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實務見解
瀏覽人數:27734046人
1
裁判字號:
旨:
按主管機關曾對義務人之行為按日連續處罰,惟經訴願決定予以撤銷而自始失其效力,又重行於義務人改善水質完成後之按日連續處罰,惟按日連續處罰之本質,性質上屬行政執行罰,而行政執行罰之目的乃在督促義務人將來義務之履行,並非對過去行為之處罰,故於義務人已申報完成改善,並經檢驗合格後,主管機關即已失去督促將來改善之意義,其再為處罰已失法令授權主管機關處執行罰以督促義務人履行義務之目的,自不得再就改善前義務人之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否則有違反適當性原則,而有裁量濫用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旨:
(一)行政罰法第 20 條第 2 項之規定,係為避免他人幕後操作行為人 (人頭)而形成制裁漏洞,以及容因法制不周致他人無端受利之情 形而擬定,其目的旨在剝奪不法利益而非制裁,故不以是否惡意為 要件。(二)按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行政處分以書面為 之者,應記載主旨、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故書面行政處分所 記載之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如已足使人民瞭解其原因事實及 其依據之法令,即難謂有理由不備之違反。是以,對於管理機關之 不法利益,經裁量決定予以追繳,並於原處分之說明欄載明處分相 對人、法令依據、事實理由、繳款方式及不服行政處分之救濟方法 、期間及其受理機關等項,顯已足使管理機關明瞭受處分之原因事 實、理由及法令依據,自難謂原處分違反明確性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旨:
水污染防治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事業、污水下水道系統或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廢(污)水於地面水體者,應符合放流水標準。同法第 40 條第 1 項規定,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排放廢(污)水,違反第 7 條第 1 項或第 8 條規定者,處新臺幣 6 萬元以上 60 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又因行為人於限期改善完成日前未完成改善,則主管機關應於行為人未完成改善前按日連續處罰,否則即已失去行政執行罰乃在督促義務人將來義務履行之目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旨:
行政機關與人民簽訂行政契約,單方擁有制定屬契約內容規範條款及解釋契約之權利,並有取得較簽約他方為優勢地位之性質,此種優勢地位之取得,乃係該行政契約具有公法性質所當然發生之結果,並不能謂有顯失公平之情形。
5
裁判字號:
旨:
事業不得繞流排放廢水,應以主管機關許可之放流口排放或下水道管理機關核准之排放口排入污水下水道,且事業所排放於地面水體之廢水應符合放流水標準,此為應盡之法定義務,如有違反,即應受罰。而水污染防治法並未有於檢查廢水時,需先行以書面或口頭通知被檢驗事業之規定,因此主管機關於查驗前縱未事先知會,由被檢驗事業派員會同,不影響查驗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旨:
對行政處分提起訴願,該行政處分即有可能因而被撤銷或變更,得提起訴願之期間,自應予限制,以維持法律的安定。由於行政處分的通知有不同方式,對利害關係人又未必為通知,因此得提起訴願之期間,應分別以觀。至於如何認定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知悉行政處分之存在,該第三人應負舉證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旨:
行政程序法第 9 條規定行政機關就該管行政程序,應於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又認定事實須憑證據,不得出於臆測。依同法第 102 條之規定,行政機關作成限制或剝奪人民自由或權利的行政處分前,應給予該處分相對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旨:
水污染防治法第 60 條規定,事業未於依第 40 條、第 43 條、第 46 條或第 53 條所為通知改善之期限屆滿前,檢具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標準或其他規定之證明文件,送交主管機關收受者,視為未完成改善又該條規定,是為撙節行政成本,課違反同法第 40 條規定之事業主動報請查驗之義務,然是否完成改善之事實,仍須由主管機關作終局性確認,故該條之「視為」,雖在裁罰程序中免除主管機關之舉證,惟受裁罰之事業提出完成改善反證,仍不能按此規定而視為未完成改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