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實務見解
瀏覽人數:33631069人
1
裁判字號:
旨:
按市議會開會時,市議員對於有關會議事項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外不負責任,省縣自治法第二十五條定有明文,故本件伊應享有言論免責權。又伊係被動應記者之要求而重複說明書面質詢內容,應無誹謗之故意。且其係對於公益有關之事請求相關單位查察,目的在使影響社會公益至鉅之重大事項獲得查明,係出於善意發表言論,主觀上無誹謗故意。另按刑法第三百十一條第一項第四款規定,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不罰。故我國之地方議會議員依其與立法委員同有監督政府之職責,並代表人民形成各種決策,其代表民意之本質與立法委員一致,是地方議會議員之言論保障,與立法委員於憲法上之精神,應為一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旨:
依地方制度法第五十條規定,「市議會開會時,市議員對於有關會議事項所為之言論,對外不負責任。」;而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一百六十五號解釋:「地方議會議員在會議時就有關會議事項所為之言論,應受保障」,其解釋理由書中更進一步揭示「憲法第三十二條、第七十三條及第一 ○一條,...旨在保障中央民意代表在會議時之言論及表決之自由,俾能善盡言責。關於地方民意代表言論之保障,我國憲法未設規定,..宜在憲法保障中央民意代表之精神下,依法予以適當之保障,俾能善盡表達公意及監督地方政府之責。」,依該解釋本文及理由書意旨,地方議會議員在會議時之言論及表決自由之保障,在憲法精神上係與國會議員一致,而與國會議員同受保障。再關於國會議員言論自由之保障,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四三五號解釋更進一步揭櫫「憲法第七十三條規定立法委員在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旨在保障立法委員受人民付託之職務地位,並避免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之功能遭致其他國家機關之干擾而受影響。為確保立法委員行使職權無所瞻顧,此項言論免責權之保障範圍,應作最大程度之界定,舉凡在院會或委員會之發言、質詢、提案、表決以及與此直接相關之附隨行為,如院內黨團協商、公聽會之發言等均屬應予保障之事項。」地方議會議員言論免責權保障之範圍,自亦應依此解釋之本旨加以衡量。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旨:
行為人於會議進行中,對於審議中之法案主張不同而與告訴人發生言語衝突,延續至會議主席宣布休息後仍持續爭執,並以懷疑告訴人動機之方式企圖減弱告訴人主張之正當性,其言論固足以毀損告訴人之名譽,然因與會議事項有直接相關,符合地方制度法第 50 條所規定之阻卻違法事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