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實務見解
瀏覽人數:27733079人
1
裁判字號:
旨:
按行政執行法第 11 條第 1 項規定,義務人依法令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或法院之裁定,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依法令規定,得以行政處分下命義務人履行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並經以行政處分下命為一定內容之給付者始足當之。是以,若必須可由行政機關依法令單方下命核定之金錢給付,始符合逕行移送執行之要件。故無何法令規定得由行政機關以行政處分核定返還金額,則行政機關自不得以行政處分實現其權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旨:
已辦地籍測量地區,因地籍原圖破損、滅失、比例尺變更或其他重大原因,得重新實施地籍測量。此為土地法第 46 條之 1 所規定。又參照該條立法理由及司法院釋字第 374 號解釋,可知地籍整理程序中關於地籍測量程序、地籍圖繪製及地籍圖重測釐正,均在釐清各宗土地分佈及現狀,並無確定各宗土地及土地權利人間法律關係效力。故該條規定,依「保護規範理論」觀之,無論自法律制定原委、整體結構、適用對象、所欲產生之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因素等綜合判斷,均無令土地所有權人得請求地政機關啟動該條之地籍圖重測程序之意,是土地所有權人並無該條地籍圖重測之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旨:
按建立在憲法基本權保障之理論基礎上,排除公行政所造成之違法事實結果,使權利得以回復到未受侵害前之原狀,乃係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目的所在。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成立,應具備須為被告機關之違法行為(其行為除行政處分外,尚包括其他高權行為或作成行為時雖為合法,嗣因法律之變更,為違法)、須直接侵害人民之權利、須該侵害之違法事實結果繼續存在,且有回復到未受侵害前之原狀之可能、須被害人對於損害之發生無重大過失等要件。由於公行政手段態樣之不同,相應而生之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亦有執行結果除去請求權及一般結果除去請求權之差異。是以,如足認政府機關之行為,尚無錯誤、違法,及其結果造成人民財產權受侵害等情事,而不具備一般結果除去請求權之要件,或雖政府機關行為直接侵害人民之財產權,且其狀態繼續存在,惟其情乃係因人民經通知後,逾期未到場指界,人民對該損害之發生難謂無重大過失,亦不具備一般結果除去請求權之要件,人民自不得主張一般結果除去請求權,而依行政訴訟法第 8 條規定,提起一般給付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旨:
行政程序之發動,可以依職權、依人民申請或依實證法對行政機關所課予之法定義務而為之。具體之行政爭訟案件中,則應就作成行政作為之行政機關發動行政程序之原因為何,並經由發動原因與發動之規範基礎相連結,檢證其發動是否合法有據,進而方能檢證作成之行政作為是否合法。
5
裁判字號:
旨:
行政院對於地方政府就河川浮覆地實測結果所為之准予核備,僅屬機關間職務上之核備性質,並未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自非屬行政處分。
6
裁判字號:
旨:
市政府本乎自身行政職權而作成「地籍重測結果」之公法上內部「確認」意思,必須透過對外宣示之「表示」行為,方成為一個完整的公法上意思表示,而構成一個「行政處分」。其中「公告」宣示手段有土地法第 46 條之 3 第 1 項規定為其規範依據,而依行政程序法第 110 條第 2 項規定,該「確認地籍重測結果」行政處分發生處分效力,事後之通知,依循嚴格行政法總則之法理,可視為「重複處分」。因此經濟部為異議與申請複丈之對象,從法制架構體系客觀言之,屬市政府作成之公告,即使經濟部出於對法制之誤解,而向地政事務所提出異議及申請複丈,地政事務所亦不因此取得「受理地籍圖重測異議及複丈案」之行政職權,因此地政事務所本應將該異議及複丈申請送交市政府處理,市政府亦應視該異議及複丈申請為「行政救濟前置程序請求」,而依法自行處理,不可作成訴願決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旨:
重新實施地籍測量之土地,在尚未公告重測結果前,地政機關於重測程序中辦理之測量服務僅係事實行為,並無增減人民私權之效力,亦未直接對權利人發生規制法律效果,並非行政處分,且非終局之重測結果,人民不得單就測量程序中之指界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又已依土地法第 46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設立界標或到場指界之土地所有權人,認為土地重測結果錯誤,如未於公告期間內提出異議聲請複丈,重測結果即告確定,不許土地所有權人復對之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旨:
台灣地區在日據時代成立之會社,於台灣光復後,未依我國政策規定於一定期間內依我國公司法規定辦竣公司登記者,則其原設立會社應視為合夥組織,該會社之原有財產亦應視為「原權利人」公同共有。而本件之會社乃於日據時期依日本法令所設立之法人,於台灣光復後,並未依規定於一定期間內依我國公司法規定辦竣公司登記,是其原設立會社即應視為合夥組織,故該會社所有之土地亦應視為原權利人即原會社各股東所公同共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旨: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8 條規定,「各機關受理人民聲請許可案件適用法規時,除依其性質應適用行為時之法規外,如在處理程序終結前,據以准許之法規有變更者,適用新法規。但舊法規有利於當事人而新法規未廢除或禁止所聲請之事項者,適用舊法規。」,故各機關受理人民聲請許可案件適用法規時,應適用新法,但舊法有利於當事人,且新法規未廢除或禁止所聲請之事項,為保障當事人既存之權利,則適用舊法,且以實體法規為限,蓋因實體法為權利的依據,其變更對當事人權利存否影響甚鉅;而程序法規之變更,則對權利本體不生影響。復按「申請土地總登記,不能提出登記原因證明文件時,應取具保證書,保證申請人無假冒情事。」,修正前土地登記規則第 41 條雖定有明文;然考其立法原由,無非係因土地總登記前之登記制度尚未完備,倘嚴格要求當事人必須提出原因文件,或嫌過苛。上開規定乃為登記程序之便宜措施,並非實體權利變動之原因,是系爭申請案雖於修正前土地登記規則施行中提出,然其處理程序終結前,修正前土地登記規則第 41 條既經刪除,登記程序應適用之法規已有所變異,參照上述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8 條之規定及其適用舊法以實體法規為限之立法意旨,系爭申請案應無適用修正前土地登記規則第 41 條之餘地。 裁判法院:福建金門地方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旨:
按地政機關依人民之申請所為之鑑定界址,其複丈之成果,純為地政機關基於職權提供土地測量技術上之服務,將人民原有土地所有權範圍,利用地籍調查及測量等方法,將其反映於地籍圖,並無增減人民私權之效力,人民如對複丈成果有所異議,應由有爭執之土地所有權人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解決。是以,地政機關就土地所為之鑑界、再鑑界等複丈成果,核僅係鑑定性質之事實行為,並未因此對原告發生任何法律效果,非屬行政處分,當事人如對其土地鑑界、再鑑界所為之土地複丈成果圖仍有爭議,應依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 221 條第 3 款規定,由有爭執之土地所有權人,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解決,尚不得以系爭土地之重測結果,與過去土地複丈成果不同,而訴請撤銷系爭複丈成果圖,變更地籍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旨:
按地籍重測之結果,僅係將人民原有土地所有權範圍,利用地籍調查及測量等方法,將其完整正確反映於地籍圖,並無增減人民私權之效力。故地政機關所為之地籍圖重測,純係基於職權提供土地測量技術上之服務,而該測量成果,依其性質應屬鑑定行為之一種,為該機關就系爭土地界址何在所為的專業上意見,將人民原有土地所有權範圍,利用地籍調查及測量等方法,使其完整正確反映於地籍圖上,並無發生權利義務內容變動之法律上效果,其就此所為之相關表示,既未發生法律效果,應僅係事實之說明,並非行政處分。且縱然重測結果公告確定後,土地所有權人對公告結果若有爭執,仍可訴由普通法院審理裁判,並非已無救濟途徑。再者,地籍測量非在藉此確認或變更土地之權利關係,惟國家基於健全地籍、確保地籍登記之正確性,並杜絕經界糾紛,而有實施地籍測量(包括重測)之必要性及公益性,故地籍重測之重點係以確定土地界址之對地調查為主。
12
裁判字號:
旨:
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之訴訟,需已向原處分機關請求確認其無效未被允許,或經請求後三十日內不為確答者,始得提起。此外,所謂行政處分,係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而言。至行政機關所為單純事實之敘述或理由之說明,既不因該項敘述或說明而生法律效果,即非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旨:
土地重測,依土地法第 46 條之 1,及同條之 2 第 1 項,暨第 47 條授權中央地政機關所訂之地籍測量實施規則規定主旨,在以較科學方法,更新測量技術和儀器,普收測量整理實效,使地籍登記趨於正確,以杜糾紛。重測地籍調查時土地所有權人到場而不能指界時,地籍調查及測量人員得參照舊地籍圖及其他可靠資料協助指界,但依土地法第 46 條之 1 至第 46 條之 3 執行要點第 4 點第 1 款規定,如土地所有權人同意協助指界之結果者,可視同其自行指界,而為重測。而協助指界除參照舊地籍圖外,還須參考其他可靠資料(如坵塊形狀及關係位置或使用現況等),故舊地籍圖套繪結果,只是重測之參考因素之一,重測本身即是要糾正舊地籍圖之不正確,故不能僅以參照舊地籍圖為重測之唯一依據,仍應參酌其他可靠資料,此觀之土地法第 46 條之 1 至第 46 條之 3 執行要點第 4 點規定自明。
14
裁判字號:
旨:
地籍重測係因地籍圖原圖破損、滅失、比例尺變更或其他重大原因而開啟其程序(土地法第 46 條之 1),此即說明原有之地籍圖資或因書圖伸縮、毀損、或因測量技術之變革等因素致使其作為地籍經界之準據略有不足,故依此規範執行重測結果,原本即欲將舊有之地籍圖資轉列為參考資料,另輔以新的測量技術及土地關係人之指界,重新建立新的地籍圖資以為地籍經界之準據。為此,於按宗施測確認界址點時,施測地所有人及相鄰地所有人已設立之界標並經渠等到場指界相互確認之經界線,則為執行測量之重要準據,至於單方片面設置之界標或指界,乃至地籍原圖、地方習慣(即實地鄰近相關參考點,如既有界樁、房屋、圍牆、田埂、道路、水溝等物),均僅是供作地政機關施測時之輔助參考資料(土地法第 46 條之 2 第 1 項)。然因施測地所有人與相鄰地所有人間容有存在界址爭議(例如施測地與相鄰地間存有界址糾紛,施測地所有人主張經界線應為 AB 兩點直線,相鄰地所有人則認應為 CD 兩點直線等是),此際該管地政機關於重測期間即有依土地法第 46 條之 2 第 2 項規定,準用同法第 59 條第 2 項規定,對系爭經界線(或界址點)有爭議之土地所有權人數人之間,立於類似仲裁者之角色,佐以地政機關施測者之專業判斷進行調處,而對界址有爭議之人若仍不服調處結果者,即得限期向普通法院之民事庭起訴(確定界址訴訟,以否定其界址主張之相鄰地所有權人為對造),如未起訴者,則依調處結果辦理。至於界址爭議經起訴者,於民事法院判決確定後,該管地政機關即應依執行要點第 16 點第 2 項規定逕依判決結果據以施測。待地政機關將重測結果(含土地所有權人之指界、調處結果、經民事法院判決確定之經界結果)公告後,土地所有權人認該測量結果有誤,除未曾設立界標或到場指界者外,得依土地法第 46 條之 3 第 2 項規定申請複丈外,重測程序於公告期滿、複丈成果無誤或更正後,經地政機關依重測結果辦理土地標示變更登記後即告完成。惟司法院釋字第 374 號解釋文亦謂:「依土地法第 46 條之 1 至第 46 條之 3 之規定所為地籍圖重測,純為地政機關基於職權提供土地測量技術上之服務,將人民原有土地所有權範圍,利用地籍調查及測量等方法,將其完整正確反映於地籍圖,初無增減人民私權之效力。故縱令相鄰土地所有權人於重新實施地籍測量時,均於地政機關通知之期限內到場指界,毫無爭議,地政機關依照規定,已依其共同指定之界址重新實施地籍測量。則於測量結果公告期間內即令土地所有權人以指界錯誤為由,提出異議,測量結果於該公告期間屆滿後即行確定,地政機關應據以辦理土地標示變更登記。惟有爭執之土地所有權人尚得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解決,法院應就兩造之爭執,依調查證據之結果予以認定,不得以原先指界有誤,訴請另定界址為顯無理由,為其敗訴之判決。」等語。是依前揭解釋意旨觀察,重測結果公告期間之異議複丈,主要係提供予土地所有權人原已到場指界無誤者,容許其以指界錯誤為由,獲取重新複丈之機會;縱使地政機關已依重測結果辦理土地標示變更登記完結後,原對界址並無爭議之土地所有權人間,事後對經界線產生爭執者,亦得於重測變更登記完成後,對否定其經界線主張之相鄰地所有權人為被告,向民事法院提起確認經界訴訟。是依該解釋意旨反推,如相鄰地所有權人間於該管地政機關執行重測期間已對界址發生爭議,並循調處、向民事法院提起確認經界訴訟途徑處理者,該管地政機關猶有必要遵循民事判決確定內容據以施測,而不得另行斟酌土地所有權人之指界重為地籍測量或重新複丈,更不得作成與民事判決確定內容相異之重測成果。
15
裁判字號:
旨:
臺北縣中和地政事務所於複丈時,發現土地於地籍調查表中記載有關計劃道路之經界線與臺北縣政府公告之道路中心樁位所推算之位置不一致,因而更正土地之計劃道路經界線(致土地面積變小),此是否已更動土地與計劃道路界址,如未通知土地所有人到場,是否符合「權利關係人對土地界址並無爭議」之要件,而得認為「原測量錯誤」,由於原處分錯誤適用修正前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 232 條規定,顯未考慮及此,亦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旨:
地政測量人員施測土地界址,涉及專業技術,或有因測量技術上之誤差,致 82 年與 96 年間各次之測量所定界址不一,因系爭土地與相鄰同段 146、148 地號土地間之界址,依現況僅有田埂相隔,並無明顯坵塊形狀及關係位置為界,有如上述,82 年間複丈之界址係定於稻田或田埂中,難認該次複丈係以明顯位置為界址,而符合舊地籍圖界址,即不得謂被告 96 年間之測量成果,與 82 年間之複丈之界址不同,而認被告測量人員實施地籍圖重測,有違土地法第 46 條之 2 第 1 項、土地法第 46 條之 1 至第 46 條之 3 執行要點第 7 點及第 9 點等規定。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7
裁判字號:
旨:
民法第 769 條規定,以所有之意思,二十年間和平繼續占有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者,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所謂「和平繼續占有他人之土地」,必該占有人於提出申請登記為所有權人,以迄登記完成時仍和平繼續占有其土地者,始有適用,若其占有使用之事實因自己之中止使用或其他法定原因不能繼續使用而消滅時,即與登記之要件不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旨:
申請人以行使地上權之意思和平繼續占有某一國有土地,嗣後向地政事務所就系爭土地申請為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如系爭土地為國有土地,按公有公用物或公有公共用物具有不融通性,不適用民法第 769 條及第 770 條關於取得時效之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旨:
土地徵收條例第 22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土地權利關係人對於第 18 條第 1 項之公告有異議者,應於公告期間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以書面提出。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接受異議後應即查明處理,並將查處情形以書面通知土地權利關係人。被徵收土地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補償價額不服前項查處情形者,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復議,土地權利關係人不服復議結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濟。又土地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補償價額不服時,依上開規定,必須於公告期間內提出異議,並經復議程序,始得提起行政救濟,該異議、復議程序自屬土地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補償價額不服時,提起行政救濟前之必要先行程序。惟為符合憲法保障人民訴願與行政訴訟權利意旨,儘量避免使多層次先行程序構成人民行使其救濟權利程序障礙,故土地權利關係人對徵收補償價額不服而已依法提起訴願者,應視為依法提出異議,由受理異議機關查處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