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要旨:
土地稅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權利人及義務人應於訂約日起 30 日內踐行申報程序。若房屋之屋使用執照已核發且已訂立土地買賣所有權移轉契約書,惟未於三十日內踐行申報程序,應核認係於核發使用執照後始移轉,應以核發使用執照後之新建房屋為審核自用住宅之標的。又土地法第 9 條規定,所稱自用住宅用地,指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於該地辦竣戶籍登記,且無出租或供營業用之住宅用地。土地稅法施行細則第 4 條規定,土地法第 9 條之自用住宅用地,以其土地上之建築改良物屬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者為限。若土地移轉現值申報日時所登載地上新建房屋之建物所有權人與後來新建房屋之所有權人不同,不符合自用住宅用地規定,土地申報移轉時仍應按一般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要旨:
按贈與人贈與移轉土地予受贈人並於當時向稅捐機關申報土地增值稅,因渠等所申報土地移轉現值,超過訂約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稅捐機關土地稅法第 30 條第 2 項規定,以其自行申報之移轉現值為標準,計算徵收土地增值稅,核無不合。又土地稅法第 28 條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但因繼承而移轉之土地,各級政府出售或依法贈與之公有土地,及受贈之私有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是以,土地增值稅債務之生效時點,是在土地所有權移轉時。如果稽徵程序在該時點以後才發動,因土地產權移轉完畢,稅捐債務缺乏有效之擔保,因此土地稅法第 51 條規定,土地增值稅不繳納,土地所有權即無法移轉。另如土地增值稅之繳納通知書發出後,取得繳納通知書者不依期限繳納者,依土地稅法施行細則第 60 條之規定,僅是註銷繳納通知書,並不因此認為有漏稅而賦予追繳及處罰之法律效果。又土地增值稅之繳納通知書係發給土地移轉前之原所有權人,而在無償贈與之情形,實際上之納稅義務人為受贈人時,稅捐機關在認定同一土地所有權人時,是從土地移轉前之狀態決定。故土地申報贈與移轉時,稅捐機關因之對受贈人核定補徵土地增值稅,程序上自屬有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要旨:
共有土地經分割如有土地稅法第 28 條前段規定所有權移轉情形,倘尚未就土地自然漲價部分課徵土地增值稅,應本於土地自然漲價利益由全民共享之旨,於土地自然漲價實現時,核實課徵土地增值稅。又因土地分割或合併前,可能發生計算漲價總數額期間之土地所有人並非均為嗣後出售土地所有權人,稅捐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土地自然漲價總數額,將原地價調整為共有土地分割或合併前之地價,自不違反土地增值稅之核課目的及租稅法定主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要旨:
適用 84 年 1 月 13 日修正公布之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遺產,其土地嗣移轉課徵土地增值稅時,係以繼承開始時該土地之公告現值作為前次移轉現值,即不發生就遺產土地自繼承事實發生至逾期申報遺產稅日或查獲日期間之自然漲價利益,既課徵遺產稅又課徵土地增值稅而重複課稅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要旨:
行政法院對於攸關本案事實關係之重要事證,如有應依職權調查而未予調查之情形,或對當事人之主張不予調查或採納,卻未說明其理由者,即構成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且公文書應提出其原本或經認證之繕本或影本,始得依其程式及意旨認作公文書。因此,當事人既否認補償清冊影本之真正,並爭執其內容之記載,如未調取補償清冊原本,或命行政機關提出其原本或經認證之影本,遽然採信補償清冊影本的形式證據力及實質證據力,顯有違證據法則。故補償清冊影本之記載並無任何協議價購之文字,僅憑補償清冊影本不足以證明協議價購之事實,徒憑補償清冊影本,即認定土地應已完成協議價購並付款屬實,自有理由不備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要旨:
主管機關因本身過失而做成免徵土地增值稅之違法行政處分後,土地所有人與第三人如因信賴該處分而買賣係爭土地並移轉完畢者,稅捐稽徵機關即不得又撤銷該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行政處分並予以補徵。
|
7 |
要旨:
參照行政程序法第 119 條各款規定,受益人有以詐欺、脅迫或賄賂方法,使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或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該資料或陳述而作成行政處分者。又或明知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者等情形之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本案上訴人既將系爭土地之使用現況及已領取補償費等事宜,載明於買買契約書,足證彼等已知系爭土地被價購之事實,被上訴人主張不知上情,與經驗法則不符。則被上訴人復將系爭土地出售於他人作為抵稅之用,已難認其出於善意,且其於移轉登記申報土地增值稅時,雖取得新店市公所核發之土地使用分區證明,因該土地使用分區證明漏未記載新店市公所已價購作為道路之內容,上訴人亦未詳查致為免徵土地增值稅之違法處分,被上訴人既已知系爭土地已經價購之事實而未誠實申報,其隱瞞事實致該違法行政處分之作成,是否故意或有重大過失,頗滋疑義,被上訴人雖主張其委託土地專業代理人依法辦理系爭土地增值稅之程序,其對於免稅處分作成無過失。然被上訴人既明知系爭土地已遭價購,依法即應誠實申報,何能以委託專業人士辦理而卸責諉為不知。再者,雙方關於「如遭非前列因素致無法取得免稅單時,雙方協議,已繳之第 1 期款無須退還甲方,本契約不解除」之特約事項,其真義為何?亦有待闡明後予以判斷是否為信賴表現?凡此事實對於被上訴人有無行政程序法第 119 條各款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具有重大之影響,原審遽採信被上訴人主張,而對此關係判決結果之事實漏未審酌,自屬未盡職權調查能事,容有未洽。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要旨:
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移轉與自然人時,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又行政院 83 年 11 月 28 日台財字第 44533 號函釋謂仍有該項之適用,應係指原符合免稅規定之農業用地經都市計畫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在細部計畫尚未完成前尚未能依變更後之計畫用途使用,而現況仍作農業使用者而言。其意旨係為保障 72 年 8 月 3 日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施行後仍為農業用之農地免稅之權益,至於 72 年 8 月 3 日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施行時已非農地者,依法原無免稅利益存在,自無需再予保障。蓋後者之情形因行政機關細部計畫未完成,致無法依變更後之用地使用者,立法政策係以免徵地價稅之方式以補土地無法依法使用之不利益,而非以免徵或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方式以補土地所有權人之不利益,並無該函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9 |
要旨:
土地稅法第 28 條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但因繼承而移轉之土地,各級政府出售或依法贈與之公有土地,及受贈之私有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又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時,除有該條但書、同法第 28 條之 1 及第 28 條之 2 前段關於移轉土地所有權免徵或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規定之適用外,不問其為有償或無償移轉,均應為土地增值稅之核課。如以買賣或贈與等為權利變更原因而登記取得土地所有權者,嗣後縱終止信託關係,依法院確定判決以「判決移轉」為權利變更登記原因移轉該土地所有權予原委託人,與依信託法第 28 條之 3 第 3 款規定之信託人與受託人間信託財產回復之土地所有權登記方式有別,仍應課徵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要旨:
按納稅義務人申請改依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依土地稅法第 34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應於收到通知之次日起 30 日內提出申請,已逾期申請者,自不得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又納稅義務人如無法確定稽徵機關已依該項規定合法送達通知所有權人提出申請者,土地所有權人之申請固無 30 日內提出之限制,惟申請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之請求權行使仍受一般公法上請求權消滅時效之限制。如申請改依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請求權已罹時效消滅,致其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之申請為無理由,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應退還之溢繳稅款,雖無申請退還期間之限制,納稅義務人仍無退稅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1 |
要旨:
按納稅義務人申請改依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依土地稅法第 34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應於收到通知之次日起 30 日內提出申請,已逾期申請者,自不得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又納稅義務人如無法確定稽徵機關已依該項規定合法送達通知所有權人提出申請者,土地所有權人之申請固無 30 日內提出之限制,惟申請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之請求權行使仍受一般公法上請求權消滅時效之限制。如申請改依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請求權已罹時效消滅,致其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之申請為無理由,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應退還之溢繳稅款,雖無申請退還期間之限制,納稅義務人仍無退稅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2 |
要旨:
就稅務訴訟中,有關撤銷之訴判斷行政處分合法性之基準時,並非單純以核課 (納稅) 處分或復查決定時之法律或事實狀態為準,其基本原則為:課稅事實發生時之法律或事實狀態乃判斷核課處分合法性之基準。在行政訴訟或訴願中其狀態變更固不必予以斟酌,即課稅事實發生至原處分或復查決定做成之前,法律或事實有所變更亦不影響處分或決定之合法性。本件原告既於八十六年七月八日拍定取得案外人上啟○公司所有之系爭土地,被告並依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課土地增值稅並合法送達予原告 (核定繳納期間八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同年八月二十四日) ,則參諸上開之見解,原按「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定之課稅處分,即為合法之行政處分。嗣因於八十六年十月三十一日修正公布生效之土地稅法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五款、第三項等規定,被告遂以法律狀態既已變更為由,而對原按「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定之課稅處分予以變更,此即對於原合法之課稅處分予以廢止。因而,財政部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財稅字第八六一九三二四五一號函釋,亦認:「法院拍賣之土地,如執行法院已完成債權分配,應徵之土地增值稅並已繳庫,繳納收據於發給納稅義務人後,如納稅義務人未依法提起行政救濟,參照稅捐稽徵法第三十四條第三項規定,該應徵稅額始為確定。本案拍定人單獨按拍定價格申報移轉現值,稽徵機關予以重核土地增值稅,倘該重核土地增值稅之稅款,在八十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土地稅法第三十條修正公布生效日尚未獲原執行法院分配,參照上揭規定,應屬該法條第三項所稱『尚未核課或尚未核課確定者』,其申報移轉現值之審核標準,自應依新修正規定辦理。」;及財政部八十七年三月十三日台財稅字第八七○一二四七五九號函釋亦因土地稅法第三十條第三項已增訂有明文,而不再援引適用。是以,被告依新修正之土地稅法第三十條規定及財政部前揭相關函示,改依較低之拍定價額為移轉現值而重為決定之課稅處分,即前合法課稅處分之廢止,於法並無不合。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3 |
要旨:
按「私有農地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乃土地法第三十條第一項前段所明定。申請農地所有權移轉登記者,依土地登記規則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前段規定,應提出承受人自耕能力證明書,......。」又「按法律行為無效,或嗣後歸於無效,而當事人仍使其經濟效果發生,並維持其存在者,並不影響租稅之課徵。良以稅法所欲掌握者,乃表現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該經濟事實之法律外觀。土地增值稅係依據漲價歸公之原則,對土地所有權人因土地自然漲價所得利益所課徵之稅款。因之,只要有自然漲價所得以及土地所有權移轉之事實,依土地稅法第二十八條之規定,除有不課徵之法定理由外,均應課徵土地增值稅,並不因土地所有權之移轉本身有無效之原因而有不同。......。」業經前行政法院八十二年九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在案。經查:訴外人鄭○湦既為「隆○鋁門窗」之負責人,且嘉義縣新港鄉公所前所核發予訴外人鄭○湦之「自耕能力證明書」,亦經撤銷在案,則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於訴外人鄭○湦之移轉行為固應屬無效,然系爭土地不僅已因拍賣為原因移轉登記為訴外人鄭○湦所有,現訴外人鄭○湦更將之移轉登記為第三人所有,則本件原告與訴外人鄭○湦仍使系爭土地因拍賣所生所有權移轉之經濟效果發生,並維持其存在,依前述前行政法院八十二年九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雖本件原告將系爭土地移轉於訴外人鄭○湦之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有無效原因,仍不影響本件土地增值稅之課徵,更與實質課稅原則相符,故原告主張被告否准系爭土地增值稅之免徵,有違實質課稅原則云云,自無可採。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4 |
要旨:
再按依行政救濟之法理,除原處分適用法律錯誤外,申請復查之結果,不得為更不利於行政救濟人之決定。從而,為更不利於行政救濟人之決定,應以法律適用有錯誤為前提,反之,若非原行政處分適用法律錯誤,行政救濟後行政機關為更不利於行政救濟之處分,則屬違法。本件被告原核定原告八十八年度土地增值稅為二九八、六六九元,於原告申請復查中,發現因增繳地價稅抵繳稅額及物價指數認定錯誤,而誤算系爭土地應納稅額,經重新計算本件應納稅額正確應為三一四、○六○元。岡山分處原核定原告八十八年度土地增值稅額二九八、六六九元,乃歸責於其引用錯誤之物價指數及認定地價稅抵繳稅額之錯誤,所適用之法律並無違誤。原核定之稅額既非因適用法律錯誤,稽徵機關自無再命補稅,而為更不利於原告決定之理,否則原告申請復查,反促使稽徵機關發現錯誤,有違行政救濟之目的。被告於復查決定自認不得更為不利原告之處分,而維持核定稅額為二九八、六六九元,然所屬岡山分處另作成補徵八十八年度土地增值稅之處分,形式上雖非直接為不利原告之復查決定,卻藉由程序上方法規避法律,在實質上作成使原告更不利之行政處分,自難謂於法相合。又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乃行政程序法第八條所明定,被告既於復查決定「維持原核定」,又發函補徵土地增值稅,於同一事實範圍內,持相異之見解,自與誠信原則有違,被告所屬岡山分處再發單補徵,於法即有未合。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5 |
要旨:
人民對耕地補償之計算如有不服,僅得於行政機關作成准予終止租約之行政處分時,依行政程序法第 174 條前段規定一併聲明不服。
|
16 |
要旨:
按所得稅法與遺產及贈與稅法各有其不同構成要件,稽徵機關以土地公告現值計算遺產或贈與價值,倘繼承人或受贈人以該遺產或受贈財產抵繳遺產稅或贈與稅,稽徵機關不得有雙重之認定標準,自應以其核定之遺產或贈與財產價值,抵繳遺產稅或贈與稅,此際因該繼承或贈與之土地,計算其價值與其抵繳之金額相同,不發生不公平之問題。至於捐贈土地以之扣除綜合所得稅,因所得稅法規定有關捐贈、醫藥及生育費、災害損失、財產交易損失等,均係以實際支付金額,作為列報之基礎,此與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之情形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7 |
要旨:
平均地權條例第 46 條規定,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對於轄區內之土地,應經常調查其地價動態,繪製地價區段圖並估計區段地價後,提經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據以編製土地現值表於每年一月一日公告,作為土地移轉及設定典權時,申報土地移轉現值之參考;並作為主管機關審核土地移轉現值及補償徵收土地地價之依據。本件原告既未能提出系爭土地取得成本之相關證明,則被告依其查認之市場交易價格認定系爭土地捐贈列舉扣除金額,自無違誤,原告主張原處分違反人民信賴平均地權條例第 46 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及員林鎮公所函確之信賴保護利益等云,核無足取。至於原告所引用之土地稅法第 30 條 1 項第 6 款規定,亦係有關政府核定照價收買或協議購買土地之價格,要難與本件為有關綜合所得稅捐贈土地究應如何計算列舉扣除額之事件相提並論,且原告有上開選擇權,自可選擇其最為有利之項目辦理,況本件係依實質課稅原則計算稅賦,對原告亦無不公平之處,是原告以政府核定照價收買或協議購買之規定為例,主張本件應放寬扣除額度,即非有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8 |
要旨:
所謂「農業使用」,依農業發展條例第 3 條第 12 款規定,乃係指農業用地符合區域計畫法或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相關法令規定,並實際供農作、森林、養殖、畜牧、保育及設置相關之農業設施或農舍使用未閒置不用者而言。至於該系爭農業用地可否適用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4 項規定,以修正施行日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應視其於 89 年 1 月 28 日土地稅法修正公布生效時是否符合「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之要件而定,若行政機關將已生效之「合法」行政處分予以廢棄,使其失去效力,其與行政處分之撤銷係針對「違法」行政處分為之者不同,故系爭處分既係受行政機關撤銷之前違法處分而生,便無所謂違反行政程序法第 123 條授益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9 |
要旨:
行政程序法第 51 條規定,行政機關對於人民依法規之申請,除法規另有規定外,應按各事項類別,訂定處理期間公告之。未依前項規定訂定處理期間者,其處理期間為二個月。行政機關未能於前二項所定期間內處理終結者,得於原處理期間之限度內延長之,但以一次為限。前項情形,應於原處理期間屆滿前,將延長之事由通知申請人。行政機關因天災或其他不可歸責之事由,致事務之處理遭受阻礙時,於該項事由終止前,停止處理期間之進行。惟行政程序法第 51 條之處理期間,僅係督促行政機關不得怠於作為之訓示規定,與民法第 147 條所指之消滅時效期間,不得以法律行為加長或減短無涉。本件被告為查證系爭土地上增建建物是否取得建造執照,自 98 年 3 月 30 日起多次發文函詢埔鹽鄉公所釐清案情,亦難認被告有恣意拖長期間之不作為情形,而達重大明顯瑕疵之無效原因。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