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1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352 號
  要  旨:
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16 條規定,已通過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非經
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不得變更原申請內容。同法第 17 條
規定,開發單位應依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所載之內容及審查結論,切
實執行。是以,開發單位執行開發計畫案,應依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說明
書之內容實行;且審查結論,開發單位所為之環境監測報告應報請地方主
管機關備查,並非送請主管機關核定同意,縱開發單位於提送開發單位之
開發計畫執行報告中有敘環境監測狀況,主管機關未表示任何意見或異議
,亦不能解為主管機關肯認開發單位已依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說明書之內
容實行,而免除應履行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說明書課予環境監測之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980 號
  要  旨:
按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23 條第 9  項規定屬行政訴訟法第 9  條所稱「法
律有特別規定者」之情形,其賦予受害人民或公益團體得以主管機關為被
告,對主管機關怠於執行職務之行為,直接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之權能,
得提起公益訴訟。然環評法第 23 條第 8、9 項既規定以開發單位有違法
情事,主管機關疏於執行為前提,並明定人民或公益團體於告知後,主管
機關如仍未於一定期間內依法執行時,始得直接訴請行政法院判令其執行
。既稱「判令其執行」,自係請求主管機關為一定內容之行為,則據此所
得提起之訴訟類型,應限於一般給付訴訟或課予義務訴訟,尚無提起確認
訴訟之可能。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453 號
  要  旨:
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對於申請案之決定及主管機關核發之建造執照,性質
上均屬羈束處分。至於建造執照附表注意事項所列之應為特定作為、不作
為或忍受義務內容等規定,僅屬為確保法定要件之履行而附加之負擔,並
非裁量處分之附款。

4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475 號
  要  旨:
開發行為之實施縱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或有範圍擴大情形而有復整改
善必要時,應由環境影響評估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要求開發單位進行
,而非逕由環境影響評估主管機關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即可逕命開發
單位進行復整改善。此外,因法未明文有關限期改善之期限及改善之方法
或內容,應認主管機關有一定程度之選擇裁量權,僅於決定選取之方式、
命改善之程度,應視個案依比例原則等行政法原理原則為合義務性之裁量
,不得恣意為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123 號
  要  旨:
依促參法採 BOT  方式辦理案件,最終由「主辦機關」取得該建設之所有權
,「主辦機關」對於該投資開發案具有「財產上之利益」,倘其復為該投資
開發案件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環評法的「環評主管機關」時,即有「
利益迴避」之問題,該主辦機關環評審查委員應迴避表決。
 

6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329 號
  要  旨:
開發單位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16 條第 1  項申請變更環境影響說明書或
評估書內容,而涉及環境保護事項之變更者,有必須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
估、應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或檢附變更內容對照表三種情形。如應
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者,方有應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之可能。因
此環評委員會對開發單位依同法條第 1  項申請變更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
估書內容,核准變更內容對照表者,本即無須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則
原處分從事環境影響差異分析之評估後,核准開發單位申請之變更內容,
其判斷即難謂有恣意濫用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84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謂「事實或法律關係變更」,
指當事人所爭議者係原為合法之行政處分,於作成之後,事實或法律狀況
產生有利於己之改變;第 2  款所指「新事實、新證據」,應係客觀上發
生足以改變舊事實之新事實,及足以認定原處分違法不當之從未斟酌之新
證據。

8 裁判字號: 92年裁字第 519 號
  要  旨:
原審以相對人對環境影響說明書所為之審查結論,乃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
程序之過程中以達成實體裁決為目的之相關行為,屬程序行為(內部行為
),而非終局的裁決,開發行為最終准駁之權限係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相對人對環境影響說明書所為審查結論,僅提供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裁量核
准與否之內部參考,並未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自非屬行政處分,依行
政程序法第一百七十四條前段規定,僅得於對實體決定聲明不服時一併聲
明之,固非無見。惟查本件系爭雲林縣BOO垃圾焚化廠興建營運計畫環
境影響說明書審查會審查結論謂:本案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開
發單位應依下列(一)至(十八)事項辦理,此有第二次審查會議記錄在
卷可稽。經查其或係垃圾車輛經過地區應如何確保社區或校區之環境品質
,或為有毒危害性污染物之防制及監測規定,難謂不具法律效果,參諸環
境影響評估法第十六條第一項:「已通過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非
經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不得變更原申請內容」及第二十二
條前段:「開發單位於未經主管機關依第七條或依第十三條規定作成認可
前,即逕行為...開發行為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
下罰鍰。」以觀,此項審查結論,難謂對開發單位不具拘束力,原裁定認
其未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非屬行政處分云云,自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663 號
  要  旨:
本院按環評法第二條明定被上訴人為環境影響評估之主管機關。同法第十
六條第一項規定,已通過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非經主管機關及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不得變更原申請內容。又同法第十七條規定,開發
單位應依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所載之內容及審查結論,切實執行。另
同法施行細則三十七條規定,開發單位依本法第十六條第一項申請變更環
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內容,涉及環境保護事項之變更,無須重新進行環
境影響評估者,應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送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審核。本件上訴人應自行向被上訴人提出申請變更,不得藉口經濟
部工業局未予轉送而卸免責任。又經濟部工業局僅「原則同意提供使用」
其土地,並未核准變更環境影響說明書之內容。且主管機關與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依法分工各司其職,須在法令授權範圍內行使職權。查能委會九
十年三月二十八日能(九○)三字第○二一八三號函及九十年六月十八日
能(九○)三字第○七三一九號函,雖一再表示上訴人之風力發電設備可
視為研究計畫實驗性質,非屬「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
認定標準」應實施環境評估作業之開發行為,經濟部核發該設備設置工作
許可證、設備登記證,均未要求該設備應通過環境評估審查等語,惟僅屬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意見。至於是否違反環評法之規定,仍應由主管機關
之被上訴人審查認定,殊難因各行政機關間意見不同,即謂有違行政一體
之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99年裁字第 2032 號
  要  旨:
(一)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第 2  項、第 3  項及第 117  條規定,係
      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處分停止執行之規定,為行政訴訟暫時權利保護
      制度之一環。旨在確保向行政法院尋求權利保護之人民,能獲得有
      效之權利保護。由於停止執行程序係緊急程序,對於構成停止執行
      要件之事實證明程度,以釋明為已足,不要求完全之證明,即就停
      止執行要件事實之存在,法院依兩造提出之證據資料,及法院可即
      時依職權調查所得,得蓋然心證,即得准予停止執行。
(二)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第 2  項雖無類訴願法第 93 條第 2  項之
      明文規定,即行政處分之合法性顯有疑義時,不論該處分之執行,
      是否將發生難以回復之損害,有無急迫情事,是否為維護重大公共
      利益所必要,受理訴願機關或原行政處分機關得依職權或依申請停
      止執行,然而行政法是憲法之具體化,解釋運用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第 2  項規定,自應顧及此項法治國家依法行政原則之精神。是
      以,系爭開發許可所據之系爭審查結論既經判決撤銷,系爭開發許
      可即因而溯及自始違法,其違法性明確甚於合法性顯有疑義,無立
      即執行公益,停止其執行自難謂於公益有重大影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1年上國字第 2 號
  要  旨:
按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
利,或是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國家應負
損害賠償責任;行政機關如有差別待遇,固有不當,惟該要求既屬依法有
據,而非對當事人有不法侵害時,自不能以有此差別待遇而主張請求國家
賠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16 號
  要  旨:
按環評審查會對於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開發行為或開發單位申請變更原
環境影響說明書內容所作之審查結論;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據以所為開發
行為之許可,開發行為之當地居民,當然具有法律上利害關係,得對該環
境影響評估審查結論及許可開發行為之處分,提起撤銷訴訟即具原告適格
。次按環評審查會對開發單位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16 條第 1  項申請變
更環說書或評估書內容,核准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者,即無須重新進行
環境影響評估,更不可能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是開發行為之當地
居民,對此核准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之處分,亦應認具有法律上利害關
係。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694 號
  要  旨:
按國家公園範圍內以促參方式辦理之開發行為,依國家公園法第 14 條及
第 16 條之規定申請許可時,係由國家公園管理處函詢環評主管機關,開
發計畫是否應辦理環境影響評估,而無論開發計畫是否應進行環境影響評
估,均應經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核通過後,再報請內政部核准後始可進
行開發行為,顯見國家公園內以促參方式辦理之開發行為,內政部實為最
重要、最適切,且具主導權限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次按促參案件之本質
,乃政府機關將其對人民所負興辦公共建設之義務,進行先期初步構想規
劃,再透過公開徵求甄選程序,決選出最優民間機構議約,議約完成後委
由民間機構代為執行該項公共建設之興建。加以促參法賦予主辦機關諸多
協力義務與監督管理權責,因此就依促參法興辦的公共建設而言,可說是
公私協力共同開發興建,應可認該促參案件之主辦機關為共同開發行為人
。從而地方政府於國家公園開發案中既為主辦機關,亦為共同開發行為人
,與開發廠商間有共同利害關係,則若由地方政府所屬之環評會負責開發
案之環評審查程序,恐有利害衝突之虞,地方政府所屬環評會所為之審查
,亦恐難期客觀公正,易遭致有機關偏見之質疑,故環評應由國定公園之
主管機關內政部為最適合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應由環保署負責從事開
發案之環評審查程序,始為允當。是地方政府對於開發案之環評審查,並
無事務管轄權限,地方政府既無事務管轄權限,而對開發案之環評審查,
作成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之結論,於法自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61 號
  要  旨:
環境影響評估法之主要重點在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
成保護環境及維護生活品質之目標。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
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包括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環境影
響評估及審查、追蹤考核等程序。第一階段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係由開發單
位於規劃開發行為時,先自行依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並作成環境影響說明書,其目的在使開發單位自行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
起之環境影響,並提出對策或替代方案。開發單位申請許可開發行為時,
並應檢具環境影響說明書,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並由目的事業主管
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審查。又旅(賓)館若位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內,
其興建即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5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2614 號
  要  旨:
人民聲請重開程序並非屬於「依法申請之案件」,行政機關縱未依其請求
發動職權,人民亦不得提起課予義務訴訟。對此當事人無從主張其有權利
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故對主管機關顯無公法上請求權,其據此提起課予
義務訴訟,判斷上並無訴訟權能,此部分為當事人不適格而無訴理由,應
予駁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8年訴更一字第 95 號
  要  旨:
開發行為如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應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實施第一階段環評。參照該法第 6  條至第 14 條規定意旨可知
,第一階段環評中,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僅書面審查開發單位提出之
環境影響說明書所記載事項,故要求說明書具真實性;如認開發行為符合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 19 條各款規定任一情形之虞者,即屬對環境
有重大影響之虞,而應進行具公開性、實質審查性之第二階段環評。本件
開發單位所提出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於鄰近單位地質構造、開發場址地籍
圖、地下水流向研判圖、保育類野生動植物資源分布、排水設施範圍等部
分,均與實情不符或過分簡略,本件環評結論既係依照錯誤、不完全之資
訊做成,法院即得審查環評結論之合法性。經查,本件環評審查會議紀錄
僅簡略記載「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及其條件要旨,並未涵括綜合評述,
已違反同施行細則第 43 條規定,亦不符行政程序法第 5  條規定之明確
性原則。又系爭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固已送達予環評會全體委員,然觀諸
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4  條第 2  款規定意旨可知,為確保環評專業性及公
正性,全體環評委員之意見應以書面為之並簽名,行政機關抗辯,委員逾
期未回復即視同審查無誤云云,實置環評法特設專責組織獨立認事之立法
意旨於不顧,該審查結論縱經公告在案而生法律效力,其程序上顯有瑕疵
,亦屬無疑。綜上所述,系爭環評結論因存在諸多瑕疵,故應撤銷之,發
回行政機關重為適法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9年停字第 11 號
  要  旨:
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第 5  項規定,停止執行之裁定,得停止原處分或
決定之效力、處分或決定之執行或程序之續行之全部或部份。本案開發單
位,同時向內政部及國科會申請開發許可,各適用之法令並不相同,是開
發程序均立足於系爭原處分,為兩個以上之行政處分,以共同實現一行政
目的者,當事人對其中一行政處分提起訴願或撤銷訴訟,其請求暫時停止
執行該系爭行政處分為有理由時,則暫時停止執行之效力,應及於與該系
爭行政處分共同達成同一行政目的之另一行政處分之執行,故審酌相對人
審查結論之行政處分,於聲請人以外之聲請人對該行政處分提起行政救濟
事件裁判確定前,停止關於開發程序之續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882 號
  要  旨:
(一)按重大開發案之許可與否,本質上涉及行政機關之政治或政策責任
      ,司法機關對政策或政治責任介入,亦應注重行政權或司法權之分
      際。次按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依裁量權所為行政處分之司法審查範
      圍限於裁量之合法性,而不及於裁量行使之妥當性。至不確定法律
      概念,行政法院以審查為原則,但對於高度科技性之判斷,則基於
      尊重其不可替代性、專業性及法律授權之專屬性,而承認行政機關
      就此等事項之決定,有判斷餘地,對其判斷採取較低之審查密度,
      僅於行政機關之判斷有恣意濫用及其他違法情事時,得予撤銷或變
      更。是以就環保局對於環評之有關之判斷,且為獨立專家委員會之
      判斷,基於尊重環評審查委員會之不可替代性、專業性及法律授權
      之專屬性,故認環保局所為之行政處分,核有判斷餘地之適用。
(二)次按所謂「多階段行政處分」通常指「須其他行政機關或行政主體
      之同意,在行政內部予以協力,始能合法作成之行政處分。此一同
      意,通常係由有同意權之行政機關,對作成行政處分之行政機關,
      行政內部所為之表示,欠缺對外效力,並非行政處分」。我國環評
      法實際運作因採「集中審查制」及「否決權制」結果,因此造成在
      其他國家本應屬多階段行政處分一部之環評審查結論,蛻變成具有
      獨立性之行政處分。又依環評法對於特定開發計畫進行環境影響評
      估時,僅能基於合理之科學性推估模式預測/預估,計畫當時因開
      發行為可能造成之影響,並依據該「可能造成之影響之預估」,擬
      定相關因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環境損害「危險」之「預防」及減輕及
      因應措施或保護策略,甚至替代方案等。且因環境影響評估時尚未
      為任何開發,故僅係針對開發行為是否會對環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之將來可能危險加以評估,至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危險,則須依據科
      技、評估當時知識及生活經驗綜合判斷。因此在預防危險即預測未
      來可能對環境造成之影響時,原則上應採用經主管機關認可之「預
      測推估模式」,至於個別環評審查委員間或學者專家,若因採取不
      同之方法學,就特定預測推估模式採取不同之立場及見解,且已經
      於環評審查過程中提出討論,按照環保局之判斷餘地,有關開發計
      畫環說書審查結論,因僅係最終價值判斷問題,與「出於錯誤之事
      實認定或不完全之資訊」無涉,不能認經委員會討論定案之最終判
      斷,有恣意濫用及其他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