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場所固定污染源排放空氣污染物,應符合排放標準。
前項排放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依特定業別、設施、污染物項目或區域會
商有關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因特殊需要,擬訂個別較
嚴之排放標準,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核定之。
第一項排放標準應含有害空氣污染物,其排放標準值應依健康風險評估結
果及防制技術可行性訂定之。
前項有害空氣污染物之種類及健康風險評估作業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公
告之。
|
公私場所具有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固定污染源者,應按季於每年一
月、四月、七月及十月底前,向直轄市、縣(巿)主管機關申報其固定污
染源前一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
前項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季排放量之計算、記錄、申報內容、程序與方
式、查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公私場所具有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固定污染源者,應於規定期限內
完成設置自動監測設施,連續監測其操作或空氣污染物排放狀況,並向直
轄市、縣(巿)主管機關申請認可;其經指定公告應連線者,其監測設施
應於規定期限內完成與直轄市、縣(巿)主管機關連線,並公開於直轄市
、縣(巿)主管機關網站。
前項以外之污染源,各級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得指定公告其應自行或委
託檢驗測定機構實施定期檢驗測定。
前二項監測或檢驗測定結果,應作成紀錄,並依規定向直轄市、縣(巿)
主管機關申報;監測或檢驗測定結果之記錄、申報、保存、連線作業規範
、完成設置或連線期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公私場所應有效收集各種空氣污染物,並維持其空氣污染防制設施或監測
設施之正常運作;其固定污染源之最大操作量,不得超過空氣污染防制設
施之最大處理容量。
固定污染源及其空氣污染物收集設施、防制設施或監測設施之規格、設置
、操作、檢查、保養、記錄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
公私場所具有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固定污染源,應於設置或變更前
,檢具空氣污染防制計畫,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
委託之機關申請及取得設置許可證,並依許可證內容進行設置或變更。
前項固定污染源設置或變更後,應檢具符合本法相關規定之證明文件,向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機關申請及取得操作
許可證,並依核發之許可證內容進行操作。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機關,應於前二項許
可證核發前,將申請資料登載於公開網站,供民眾查詢並表示意見,作為
核發許可證之參考。
固定污染源設置與操作許可證之申請、審查程序、審查原則、公開內容、
核發、撤銷、廢止、中央主管機關委託或終止委託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
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公私場所因遷移或變更產業類別,應重新申請核發設置及操作許可證。
已取得操作許可證之公私場所,因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實施總量管制或主管
機關據以核發操作許可證之排放標準有修正,致其操作許可證內容不符規
定者,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
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機關重新申請核發操作許可證。
|
同一公私場所,有數排放相同空氣污染物之固定污染源者,得向直轄市、
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改善其排放空氣污染物總量及濃度,經審查核准後
,其個別污染源之排放,得不受依第二十條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定排放標準
之限制。
前項公私場所應以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之空氣污染物總量及濃
度限值為其排放標準。
第一項排放空氣污染物之總量及濃度之申請、審查程序、核准、撤銷、廢
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公私場所之固定污染源因突發事故,大量排放空氣污染物時,負責人應立
即採取緊急應變措施,並至遲於一小時內通報直轄市、縣(巿)主管機關
。
前項情形,直轄市、縣(巿)主管機關除令公私場所採取必要措施或得令
其停止該固定污染源之操作外,並應發布空氣品質惡化警告及採取因應措
施。
公私場所應擬訂空氣污染突發事故緊急應變措施計畫,並定期檢討,報經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後切實執行。
第二項之惡化警告發布、通知方式及因應措施、前項空氣污染突發事故緊
急應變措施計畫之應記載內容及執行方法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