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5967413人
號: 1000040376
旨: 因任用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00 年 09 月 13 日
發文字號: 北府訴決字第 1000462490 號
相關法條 中華民國憲法 第 18 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 20、25、29 條
警察職權行使法 第 15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000040376  號
    訴願人  林○暉
    訴願代理人  張泰昌律師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上列訴願人因任用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 100  年 2  月 15 日北消人字第 1000008
062 號函所為之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原處分撤銷,由原處分機關另為適法之處分。
    事    實
緣訴願人參加 98 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人員考試消防警察人員筆試錄取及格,並
於 99 年 3  月 1  日至 100  年 1  月 19 日接受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訓練成績合格
並取得結業證書,再於 100  年 1  月 20 日至原處分機關報到,參加為期 1  個月
之實務訓練;嗣原處分機關以訴願人屬「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
第 3  款所定曾列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之治安顧慮人口,而於訴
願人實務訓練期滿前以 100  年 2  月 15 日北消人字第 1000008062 號函函知訴願
人不得任用為消防警察人員,訴願人不服,提起本件訴願,並據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
到府。茲摘敘訴辯意旨於次:
一、訴願意旨略謂:
(一)訴願人雖曾於 96 年間,因施用第二級毒品 MDMA 經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
      檢察官以 96 年度毒聲字第 2114 號裁定觀察勒戒,經觀察勒戒後,因無繼續
      施用毒品之傾向,乃經釋放後,獲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以 96 年度
      毒偵字第 6444 號不起訴處分,渠從未受「強制戒治」處分,顯非屬警察職權
      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受毒品『戒治』人」,原處分機關將「
      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混為一談,顯然擴張解釋「強制戒治」,並刻意
      曲解法令而誤認「觀察、勒戒」亦屬「強制戒治」,置法律明文規定於不顧,
      有違依法行政原則,侵害訴願人受憲法第 18 條保障服公職之權利。
(二)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9 條規定:「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執行,另以法
      律定之」,因此,立法者對於勒戒及戒治處分之執行,分別訂有觀察勒戒處分
      執行條例及戒治處分執行條例,既然立法者將二者分別立法,即代表二者之情
      節輕重顯然不同,無法相提並論,原處分機關卻仍以訴願人為受戒治人,違法
      作成剝奪訴願人受憲法保障之服公職權、工作權及財產權。
(三)所謂「擬任警察官人員查核辦法」,係內政部依據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6  條
      第 2  項授權訂定,其性質僅屬行政命令,自不得有逾越母法規定之範疇,蓋
      依警察人員人事條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及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規定可知,曾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不屬治安顧慮人口,業已如上所述,則
      試問原處分機關何以能憑僅屬行政命令性質之「擬任警察官人員查核辦法」擴
      張自己之裁量權,認定訴願人為治安顧慮人口?特請貴會審酌並撤銷原處分,
      用維訴願人權益云云等語。
二、答辯意旨略謂:
(一)為求周延,本局於 100  年 3  月 10 日以北消人字第 1000014415 號函請內
      政部消防署釋復該員是否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所指之治安顧慮人
      口,經該署以 100  年 3  月 21 日消署督字第 1001200035 號函復略以:「
      主旨:為本署協助貴局查核 98 年度消防特考班學員林○暉法令適用疑義乙案
      如說明,請查照。說明:……四、為釐清前述警察局查核疑義並明確判定林員
      情形是否屬『受毒品戒治人口』,本署特針對前述警察法規適用疑義於 99 年
      11  月 2  日函請警政署釋疑,該署表示(如附件 4)依『治安顧慮人口查訪
      辦法』規定,『受毒品戒治人』即為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5 條第 2  項
      者,本案林員曾因施用第二級毒品,經移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獲不起訴
      處分,爰屬上述治安顧慮人口之『受毒品戒治人』」;嗣本局再於 100  年 5 
      月 26 日以北消人字第 1000034899 號函請內政部警政署釋復該員是否警察職
      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所指之治安顧慮人口,經該署以 100  年 7  月 6 
      日警署人字第 10001354041  號函復略以:「主旨:有關貴局函詢警察特考錄
      取人員林○暉是否確屬警人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  款『曾
      列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之治安顧慮人口』疑義一案,復請查
      照。說明:……二、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5 條第 2  項規定,受『觀察、
      勒戒』與『強制戒治』者,均屬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1
      0 款規定之『受毒品戒治人』。本案林員曾因施用第二級毒品,經觀察、勒戒
      後,獲釋放及不起訴處分,爰屬治安顧慮人口之『受毒品戒治人』,並為警察
      人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  款『曾列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之治安顧慮人口』」。
(二)訴願人因涉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遭移送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再轉送板橋地方
      法院檢察署偵辦,其施用第二級毒品遭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已該當警察人
      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  款「曾列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
      第 1  項各款之治安顧慮人口」規定,不得任用為警察官之情事,本局對其「
      不得任用」一節並無裁量權限,本局 100  年 2  月 15 日所為之處分洵屬有
      據,應予維持。本件訴願顯無理由,請予駁回等語。
    理    由
一、按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6  條規定:「擬任警察官前,其擬任機關、學校應就其
    個人品德、忠誠、素行經歷及身心健康狀況實施查核;必要時,得洽請有關機關
    協助辦理(第 1  項)。前項查核之對象、項目、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
    由內政部定之(第 2  項)」、同條例第 10 條之 1  規定:「第 6  條人員經
    查核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任用:……三、曾列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之治安顧慮人口(第 1  項第 3  款)。於任警察官後發現其於任用時有
    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應撤銷其任用(第 2  項)」;擬任警察官人員查核辦法
    第 1  條規定:「本辦法依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第 6  條第 2
    項規定訂定之」、同辦法第 4  條第 2  款規定:「擬任警察官人員之查核項目
    如下:……二、治安顧慮人口資料」、同辦法第 6  條規定:「查核結果有本條
    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各款不得任用為警察官情形者,擬任機關、學校應以
    書面通知當事人;當事人不服通知時,得依法提起訴願」;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
    5 條規定:「警察為維護社會治安,並防制下列治安顧慮人口再犯,得定期實施
    查訪:……二、受毒品戒治人或曾犯製造、運輸、販賣、持有毒品或槍砲彈藥之
    罪,經執行完畢或假釋出獄者(第 1  項第 2  款)。治安顧慮人口查訪項目、
    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第 3  項)」;治安顧慮人口查
    訪辦法第 1  條規定:「本辦法依警察職權行使法(以下簡稱本法)第 15 條第
    3 項規定訂定之」、同辦法第 2  條規定:「依本法第 15 條第 1  項規定得定
    期實施查訪對象如下:……十、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5 條第 2  項所定之受毒
    品戒治人(第 1  項第 10 款)」;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犯第 10 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被告……入勒戒處
    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 2  月(第 1  項)。觀察、勒戒後,檢察官……
    ,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
    付審理之裁定(第 2  項前段);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
    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第 2  項後段)」、同
    條例第 25 條第 2  項前段規定:「依第 20 條第 2  項前段……規定為不起訴
    之處分……後 2  年內,警察機關得適用前項之規定採驗尿液」。
二、卷查訴願人曾因施用第二級毒品 MDMA 而經移送臺灣臺北看守所附設勒戒處所觀
    察、勒戒,此有臺灣板橋地方法院 96 年度毒聲字第 2114 號裁定及同院檢察署
    檢察官 96 年度毒偵字第 6444 號不起訴處分書附卷為憑;而內政部消防署及內
    政部警政署均明確函復原處分機關,經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第 1  項規
    定裁定移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之人」,即為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規定第
    1 項第 2  款所定之「受毒品戒治人」,此亦有前揭內政部消防署 100  年 3  
    月 21 日消署督字第 1001200035 號函及內政部警政署 100  年 7  月 6  日警
    署人字第 10001354041  號函在卷足稽;訴願人既因曾經移送勒戒處所觀察、勒
    戒而為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受毒品戒治人」,則因之
    亦屬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  款所定之「治安顧慮人口
    」,即足堪認定;從而,原處分機關依前揭法律規定及擬任警察官人員查核辦法
    第 6  條之規定,以首揭號函通知訴願人不得任用為消防警察人員,固非無據。
三、惟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第 2  項規定:「觀察、勒戒後,檢察官……,
    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
    審理之裁定(第 2  項前段);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
    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第 2  項後段)」,揆諸
    其法文結構,可知施用毒品之行為人經觀察、勒戒後,乃分就「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與「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二種情形分別處分,亦即限於「有」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者,始受「強制戒治」處分,至若「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則不受
    「強制戒治」處分,此有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非字第 104  號刑事判決要旨:「
    ……依該條例(按,即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第 1  項、第 2  項之規定
    ,先行送觀察、勒戒,並依其觀察、勒戒結果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以定其是
    否施以強制戒治之程序……」及同院 95 年度台非字第 59 號刑事判決要旨:「
    ……檢察官應先聲請法院裁定令被告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並視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決定應予釋放、為不起訴之處分,或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勒戒處所強
    制戒治……」足資為憑;準此,「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實乃本質不同之
    處分而不容混淆,申言之,「觀察、勒戒」乃決定施用毒品之行為人是否接受「
    強制戒治」之前置程序,亦即施用毒品之行為人經「觀察、勒戒」後,並非必然
    受「強制戒治」處分。經查,關於何謂「治安顧慮人口」,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  款明定為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所
    列情形;其中未曾犯製造、販賣、持有毒品等罪而僅施用毒品者,則限於「曾受
    毒品戒治人」始為治安顧慮人口;然前揭內政部消防署 100  年 3  月 21 日消
    署督字第 1001200035 號函及內政部警政署 100  年 7  月 6  日警署人字第 1
    0001354041  號函不察,未嚴加區辨「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實乃本質不
    同之處分而將二者等同視之,是否合於論理法則與立法意旨,已非無進一步探究
    之餘地。況該二號函乃處分後之函釋,尚難採據。原處分機關到會言詞辯論時,
    雖提出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99 年度毒偵字第 3976 號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書以為佐證,而主張刑事司法實務上確實將「觀察、勒戒」等同於「戒治」云云
    ;惟查,前開 99 年度毒偵字第 3976 號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一、
    廖○○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裁定送『觀察、勒戒』後,……釋放出所後 5
    年內……施用第 2  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 1  次。……為警盤查,發現廖○○為
    行方不明之『毒品戒治人口』……」僅係「犯罪事實欄」之記載而非「證據並所
    犯法條欄」中之認定,亦即其證據並所犯法條欄僅係認定「二、核被告廖○○所
    為,係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10 條第 2  項施用第 2  級毒品罪嫌。……」,
    而非認定「『觀察、勒戒』等同於『戒治』」;是前開 99 年度毒偵字第 3976 
    號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自難作為「『觀察、勒戒』等同於『戒治』」之論據。
四、又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1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  款明定,治安顧慮人口僅以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所列情形為限;而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款中未曾犯製造、販賣、持有毒品等罪而僅施用毒品者,則限
    於「曾受毒品戒治人」始為治安顧慮人口;申言之,關於「未曾犯製造、販賣、
    持有毒品等罪而僅施用毒品者」,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款與
    同條第 3  項所授權訂定之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10 款規
    定,均已明定限於「受毒品戒治人」始為治安顧慮人口。然前揭內政部消防署 1
    00  年 3  月 21 日消署督字第 1001200035 號函及內政部警政署 100  年 7  
    月 6  日警署人字第 10001354041  號函,乃以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第 2
    項及第 25 條第 2  項前段規定為據,而擴張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10 款所定「受毒品戒治人」之文義,使之含括「僅受觀察、勒戒而未受
    強制戒治處分之人」,則前揭二號函釋逕認「經移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獲
    不起訴處分,爰屬治安顧慮人口之『受毒品戒治人』」,似已牴觸具有法律位階
    之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且本件涉及憲法所保障之服
    公職、工作權之基本權保障,應採嚴格解釋。因此,前揭函釋是否符合「法律優
    位原則」,亦非無疑;況其為處分後之函釋,尚難採據。是以,原處分機關以首
    揭號函知訴願人不得任用為消防警察人員,是否牴觸法律優位原則而與依法行政
    原則有所扞格,容有詳加推求之必要。爰將原處分撤銷,由原處分機關另為適法
    之處分。
五、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有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81 條規定,決定如主文。

主任委員  邱惠美

委員  陳慈陽
委員  陳明燦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張文郁
委員  蔡進良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黃怡騰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王年水
委員  何瑞富

中華民國 100  年 9  月 13 日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