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瀏覽路徑: > 相關實務見解
瀏覽人數:47262844人
法規名稱: 民法 (民國 110 年 01 月 20 日 修正)
依本法之規定應開親屬會議時,由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
召集之。
親屬會議,以會員五人組織之。
親屬會議會員,應就未成年人、受監護宣告之人或被繼承人之下列親屬與
順序定之:
一、直系血親尊親屬。
二、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尊親屬。
三、四親等內之同輩血親。
前項同一順序之人,以親等近者為先;親等同者,以同居親屬為先,無同
居親屬者,以年長者為先。
依前二項順序所定之親屬會議會員,不能出席會議或難於出席時,由次順
序之親屬充任之。
依法應經親屬會議處理之事項,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由有召集權人或
利害關係人聲請法院處理之:
一、無前條規定之親屬或親屬不足法定人數。
二、親屬會議不能或難以召開。
三、親屬會議經召開而不為或不能決議。
監護人、未成年人及受監護宣告之人,不得為親屬會議會員。
依法應為親屬會議會員之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辭其職務。
親屬會議,非有三人以上之出席,不得開會;非有出席會員過半數之同意
,不得為決議。
親屬會議會員,於所議事件有個人利害關係者,不得加入決議。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所定有召集權之人,對於親屬會議之決議有不服者,
得於三個月內向法院聲訴。
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
一、直系血親卑親屬。
二、父母。
三、兄弟姊妹。
四、祖父母。
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親等近者為先。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
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
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
此限。
(刪除)
(刪除)
配偶有相互繼承遺產之權,其應繼分,依左列各款定之:
一、與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
    與他繼承人平均。
二、與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二順序或第三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
    ,其應繼分為遺產二分之一。
三、與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四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
    為遺產三分之二。
四、無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至第四順序之繼承人時,其應繼
    分為遺產全部。
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
關於遺產管理、分割及執行遺囑之費用,由遺產中支付之。但因繼承人之
過失而支付者,不在此限。
撤銷及承認,應以意思表示為之。
如相對人確定者,前項意思表示,應向相對人為之。
法律行為須得第三人之同意始生效力者,其同意或拒絕,得向當事人之一
方為之。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中有拋棄繼承權者,其應繼分
歸屬於其他同為繼承之人。
第二順序至第四順序之繼承人中,有拋棄繼承權者,其應繼分歸屬於其他
同一順序之繼承人。
與配偶同為繼承之同一順序繼承人均拋棄繼承權,而無後順序之繼承人時
,其應繼分歸屬於配偶。
配偶拋棄繼承權者,其應繼分歸屬於與其同為繼承之人。
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其親等近者均拋棄繼承權時,由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
親屬繼承。
先順序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時,由次順序之繼承人繼承。其次順序繼承
人有無不明或第四順序之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者,準用關於無人承認繼
承之規定。
因他人拋棄繼承而應為繼承之人,為拋棄繼承時,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日
起三個月內為之。
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者,由親屬會議於一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
人,並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院報明。
遺產管理人,因親屬會議,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之請求,應報告
或說明遺產之狀況。
遺產管理人非於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第一項第三款所定期間屆滿後,不得
對被繼承人之任何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償還債務或交付遺贈物。
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不於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第一項第三款所
定期間內為報明或聲明者,僅得就賸餘遺產,行使其權利。
遺產管理人得請求報酬,其數額由法院按其與被繼承人之關係、管理事務
之繁簡及其他情形,就遺產酌定之,必要時,得命聲請人先為墊付。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所定之期限內,有繼承人承認繼承時,遺產管理人在
繼承人承認繼承前所為之職務上行為,視為繼承人之代理。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所定之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其遺產於清
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歸屬國庫。
遺囑所定遺贈,附有停止條件者,自條件成就時,發生效力。
受遺贈人於遺囑發生效力前死亡者,其遺贈不生效力。
遺囑人以一定之財產為遺贈,而其財產在繼承開始時,有一部分不屬於遺
產者,其一部分遺贈為無效;全部不屬於遺產者,其全部遺贈為無效。但
遺囑另有意思表示者,從其意思。
遺囑人因遺贈物滅失、毀損、變造、或喪失物之占有,而對於他人取得權
利時,推定以其權利為遺贈;因遺贈物與他物附合或混合而對於所附合或
混合之物取得權利時亦同。
以遺產之使用、收益為遺贈,而遺囑未定返還期限,並不能依遺贈之性質
定其期限者,以受遺贈人之終身為其期限。
遺贈附有義務者,受遺贈人以其所受利益為限,負履行之責。
受遺贈人在遺囑人死亡後,得拋棄遺贈。
遺贈之拋棄,溯及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
繼承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得定相當期限,請求受遺贈人於期限內為承認
遺贈與否之表示;期限屆滿,尚無表示者,視為承認遺贈。
遺贈無效或拋棄時,其遺贈之財產,仍屬於遺產。
以日、星期、月或年定期間者,以期間末日之終止,為期間之終止。
期間不以星期、月或年之始日起算者,以最後之星期、月或年與起算日相
當日之前一日,為期間之末日。但以月或年定期間,於最後之月,無相當
日者,以其月之末日,為期間之末日。
稱月或年者,依曆計算。
月或年非連續計算者,每月為三十日,每年為三百六十五日。
法規名稱: 稅捐稽徵法 (民國 110 年 12 月 17 日 修正)
納稅義務人死亡,遺有財產者,其依法應繳納之稅捐,應由遺囑執行人、
繼承人、受遺贈人或遺產管理人,依法按稅捐受清償之順序,繳清稅捐後
,始得分割遺產或交付遺贈。
遺囑執行人、繼承人、受遺贈人或遺產管理人,違反前項規定者,應就未
清繳之稅捐,負繳納義務。
法規名稱: 民事訴訟法 (民國 112 年 11 月 29 日 修正)
本於一定資格以自己名義為他人任訴訟當事人之人,喪失其資格或死亡者
,訴訟程序在有同一資格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
依法被選定為訴訟當事人之人全體喪失其資格者,訴訟程序在該有共同利
益人全體或新被選定為訴訟當事人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
法規名稱: 民法 (民國 110 年 01 月 20 日 修正)
依債務本旨,向債權人或其他有受領權人為清償,經其受領者,債之關係
消滅。
持有債權人簽名之收據者,視為有受領權人。但債務人已知或因過失而不
知其無權受領者,不在此限。
法規名稱: 民事訴訟法 (民國 112 年 11 月 29 日 修正)
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人者,及為當事
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之標的物者,亦有效力。
對於為他人而為原告或被告者之確定判決,對於該他人亦有效力。
前二項之規定,於假執行之宣告準用之。
申報權利之公示催告,以得依背書轉讓之證券或法律有規定者為限。
公示催告,對於不申報權利人,生失權之效果。
法院應就公示催告之聲請為裁定。
法院准許聲請者,應為公示催告。
公示催告,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                  
一、聲請人。                                    
二、申報權利之期間及在期間內應為申報之催告。    
三、因不申報權利而生之失權效果。                
四、法院。
公示催告之公告,應黏貼於法院之公告處,並公告於法院網站;法院認為
必要時,得命登載於公報或新聞紙。
前項公告於法院網站、登載公報、新聞紙之日期或期間,由法院定之。
聲請人未依前項規定聲請公告於法院網站,或登載公報、新聞紙者,視為
撤回公示催告之聲請。
申報權利之期間,除法律別有規定外,自公示催告之公告開始公告於法院
網站之日起、最後登載公報、新聞紙之日起,應有二個月以上。
申報權利在期間已滿後,而在未為除權判決前者,與在期間內申報者,有
同一之效力。
公示催告,聲請人得於申報權利之期間已滿後三個月內,聲請為除權判決
。但在期間未滿前之聲請,亦有效力。除權判決前之言詞辯論期日,應並
通知已申報權利之人。
法院就除權判決之聲請為裁判前,得依職權為必要之調查。
駁回除權判決之聲請,以裁定為之。
申報權利人,如對於公示催告聲請人所主張之權利有爭執者,法院應酌量
情形,在就所報權利有確定裁判前,裁定停止公示催告程序,或於除權判
決保留其權利。
公示催告聲請人,不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者,法院應依其聲請,另定新期
日。
前項聲請,自有遲誤時起,逾二個月後不得為之。
聲請人遲誤新期日者,不得聲請更定新期日。
法院應以相當之方法,將除權判決之要旨公告之。
對於除權判決,不得上訴。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公示催告聲請人為被告,向原法院提起撤銷
除權判決之訴:
一、法律不許行公示催告程序者。
二、未為公示催告之公告,或不依法定方式為公告者。
三、不遵守公示催告之公告期間者。
四、為除權判決之法官,應自行迴避者。
五、已經申報權利而不依法律於判決中斟酌之者。
六、有第四百九十六條第一項第七款至第十款之再審理由者。
撤銷除權判決之訴,應於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之。
前項期間,自原告知悉除權判決時起算。但依前條第四款或第六款所定事
由提起撤銷除權判決之訴,如原告於知有除權判決時不知其事由者,自知
悉其事由時起算。
除權判決宣示後已逾五年者,不得提起撤銷之訴。
第五百零一條、第五百零二條及第五百零六條之規定,於撤銷除權判決之
訴準用之。
對於除權判決所附之限制或保留,得為抗告。
數宗公示催告程序,法院得命合併之。
宣告證券無效之公示催告程序,適用第五百五十七條至第五百六十七條之
規定。
公示催告,由證券所載履行地之法院管轄;如未載履行地者,由證券發行
人為被告時,依第一條或第二條規定有管轄權之法院管轄;如無此法院者
,由發行人於發行之日為被告時,依各該規定有管轄權之法院管轄。
無記名證券或空白背書之指示證券,得由最後之持有人為公示催告之聲請
。
前項以外之證券,得由能據證券主張權利之人為公示催告之聲請。
聲請人應提出證券繕本、影本,或開示證券要旨及足以辨認證券之事項,
並釋明證券被盜、遺失或滅失及有聲請權之原因、事實。
公示催告,應記載持有證券人應於期間內申報權利及提出證券,並曉示以
如不申報及提出者,即宣告證券無效。
公示催告之公告,除依第五百四十二條之規定外,如法院所在地有交易所
者,並應黏貼於該交易所。
申報權利之期間,自公示催告之公告開始公告於法院網站之日起、最後登
載公報、新聞紙之日起,應有三個月以上,九個月以下。
持有證券人經申報權利並提出證券者,法院應通知聲請人,並酌定期間使
其閱覽證券。
聲請人閱覽證券認其為真正時,其公示催告程序終結,由法院書記官通知
聲請人及申報權利人。
除權判決,應宣告證券無效。
除權判決之要旨,法院應以職權依第五百六十一條之方法公告之。
證券無效之宣告,因撤銷除權判決之訴而撤銷者,為公示催告之法院於撤
銷除權判決之判決確定後,應以職權依前項方法公告之。
有除權判決後,聲請人對於依證券負義務之人,得主張證券上之權利。
因除權判決而為清償者,於除權判決撤銷後,仍得以其清償對抗債權人或
第三人。但清償時已知除權判決撤銷者,不在此限。
因宣告無記名證券之無效聲請公示催告,法院准許其聲請者,應依聲請不
經言詞辯論,對於發行人為禁止支付之命令。
前項命令,應附記已為公示催告之事由。
第一項命令,應準用第五百六十一條之規定公告之。
公示催告程序,因提出證券或其他原因未為除權判決而終結者,法院應依
職權以裁定撤銷禁止支付之命令。
禁止支付命令之撤銷,應準用第五百六十一條之規定公告之。
法規名稱: 非訟事件法 (民國 107 年 06 月 13 日 修正)
法院選任之信託監察人有信託法第五十八條所定解任事由時,法院得依職
權解任之,並同時選任新信託監察人。
法院選任或解任受託人或信託監察人時,於裁定前得訊問利害關係人。
對於法院選任或解任受託人或信託監察人之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法規名稱: 民法繼承編施行法 (民國 102 年 01 月 30 日 修正)
繼承開始在民法繼承編施行前,被繼承人無直系血親卑親屬,依當時之法
律亦無其他繼承人者,自施行之日起,依民法繼承編之規定定其繼承人。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