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7857344人
號: 1061040594
旨: 因違反水污染防治法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06 年 08 月 30 日
發文字號: 新北府訴決字第 1060998111 號
相關法條 訴願法 第 79、93 條
行政罰法 第 18、26、5 條
水污染防治法 第 10、14、15、18-1、3、40、45、64、66-1、7、73 條
環境教育法 第 23、8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061040594  號
    訴願人  陸○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人  吳○勝
    代理人  陳丁章  律師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上列訴願人因違反水污染防治法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民國 106  年 5  月 3  日新
北環稽字第 1060827837 號函附同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3  號裁處書所為之
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緣原處分機關於民國(下同)105 年 6  月 30 日 11 時許,派員前往訴願人所屬臺
北廠(地址:本市○○區○○路 129  號)稽查,該廠屬水污染防治法事業分類及定
義公告之食品製造業,並領有原處分機關核發之水污染防治許可證(字號:新北市環
水許字第 04269-02 號)。本次稽查發現違規情形如下:
一、廢(污)水處理設施之廢水收集池 4(T01-05)旁新增 1  個槽體,且廢水收集
    池 4(T01-05)之廢(污)水流入該槽體;廢水收集池 4(T01-05)有 2  股製
    程廢水進入;廢水調整池(T01-6) 之廢水直接進入加藥混凝池(T01-16);1  
    股洗衣廢水直接進入廢水收集池 7(T01-15),上述事項核與排放許可證登記事
    項不一致,未依排放許可證登記事項運作。原處分機關審認訴願人違反水污染防
    治法第 14 條第 1  項,依同法第 45 條第 2  項及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
    裁罰準則第 2  條、第 3  條規定,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
    106-050004  號裁處書,裁處訴願人新臺幣(下同)13  萬 5,000  元罰鍰。
二、放流池(T01-12)內之廢(污)水溢流至作業環境(廠區地面),未妥善收集處
    理。原處分機關審認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及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
    理辦法第 69 條第 1  項及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第 2  條、第 3
    條規定,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5  號裁處書,裁
    處訴願人 3  萬 1,500  元罰鍰。
三、廠方將一股山泉水直接排入放流池(T01-12),使須經處理始符合水污染防治法
    所定管制標準之廢(污)水於排放前,與無需處理即能符合標準之水混合稀釋。
    原處分機關審認訴願人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  第 2  項,依同法第 4
    6 條之 1  及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第 2  條、第 3  條規定,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6  號裁處書,裁處訴願人 183 
    萬 6,000  元罰鍰;原處分機關另以前開混合稀釋之行為,核屬嚴重影響附近水
    體品質,符合情節重大之要件,依同法第 46 條之 1  規定,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3  號裁處書,命訴願人所屬臺北廠自 106  年 
    5 月 3  日起全部停工。
四、廢(污)水處理設施之快混池(T01-7) 及慢混池(T01-8) 之攪拌機損毀,溶
    解空氣浮除池(T01-9 )未使用,未依廢(污)水排放地面水體許可證登記之操
    作參數範圍內執行。原處分機關審認訴願人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  第
    4 項及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第 10 條第 1  款,依水污染防治法第 46 條之 1
    及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第 2  條、第 3  條規定,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7  號裁處書,裁處訴願人 129 萬 6,000
    元罰鍰。
    原處分機關另依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第 2  款規定,命訴願人之環境保護權責人
    員林○富參加環境講習 6  小時整。訴願人不服首揭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
    環稽字第 1060827837 號函附同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3  號裁處書所為
    命訴願人所屬臺北廠停工之處分,提起本件訴願,並據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到府
    。茲摘敘訴辯意旨於次:
一、訴願及訴願補充理由意旨略謂:
(一)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6  月 30 日稽查後發現上述違規情事後,訴願人即投
      入超過 2  千萬進行改善,希望符合國家法規,並於 106  年 3  月 30 日向
      原處分機關申請水污染防治措施計畫(收件字號:1060607345),於 106  年 
      4 月 24 日預報檢測採樣行程,並完成採樣檢測,也符合放流水標準所定之水
      質。
(二)本廠是合法代工鮮食廠,提供便利健康飲食,並為 150  多位員工提供工作機
      會,賺取微利 3% 供工廠營運正常運作,貴局卻引用 105  年 6  月 30 日之
      情事,不顧本廠努力改善決心,亦不顧員工工作權。
(三)又原處分機關以「訴願人所屬臺北廠將一股山泉水直接排入放流池(T01-12)
      ,使須經處理始符合水污染防治法所定管制標準之廢(污)水於排放前,與無
      需處理即能符合標準之水混合稀釋。核屬嚴重影響附近水體品質,已符合情節
      重大之要件」為由,對訴願人為停工處分。惟該等引入山泉水之行為並非「混
      合稀釋」,更非與其他「無需處理即能符合標準之水混合」,而是用來清洗槽
      底之用。又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7  月 7  日再次前往案址稽查時,105 年 
      6 月 30 日之違規爭議狀態均不復存在,此由原處分機關 105  年 8  月 4  
      日新北環水字第 1051426809 號函可知,亦即訴願人於 105  年 7  月 7  日
      稽查後,訴願人僅需處理放流水標準之問題。
(四)原停工處分所認定之事實,認為「嚴重影響附近水體品質,已符合情節重大之
      要件」者,容非無疑。蓋:
      1.假設,所謂「將一股山泉水直接排入放流池(T01-12),使須經處理始符合
        水污染防治法所定管制標準之廢(污)水於排放前,與無需處理即能符合標
        準之水混合稀釋」一節為真,既然事實之認定是「排放前混合稀釋」,則排
        放後何以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
      2.更何況,假設所謂「將一股股山泉水直接排入放流池(T01-12)…,與無需
        處理即能符合標準之水混合稀釋。」一節已臻於「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
        質」之程度,則原處分機關何以在 105  年 6  月 30 日稽查認定當下並未
        要求停工,僅由現場人員表示有違法之虞,甚至連改善通知都沒有。卻於 1
        05  年 7  月 7  日稽查時已不復存在「臺北廠將一股山泉水直接排入放流
        池(T01-12)…」之情形,長達 1  年後,才認為是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
        品質?
      3.綜上可知,所謂「核屬嚴重影響附近水體品質,已符合情節重大之要件」之
        原處分所稱之事實並不存在。
      4.退萬步言之,假設真有 105  年 6  月 30 日稽查認定之「將一股山泉水直
        接排入放流池(T01-12)…」之事實存在,則本件停工處分之作成,也顯然
        非屬必要,且非適當,而屬過度行為而違反比例原則。蓋訴願人為改善放流
        水標準問題,早於 105  年發包予廠商規劃施工並完工,而於 106  年 3  
        月 23 日提出水污染許可證變更之申請。且殊難讓訴願人折服的則是,原處
        分機關在訴願人大量投入金錢、人力改善放流水標準,並於 106  年 3  月
        23  日提出水污染許可證變更申請後,始於 106  年 5  月 3  日以 105 
        年 6  月 30 日所查獲之違規事實(於 105  年 7  月 7  日復為稽查時已
        不存在),認定「核屬嚴重影響附近水體品質,已符合情節重大之要件」,
        而為命訴願人停工之處分顯然非屬必要,亦非適當,乃屬過度行為,嚴重違
        反比例原則。
(五)原處分攸關訴願人企業生存及員工就業之停工處分,將發生企業倒閉之難以回
      復損害及員工失業等急迫危害。訴願人是全國第一家創新生產新鮮熟麵條的製
      造工廠,並於 2004 年獲得 HACCP  驗證,後續更相繼取得麵條、鮮食等類別
      的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國際驗證與 HALAL  認證,為專業麵食及調理
      食品製造工廠。因此,獲得許多知名超商青睞與合作,也創造員工穩定就業環
      境。如訴願人依原處分停工,將造成訴願人企業無法生存及 150  多個員工失
      業,將造成難以回復之損害。
(六)綜上所述,請求撤銷本案停工處分。
二、答辯及答辯補充理由意旨略謂:
(一)查訴願人所屬臺北廠係符合水污染防治法事業分類及定義之食品製造業,並領
      有之水污染防治許可證(許可證號:新北市環水許字第 04269-02 號、許可期
      間:103 年 9  月 9  日起至 108  年 9  月 8  日),即應依訴願人取得之
      許可證之登記事項運作,並負有妥善收集、處理及排放製程所產生之廢(污)
      水,以防治造成環境污染之義務。本局稽查時,發現訴願人違反水污染防治法
      相關規定,本局依法裁處,並現場開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改善或補正通
      知書」,命訴願人進行相關改善,此有送達證書附卷可稽。
(二)再查,水污染防治措施計畫及許可申請審查辦法第 24 條規定,訴願人變更事
      項涉及廢水處理設施功能性部分,應於變更前送本局審查,經核准後,始得變
      更。惟查,訴願人於 106  年 3  月 30 日向本局申請功能性變更之水污染防
      治措施計畫,經本局審查後有多項缺失,已以 106  年 5  月 9  日新北環水
      字第 10606073456  號函駁回申請在案。又訴願人於 106  年 4  月 24 日檢
      測結果僅代表訴願人當日採樣檢測樣品,尚不得作為訴願人改善完成之依據。
(三)本局稽查時查獲訴願人多達 4  項違反事項皆屬不同違規行為,各自獨立,並
      無相關聯,係分別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8 條暨水污染防
      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69 條第 1  項、第 18 條之 1  第 2  項、
      第 18 條之 1  第 4  項及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第 10 條第 1  項決定,違
      規事實甚明,此有稽查照片附卷可稽,本局依法共處以 329  萬 8,500  元罰
      鍰,並無違誤。另訴願人所屬臺北廠,經查獲於放流池接入一股山泉水,使須
      經處理始能符合放流水標準之廢(污)水混合稀釋,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下稱環保署)105 年 3  月 1
      1 日環署水字第 1050017863A  號令規定,本案核屬水污染防治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情節重大,本局依法命訴願人自 106  年 5  月 3  日起停工,
      洵屬有據。
(四)綜上,本案違規事實明確,本件訴願為無理由,敬請查察,予以駁回等語。
    理    由
一、按水污染防治法第 3  條:「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同法第 64 條:「本
    法所定之處罰,除另有規定外,在中央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之,在直轄市由直
    轄市政府為之,在縣(市)由縣(市)政府為之。」。本府 104  年 7  月 22
    日新北府環秘字第 1041270279 號公告:「主旨:本府關於…水污染防治法…所
    定主管機關權限,劃分予本府環境保護局執行,並廢止本府 100  年 1  月 17
    日北府環秘字第 1000005770 號、100 年 10 月 18 北府環規字第 1001256180 
    號關於權限劃分之公告,均自 104  年 7  月 24 日生效。」,準此,本案原處
    分機關為有權限處分之機關。
二、次按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產生之廢(污)水,
    應經核准登記之收集、處理單元、流程,並由核准登記之放流口排放,或依下水
    道管理機關(構)核准之排放口排入污水下水道,不得繞流排放(第 1  項)。
    前項廢(污)水須經處理始能符合本法所定管制標準者,不得於排放(入)前,
    與無需處理即能符合標準之水混合稀釋(第 2  項)。前二項繞流排放、稀釋行
    為,因情況急迫,為搶救人員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重大處理設施,並於 3  小時
    內通知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者,不在此限(第 3  項)。事業或污水下水
    道系統設置之廢(污)水(前)處理設施應具備足夠之功能與設備,並維持正常
    操作(第 4  項)。」、同法第 46 條之 1:「排放廢(污)水違反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第 2  項或第 4  項規定者,處 6  萬元以上 2000  萬元以下罰
    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得令其停
    工或停業;必要時,並得廢止其水污染防治許可證(文件)或勒令歇業。」、同
    法第 66 條之 1:「依本法處罰鍰者,其額度應依污染特性及違規情節裁處(第
    1 項)。前項裁罰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 2  項)。」。
三、再按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自然人、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
    、中央或地方機關(構)或其他組織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分機關並應令該
    自然人、法人、機關或團體有代表權之人或負責環境保護權責人員接受 1  小時
    以上 8  小時以下之環境講習:一、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或自治條例之行政法上義
    務,經處分機關處停工、停業處分。二、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或自治條例之行政法
    上義務,經處分機關處 5  千元以上罰鍰。」、同法施行細則第 7  條第 6  款
    :「本法第 8  條第 2  項第 3  款、第 3  項及第 23 條所定環境保護法律如
    下:…六、水污染防治法。」。
四、末按環保署 105  年 3  月 11 日環署水字第 1050017863A  號令:「核釋水污
    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所定繞流排放與第 2  項所定稀釋行為,為同
    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所稱嚴重污染附近水體品質之行為。」。
五、卷查原處分機關於 105  年 6  月 30 日 11 時許派員前往案址稽查,發現訴願
    人所屬臺北廠之廢(污)水處理設施有未依排放許可證登記事項運作;放流池內
    之廢(污)水溢流至作業環境,未妥善收集處理;廠內有一股山泉水直接引入放
    流池,將處理後始符合水污染防治法所定管制標準之廢(污)水,在排放前,與
    無需處理即能管制符合標準之水混合稀釋;廢(污)水處理設施之快混池及慢混
    池之攪拌機損毀,溶解空氣浮除池未使用,顯未依廢(污)水排放地面水體許可
    證登記之操作參數範圍內執行等 4   項違規行為,此有原處分機關 105  年 6 
    月 30 日稽查紀錄(稽查紀錄編號:04-W-101594)、現場採證照片數幀等附卷
    可稽,本件違規事實明確,洵堪認定。
六、本件訴願人僅就原處分機關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
    03  號裁處書,命訴願人所屬臺北廠自 106  年 5  月 3  日起全部停工之處分
    ,提起訴願,並主張廠內引入山泉水,並非混合稀釋行為;且停工處分明顯違反
    比例原則等語。經查,訴願人所屬臺北廠為水污染防治法事業分類及定義公告之
    食品製造業,依水污染防治法及相關法規,訴願人本應妥善操作維護廢(污)水
    處理設施,防止污染環境之情事發生。依原處分機關 105  年 6  月 30 日稽查
    紀錄及現場採證照片可知,現場有一股山泉水經過砂濾桶後直接流入放流池,與
    無需處理即能符合管制標準之水混合稀釋,自屬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之「混和稀釋行為」,依環保署 105  年 3  月 11 日環署水字第 105
    0017863A  號令,核釋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之 1  第 2  項所定稀釋行為,為
    同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所稱嚴重污染附近水體品質之行為,業已構成水
    污染防治法第 46 條之 1  規定所稱「情節重大」之情形;又訴願人所屬臺北廠
    於 105  年 7  月 7  日及 106  年 4  月 19 日經原處分機關查獲涉有繞流排
    放等違規情事,為避免訴願人所屬臺北廠持續作業,污染附近水體,就訴願人所
    為前揭混和稀釋行為,以 106  年 5  月 3  日新北環稽字第 30-106-050003 
    號裁處書,命訴願人所屬臺北廠自 106  年 5  月 3  日起全部停工,於法並無
    違誤,原處分應予維持。
七、另訴願人申請停止執行一節,因原處分並無合法性顯有疑義、執行後將發生難於
    回復之損害,亦無停止執行之急迫必要性等情事,訴願人訴請停止原處分之執行
    ,顯與訴願法第 93 條第 2  項規定之停止執行要件不合,併予指明。
八、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

主任委員  黃怡騰

委員  陳明燦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張文郁
委員  蔡進良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劉宗德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劉定基
委員  林泳玲
委員  賴玫珪
委員  許宏仁

如不服本決定,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臺
北市士林區文林路 725  號)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民國 106  年 8  月 30 日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