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7921561人
號: 1115060715
旨: 因戶籍更正登記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11 年 09 月 30 日
發文字號: 新北府訴決字第 1111330230 號
相關法條 訴願法 第 79 條
戶籍法 第 22、46、5 條
戶籍法施行細則 第 13、16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115060715  號
    訴願人  張○子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新店戶政事務所
上列訴願人因戶籍更正登記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民國 111  年 5  月 26 日新北店
戶字第 1115835018 號函所為之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緣訴願人因辦理繼承登記,以民國(下同)111 年 5  月 20 日(收文日)戶籍更正
登記申請書及檢附相關資料以利害關係人身分,向原處分機關申請補填其祖母「張劉
○」(即劉氏○、張劉氏○)之養父姓名「張○」。經原處分機關調閱「張劉○」之
連貫戶籍資料,查無「張○」收養「張劉○」為養女之資料,且「張劉○」係「張○
」為婚配養家男子為目的而收養之媳婦仔,其與「張○」之長男張○成婚後並育有一
子張○,與「張○」間成立姻親關係,無擬制血親(收養)關係;另「張劉○」於張
○死後在「張○」戶內招夫林○,其係寡婦招婚,非訴願人主張前司法行政部 42 年
 6  月 2  日(42)台公參字第 2652 號函釋所示無對頭(即在養家無特定或無匹配
男子)之媳婦仔在養家招贅,而與養家親屬間發生準血親(收養)關係,爰無法確定
「張○」與「張劉○」間收養關係存在。原處分機關乃以 111  年 5  月 26 日新北
店戶字第 1115835018 號函(下稱系爭號函)否准申請。訴願人不服,提起本件訴願
,並據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到府。茲摘敘訴辯意旨於次:
一、訴願意旨略謂:訴願人祖母張劉氏○於民國前 36 年 10 月 4  日被張○收養為
    媳婦仔,其與張○之長子張○育有一子張○,嗣於張○、張○死後,為延續張家
    血脈,於民前 11 年 12 月 16 日招贅林○入張○戶籍,並生子張○興入張○戶
    籍為孫,張○興續炳細別欄載明:「婿林○,長男」,可知張劉氏○雖為媳婦仔
    ,惟其嗣後已與張○(即養家親屬)間發生準血親(收養)關係,有最高法院 6
    9 年台上字第 3317 號民事判決可證。且張劉氏○繼任為戶主之戶籍事由欄載明
    :「明治 9(民前 36) 年 10 月 4  日養子緣組入戶」,可知張劉氏○入張○
    戶籍後,確實存在收養關係,亦無終止收養記事,故原處分應有違誤,應予撤銷
    等語。
二、答辯意旨略謂:查張劉○原為張○媳婦仔,於婚配張○之子張○後,嗣於夫家以
    子婦身分招夫林○,其身分究否即轉換為養女,原處分機關依循戶籍資料、訴願
    人所提事證,並參酌內政部及法務部相關函釋,依論理及經驗法則綜合判斷,仍
    無法確認張○及張劉○間收養關係存在,是原處分機關否准所請,並無違誤等語
    。
    理    由
一、按戶籍法第 5  條規定:「戶籍登記,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其轄區內
    分設戶政事務所辦理。」,準此,本案原處分機關為有權限處分之機關。
二、次按戶籍法第 22 條規定:「戶籍登記事項有錯誤或脫漏時,應為更正之登記。
    」、第 46 條規定:「變更、更正、撤銷或廢止登記,以本人為申請人。本人不
    為或不能申請時,以原申請人或利害關係人為申請人…。」。戶籍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第 14 款規定:「下列登記,申請人應於申請時提出證明文件正本:十四
    、非過錄錯誤之更正登記。」、第 16 條規定:「戶籍登記事項錯誤,係因申報
    資料錯誤所致者,應由申請人提出下列證明文件之一,向戶籍地戶政事務所申請
    更正;戶籍地戶政事務所並依前條規定辦理:一、在臺灣地區初次登記戶籍或登
    記戶籍前之戶籍資料。二、政府機關核發並蓋有發證機關印信之原始國民身分證
    。三、各級學校、軍、警學校或各種訓練班、團、隊畢(肄)業證明文件。四、
    公、私立醫療機構或合格助產士出具之出生證明書。五、國防部或其所屬相關機
    關所發停、除役、退伍(令)證明書或兵籍資料證明書。六、涉及事證確認之法
    院確定裁判、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緩起訴處分書,或國內公證人之公、認證書
    等。七、其他機關(構)核發之足資證明文件。」。
三、復按法務部 84 年 12 月 22 日(84)法律決字第 29676  號函略以:「…日據
    時期臺灣習慣所稱之「媳婦仔」,係以將來婚配養家男子為目的而收養之幼女,
    與養家發生於成婚之姻親關係,並冠以養家姓,惟無擬制血親關係,故戶籍登記
    名義為媳婦仔,以示與養女有別。除有與養家父母雙方依法另行成立收養關係,
    將媳婦仔身分變更為養女外,似不能認其具有養女之身分…。」、法務部 85 年
    1 月 19 日(85)法律決字第 01624  號函略以:「一、查日據時期戶籍資料所
    記載之事實,在無反證前似不宜任意推翻之。若有爭議,似宜由利害關係人以訴
    訟方予以確認,而不宜由行政機關逕行認定。又日據時期戶籍資料「續柄」欄所
    記載者,係家族與戶主、家族與家族間之親族關係…本件依來函所附日據時期戶
    籍資料記載,黃簡○婆係於日據時期明治 23 年(民國前(下稱民前)23  年)
    養子緣組入戶為廖○素之媳婦仔,而「續柄」欄亦記載為「媳婦仔」,參酌上開
    意旨,似可認其為廖○素與戶主高○泉之媳婦仔。二、…又在養家無特定匹配男
    子(俗稱無頭對)而收養之媳婦仔嗣後於養家招贅或由養家主婚出嫁者,應視為
    自該時起與養家親屬間發生準血親關係,其身分即轉換為養女(前司法行政部 4
    2 年 6  月 2  日台 42 公參字第 2652 號函)惟仍須備身分轉換當時有關收養
    之要件…。」、法務部 88 年 2  月 5  日(88)法律字第 046329 號函略以:
    「…日據時期臺灣習慣,招婚有兩種,其一為家女在本家迎夫,稱為「招婿」;
    另一為寡婦留在夫家後夫,謂之「招夫」…。」、法務部 95 年 10 月 14 日法
    律決字第 0950032532 號函略以:「…三、次按日據時期收養之要件,包含實質
    要件與形式要件,說明如下:(一)就實質要件而言…其次,就養子女之資格而
    言:…(3) 女婿或子婦不得為養子女…。」。
四、又最高行政法院 107  年度判字第 695  號判決要旨:「戶籍登記得為更正者,
    限於登記事項有錯誤或脫漏時,始得為之。因此,當事人主張戶籍登記事項有錯
    誤或脫漏之情事,如非因戶政事務所作業錯誤所致,即非屬戶政事務所應主動負
    責查明更正之範圍,應由當事人提出證明文件申請更正。」。
五、卷查「張劉○」之最早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登載姓名「劉氏○」,明治 0(民前
     00 )年 00 月 00 日出生、籍設戶主「張○」戶內、續柄欄登載「媳婦」、續
    柄細別欄登載「戶主張○媳婦仔、招夫林○妻」、事由欄登載「桃園廳○○堡○
    ○○劉○次女明治 9(民前 36) 年 10 月 4  日入戶」,其同戶人口張○於明
    治 00 (民前 00) 年 0  月 00 日出生、父姓名「亡張○」、母姓名「劉氏○
    」、續柄欄登載「孫」、續柄細別欄登載「亡長男張○長男」,則「張劉○」係
    「張○」之媳婦仔,並與「張○」之長男張○育有 1  子張○,此事實亦為訴願
    人所不爭執。嗣劉氏○於明治 34 (民前 11) 年 12 月 16 日招夫林○入戶,
    育有長女張氏○(明治 00 (民前 00) 年 00 月 00 日生)、次女張氏○蓮(
    明治 00 (民前 0)年 0  月 00 日生)及長男張○興(明治 00 (民前 0)年
    0 月 00 日生),其中張氏○、張氏○蓮之續柄細別欄分別登載「招夫林○,長
    (次)女」,張○興之續柄細別欄登載「婿林○,長男」,此有「張劉○」之最
    早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影本附卷可稽。是依前揭法務部 84 年 12 月 22 日函意
    旨,「張劉○」係「張○」之媳婦仔,雖未以本家姓冠以養家姓為張劉氏○,而
    於張○戶內之姓名「劉氏○」、續柄欄登載為「媳婦」,並與「張○」之長男張
    ○育有一子張○,足證「張劉○」係婚配養家男子(有頭對)之媳婦仔,為「張
    ○」之子婦,其與「張○」間僅成立姻親關係,並無擬制血親(收養)關係。
六、次查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戶主「張○」於明治 00 (民前 0)年 0  月 00 日
    死亡後由孫張○戶主相續,張○死亡後由「張劉○」戶主相續,登載姓名「張劉
    氏○」、事由欄登載記事「桃園廳○○堡○○庄不詳番地劉○次女明治 9(民前
     36 )年 10 月 4  日養子緣組入戶」、「明治 28 (民前 17) 年 12 月 29
    日婚姻」,其與林○之婚姻記事劃記改載為「招夫林○明治 25 (民前 20) 年
     12 月 16 日婚姻」,另有 1  女林氏○某(明治 00 (民前 00) 年 0  月 0
    0 日出生)籍設同戶,登載父姓名林○、母姓名張劉氏○。「張劉○」於 35 年
    初設戶籍為戶長,姓名「張劉○」、出生於「民前 00 年 00 月 00 日」,迄至
     00 年 0  月 00 日死亡除籍,均查無養父姓名之記載。且「張○」於民前 36
    年 10 月 4  日收養「張劉○」為媳婦仔,迄至民前 0  年 0  月 00 日死亡除
    籍之戶口調查簿資料,亦查無收養「張劉○」為養女之記載。是依現有前揭戶籍
    資料,原處分機關無法確定「張○」與「張劉○」間收養關係存在,乃以系爭號
    函否准申請,洵屬有據。
七、至訴願人主張「張劉○」招夫林○,並生子張○興入「張○」戶籍為孫,張○興
    續炳細別欄載明:「婿林○,長男」,可知「張劉○」雖為媳婦仔,惟其嗣後已
    與「張○」間發生準血親(收養)關係,有最高法院 69 年台上字第 3317 號民
    事判決可證,且「張劉○」繼任為戶主之戶籍事由欄載明:「明治 9(民前 36
    )年 10 月 4  日養子緣組入戶」等語。惟查「張劉○」係婚配養家男子(有頭
    對)之媳婦仔,為「張○」之子婦,其與「張○」間僅成立姻親關係,並無擬制
    血親(收養)關係,已如前述,嗣後在張○戶內招夫林○,依法務部 88 年 2
    月 5  日函釋意旨,其係寡婦招婚,且「張劉○」繼任為戶主之戶籍事由欄固載
    有「養子緣組入戶」,惟並未有養女之記載,復依法務部 95 年 10 月 14 日函
    釋意旨之女婿或子婦不得為養子女,則「張劉○」既為「張○」之子婦,即難認
    二者間有收養關係。況訴願人所述最高法院 69 年台上字第 3317 號民事判決,
    係因養親無子(無頭對),而招婿為其媳婦仔之夫之情形,尚與本件情形有別,
    亦難援引為有利之論據。
八、訴願人所提光緒 18 年(明治 25 年、民前 20 年)之招婚合約所載被招人「林
    ○選」與張劉○之招夫林○是否為同一人,尚有疑問?且該招婚合約之約定劉氏
    ○娘與林○選所生之長男承接林家宗支從林姓,次男紹張家支派從張姓,多育男
    女對半均分等節,亦與「張劉○」最早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登載所生長男張○興
    、長女張氏○及次女張氏○蓮均從張姓之情形有別,故該合約尚難採憑。從而原
    處分機關依據前揭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及相關戶籍資料予以形式審查,無法確定
    「張○」與「張劉○」間有收養關係,乃以系爭號函否准訴願人申請,於法尚無
    不合,應予維持。
九、又「張劉○」繼任為戶主之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之戶籍事由欄載明:「明治 9(
    民前 36) 年 10 月 4  日養子緣組入戶…明治 28 (民前 17) 年 12 月 29
    日婚姻」,並劃記改載「張劉○」與林○之婚姻日期「明治 34 (民前 11) 年
     12 月 16 日」為「明治 25 (民前 20) 年 12 月 16 日」,且戶內林氏○某
    (明治 00 (民前 00) 年 0  月 00 日出生)登載為劉氏○與林○之女,林氏
    ○某出生日期亦早於「張劉○」與張○所生之子張○(明治 00 (民前 00) 年
    0 月 00 日出生)等記載,亦與「張劉○」之最早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張○為
    戶主)之登載情形有所差異,依前揭法務部 85 年 1  月 19 日函釋意旨,尚非
    原處分機關所得實質審論,訴願人如認「張○」與「張劉○」間有收養關係,自
    得向民事法院提起確認訴訟。
十、另本案事實明確,亦無法令適用疑義,訴願人申請到會陳述意見,核無必要,併
    予敘明。
十一、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無理由,依訴願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

訴願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吳宗憲(公出)
委員  陳明燦(代理)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蔡進良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劉宗德
委員  景玉鳳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劉定基
委員  羅承宗
委員  林泳玲
委員  黃愛玲

如不服本決定,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臺
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民國 111  年 9  月 30 日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