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6385658人
號: 1000031180
旨: 因追繳出國考查活動經費事件提起訴願
發文日期: 民國 101 年 02 月 01 日
發文字號: 北府訴決字第 1001617542 號
相關法條 行政程序法 第 119、124、131、8、9 條
民法 第 125、144 條
民法總則施行法 第 18 條
預算法 第 23、25 條
文:  
新北市政府訴願決定書                                  案號:1000031180  號
    訴願人  李○裕、陳○寧、李○盛、蔡○綢、李○孝、李○桐、柯李○葉、陳○
            煌、林○志、葉○蓮、黃○郁、李張○卿、林○安等 13 人
    選定代表人  李○盛
    原處分機關  新北市蘆洲區公所
上列訴願人因追繳出國考查活動經費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 100  年 9  月 30 日新
北蘆區民字第 1000023536 號函所為之處分,提起訴願一案,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原處分撤銷。
    事    實
緣訴願人等於 86 年 6  月間參加改制前(下同)臺北縣蘆洲鄉公所辦理之出國訪問
日本姊妹市活動(參訪期間 86 年 6  月 12 日至 6  月 20 日),活動款項由鄉公
所以 86 年度自治業務科目項下動支,因該項活動經費經審計部查核與預算用途不符
,由審計室核定剔除,應收回繳庫。原處分機關以系爭 100  年 9  月 30 日新北蘆
區民字第 1000023536 號函命訴願人等繳還相關款項。訴願人等不服,提起本件訴願
,並據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到府。茲摘敘訴辯意旨於次:
一、訴願意旨略謂:訴願人等於 86 年間參加臺北縣蘆洲鄉公所舉辦「訪問日本姐妹
    市活動」,事隔 14 年,現原處分機關要求繳回當初旅費,訴願人等認為於法無
    據且違反行政程序法信賴保護原則、行政機關就該管行政程序,應於當事人有利
    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規定。自其事實發生迄今,業已超過行政程序法第 124
    條「合法授益處分之廢止之 2  年內之除斥期間」,且訴願人等未違背行政程序
    法第 119  條內容所載「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另依據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公法上之請求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因 5  年間不行使
    而消滅。」,行政程序法施行至今已逾 5  年,原處分機關應無請求權等語。
二、答辯意旨略謂:
(一)本件因屬公款補助支出,且係從自治業務預算科目下支應目的是為參訪當時蘆
      洲鄉之日本姊妹市,故性質上應屬公法事件。本件系爭處分之直接法律依據為
      預算法第 25 條第 2  項規定,於法亦屬有據。至於訴願人主張依行政程序法
      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公法上請求權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一節,由於
      該法係於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且同條項尚有「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之
      除外規定,而前揭預算法第 25 條第 2  項規定乃於 87 年即已制定生效,且
      該條既規定「依民法無因管理…之規定請求返還」,即可解為前開行政程序法
      第 131  條第 1  項之除外規定,因此不受行政程序法施行後 5  年請求權時
      效消滅,亦即仍應依上開預算法第 25 條第 2  項規定,依民法無因管理費用
      償還請求權之 15 年時效期間,是本件從行為時 86 年至今尚未滿 15 年,本
      件系爭處分命繳還相關款項乃屬有據。
(二)本件系爭原處分既有上開預算法之法律依據,即無訴願人所稱違反行政程序法
      第 8  保護原則或第 9  條有利不利一律兼顧之原則之問題。蓋系爭補助撥款
      行為牴觸行為當時前揭預算法第 23 條規定及其他行政法規,即違反法律優越
      原則,不得作為當時鄉民代表之訴願人之信賴基礎,或者對系爭行為違法,即
      便不是明知至少也有重大過失而不知其違法之信賴不值得保護等語。
    理    由
一、按「公法上之請求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第 1  
    項)。公法上請求權,因時效完成而當然消滅(第 2  項)。前項時效,因行政
    機關為實現該權利所作成之行政處分而中斷(第 3  項)。」、「民法總則施行
    前之法定消滅時效已完成者,其時效為完成。民法總則施行前之法定消滅時效,
    其期間較民法總則所定為長者,適用舊法,但其殘餘期間,自民法總則施行日起
    算較民法總則所定時效期間為長者,應自施行日起,適用民法總則。」行政程序
    法第 131  條及民法總則施行法第 18 條分別定有明文。關於公法上請求權之時
    效期間,依據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固規定為 5  年,惟就該條項
    修正施行前,公法上請求權時效期間並無明文規定,而係類推適用民法第 125
    條規定之 15 年期間;惟此類推適用之時效期間,若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算,
    其殘餘期間較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所定 5  年時效期間為長者,參諸
    前述民法總則施行法第 18 條規定意旨,即應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適用行政
    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關於 5  年時效期間之規定,俾得兼顧行政程序法規
    定時效期間為 5  年之目的,以使法律秩序趨於一致。又關於時效完成之法律效
    果,為求公法法律關係之安定,及臻於明確起見,民法第 144  條關於時效完成
    後,債務人僅得拒絕給付之規定,於公法上請求權應不得予以類推適用,而應採
    權利消滅主義;即公法上請求權因時效完成即當然歸於消滅(最高行政法院 96 
    年度判字第 914  號、99  年判字第 394  號、99  年度判字第 254  號判決意
    旨參照)。又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所稱「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係指
    行政程序法以外之行政法規對於時效有特別規定其較長或較短之期間者而言,是
    凡屬公法上之請求權,除法律另有特別規定其期間外,不論其原因關係為何,即
    因時效完成而當然歸於消滅,合先敘明。
二、本件原處分機關所主張之公法上請求權,顯係發生於行政程序法施行(即 90 年
    1 月 1  日)前,依上開說明,當時就公法上請求權之時效相關問題,法律尚無
    明文規定,而應類推適用民法第 125  條規定,其消滅時效應為 15 年;然自行
    政程序法施行日起,其原 15  年時效所殘餘之期間,既較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
    第 1  項所定 5  年時效期間為長,則依上開所述,自行政程序法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起,即應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之 5  年時效期間,亦即
    本件原處分機關對訴願人等之請求權時效,除有行政程序法規定之中斷等事由外
    ,原應至 94 年 12 月 31 日屆至,因當日係星期六之休息日,翌日則為星期日
    ,順延至 95 年 1  月 2  日(星期一)屆滿。惟原處分機關遲至 100  年 9  
    月 30 日始函命訴願人等繳還,其請求權時效業已完成,當然歸於消滅,原處分
    即非法之所許,爰予撤銷,以資適法。
三、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有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81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

主任委員  邱惠美

委員  陳慈陽
委員  陳明燦
委員  陳立夫
委員  李承志
委員  黃源銘
委員  劉宗德
委員  景玉鳳
委員  黃怡騰
委員  王藹芸
委員  王年水
委員  黃愛玲

中華民國 101  年 2  月 1  日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