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實務見解
瀏覽人數:25861070人
1
裁判字號:
旨:
北市府雖係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之一,然就轉運站費率之核定,其係單方發布轉運站費率審核作業要點後,再核定轉運站之費率,該作業要點及轉運站費率之核定,他造公司均未參與,亦非依他造公司陳報之費率為核定,自非本諸契約當事人對等地位之合意而為;況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 49 條,無論於系爭契約簽訂前或簽訂後,有關營運費率之標準及調整時機,均須由公用事業主管機關依法核定,該規定非屬任意規定,是當事人間縱未為約定,亦無礙北市府基於主管機關為核定之法律義務,從而,兩造於系爭契約上為此記載,係屬依該條規定而為,僅具提示作用,無礙其為公權力介入而為行政處分之性質。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旨:
主辦機關將促參案件之公告甄審作業及投資契約簽訂等相關事項委託民間辦理,該民間執行機構並不因被授權而成為該促參案之主辦機關,主辦機關之本質亦不因授權辦理受有影響,甚或變更為上級機關。
3
裁判字號:
旨:
為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事件,無論依照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規定或契約之內容,雙方當事人皆立於相互合作,共同開發經營市府轉運站之夥伴關係,與傳統行政行為上對下之高權行為有所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旨:
按所列之條件屬環境影響說明書應記載之開發行為可能影響範圍之各種相關計畫及環境現況、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或環境保護對策、替代方案等項而須經由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開會討論、審查者,即非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 43 條所定之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故審查會議結論將之列為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條件,由開發單位訂定後送主管機關備查,已與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6 條規定者不合。又環境影響評估案委員之審查意見,亦或屬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6 條第 7 款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或同條第 8 款環境保護對策、替代方案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應記載且為環境評估審查委員會應討論、審查並決議之事項,惟將審查會委員所提意見應納入修正報告並送委員確認之審查會議結論列為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條件,卻未將修正後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提由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開會討論、審查、決議,其程序未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旨:
主管機關依法命開發單位停止開發行為之決定,係即時對外直接發生法律規制效力之不利益行政處分,而非僅發生事實上效力之事實行為。
6
裁判字號:
旨:
按機關辦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作業注意事項第 16 點規定「主辦機關應明定最後疏處期限」,在此所謂「疏處」,意指疏通調處,因促參案件之疏處,尤涉及公共建設之推動,倘非由行使公權力之主辦機關出面為之,而任令攸關自身利害之民間投資機構進行,實難令人信服,故「疏處」工作乃主辦機關的固有義務,不因民間的參與或承諾而免除。是對於屬鄰避設施或位於生態及環境敏感地區案件,縱令民間申請人承諾負擔「疏處」工作,主辦機關仍負有疏處義務,並應與民間申請人共同為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旨:
按認定環境開發行為影響範圍人民時,依相關法令規範,至少開發行為之 5 公里範圍內者,係受開發行為影響之地區,在此範圍內之居民可認為屬於受開發行為影響之人民,具提起撤銷訴訟之原告適格。惟依開發行為及所在地之特殊性質,雖非居於規定區域內之人民,然其生存環境顯亦受開發行為影響者,自非不得就開發行為之環評結論提起行政救濟,惟此具體特殊情狀應由主張該項情狀者釋明之。至於受開發行為而影響其生存環境者,當然享有環境決策公共參與之權利;但得環評公共參與者包含政治、經濟及文化受影響者,未必即屬法律上利益受影響者,二者不宜混淆。次按環評法所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係指依開發行為所據之專業法規或組織法規得作成「開發計畫許可」之行政機關,必也就開發行為有其專業及其權限,得就該行為所產生之整體效益,及對環境之影響與補救措施所可能之耗損為全面評價者。惟此並不及於核發開發許可並進入「建築階段」後,由建築主管機關依相關建築法規作成之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旨:
依促參法採 BOT 方式辦理案件,最終由「主辦機關」取得該建設之所有權,「主辦機關」對於該投資開發案具有「財產上之利益」,倘其復為該投資開發案件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環評法的「環評主管機關」時,即有「利益迴避」之問題,該主辦機關環評審查委員應迴避表決。
9
裁判字號:
旨:
按所謂預備訴之合併(或稱假定之合併),係指原告預防其提起之此一訴訟無理由,而對相同被告提起理論上不能並存之他訴,以備先位之訴無理由時,可就後位之訴獲得有理由判決之訴之合併而言。故先位之訴有理由,為就後位(備位)之訴裁判的解除條件;先位之訴無理由,為就後位之訴裁判的停止條件。換言之,於合併審理後認先位之訴有理由者,即無庸就後位之訴為判決;認先位之訴無理由者,即應就後位之訴為判決,同時駁回先位之訴,兩者均無理由時,則併予駁回;至於先位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時,應否就後位之訴為裁判,則應視該先位之訴有理由部分是否排斥後位之訴之請求而定。且第一審認原告先位之訴有理由,於被告上訴時,後位之訴應隨同移審於第二審法院。 參考法條:行政訴訟法第 7 條、第 105 條第 1 項第 2 款、第 244 條第 1 項第 3 款及同法第 115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248 條之法理。
10
裁判字號:
旨:
所謂「行政處分所依據之事實事後發生變更」,係指作成行政處分之基礎事實,於行政處分作成後,有所改變者而言,不包括行政機關對於事件狀況為不同於原先之評估
11
裁判字號:
旨:
行政機關基於法定職權,為達成行政目的,得以行政契約與人民約定由對造為特定用途之給付,俾有助於該行政機關執行其職務,而行政機關亦負相對之給付義務。行政機關雖有選擇行為方式之自由,然締約雙方主觀願望,並不能作為識別契約屬性之依據。
12
裁判字號:
旨:
行政法院認為撤銷訴訟之結果,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者,得依職權命其獨立參加訴訟,並得因該第三人之聲請,裁定允許其參加;上開規定於其他訴訟準用之。行政訴訟法第 42 條第 1 項、第 3 項定有明文。又訴訟當事人謂原告、被告及依第 41 條與第 42 條參加訴訟之人。行政訴訟法第 23 條亦定有明文。足見依行政訴訟法第 42 條而參加訴訟者,因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會因訴訟之結果而直接受到影響,為判決效力所及,故係居於當事人之地位而為訴訟行為,包括不服原判決而提起上訴,與同法第 44 條所規定僅輔助一造而為訴訟行為之輔助參加人不同。本件上訴人○○資訊公司於原審主要係起訴請求撤銷原處分有關公告○ ○聯盟(○○電收公司之前身)為本件 BOT 案最優申請人部分,及命上訴人高公局作成由○○資訊公司遞補為本件最優申請人之處分等語,原審乃認如判決結果為○○資訊公司勝訴,○○電收公司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影響,爰依行政訴訟法第 42 條第 1 項規定,依職權裁定命○○電收公司獨立參加本件訴訟。原判決既撤銷原處分有關公告○○聯盟為本件 BOT 案最優申請人部分,即直接不利於參加人○○電收公司之權利,○○ 電收公司自得本於訴訟當事人之地位,提起上訴。○○資訊公司上訴答辯意旨主張○○電收公司於原審雖係以利害關係人之身份參加訴訟,但仍係輔助被告機關高公局之性質,不得獨立作為「上訴人」,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云云,容有誤解。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1、111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23、41、42、44、98、255 條(87.10.28)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第 5、42、43、44、45 條 (90.10.31)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甄審委員會組織及評審辦法第 4、5、13 條 (94.12.23)
13
裁判字號:
旨:
按主辦機關對於民間自行規劃申請參與公共建設,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 46 條第 3 項規定所為審核通過之決定,係主辦機關就民間申請參與特定公共建設規劃案之公法上具體事件,作成單方之決定,直接發生使申請人得按規定時間籌辦公共建設、依主辦機關核定之土地使用計畫取得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及與主辦機關簽訂投資契約等法律效果,自屬行政程序法第 92 條第 1 項規定之行政處分。次按民間自行規劃之促參案件,係由民間機構自行提出相關土地使用計畫、興建計畫、營運計畫、財務計畫交主辦機關審核,則在公共建設之性質屬鄰避設施之民間自行規劃促參案件中,主辦機關無從經由先期規劃之過程,得知相關民眾或團體之意見,故於類此案件,自以由民間申請人負疏處義務,始為合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旨:
按國家公園範圍內以促參方式辦理之開發行為,依國家公園法第 14 條及第 16 條之規定申請許可時,係由國家公園管理處函詢環評主管機關,開發計畫是否應辦理環境影響評估,而無論開發計畫是否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均應經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核通過後,再報請內政部核准後始可進行開發行為,顯見國家公園內以促參方式辦理之開發行為,內政部實為最重要、最適切,且具主導權限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次按促參案件之本質,乃政府機關將其對人民所負興辦公共建設之義務,進行先期初步構想規劃,再透過公開徵求甄選程序,決選出最優民間機構議約,議約完成後委由民間機構代為執行該項公共建設之興建。加以促參法賦予主辦機關諸多協力義務與監督管理權責,因此就依促參法興辦的公共建設而言,可說是公私協力共同開發興建,應可認該促參案件之主辦機關為共同開發行為人。從而地方政府於國家公園開發案中既為主辦機關,亦為共同開發行為人,與開發廠商間有共同利害關係,則若由地方政府所屬之環評會負責開發案之環評審查程序,恐有利害衝突之虞,地方政府所屬環評會所為之審查,亦恐難期客觀公正,易遭致有機關偏見之質疑,故環評應由國定公園之主管機關內政部為最適合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應由環保署負責從事開發案之環評審查程序,始為允當。是地方政府對於開發案之環評審查,並無事務管轄權限,地方政府既無事務管轄權限,而對開發案之環評審查,作成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之結論,於法自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旨:
主管機關為能充分考量轉運站月臺費率之公益性質及對客運業者之負擔,而將客運公會納入市府轉運站設施使用費率審查會之成員,該公會既係以公益為目的所設立之社團法人,僅於其所委派執行委託職務之人員具體參與個案審議時,始生應否於所執行之個案迴避之問題。
16
裁判字號:
旨:
促參案件主管機關因政策變更而不續辦促參案件,容屬行政程序法第 123 條第 4 款事實變更之廢止事由,依第 126 條第 1 項規定,對於信賴值得保護之相對人,自有補償規定之適用。
17
旨:
當事人因合法行政處分廢止受有損失而應予補償之範圍,一則損失與信賴間必須有相當因果關係存在。其二,廢止授益處分之補償,如無特別規定,關於所失利益,不予補償;至於所受損害,原則上全部補償,但不得超過受益人因該處分存續可得之利益。
18
裁判字號:
旨:
行政機關在作成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負擔處分行政程序中,依相關法令規定,雖須經過其他機關參與的多階段行政程序,但他機關參與的行為,若未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者,則非屬行政處分。內政部對縣政府擬定的縣轄市計畫內容有決定權,該核定函始屬行政處分,縣政府之公告實施,僅為執行行為。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