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查閱內容
瀏覽人數:27433962人
判例裁判
裁判字號: 110年上字第 228 號
裁判日期: 民國 111 年 03 月 29 日
資料來源:
最高行政法院
司法院公報 第 64 卷 6 期 199-213 頁
司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裁判書彙編(111年1月至12月)第 280-292 頁
相關法條 中央法規標準法 第 7 條
行政程序法 第 10、150、157、6、7 條
行政訴訟法 第 125、133、189、209 條
行政罰法 第 7 條
水污染防治法 第 13、14、18-1、40、43、46、46-1、49、52、53、54、66-1、68、7、73 條
環境教育法 第 23 條
旨:
依水污染防治法(下稱水污法)第 46 條之 1  規定,事業排放廢(污)
水違反同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除得處罰鍰外,其情節重大者
,得令其停工或停業;必要時,並得廢止其水污染防治許可證(文件)或
勒令歇業。可知事業違法繞流排放廢(污)水之法律效果,按行為情節是
否重大而有所區別,情節非屬重大者,僅得處以罰鍰,情節重大者,方得
依水污法第 46 條之 1  後段規定,處以停工、停業、廢止水污染防治許
可證(文件)或勒令歇業等處分,核屬比例原則之具體展現。據此,倘認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下稱環保署)105 年 3  月 11 日環署水字第
1050017863A 號令(下稱 105  年 3  月 11 日令釋),以事業有「繞流
排放行為違反水污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不論其具體個案情
節如何,一概認定屬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的行為,因此均構成水污
法第 46 條之 1  後段規定所稱「情節重大」行為,無疑使立法者就水污
法第 46 條之 1  前、後段規定有意區分一般情節及重大情節,分別賦予
輕重不同之法律效果,形同具文,顯不符水污法第 46 條之 1、第 73 條
第 1  項第 7  款之立法規範意旨。況且,水污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規定:「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之行為」,須
其行為產生「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之客觀情狀,始足當之,即以
發生一定結果為要件。然違反水污法第 18 條之 1  之繞流排放行為,係
事業所繞流排放之廢水非經核准登記之收集、處理單元、流程,或未由核
准登記之放流口排放者,即為已足,不以所排放廢水是否超過放流水標準
或產生何種影響為斷,核屬處罰要件係由積極行為即實現之行為犯,不以
發生「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情形為要件。因此,基於水污法第 
46  條之 1、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規定授權之裁量任務,適用環保
署 105  年 3  月 11 日令釋,尚非一有水污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
所定繞流排放行為,即合致同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之構成要件,
仍應於個案中具體認定行為人之繞流排放行為,是否已達「嚴重影響附近
地區水體品質」之程度,始符合情節重大要件。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