表人  吳○忠
    送達代收人  陳宏銘  律師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
上列訴願人因違反建築法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民國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
字第 1061168911 號、同日字第 1061170044 號及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
第 1061340697 號等 3  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
決定如下:
    主    文
關於原處分機關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340697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
分書所為之處分撤銷,由原處分機關另為適法之處分。其餘訴願駁回。
    事    實
(一)緣訴願人為坐落本市○○區○○路 249  號 1  樓前方建築物(原核准用途為
      建築物退縮之入口門廳,下稱系爭建築物 1)之所有權人。原處分機關前經稽
      查認系爭建築物涉及未經核准變更外牆,已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
      ,遂以民國(下同)103 年 10 月 16 日北工使字第 1031939734 號函、104 
      年 3  月 20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40438797 號函及 104  年 9  月 17 日新北
      工使字第 1041745273 號等 3  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各裁罰新臺幣(下同)
      6 萬元、8 萬元及 10 萬元罰鍰,並命限期改善在案(其中 104  年 3  月 2
      0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40438797 號函部分經訴願人提起訴願,經本府決定訴願
      駁回(訴願案號:1043020462);104 年 9  月 17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41745
      273 號函部分亦經訴願人提起訴願,經本府決定訴願不受理(訴願案號:1043
      051075),均已確定)。訴願人就 103  年 10 月 16 日北工使字第 1031939
      734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提起訴願,經本府 104  年 3  月 30 日北府訴決
      字第 1040041359 號函檢送第 1043020030 號訴願決定書,決定:「訴願駁回
      」。案經訴願人提起行政訴訟,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4  年 9  月 17 日 1
      04  年度訴字第 722  號判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原處分機關
      不服判決提起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 3  月 22 日 105  年度判字第
      114 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嗣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4  月 25 日再次
      現場複查,並調閱相關案卷,仍認訴願人於使用執照核發後,就系爭建築物 1
      外牆作與原核定不合之變更,仍以訴願人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
      依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以 105  年 9  月 23 日新北工使字第 1
      051844639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就 103  年 9  月 30 日勘查之違規事實
      ,裁處 6  萬元罰鍰。另依 105  年 4  月 25 日現場勘查紀錄,認訴願人已
      屬第 4  次違規,以 105  年 9  月 23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51845005 號函併
      附同文號處分書,裁處 12 萬元罰鍰,並命停止一切違規行為,且限於 105  
      年 12 月 30 日前改善或補辦手續。訴願人不服系爭二處分,提起訴願,經本
      府 106  年 3  月 28 日新北府訴決字第 1052030383 號函檢送之訴願決定書
      決定:「原處分撤銷,由原處分機關另為適法之處分」在案。嗣原處分機關依
      前開訴願決定書之意旨,以訴願人違反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依同法
      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另以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
      061168911 號及同日字第 1061170044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分別裁處訴願人
      6 萬元罰鍰及 12 萬元罰鍰並請停止一切違規行為且限於 106  年 9  月 20 
      日前改善或補辦手續。
(二)另查,訴願人為坐落本市○○區○○路 249  號 1  樓建築物(領有 81 使字
      第 1397 號使用執照及 102  板變使字第 16 號變更使用執照,使用分區為「
      市場用地」,該 1  樓原核准用途為「市場(B 類 2  組),下稱系爭建築物
      2) 之所有權人。前經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4  月 8  日、105 年 11 月 9
      日及 106  年 1  月 19 日至現場稽查,查得系爭建築物 2  涉有「未經核准
      擅自變動防火區劃牆」,與原核准內容不符之變更使用行為,已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經原處分機關裁處建築物之使用人罰鍰並以 105  年 6
      月 17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51074797 號函及 106  年 1  月 25 日新北工使字
      第 1060164934 號函通知訴願人善盡建築物所有權人督導之責在案。嗣經原處
      分機關於 106  年 6  月 20 日再次至現場複查,現場仍有前開違規情形,爰
      以訴願人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依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
      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第 3  點附表 1【
      第一順序】規定,以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340697 號函併
      附同文號處分書裁處訴願人 6  萬元罰鍰,且限於 106  年 9  月 15 日前改
      善或補辦手續。
(三)訴願人不服前開 3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提起本件訴願,並據
      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到府。茲摘敘訴辯意旨於次:
一、訴願暨補充訴願意旨略謂:
(一)關於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340697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
      所為之處分部分:
      1.訴願人雖為系爭建築物之所有權人,然系爭建築物目前乃由訴願人出租他人
        使用,換言之,系爭建築物之使用人並非訴願人。況查,系爭玻璃外牆係起
        造人所為,亦非訴願人所為,訴願人實非具有實際管理能力之人,對於該物
        並無實質管領力,亦確實提出並無排除違法狀態之可能性,實無違反狀態責
        任。又訴願人出租與他人使用之面積僅有 10 坪,然承租人實際使用面積卻
        占有 20 坪,而其所多占用之 10 坪面積,即為系爭建築物所坐落之土地面
        積,換言之,系爭建築物目前之實際使用狀況,並非訴願人本身所占有使用
        ,而係承租人自行超越合法範圍外,所占有使用之非法建物。
      2.又退萬步言,縱使訴願人為實質上管理人,惟所應負之行政法上義務為「狀
        態責任」,系爭處分之裁罰依據為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之「行為責
        任」,換言之,因訴願人並非行為人,自不受相關法規所拘束,系爭處分竟
        以訴願人為處罰對象,顯有認事用法之違誤。原處分機關援引新北市政府處
        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第 3  點附表 1,此一僅屬裁
        量性性質之行政規則,作為併罰本案使用人及所有權人之法源依據,顯屬違
        法。
(二)關於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
      所為之處分部分:
      1.本案業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4 訴字第 722 號判決及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 3  月 22 日 105  年度判字第 114  號判決認定係違反建築法第 77 條
        第 1  項規定,應負擔「狀態責任」,並非「行為責任」。而有關狀態責任
        之裁處權之 3  年時效起算點,依法務部 96 年 6  月 21 日法律字第 096
        0015313 號函與 99 年 10 月 6  日法律字第 0999037422 號函釋意旨:「
        行政罰之裁處權時效,原則上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終了時起算 3  年
        。又行為人違反行政上義務之行為結束後,其違法狀態依然存在者,學說上
        稱為『狀態犯』;有關狀態犯之處罰構成要件係違法行為本身,而非行為後
        之違法狀態,故對於狀態犯之行政罰裁處權時效,仍自違法行為終了時起算
        ,換言之,自不得將違法事件之查處認定為行為結果之發生。」。
      2.系爭違章建築乃訴願人於 102  年 6  月 7  日即出租與訴外人廖○萍使用
        迄今,系爭違章建築乃係起造人所為,而訴願僅係系爭建築物 1  之所有權
        人,係負擔狀態責任。系爭處分之裁處權時效之起算點,至遲應於 102  年 
        6 月 7  日起算。因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4  訴字第 722  號判決及最高行
        政法院 105  年 3  月 22 日 105  年度判字第 114  號判決,不論主文與
        理由中,均僅判決撤銷原處分而已,均未諭知原處分機關須另為適法之處分
        ,自無行政罰法第 27 條第 4  項規定延後裁處權時效起算規定之適用,是
        以,系爭處分係於 106  年 6  月 26 日方對訴願人裁罰,顯已逾越 3  年
        時效,合屬違法之行政處分。
(三)關於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70044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
      所為之處分部分:訴願人就系爭處分所涉之同一基礎事實,業遭原處分機關以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裁處訴
      願人 6  萬元在案,訴願人不服,提起訴願,業經審理中。姑且不論他案處分
      是否亦有違法之處,既然原處分機關已就完全相同之基礎事實,以他案處罰訴
      願人 6  萬元在案,今僅以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
      裁罰基準此一裁罰性規定,再加重處罰訴願人 12 萬元罰鍰,顯已就相同行為
      裁罰兩次加重處罰。縱使訴願人之違規行為有須加重處罰之情形,原處分機關
      即必須依上開裁量性基準之規定,依法依其職權為適當性之裁量於他案處分中
      ,絕不能夠僅依該裁量性基準規定,而另為系爭處分等語。
二、答辯意旨略謂:
(一)關於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340697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
      所為之處分部分:
      1.訴願人所有系爭建築物 2  涉有「未經核准擅自變動防火區劃牆」,與原核
        准內容不符之變更使用行為,已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經原處分機
        關裁處建築物之使用人罰鍰並以 105  年 6  月 17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510
        74797 號函及 106  年 1  月 25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0164934 號函通知訴
        願人善盡建築物所有權人督導之責以防止違規情事再次發生在案。
      2.原處分機關自 104  年 10 月 28 日是日稽查起至 106  年 6  月 20 日前
        往稽查,檢查結果均不符規定,建築物之使用人(廣○龍華樓餐廳)自始至
        終並未針對 1  樓防火區劃牆與原核准內容不符之變更使用行為恢復原狀或
        補辦手續完成,是以,足認並非對使用人處罰即已足達成行政之目的,是依
        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附表一:「違反
        規定: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及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裁罰對
        象:一、第 1  次、第 2  次處罰使用人,並另函建築物所有權人限期改善
        或補辦手續。第 3  次起每次處罰使用人及併罰建築物所有權人。」,除裁
        處建築物之使用人罰鍰外,併處建築物之所有權人(即訴願人)6 萬元罰鍰
        ,依法應屬允當。
(二)關於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
      所為之處分部分:按建築法之規範架構,可區分為對建築實施行為之管制,以
      及對建築物本身之管制,其所課予之義務,即分屬「行為責任」範疇與「狀態
      責任」範疇。使用執照核發後,作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者,應由擅自變更
      之行為人負擔「行為責任」;至於使用執照核發後,未維護建築物之合法使用
      與其構造設備之安全之所有權人、使用人應負擔「狀態責任」,蓋依前揭建築
      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被法律課予維護建築物於
      法定狀態─建築物受到合法使用,以及建築物之構造與設備安全─的抽象的行
      政法上義務,此等義務並未被預設須以特定面貌的「行為」來履行,只要建築
      物出現不符法律所要求的狀態,即出現法所欲排除的危險狀態,即已構成狀態
      責任義務的違反,並非必須有導致違規狀態的人之行為存在,其所歸責於「所
      有權人或使用人」者即是「狀態責任。」。查狀態責任則著重與物的關係,與
      行為無涉,即該危險狀態的產生,可能來自於人的行為或自然因素,而課予關
      係人排除危險、回復安全之義務。本案系爭建築物 1  違法狀態持續存在,違
      法狀態未改善者,不會有行政罰法第 27 條裁罰權時效經過不得裁罰之情形。
(三)關於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70044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
      所為之處分部分:
      1.按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建築物
        所有權人、使用人、機械遊樂設施之經營者 6  萬元以上 30 萬元以下罰鍰
        ,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續使用者,得連續
        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必要時並停止供水供電、封閉或命其於期限內自
        行拆除,恢復原狀或強制拆除:一、違反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未經核准
        變更使用擅自使用建築物者。」。及大法官釋字第 604  號意旨:「道路交
        通管理處罰條例係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維護交通秩序,確保交通安全而制
        定。依中華民國 86 年 1  月 22 日增訂公布第 85 條之 1  規定,係對於
        汽車駕駛人違反同條例第 56 條第 1  項各款而為違規停車之行為,得為連
        續認定及通知其違規事件之規定,乃立法者對於違規事實一直存在之行為,
        考量該違規事實之存在對公益或公共秩序確有影響,除使主管機關得以強制
        執行之方法及時除去該違規事實外,並得藉舉發其違規事實之次數,作為認
        定其違規行為之次數,從而對此多次違規行為得予以多次處罰,並不生一行
        為二罰之問題,故與法治國家一行為不二罰之原則,並無牴觸。」。
      2.原處分機關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函併附同文
        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係依 103  年 9  月 30 日稽查表所載違規事實所為
        之處分,而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70044 號函併附同文
        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係依 105  年 4  月 25 日稽查表所載違規事實所為之
        處分,並無訴願人所稱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等語。
    理    由
一、按建築法第 2  條規定:「主管建築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
    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本府 104  年 10 月 5  日新北府工建字
    第 1041856028 號公告:「主旨:本府關於建築法除違章建築處理事項外,所定
    主管機關權限劃分予本府工務局執行,並廢止本府 100  年 1  月 19 日北府工
    建字第 1000054371 號關於權限劃分之公告,均溯自 104  年 7  月 24 日生效
    。」準此,本案原處分機關為有權限處分機關,合先敘明。
二、關於原處分機關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及同日字第 
    1061170044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
(一)按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維護建築物合
      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有左列
      情形之一者,處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機械遊樂設施之經營者 6  萬元以
      上 30 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
      續使用者,得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必要時,並停止供水供電、封閉
      或命其於期限內自行拆除,恢復原狀或強制拆除:…二、未依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者。…。」及新北市政府處理
      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第 3  點:「違反本法使用管理規
      定案件之裁罰基準依附表二至附表十之規定。」附表二:「違反規定:建築法
      第 77 條第 1  項;建築物用途分類:其他場所【第三型】:第 1  次處罰 6
      萬元。第 2  次起依罰鍰次數,累次遞增 2  萬元罰鍰。」。
(二)卷查訴願人就 103  年 10 月 16 日北工使字第 1031939734 號函併附同文號
      處分書,提起行政訴訟之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4 訴字第 722 號判決所載:「
      …(三)查依原處分『主旨』欄記載:『有關本市○○區○○路○○號 1  樓
      前方建築物,未經核准擅自變更使用,已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爰依
      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處新臺幣 6  萬元罰鍰,並請停止一切
      違規行為且限於 104  年 1  月 20 日前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
      辦手續完竣者,本局得依建築法相關規定續處。』;說明欄記載:『二、旨揭
      建築物,領有 81 使字第 1397 號使用執照,依執照登載所示,使用分區為『
      市場用地』,原核准用途為『建築物退縮之入口門廳』使用:(一)前經本局
      103 年 9  月 30 日檢查結果不符規定如下:『建築物外牆變更』,惟建築物
      所有權人委託之代理人現場表示:『該玻璃外牆係起造人所為,並起造人與建
      築物所有權人訂有分管協議按現狀使用,且當時已完成玻璃外牆之建造』等語
      ,惟建築物所有權人(即貴公司)具有實質管理能力,前經本局會勘告知違規
      情事仍拒不處理,違規狀態事實仍存在,涉及違反建築物使用類組及變更使用
      辦法第 8  條第 1  項第 8  款規定,業已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
      …。』(見訴願卷第 34 頁),且依被告 103  年 9  月 30 日會勘結果,會
      勘紀錄亦載稱:『…建築物所有權人表示該玻璃外牆係起造人所為,並起造人
      與建築物所有權人訂有分管協議按現狀使用,且當時已完成玻璃外牆之建造』
      等語(見訴願卷第 39 頁),復為被告(按即原處分機關)自承其係以原告(
      按即訴願人)違反狀態責任而非行為責任予以處罰(本院卷第 37 至 38 頁)
      ,從而原告僅係系爭建物之『所有權人』,其於使用執照核發後,縱未維護建
      築物之合法使用與其構造設備之安全,亦僅係應負擔『狀態責任』,而應適用
      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並依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論
      處,詎原處分竟認定原告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之規定,依建築法第 9
      1 條第 1  項第 1  款論處,於法即有未合。…。」,足認本案業經臺北高等
      行政法院認定訴願人(即原告)係應負擔「狀態責任」,並應適用建築法第 7
      7 條第 1  項規定,而依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論處。又臺北
      高等行政法院此一法律見解,並經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 3  月 22 日 105 
      年度判字第 114  號判決予以維持,此觀諸該判決理由六(三)所載:「…,
      惟被上訴人(即訴願人)僅係系爭建物之『所有權人』,其於使用執照核發後
      ,縱未維護建築物之合法使用與其構造設備之安全,亦僅係應負擔『狀態責任
      』,而非應負擅自變更之行為責任,應適用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並
      依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論處,為原判決依職權確定之事實。
      …。」,是本案訴願人確有違反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之情事,原處分
      機關爰依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及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以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及同日字第 1061170044 號
      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分別裁處訴願人 6  萬元罰鍰及 12 萬元罰鍰(第 4  次
      經查獲)並請停止一切違規行為且限於 106  年 9  月 20 日前改善或補辦手
      續,洵屬有據。
(三)至訴願人主張其係系爭建築物 1  之所有權人,係負擔狀態責任。故系爭處分
      之裁處權時效之起算點,應自訴願人 102  年 6  月 7  日將系爭建築物 1 
      出租予訴外人時(違反行政上義務之行為)起算,原處分機關於 106  年 6 
      月 26 日方對訴願人裁罰,顯已逾越 3  年時效云云。惟按狀態責任指對於「
      物」有所有權或事實上管領力之人,依據法令規定,就該「物」具有維持某種
      狀態之義務,只要該「物」出現了不符所應維持的狀態時,即構成「狀態責任
      」義務之違反,故「狀態責任」係屬於一種「結果責任」。又「狀態責任」既
      屬「結果責任」,則只要未維持該「物」合法使用狀態之情形持續存在,其行
      政罰之裁處權時效,即無從起算(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度判字第 180  號判
      決參照)。查本案訴願人所負為「狀態責任」,已如前述,而系爭建築物 1  
      未合法使用之違法狀態至今持續存在,裁處權時效既無從起算,自無逾 3  年
      裁處權時效期間之問題,訴願人前開主張,應係對法令有所誤解。
(四)又訴願人訴稱原處分機關已就完全相同之基礎事實,以他案處罰訴願人 6  萬
      元在案,今僅以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此
      一裁罰性規定,再加重處罰訴願人 12 萬元罰鍰,顯已就相同行為裁罰兩次加
      重處罰一節。惟按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之法律效果,首要為
      罰鍰,為對於行為人過去所為違法使用建築物、構造及設備安全之行為所為之
      制裁,而其中「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在性質上並非對於行為人所為之制裁,
      而係主管機關為防止危害繼續或擴大,命處分相對人除去違法狀態,係課予處
      分相對人一定之作為義務,本質上為單純之負擔處分。如處分相對人未依前述
      負擔處分之內容履行其義務者,依本項後段規定,其法律效果為連續處罰及行
      政執行法中所稱之直接強制。換言之,主管機關依此規定所為之「限期改善」
      ,係就特定事項,科相對人以「限期改善」之行政法上義務,並以此作為未改
      善時,科處罰鍰之要件,而非以行為人過去所為違法使用建築物、構造及設備
      安全之行為為處罰對象(最高行政法院 104  年度判字第 121  號判決參照)
      。另按對於第一次違反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之人,應依同法第 91 條
      第 1  項前段規定,科處罰鍰,並限期改善;若屆期未改善者,則依同項後段
      規定,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兩者適用前提要件不同(最高行政法院
      104 年度判字第 228  號判決參照)。查原處分機關 106  年 6  月 26 日新
      北工使字第 1061168911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所認定之違規事實,為原處分
      機關於 103  年 9  月 30 日稽查時所查得之「建築物外牆變更」之違規狀態
      ,係對於訴願人過去所為違法使用建築物、構造及設備安全之行為所為之制裁
      ;至原處分機關 106  年 6  月 26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170044 號函併附同
      文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則係針對訴願人前經原處分機關 104  年 9  月 17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41745273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裁處 10 萬元罰鍰,並限
      於 104  年 12 月 15 日前恢復原狀或補辦手續,惟經原處分機關 105  年 4
      月 25 日稽查,訴願人未依限改善之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依前開最高行
      政法院判決意旨,前後二次裁處之所認定之違規事實並不相同,裁罰要件亦不
      相同,即無一行為二罰之問題,故訴願人此項訴願主張,委難採憑。
三、關於原處分機關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340697 號函併附同文
    號處分書所為之處分:
(一)次按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建築物應依核定之使用類組使用,其有
      變更使用類組或有第 9  條建造行為以外主要構造、防火區劃、防火避難設施
      、消防設備、停車空間及其他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者,應申請變更使用執
      照…。」、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建
      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機械遊樂設施之經營者 6  萬元以上 30 萬元以下罰
      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續使用者,得連續
      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必要時並停止供水供電、封閉或命其於期限內自行
      拆除,恢復原狀或強制拆除:一、違反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未經核准變更
      使用擅自使用建築物者。」。
(二)次按建築物使用類組及變更使用辦法第 8  條規定:「本法第 73 條第 2  項
      所定有本法第 9  條建造行為以外主要構造、防火區劃、防火避難設施、消防
      設備、停車空間及其他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者,應申請變更使用執照之規
      定如下:…八、建築物之共同壁、分戶牆、外牆、防空避難設備、機械停車設
      備、中央系統空氣調節設備及開放空間,或其他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定項目
      之變更。」。
(三)另按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第 3  點附表
      1 :「建築物用途分類為 A1、B1、B2、B3、B4 【第一順序】,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及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1  次處罰鍰 6  萬元
      。第 2  次處罰鍰 12 萬元。第 3  次起依罰鍰次數,累次遞增 6  萬元罰鍰
      。裁罰對象:一、第 1  次、第 2  次處罰使用人,並另函建築物所有權人限
      期改善或補辦手續。第 3  次起每次處罰使用人及併罰建築物所有權人。」。
(四)卷查訴願人為系爭建築物 2  之所有權人。前經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4  月 
      8 日、105 年 11 月 9  日及 106  年 1  月 19 日至現場稽查,查得系爭建
      築物 2  涉有「未經核准擅自變動防火區劃牆」,與原核准內容不符之變更使
      用行為,已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經原處分機關裁處建築物之使用人
      罰鍰並以 105  年 6  月 17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51074797 號函及 106  年 1  
      月 25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0164934 號函通知訴願人善盡建築物所有權人督導
      之責在案。嗣經原處分機關於 106  年 6  月 20 日再次至現場複查,現場仍
      有前開違規情形,此有原處分機關 105  年 6  月 17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510
      74797 號函、106 年 1  月 25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0164934 號函、106 年 6 
      月 20 日稽查紀錄表及採證照片附卷可稽,原處分機關爰以訴願人違反建築法
      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依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
      建築法使用管理規定案件統一裁罰基準第 3  點附表 1【第一順序】規定,以
      106 年 7  月 18 日新北工使字第 1061340697 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裁處訴
      願人 6  萬元罰鍰,且限於 106  年 9  月 15 日前改善或補辦手續,固非無
      據。
(五)惟按使用執照核發後,作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者,應由擅自變更之行為人
      負擔「行為責任」;至於使用執照核發後,未維護建築物之合法使用與其構造
      設備之安全之所有權人、使用人應負擔「狀態責任」,蓋依前揭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被法律課予維護建築物於法定狀態
      (建築物受到合法使用),以及建築物之構造與設備安全(抽象的行政法上義
      務),此等義務並未被預設須以特定面貌的「行為」來履行,只要建築物出現
      不符法律所要求的狀態,即出現法所欲排除的危險狀態,即已構成狀態責任義
      務的違反,並非必須有導致違規狀態的人之行為存在,其所歸責於「所有權人
      或使用人」者即是「狀態責任」。又使用執照核發後,將建物作與原核定使用
      不合之變更之行為人,若是該建物所有權人或使用人,即同時負擔「行為責任
      」與「狀態責任」,而有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及第 77 條第 1  項規
      定之競合狀態。雖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及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之法
      律效果,均應依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規定處置;惟按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之適用,係「行為責任」,而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則屬「狀態責任」
      (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度判字第 114  號判決參照)。查系爭建築物 2  雖
      經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4  月 8  日、105 年 11 月 9  日及 106  年 1  
      月 19 日至現場稽查,查有「未經核准擅自變動防火區劃牆」,與原核准內容
      不符之變更使用行為,惟訴願人僅為系爭建築物 2  之所有權人,其於使用執
      照核發後,縱未維護建築物之合法使用與其構造設備之安全,亦僅係應負擔「
      狀態責任」,而非應負擅自變更之行為責任,應適用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
      規定,並依建築法第 9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論處,則原處分機關認定訴
      願人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規定,依第 91 條第 1  項第 1  款違反行
      為責任論罰,依前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意旨,自有未合,爰將原處分撤銷,由
      原處分機關另為適法之處分,以資妥適。
四、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部分有理由,部分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79 條第 1  項
    及第 81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主任委員  黃怡騰(公假)

委員  劉宗德(代理)
委員  陳明燦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張文郁
委員  蔡進良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景玉鳳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劉定基
委員  李永裕
委員  林泳玲
委員  賴玫珪

1.如僅對本決定有關罰鍰部分不服,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 2  段 249  號)提起行政訴訟
  。
2.如僅對本決定有關限期補辦手續部分不服,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
3.如對本決定有關罰鍰及限期補辦手續部分均不服,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
  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民國 106  年 11 月 21 日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