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日,如有重大理由,得變更或延展之。
變更或延展期日,除別有規定外,由審判長裁定之。
|
起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法院為之:
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
三、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
訴狀內宜記載因定法院管轄及其適用程序所必要之事項。
第二百六十五條所定準備言詞辯論之事項,宜於訴狀內記載之。
第一項第三款之聲明,於請求金錢賠償損害之訴,原告得在第一項第二款
之原因事實範圍內,僅表明其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而於第一審言詞辯論
終結前補充其聲明。其未補充者,審判長應告以得為補充。
前項情形,依其最低金額適用訴訟程序。
|
強制執行,依左列執行名義為之:
一、確定之終局判決。
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
裁判。
三、依民事訴訟法成立之和解或調解。
四、依公證法規定得為強制執行之公證書。
五、抵押權人或質權人,為拍賣抵押物或質物之聲請,經法院為許可強制
執行之裁定者。
六、其他依法律之規定,得為強制執行名義者。
執行名義附有條件、期限或須債權人提供擔保者,於條件成就、期限屆至
或供擔保後,始得開始強制執行。
執行名義有對待給付者,以債權人已為給付或已提出給付後,始得開始強
制執行。
|
法官於必要時,得命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於調解期日到場;調解委員
認有必要時,亦得報請法官行之。
|
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法院得以裁定處新臺幣三千元以
下之罰鍰;其有代理人到場而本人無正當理由不從前條之命者亦同。
前項裁定得為抗告,抗告中應停止執行。
|
調解經當事人合意而成立;調解成立者,與訴訟上和解有同一之效力。
調解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當事人得向原法院提起宣告調解無效或撤
銷調解之訴。
前項情形,原調解事件之聲請人,得就原調解事件合併起訴或提起反訴,
請求法院於宣告調解無效或撤銷調解時合併裁判之。並視為自聲請調解時
,已經起訴。
第五百條至第五百零二條及第五百零六條之規定,於第二項情形準用之。
調解不成立者,法院應付與當事人證明書。
第五編之一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之規定,於第一項情形準用之。
|
關於財產權爭議之調解,當事人不能合意但已甚接近者,法官應斟酌一切
情形,其有調解委員者,並應徵詢調解委員之意見,求兩造利益之平衡,
於不違反兩造當事人之主要意思範圍內,以職權提出解決事件之方案。
前項方案,應送達於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
|
當事人兩造或一造於期日不到場者,法官酌量情形,得視為調解不成立或
另定調解期日。
|
法院書記官應作調解程序筆錄,記載調解成立或不成立及期日之延展或訴
訟之辯論。但調解委員行調解時,得僅由調解委員自行記錄調解不成立或
延展期日情形。
第四百十七條之解決事件之方案,經法官當場宣示者,應一併記載於筆錄
。
調解成立者,應於十日內以筆錄正本,送達於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
係人。
第二百十二條至第二百十九條之規定,於第一項、第二項筆錄準用之。
|
調解程序中,調解委員或法官所為之勸導及當事人所為之陳述或讓步,於
調解不成立後之本案訴訟,不得採為裁判之基礎。
|
調解不成立後起訴者,其調解程序之費用,應作為訴訟費用之一部;不起
訴者,由聲請人負擔。
第八十四條之規定,於調解成立之情形準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