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6910295人
號: 1061050926
旨: 因違反水污染防治法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06 年 11 月 28 日
發文字號: 新北府訴決字第 1061643527 號
相關法條 行政程序法 第 96 條
訴願法 第 79 條
行政罰法 第 18、26、5 條
水污染防治法 第 10、14、15、18-1、3、40、45、64、66-1、7 條
環境教育法 第 23、8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061050926  號
    訴願人  啟○科技有限公司
    代表人  楊○濤
    代理人  林石猛  律師  張宗琦  律師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上列訴願人因違反水污染防治法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民國 106  年 7  月 7  日新
北環稽字第 1061287679 號函附同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70007  號裁處書所為之
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緣原處分機關於民國(下同)105 年 5  月 24 日派員前往本市○○區○○街 20 號
稽查,訴願人於該址從事金屬表面處理業,稽查時現場作業中。原處分機關稽查人員
發現現場有(1) 曝氣池(T01-9) 現場無 PH 計且未添加尿素。(2) 接觸氧化池
(T01-10)現場無溶氧計且添加尿素。(3) 批次酸化槽(T01-16)現場僅添加硫酸
及氯化鐵等與許可文件內容不符之情事,認訴願人未依核發排放許可證登記事項運作
,已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4 條第 1  項之規定,遂當場開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限期
改善或補正通知書(編號:1001098) ,限期自 105  年 5  月 24 日 16 時起至 1
05  年 8  月 22 日 24 時前完成改善,並就該次違規事實,以 105  年 9  月 2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5-090024  號裁處書,裁處新臺幣(下同)6 萬元罰鍰,並依
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第 2  款規定,裁處環境講習 2  小時。
嗣經原處分機關再於 105  年 8  月 25 日派員前往複查,查獲現場仍有(1) 曝氣
池(T01-9) 現場無 PH 計且未添加尿素。(2) 接觸氧化池(T01-10)現場添加尿
素。(3) 批次酸化槽(T01-16)現場僅添加硫酸及氧化鐵等情事,認訴願人仍未依
排放許可證登記事項運作,再度開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改善或補正通知書(編號
:1001185 ),限期自 105  年 8  月 25 日 12 時起至 105  年 11 月 23 日 24 
時前完成改善。訴願人於 105  年 9  月 8  日提具改善完成報告書,9 月 26 日檢
送「水污染防治措施計畫及許可申請表」申請變更水污染防治措施,並經原處分機關
以 105  年 11 月 25 日新北環水字第 1052244774 號函審核同意訴願人所持水污染
防治許可證(編號:新北市環水許字第 05444-01) 為一般性變更。原處分機關另就
105 年 8  月 25 日查獲之違規事項,以系爭 106  年 7  月 7  日新北環稽字第 3
0-106-070007  號裁處書裁處訴願人 276  萬元罰鍰,並依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第 2
款規定,裁處環境教育講習 4  小時。訴願人不服,提起本件訴願,並據原處分機關
檢卷答辯到府。茲摘敘訴辯意旨於次:
一、訴願及補充訴願意旨略謂:
(一)原處分機關就第 1  次稽查作成之 105  年 5  月 24 日稽查通知書,因訴願
      人不諳法律且為第 1  次受稽查,因稽查通知書之標題為「通知書」,注意事
      項三並稱罰鍰金額將另行作成,難以察知該稽查通知書屬正式公文;再從實質
      內容觀之,就「應改善或補正事項」及「完成改善補正應檢送之證明文件」兩
      者,前者說明「應依許可證事項操作」,後者卻說明「符合登記許可事項或辦
      理變更許可」訴願人並無從確定義務之內容,違反明確性原則,後續 105  年 
      8 月 25 日稽查通知書與本件原處分屬一個連貫性之手續,原處分應已承繼 1
      05  年 5  月 24 日稽查通知書之違法性,亦屬違法行政處分,應予撤銷。
(二)原處分未敘明罰鍰 276  萬之計算基礎、方式為何、是否已參酌訴願人應受責
      難程度、所生影響等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之裁處理由,違反行政程序法
      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而屬違法之行政處分。又訴願人於 105  年 6 
      月 8  日提出陳述意見書即開始等待原處分機關回覆,待原處分機關確認改善
      方式,惟原處分機關未回覆即作成 105  年 8  月 25 日稽查通知書,訴願人 
      105 年 6  月 8  日陳述意見書係為確認如何改善,並非未為改善作業。改善
      前之缺失實質上並不影響污水處理,實屬微小且不需耗費諸多時日即得改善之
      缺失,訴願人並非不願配合改善,確實係欲等待原處分機關回覆確認改善方式
      ,原處分機關裁處訴願人 276  萬元,違反比例原則及誠信原則,亦屬裁量濫
      用。
(三)訴願人於 105  年 9  月 26 日已向原處分機關申請水污染防治許可證一般性
      變更,並經原處分機關以 105  年 11 月 25 日新北環水字第 1052244774 號
      函核准訴願人之變更案,核發新北市環水許字第 0544-01  號水污染防治許可
      證在案,有效期間自 105  年 4  月 26 日起至 110  年 4  月 25 日止。原
      處分機關明知此項處分已生效,嗣後仍於 106  年 7  月 7  日作成原處分,
      未察訴願人基於對公權力之信賴提出變更申請,及作成在後之原處分應受其自
      身 105  年 11 月 25 日行政處分之拘束,有違信賴保護原則及行政自我拘束
      原則。
(四)依據「違反水污染防治法按次處罰通知限期改善或補正執行事項準則總說明」
      :「為因應水污染防治法於 104  年 2  月 4  日修正公布,…刪除『按日連
      續處罰』之規定,修正為『按次連續處罰』…。」。依原處分機關答辯說明,
      原處分所以裁罰 276  萬元鉅額罰鍰,係於水污法裁罰準則附表之「限期未完
      成改善應按次處罰者」計算項目,依「以主管機關前次通知應完成改善之限期
      日數計算(一日 1  點)」計算點數達 90 點所致,質言之,以「未完成改善
      之日數」作為衡量罰鍰金額之基準之一。惟如前述,水污法於 104  年修正時
      已改以「按次處罰」,如依原處分所依據之水污法裁罰準則及其附表計算方式
      ,不啻仍生「按日連續處罰」法律效果,所不同者,乃將「按日連續分次處罰
      」改為「累積一次處罰多日」,與母法刪除「按日連續處罰」修法意旨顯然相
      悖,原處分所憑之水污法裁罰準則有逾越母法授權之嫌,原處分依據裁罰準則
      及附表,納入應改善完成日數為計算罰鍰方法,更有裁量濫用之違法。
(五)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5  月 24 日第 1  次稽查時開立之稽查通知書,限期
      訴願人改善起迄時間為 105  年 5  月 24 日至同年 8  月 22 日,該段期間
      內無論何時完成改善,甚至依訴願人原本運作方法運作,依照通知書內容均為
      合法,在訴願人未受勒令停工處分情況下,可為該段期間均為訴願人之「期間
      利益」,縱使訴願人遲至末日即 8  月 22 日始完成改善,亦為原處分機關所
      許,則訴願人新生違法行為或事實狀態,必須該期限經過之 8  月 23 日始行
      起算。因此處罰訴願人第 2  次違反水污法第 14 條第 1  項行為,縱有加重
      處罰必要,亦應自 105  年 8  月 23 日始行起算加重處罰因子,始符合行政
      罰法第 2  次以後違規行為加重處罰,「按次處罰」原理,如任意溯及自改善
      期間「始日」即行起算,顯然未顧及經原處分機關核定為訴願人改善期間之「
      期間利益」,原處分因此計算方法大幅增加訴願人違規點數,導致裁罰金額暴
      增,即有裁量濫用之違法等語。
二、答辯及補充答辯意旨略謂:
(一)查 105  年 5  月 24 日通知書(通知書編號:1001098) 已詳細登載「應改
      善或補正事項」、「限期改善起迄日及時間」及「完成改善補正應檢送之證明
      文件」,並於現場明確告知訴願人所屬員工,無論是改變現場以符合許可登記
      事項或辦理變更許可,均可符合應依許可登記事項運作之法令規定,訴願人可
      自行評估及選擇改善方式,並於改善後檢附相關文件報本局查驗,無失明確性
      原則,訴願人 105  年 6  月 8  日所提陳述意見敘明將提送許可變更,意即
      訴願人已選擇辦理許可變更作為改善方向,訴願人所述係屬卸責之詞。
(二)按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6  年 6  月 12 日環署水字第 1060043745 號函釋,
      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定有「限期未改善應按次處罰者」之加重點數
      ,其點數以前次通知應完成改善之限期日數計算,其計算點數之目的係加重處
      分而非屬按日連續處罰,訴願人所陳顯係對法令之誤解。
(三)又訴願人本應於期限內盡速完成改善,倘限期屆滿後經查驗確認仍未完成改善
      者,即進入按次處罰,此有違反水污染防治法按次處罰通知限期改善或補正執
      行準則第 10 條第 1  項規定可參,訴願人稱其已依限期改善通知完成改善即
      可免遭裁處,顯係對法令執行之誤解。訴願人確實未於限期改善期限內改善,
      亦未就其所述不明確處與本局聯繫,致期限屆滿仍未進行任何改善工作,此由
      訴願人自承於 105  年 9  月 26 日始向本局申請一般性變更審查可稽。訴願
      人於 105  年 9  月 26 日向本局申請一般性變更審查,因未涉及變更污水處
      理設施操作參數、廢污水每日最大處理量等,屬一般性變更,再次核發之許可
      證文件有效期限不會異動,僅以證號編碼異動作為與前次許可文件之區別,訴
      願人認新核發之許可期限自 105  年 4  月 26 日生效,顯非的論。再訴願人
      於 105  年 9  月 8  日、9 月 23 日向本局提送水污染防治改善完成報告書
      、水污染防治措施計畫及許可申請表,皆屬事後改善行為,委難遽以解免其應
      負之違規責任等語。
    理    由
一、按水污染防治法第 64 條:「本法所定之處罰,除另有規定外,在中央由行政院
    環境保護署為之,在直轄市由直轄市政府為之,在縣(市)由縣(市)政府為之
    。」。本府 104  年 7  月 22 日新北府環秘字第 1041270279 號公告:「主旨
    :本府關於…水污染防治法…所定主管機關權限,劃分予本府環境保護局執行,
    …均自 104  年 7  月 24 日生效。」,準此,本案原處分機關為有權限處分之
    機關。
二、次按水污染防治法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事業排放廢(污)水於地面水體者
    ,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發排放許可證或簡易排放許可文件後,
    並依登記事項運作,始得排放廢(污)水。登記事項有變更者,應於變更前向直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請,經審查核准始可變更。」、同法第 45 條第
    2 項規定:「違反第 14 條第 1  項未依排放許可證或簡易排放許可文件之登記
    事項運作者,處 6   萬元以上 600 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補正,屆期仍未
    補正者,按次處罰;…」、同法第 66 條之 1  規定:「依本法處罰鍰者,其額
    度應依污染特性及違規情節裁處(第 1  項)。前項裁罰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第 2  項)。」。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下稱水污法裁罰準
    則)第 2  條:「違反本法規定者,罰鍰額度除依下列規定附表 1  至附表 8
    所列情事裁處外,依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規定,應審酌違反本法義務行為
    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同準則第 3  條:「
    前條附表一至附表五罰鍰額度計算公式規定如下:罰鍰額度=處分點數×處分基
    數(第 1  項)。前項處分點數為違規態樣點數加計加重點數扣除減輕點數;處
    分基數係指依附表八所列處分依據與違規者分類對應之處分基數(第 2  項)。
    依前條附表六或附表七計算罰鍰額度,應依所列情事對應之罰鍰金額裁處之(第
    3 項)。前二項罰鍰額度之計算取至新臺幣元,小數點後無條件捨去(第 4  項
    )。」。本案罰鍰金額計算如下表:
三、又按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自然人、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
    、中央或地方機關(構)或其他組織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分機關並應令該
    自然人、法人、機關或團體有代表權之人或負責環境保護權責人員接受 1  小時
    以上 8  小時以下之環境講習:一、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或自治條例之行政法上義
    務,經處分機關處停工、停業處分。二、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或自治條例之行政法
    上義務,經處分機關處 5  千元以上罰鍰。」、同法施行細則第 7  條第 6  款
    :「本法第 8  條第 2  項第 3  款、第 3  項及第 23 條所定環境保護法律如
    下:…六、水污染防治法。」。
四、卷查,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5  月 24 日派員前往本市○○區○○街 20 號稽
    查,稽查時現場作業中,稽查人員查獲(1) 曝氣池(T01-9) 現場無 PH 計且
    未添加尿素。(2) 接觸氧化池(T01-10)現場無溶氧計且添加尿素。(3) 批
    次酸化槽(T01-16)現場僅添加硫酸及氯化鐵等缺失,核與許可文件內容不符,
    認訴願人未依核發排放許可證登記事項運作,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4 條第 1  
    項之規定,遂開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改善或補正通知書(編號:1001098)
    ,限期自 105  年 5  月 24 日 16 時起至 105  年 8  月 22 日 24 時前完成
    改善改善,並以 105  年 9  月 2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5-090024  號裁處書
    ,裁處新臺幣(下同)6 萬元罰鍰,並裁處環境講習 2  小時。嗣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8  月 25 日前往複查,查獲(1) 曝氣池(T01-9) 現場無 PH 計且未
    添加尿素。(2) 接觸氧化池(T01-10)現場添加尿素。(3) 批次酸化槽(T0
    1-16)現場僅添加硫酸及氧化鐵等情事,此有原處分機關 105  年 8  月 25 日
    水污染稽查紀錄(101655  號)、及採證照片附卷可憑,原處分機關認訴願人仍
    未依核發排放許可證登記事項運作,再度開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改善或補正
    通知書(編號:1001185) ,限期自 105  年 8  月 25 日 12 時起至 105  年
    11  月 23 日 24 時前完成改善。另以 106  年 7  月 7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
    106-070007  號裁處書裁處訴願人 276  萬元罰鍰,並依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第
    2 款規定,裁處環境教育講習 4  小時,揆諸水污染防治法第 14 條第 1  項、
    第 45 條第 2  項、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第 2  條、第 3  條及
    附表三之規定,洵屬有據。
五、至訴願人主張原處分機關 105  年 5  月 24 開立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改善
    或補正通知書(編號:1001098 ),難以察知屬正式公文,且依其實質內容無從
    確定義務之內容,違反明確性原則,原處分應已承繼該通知書之違法性,亦屬違
    法行政處分,應予撤銷云云。然查該通知書注意事項 2  業已載明「不服本處分
    者,得自本處分送達翌日起 30 日內,繕具訴願書逕送原處分機關,並由原處分
    機關函轉上級機關提起訴願。」,客觀上已足以認知該通知書屬公文書,訴願主
    張核無足採;又該通知書已詳細登載「應改善或補正事項」、「限期改善起迄日
    及時間」及「完成改善補正應檢送之證明文件」,無論是改變現場以符合許可登
    記事項或辦理變更許可,均可符合應依許可登記事項運作之法令規定,且訴願人
    於 105  年 6  月 8  日所提陳述意見已敘明就 105  年 5  月 24 日所查獲違
    規事實(1)(2)將採提送許可變更,違規事實(3) 將依原許可證內容補設氯
    化鈣加藥機,足證並無訴願人所稱無從確定義務內容,違反明確性之情事,該 1
    05  年 5  月 24 日開立之通知書並無違誤,自無訴願人所陳原處分應承繼瑕疵
    而為違法行政處分之情事。
六、又訴願人主張原處分機關依水污法裁罰準則第 2  條附表 3  規定,以依「以主
    管機關前次通知應完成改善之限期日數計算(一日 1  點)」方式計算加重點數
    ,仍生「按日連續處罰」法律效果,與母法刪除「按日連續處罰」修法意旨相悖
    ,且侵害訴願人就限期改善期間應享有之期間利益云云。然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6 年 6  月 12 日環署水字第 1060043745 號函釋略謂:「…二、考量違反水
    污染防治法規定而予以限期改善之目的,在於給予業者時間去改善違規行為,維
    持廢水處理設施之穩定操作,避免再次發生污染事件。故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
    額度裁罰準則定有『限期未改善應按次處罰者』之加重點數,其點數以前次通知
    應完成改善之限期日數計算,…其計算…目的係加重處分而非屬按日連罰之概念
    ,並無違反比例原則或重複處分情形。」,按水污染防治法第 45 條第 2  項明
    定,違反第 14 條第 1  項未依排放許可證或簡易排放許可文件之登記事項運作
    ,經裁處罰鍰並通知限期補正,屆期仍未補正者,按次處罰,是主管機關於再次
    裁處時,自得就其「經命限期補正仍未補正」之違規情節列為審酌裁罰內容之依
    據,而列為加重處罰之因素,要與訴願人所稱係「按日連續處罰」有別,亦難謂
    有侵害受處分人限改期間利益之情事,訴願主張,殊非的論,原處分於法並無違
    誤,應予維持。
七、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

主任委員  黃怡騰

委員  陳明燦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張文郁
委員  蔡進良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劉宗德
委員  景玉鳳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劉定基
委員  李永裕
委員  林泳玲
委員  賴玫珪
委員  許宏仁

如不服本決定,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臺
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民國 106  年 11 月 28 日
相關圖表: 附表.PDF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