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飲用水管理條例第 5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2年台上字第 4977 號
  要  旨:
按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
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性行政規則
,其中關於機關內部之組織、事務之分配、業務處理方式、人事管理等事
項者,僅單純發生對內之法律效果,與一般人民之權利義務無涉,固非貪
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圖利罪所指「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
一般事項所作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然為協助下級機關或屬官統一
解釋法令、認定事實、行使裁量權,所訂頒之解釋性、補充性、具體性規
定與裁量基準,雖以下級機關、屬官為規範對象,但因行政機關執行、適
用之結果,亦影響人民之權利,而實質上發生對外之法律效果,其有違反
者,對於法律所保護之社會或個人法益,即不無侵害,應認屬上開圖利罪
規範之「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735 號
  要  旨:
機關受理人民申請許可案件適用法規時,除依其性質應適用行為時之法規
外,如在處理程序終結前,據以准許之法規有變更者適用新法規;因此,
在新法規公布施行前,如已有准駁之決定,則其處理程序已告終結,縱嗣
後法規有變更,亦不能從實體上依新法重為准駁之決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1245 號
  要  旨:
所謂「天災或其他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事由」,係指天災、重病、戰爭或
其他類此之不可抗力事件而言,並不包括可歸責於行政機關之「未合法送
達申請通知」在內。

4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1601 號
  要  旨:
(一)行政處分相對人以外之利害關係第三人,認為行政處分違法損害其
      權利或利益,固得…提起訴願及撤銷訴訟。至是否為利害關係第三
      人,觀諸本院 75 年判字第 362  號判例:「因不服中央或地方機
      關之行政處分而循訴願或行政訴訟程序謀求救濟之人,依現有之解
      釋判例,固包括利害關係人而非專以受處分人為限,所謂利害關係
      乃指法律上之利害關係而言…」,可知須因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到
      侵害之人,始能以利害關係第三人資格就他人之行政處分提起撤銷
      之訴。茲所謂「法律上利害關係」之判斷,係以「新保護規範理論
      」為界定利害關係第三人範圍之基準。如法律已明確規定特定人得
      享有權利,或對符合法定條件而可得特定之人,授予向行政主體或
      國家機關為一定作為之請求權者,其規範目的在於保障個人權益,
      固無疑義;如法律雖係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之規定,但
      就法律之整體結構、適用對象、所欲產生之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因
      素等綜合判斷,可得知亦有保障特定人之意旨時,即應許其依法請
      求救濟,此觀司法院釋字第 469  號解釋理由書自明。準此,非處
      分相對人起訴主張其所受侵害者,若可藉由新保護規範理論判斷為
      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可認為具有訴訟權能,而得透過行政
      訴訟請求救濟;惟另按「訴願法所謂行政處分,係指官署對人民所
      為之單方行政行為,而發生具體的法律效果,且以該項處分損害其
      現實之權利或利益者為限。若恐將來有損害之發生而預行請求行政
      救濟,則非法之所許。」復經本院著有 59 年判字第 211  號判例
      可參。本件原判決略以:由新保護規範理論觀之,環評法第 8  條
      之規定,應有保障開發行為所在地當地居民生命權、身體權、財產
      權益不因開發行為而遭受顯著不利影響之規範意旨存在,而非純粹
      以保護抽象之環境利益(公共利益)為目的,應屬「保護規範」。
(二)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
      變更於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
      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益相違背
      時,始得依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為情況判決…原審顯僅考量
      撤銷原違法處分將使已實施之工程拆除所耗費之成本因素,而得標
      廠商為取得土地及興建工程已支出之金額,似僅係該廠商之私人成
      本,與社會成本有何關連,未據敘明得心證之理由,已嫌疏漏。至
      於其是否得依國家賠償法請求賠償,並非行政法院為情況判決時所
      應考慮之項目,否則豈非違法行政處分皆可「就地合法」?況依行
      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為情況判決之要件
      為:(1) 原處分或決定違法,(2) 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
      於公益有重大損害,(3) 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
      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得駁回原告之訴,以免撒銷或變更原處
      分,致顯與公益相違背。是以本件垃圾焚化廠有無興建必要?效益
      如何?如僅為撤銷判決,是否於公益有重大損害?本件公益為何?
      又公益如有損害,上訴人等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
      一切情事,公私利益予以綜合衡量比較為撤銷判決是否與公益相違
      背?攸關本件應否為情況判決,原審未予研求,亦欠允當。
5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85 號
  要  旨:
依飲用水管理條例第 5  條第 1  項、第 2  項第 1  款、第 4  款、第
3 項規定,在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內,非經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
關同意,不得有開墾土地、傾倒土石之行為。又水土保持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水土保持義務人於山坡地或森林區內從事農、林、漁、
牧地之開發利用所需之開挖整地,應先擬具水土保持計畫,送請主管機關
核定,並依所核定之水土保持計畫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作業。是以
,行為人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內,如未經申請主管機關核准,擅自於
系爭土地內回填土方、開挖整地,且未報請主管機關核准擅自傾倒土石,
核屬污染水源水質之行為,係同時違反上開條文規定,主管機關自得從一
重飲用水管理條例第 20 條規定,裁處罰鍰,並禁止污染水源水質之行為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321 號
  要  旨:
對於由原住民設定地上權滿五年申請所有權移轉登記之申請案,均應報請
上級主管機核定,經核定後,如准予辦理所有權移轉,則應由各直轄市或
縣(市)政府以囑託書之形式囑託土地所在地之地政事務所辦理所有權移
轉登記,並同時通知該管鄉(鎮、市、區)公所。如各直轄市或縣(市)
政府核定之結果,否准申請人辦理所有權移轉之申請,則應由各直轄市或
縣(市)政府將其核定之結果,通知該申請人,殊無由該管鄉(鎮、市、
區)公所逕為核定,並將核定結果逕自作成處分通知申請人之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91 號
  要  旨:
按主管機關作成殯葬設施之設置處分時,就關於殯葬設施聯外交通之認定
,自應依當時之釋示。是殯葬設施所計畫興辦事業計畫案之基地緊臨既成
道路,無庸另行開闢聯外道路,即並無聯外道路之相關問題者,主管機關
依當時規範所為之核准興辦處分,並未違反處分當時之相關法令及函釋,
自屬合法之處分,縱作成處分後有其他釋示,除處分做成當時所憑藉認定
之釋示有實質違法之情事外,作成之處分之合法性不因新釋示而有所影響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922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依職權撤銷違法行政處分之除斥期間規定並無最長上限的時間限
制,行政機關作成處分之多年後始知有撤銷原因時,仍得再依其知悉之時
起計算兩年之除斥期間。此外,若原處分機關自知悉撤銷原因時起已逾兩
年期限,而上級機關則尚未經過兩年;或者上級機關之知悉已經過兩年,
而原處分機關尚在期限內者,原則上原處分機關與上級機關之撤銷權除斥
期間應分別計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309 號
  要  旨:
在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內,非經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不
得有開墾土地、傾倒土石之行為。而水土保持義務人於山坡地或森林區內
從事農、林、漁、牧地之開發利用所需之開挖整地,應先擬具水土保持計
畫,送請主管機關核定,並依所核定之水土保持計畫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
與維護作業。因此,水土保持義務人雖提出免擬具水土保持計畫申請書,
惟其開挖整地、整坡作業,與原申請計畫不符,且一般處分自公告日或刊
登政府公報、新聞紙最後登載日起即發生效力,尚難諉為不知土地屬於飲
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91年訴字第 520 號
  要  旨:
訂立行政契約須以書面之方式為之,始得成立生效,易言之,若行政契約
並未以書面之方式為之,亦尚難謂該行政契約業已成立生效。又行政契約
之訂立,須以訂約之機關有權限,無權限之機關不得越權訂立行政契約,
至於各級機關之權限或管轄範圍悉依法規之規定,契約相對人不得諉為不
知,故民法上之善意第三人或表現代理等理論,於行政契約無適用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127 號
  要  旨:
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須符合三要件:(一)須有信賴基礎、(二)須有
信賴表現、(三)須信賴值得保護。若人民所信賴之基礎係屬行政處分時
,則此時信賴保護原則係指人民因信賴「授益處分」之存續力,就生活關
係已作適當之安排,嗣該「授益處分」縱經撤銷,人民之信賴保護亦應受
保護者之謂,惟若係屬「負擔處分」,則並無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74 號
  要  旨:
不確定法律概念所涉及之事項,倘若具有高度之屬人性、專業性、經驗性
之專業判斷,例如國家考試之評分、學生成績之評定、計畫性政策之決定
、公務員能力之評價、獨立專家委員會之判斷、專門科技事項、行政上之
預測決定或風險評估等,由於法院審查能力有限,而承認行政機關就此等
事項之決定,有判斷餘地。但如行政機關之判斷有恣意濫用及其他違法情
事,法院始得例外加以審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10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等規定,所謂「理由」,係指行政機關獲致結論之原
因而言;所稱「事實」,除包括違規之行為外,即違規之時間、地點等及
與適用法令有關之事項均包括之,俾達可得確定之程度,得據以與其他行
政處分為區別,及判斷已否正確適用法律。而行政處分是否合於前開法定
之程式,「應依既存之記載認定之」,苟「既存之行政處分書」未合於首
開法定程式者,除得依行政程序法第 11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
於訴願程序終結前,或向行政法院起訴前為補正外,並無於行政訴訟程序
中,由法院或審判長為發問或告知,使原處分機關為充分陳述、敘明或補
充之餘地(最高行政法院 93 年度判字第 1624 號判決、95  年度裁字第
2935  號裁定參照)。又書面行政處分之補正,仍屬書面行政處分之一部
,其補正應依前開行政程序法規定,於訴願程序終結前,或向行政法院起
訴前,以書面為之(補正),並送達處分相對人(當事人),倘當事人(
處分相對人)因補正行為致未能於法定期間內聲明不服者,其期間之遲誤
視為不應歸責於該當事人之事由,其回復原狀期間自該瑕疵補正時起算;
該程序欠缺之補正,尚非作成處分之行政機關於訴願或行政訴訟程序所為
答辯說明所能替代。綜上說明,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
謂「事實」,不僅指違規之行為而言,即違規之時間、地點等及「與適用
法令有關之事項」,均應予認定並明確記載,否則即屬事實記載不完備,
如未依規定程序補正,即屬有瑕疵之違法行政處分,而應予撤銷。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