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法條
瀏覽人數:27668506人
法規名稱: 行政程序法 (民國 110 年 01 月 20 日 修正)
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
利事項一律注意。
當事人於行政程序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亦得向行政機關申請調查事
實及證據。但行政機關認為無調查之必要者,得不為調查,並於第四十三
條之理由中敘明之。
行政機關調查事實及證據,必要時得據實製作書面紀錄。
行政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見。
通知書中應記載詢問目的、時間、地點、得否委託他人到場及不到場所生
之效果。
行政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
文書、資料或物品。
行政機關得選定適當之人為鑑定。
以書面為鑑定者,必要時,得通知鑑定人到場說明。
行政機關為瞭解事實真相,得實施勘驗。
勘驗時應通知當事人到場。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
行政機關為處分或其他行政行為,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
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並將其決定及理由告知當事人。
法規名稱: 行政訴訟法 (民國 111 年 06 月 22 日 修正)
最高行政法院認上訴為無理由者,應為駁回之判決。
原判決依其理由雖屬不當,而依其他理由認為正當者,應以上訴為無理由
。
訴訟費用指裁判費及其他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但
為第一百九十八條之判決時,由被告負擔。
起訴,按件徵收裁判費新臺幣四千元。適用簡易訴訟程序之事件,徵收裁
判費新臺幣二千元。
法規名稱: 土地稅法 (民國 110 年 06 月 23 日 修正)
已規定地價之土地,除依第二十二條規定課徵田賦者外,應課徵地價稅。
依第十七條及第十八條規定,得適用特別稅率之用地,土地所有權人應於
每年地價稅開徵四十日前提出申請,逾期申請者,自申請之次年開始適用
。前已核定而用途未變更者,以後免再申請。
適用特別稅率之原因、事實消滅時,應即向主管稽徵機關申報。
為發展經濟,促進土地利用,增進社會福利,對於國防、政府機關、公共
設施、騎樓走廊、研究機構、教育、交通、水利、給水、鹽業、宗教、醫
療、衛生、公私墓、慈善或公益事業及合理之自用住宅等所使用之土地,
及重劃、墾荒、改良土地者,得予適當之減免;其減免標準及程序,由行
政院定之。
法規名稱: 土地稅減免規則 (民國 99 年 05 月 07 日 修正)
因山崩、地陷、流失、沙壓等環境限制及技術上無法使用之土地,或在墾
荒過程中之土地,地價稅或田賦全免。
直轄市、縣 (市) 主管稽徵機關接到減免地價稅或田賦之申請後,除左列
規定外,應即會同會辦機關派員,依據地籍圖冊實地勘查,並得視事實需
要,函請申請人到場引導。
一、徵收土地或各級政府、軍事機關、學校、部隊因公承購土地,於辦妥
    產權登記前,依徵收或承購土地機關之申請或檢附之證明文件核定減
    免,免辦實地勘查。
二、公有土地,依管理機關或使用機關之申請或檢附之證明文件核定減免
    ,免辦實地勘查。
三、無償提供公共或軍事機關、學校、部隊使用之私有土地,依有關機關
    或使用機關之申請或檢附之證明文件核定減免,免辦實地勘查。
四、合於減免規定之私有土地,依所有權人或典權人於申請減免時所檢附
    之相關資料,足資證明其地上建築物之土地標示者,得自行派員實地
    勘查。
前項實地勘查,其應勘查事項如左,會勘人員並應將勘查結果會報主管稽
徵機關。
一、核對原冊所列土地權屬、坐落、面積、地號、地價或賦額是否相符。
二、查核申請減免案件是否與有關規定相符。
三、逐筆履勘土地使用情形是否屬實。
四、其他有關事項。
合於第七條至第十七條規定申請減免地價稅或田賦者,應於每年 (期) 開
徵四十日前提出申請;逾期申請者,自申請之次年 (期) 起減免。減免原
因消滅,自次年 (期) 恢復徵收。
土地增值稅之減免應於申報土地移轉現值時,檢同有關證明文件向主管稽
徵機關提出申請。
同一地號之土地,因其使用之情形或因其地上建物之使用情形,認定僅部
分合於本規則減免標準者,得依合於減免標準之使用面積比率計算減免其
土地稅。
法規名稱: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民國 99 年 02 月 03 日 修正)
為預防及整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確保土地及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改善
生活環境,維護國民健康,特制定本法。
依本法規定須提出、檢具之污染控制計畫、污染整治計畫、評估調查資料
、污染調查及評估計畫等文件,應經依法登記執業之環境工程技師、應用
地質技師或其他相關專業技師簽證。
整治場址之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應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
關通知後三個月內,提出土壤、地下水污染調查及評估計畫,經直轄市、
縣(市)主管機關核定後據以實施。調查及評估計畫執行期限,得申請展
延,並以一次為限。
整治場址之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不明或不遵行前項規定辦理時,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通知污染土地關係人,依前項規定辦理。
整治場址之污染行為人、潛在污染責任人或污染土地關係人未依前二項規
定辦理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調查整治場址之土壤、地下水污
染範圍及評估對環境之影響,並將調查及評估結果,報請中央主管機關評
定處理等級。
第十二條第五項至第十項、第十三條第二項與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七款及第
八款規定,得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支出費用者,應納入前項規定
,報請中央主管機關評定處理等級。
前二項污染範圍調查、影響環境之評估及處理等級評定之流程、項目及其
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區內禁止下列行為。但依法核定污染控制計畫、污
染整治計畫或其他污染改善計畫之執行事項,不在此限:
一、置放污染物於土壤。
二、注入廢(污)水於地下水體。
三、排放廢(污)水於土壤。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管制行為。
土壤污染管制區內,禁止下列土地利用行為,並得限制人員進入。但經中
央主管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
一、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之開發行為。
二、新建、增建、改建、修建或拆除非因污染控制計畫、污染整治計畫或
    其他污染改善計畫需要之建築物或設施。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影響居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土地利用行為。
地下水污染管制區內,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禁止飲用、使用地下
水及作為飲用水水源。
第二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之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應列明污染物
濃度低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
前項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之提出者,如因地質條件、污染物特性或
污染整治技術等因素,無法整治至污染物濃度低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
標準者,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後,依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結果,提
出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訂定土壤、地下水污
染整治計畫時,應提出污染物濃度低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土壤
、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或視財務及環境狀況,提出環境影響及健康風險
評估,並依評估結果,提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並應另訂土壤、
地下水污染控制計畫,及準用第二十二條第二項、第四項規定辦理。
整治場址之土地,因配合土地開發而為利用者,其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
目標,得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核定。核定整治目標後之整治場址
土地,不得變更開發利用方式;其有變更時,應先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會商
有關機關核定,並依其他法令變更其開發利用計畫後,始得為之。整治場
址污染物之濃度低於核定之整治目標而解除管制或列管後,如有變更開發
利用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該場址進行初步評估,並依第十
二條規定辦理。
主管機關依第二項及第三項核定不低於管制標準之整治計畫前,應邀集舉
行公聽會。
前項公聽會之召開程序及相關應遵行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依第二項、第四項核定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時,得依環境
狀況,命整治計畫實施者,提出風險管理方式及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計
畫,並準用第二十二條規定程序,經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第二項及第三項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之危害鑑定、劑量反應評估、暴
露量評估、風險特徵描述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控制場址或整治場址因適當措施之採取、控制計畫或整治計畫之實施,致
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物濃度低於管制標準時,適當措施採取者或計畫實施者
應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核准。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為前項核准後,應辦理下列事
項:
一、公告解除依第十二條第二項、第三項所為控制場址或整治場址之管制
    或列管,並取消閱覽。
二、公告解除或變更依第十六條所為之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區之劃定。
三、囑託土地所在地之登記機關塗銷依第十二條第三項所為之控制場址、
    整治場址登記及依第二十一條所為之土地禁止處分之登記。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公告解除控制場址、整治場址或土
壤、地下水污染管制區之管制,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土壤污染整治完成後之土地,各土地使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依土地使用
實際需要,辦理土地使用復育事宜。
法規名稱: 環境影響評估法 (民國 112 年 05 月 03 日 修正)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
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
經主管機關審查認定不應開發者,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
可。但開發單位得另行提出替代方案,重新送主管機關審查。
開發單位依前項提出之替代方案,如就原地點重新規劃時,不得與主管機
關原審查認定不應開發之理由牴觸。
法規名稱: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 (民國 108 年 01 月 16 日 修正)
經依本法規定撤銷、廢止其許可證、登記、核可或勒令歇業者,毒性化學
物質運作人二年內不得申請該毒性化學物質運作之許可證、登記或核可。
經依本法規定予以部分或全部停工(業)者,運作人應於復工(業)前檢
具改善完成說明及證明文件,報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通過,
始得復工(業);其經主管機關命限期改善而自報停工(業)者,亦同。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