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法條
瀏覽人數:27645204人
法規名稱: 保險法 (民國 111 年 11 月 30 日 修正)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但保險合作社除其經營之業務
,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管機關外,其社務以合作社之主管機關為主
管機關。
保險業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主管機關除得予以糾正或
令其限期改善外,並得視情況為下列處分:
一、限制其營業或資金運用範圍。
二、令其停售保險商品或限制其保險商品之開辦。
三、令其增資。
四、令其解除經理人或職員之職務。
五、撤銷法定會議之決議。
六、解除董(理)事、監察人(監事)職務或停止其於一定期間內執行職
    務。
七、其他必要之處置。
依前項第六款規定解除董(理)事、監察人(監事)職務時,由主管機關
通知公司(合作社)登記之主管機關廢止其董(理)事、監察人(監事)
登記。
主管機關應依下列規定對保險業為監管、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命令解散
之處分:
一、資本等級為嚴重不足,且其或其負責人未依主管機關規定期限完成增
    資、財務或業務改善計畫或合併者,應自期限屆滿之次日起九十日內
    ,為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命令解散之處分。
二、前款情形以外之財務或業務狀況顯著惡化,不能支付其債務,或無法
    履行契約責任或有損及被保險人權益之虞時,主管機關應先令該保險
    業提出財務或業務改善計畫,並經主管機關核定。若該保險業損益、
    淨值呈現加速惡化或經輔導仍未改善,致仍有前述情事之虞者,主管
    機關得依情節之輕重,為監管、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命令解散之處
    分。
前項保險業因國內外重大事件顯著影響金融市場之系統因素,致其或其負
責人未於主管機關規定期限內完成前項增資、財務或業務改善或合併計畫
者,主管機關得令該保險業另定完成期限或重新提具增資、財務或業務改
善或合併計畫。
依第三項規定監管、接管、停業清理或解散者,主管機關得委託其他保險
業、保險相關機構或具有專業經驗人員擔任監管人、接管人、清理人或清
算人;其有涉及第一百四十三條之三安定基金辦理事項時,安定基金應配
合辦理。
前項經主管機關委託之相關機構或個人,於辦理受委託事項時,不適用政
府採購法之規定。
保險業受接管或被勒令停業清理時,不適用公司法有關臨時管理人或檢查
人之規定,除依本法規定聲請之重整外,其他重整、破產、和解之聲請及
強制執行程序當然停止。
接管人依本法規定聲請重整,就該受接管保險業於受接管前已聲請重整者
,得聲請法院合併審理或裁定;必要時,法院得於裁定前訊問利害關係人
。
保險業經主管機關為監管處分時,非經監管人同意,保險業不得為下列行
為:
一、支付款項或處分財產,超過主管機關規定之限額。
二、締結契約或重大義務之承諾。
三、其他重大影響財務之事項。
監管人執行監管職務時,準用第一百四十八條有關檢查之規定。
保險業監管或接管之程序、監管人與接管人之職權、費用負擔及其他應遵
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保險業經主管機關依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為監管、接管、勒令停業
清理或命令解散之處分時,主管機關對該保險業及其負責人或有違法嫌疑
之職員,得通知有關機關或機構禁止其財產為移轉、交付或設定他項權利
,並得函請入出境許可之機關限制其出境。
保險業負責人或職員或以他人名義投資而直接或間接控制該保險業之人事
、財務或業務經營之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保險業
之利益,而為違背保險業經營之行為,致生損害於保險業之財產或利益者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
罰金。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七年
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五百萬元以上五億元以下罰金。
保險業負責人或職員或以他人名義投資而直接或間接控制該保險業之人事
、財務或業務經營之人,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前項犯罪之行為者,得加重其
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本法所稱保險業負責人,指依公司法或合作社法應負責之人。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