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7923385人
號: 1125060098
旨: 因戶籍變更登記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12 年 03 月 23 日
發文字號: 新北府訴決字第 1120122252 號
相關法條 民法 第 1059、1078 條
訴願法 第 79 條
戶籍法 第 21、46、5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125060098  號
    訴願人  吳○偉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板橋戶政事務所
上列訴願人因戶籍變更登記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民國 112  年 1  月 3  日新北板
戶字第 1115763128 號函所為之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緣訴願人以民國(下同)111 年 12 月 28 日陳述書向原處分機關申請如同其叔父『
吳○紳』改姓『楊○紳』,其得改姓為『楊○偉』。經原處分機關查調相關日據時期
及光復後戶籍資料,訴願人曾祖母「陳氏○」於民國前(下稱民前)26(明治 19)
年 10 月 20 日與吳○結婚,冠夫姓為「吳陳氏○」,育有長男吳○薯,吳○死後,
於民前 21 (明治 24) 年 4  月 12 日與招夫「楊○母」結婚,育有 3  子為次男
「吳○火」、三男「楊○」、四男「楊吳○木」,「吳○火」於 9(大正 9)年 7
月 29 日結婚後,育有 5  男 4  女,其中 5  男為長男「吳○」、次男「吳○」、
三男「吳○三」、四男「吳○郎」、五男「吳○神」。「吳○神」於 35 年初次設籍
時申報姓名為「吳○紳」,且於 38 年 8  月 12 日被「楊○」收養,改從養父姓為
「楊○紳」。原處分機關認依民法規定,子女僅能從父姓或母姓,訴願人之父「吳○
三」及祖父「吳○火」均已歿,訴願人申請變更從曾祖父姓為「楊○偉」,無法受理
,爰以 112  年 1  月 3  日新北板戶字第 1115763128 號函(下稱系爭號函)否准
其申請。訴願人不服,提起本件訴願,並據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到府。茲摘敘訴辯意
旨於次:
一、訴願意旨略謂:訴願人曾祖父「楊○母」與曾祖母「吳陳○氏」生有 3  男,只
    有叔公「楊○」姓楊,但是沒生兒子,祖父「吳○火」把最小的兒子「吳○紳」
    過繼給叔公「楊○」當兒子,並換姓為「楊○紳」,讓訴願人和叔父吳○紳一樣
    ,改姓楊姓等語。
二、答辯意旨略謂:依現行法規規定,子女僅能從父姓或母姓,本件訴願人生父「吳
    ○三」、生母「吳○富」,其僅能從父姓或母姓,則其以楊姓子孫並無楊姓後代
    為由申請改姓楊,於法不合,原處分機關否准訴願人申請改姓楊之處分,洵無違
    法或不當等語。
    理    由
一、按戶籍法第 5  條規定:「戶籍登記,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其轄區內
    分設戶政事務所辦理。」,準此,本案原處分機關為有權限處分之機關。
二、次按戶籍法第 21 條規定:「戶籍登記事項有變更時,應為變更之登記。」、第
     46 條規定:「變更、更正、撤銷或廢止登記,以本人為申請人。本人不為或不
    能申請時,以原申請人或利害關係人為申請人…。」。
三、復按民法第 1059 條規定:「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
    或母姓…(第 1  項)。子女經出生登記後,於未成年前,得由父母以書面約定
    變更為父姓或母姓(第 2  項)。子女已成年者,得變更為父姓或母姓(第 3
    項)。…。」、第 1078 條第 1  項規定:「養子女從收養者之姓或維持原來之
    姓。」。
四、再按法務部 100  年 9  月 8  日法律字第 1000015825 號函釋略以:「民法第
     1059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父母得約定其未成年子女從父姓或母姓,以及
    賦予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姓氏變更為父姓或母姓之同意權,係基於父母之身分所
    為選擇權之行使,尚不得由他人行之,亦不得從第三姓。至於同條第 3  項,認
    為姓氏選擇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權之範疇,故成年人應有權利依據自我認同選
    擇父姓或母姓,而無庸經父母之書面同意,惟仍僅能選擇從父姓或母姓,亦不得
    從第三姓。」、法務部 105  年 9  月 22 日法律字第 10503510620  號函釋略
    以:「按民法第 1059 條規定…本條規定『子女僅能從父姓或母姓』之意旨明確
    ,蓋姓氏雖屬姓名權而為人格權之一部分,惟尚具有家族制度之表徵,且亦涉及
    國情考量及父母之選擇權,故子女之姓氏選擇權雖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權範疇
    ,仍僅能選擇從父姓或母姓,不得從第三姓(本部 101  年 8  月 23 日法律決
    字第 10100579260  號函意旨參照)。」。又內政部 102  年 7  月 17 日台內
    戶字第 1020255406 號函釋略以:「按法務部 80 年 3  月 18 日(80)法律字
    第 4227 號函略以,查招夫婚姻亦是婚姻之一種,日據時期臺灣習慣,招夫婚姻
    應作招婚字,約定當事人間所生子女之歸屬事項,故招夫婚姻既是以繼嗣、扶養
    家人及其他目的而招入,其所生子女之歸屬,通常應於招婚字內予以特定。如不
    以繼嗣為目的,且於招婚字內無特約時,其所生子女,慣例上,歸屬於招夫。」
    。
五、卷查經原處分機關查調日據時期及光復後戶籍資料記載,訴願人之曾祖母「陳氏
    ○」於民前 26 (明治 19) 年 10 月 20 日與吳○結婚,冠夫姓為「吳陳氏○
    」,育有長男吳○薯,吳○死後,再於民前 21 (明治 24) 年 4  月 12 日與
    招夫「楊○母」結婚,育有次男「吳○火」、三男「楊○」及四男「楊吳○木」
    等 3  子。訴願人之祖父「吳○火」於 9(大正 9)年 7  月 29 日與「林氏阿
    玉」結婚共育有 5  子 4  女,其中 5  子分別為:長男「吳○」、次男「吳○
    」、三男「吳○三」、四男「吳○郎」、五男「吳○神」,「吳○神」於 35 年
    初次設籍時申報姓名為「吳○紳」,「吳○紳」於 38 年 8  月 12 日被「楊○
    」收養,從養父姓為「楊○紳」,且訴願人生父為「吳○三」、生母「吳○富」
    ,此有日據時期及光復後連貫戶籍資料等影本附卷可稽。是依前揭民法第 1059
    條及函釋規定,訴願人僅得從父姓或母姓,尚無法從叔公或叔父之姓變更為「楊
    」姓。原處分機關以系爭號函否准申請,洵屬有據。
六、至訴願人主張讓其和叔父「吳○紳」一樣,改姓楊姓等語。查卷附戶籍資料所示
    ,訴願人叔父「吳○紳」於 38 年 8  月 12 日被「楊○」收養,從養父姓為「
    楊○紳」,則「吳○紳」係因收養關係,從養父姓為「楊○紳」,而卷內戶籍資
    料並無訴願人被「楊○紳」收養,自無法依前揭民法第 1078 條第 1  項規定改
    從養父姓,訴願人主張,容有誤解,從而原處分機關以系爭號函否准訴願人申請
    ,於法尚無不合,應予維持。
七、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無理由,依訴願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訴願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吳宗憲
委員  陳明燦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張文郁
委員  蔡進良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劉宗德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董鈺琪
委員  林泳玲
委員  唐美芝

如不服本決定,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臺
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民國 112  年 3  月 23 日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