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廢棄物清理法第 52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298 號
  要  旨:
代履行執行費用之預估及繳納具有行政處分之性質,義務人若有不服,應
先聲明異議及依法踐行訴願程序。

2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309 號
  要  旨:
行政訴訟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撤銷之訴,其訴之聲明雖係撤銷全部行政處分
,行政法院經審理後,認原行政處分部分違法而應撤銷,但若違法應撤銷
部分不致造成整體行政處分不能成立者,仍應就其他部分實體審究,並將
審理結論於主文為部分撤銷,部分其他審理結果之諭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336 號
  要  旨:
廢棄物清理法施行細則既已明定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
機關之職權,則地方主管機關僅能對廢棄物清理法之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
。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政規則,對內即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
機關之效力。

4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467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7  條於 104  年間修正公布增訂第 3  項及第 4  項規
定施行前,主管機關所為之「追繳」或「通知返還」,應解釋為「撤銷或
廢止」前已核發「應停止補貼期間」補貼費之授益行政處分,而構成公法
上不當得利,並同時通知返還該已領取「應停止補貼期間」之補貼費。

5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604 號
  要  旨:
當事人對合法行政處分之存在,具有值得保護之信賴,並因廢止受有損失
者,固應給予補償。惟其仍應具備信賴基礎等一定要件,且補償之範圍,
必須限定於該損失係因信賴授益處分之存在而發生者,亦即損失與信賴必
須有相當因果關係存在。

6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95 號
  要  旨:
有關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機關之職權,地方主管機關
僅對廢棄物清理法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
政規則,對內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機關之效力,如經對外發布,基於行
政自我拘束原則得以作為人民遵循而有所作為之依據。

7 裁判字號: 95年裁字第 2935 號
  要  旨:
(一)行政處分書未載明事實者,除得依法於訴願程序終結前,或於向行
      政法院起訴前為補正外,並無於行政訴訟程序中,由法院或審判長
      為發問或告知,使原處分機關為充分陳述、敘明或補充之餘地。
(二)既存之行政處分書有未合於法定程式者,除得依法於訴願程序終結
      前,或向行政法院起訴前為補正外,並無於行政訴訟程序中,由法
      院或審判長為發問或告知,使原處分機關為充分陳述、敘明或補充
      之餘地。

8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594 號
  要  旨:
(一)依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行政處分以書面為之
      者,固應記載主旨、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惟為此等記載之主
      要目的,乃為使人民得以瞭解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之法規根據、
      事實認定及裁量之斟酌等因素,以資判斷行政處分是否合法妥當,
      及對其提起行政救濟可以獲得救濟之機會;故書面行政處分關於事
      實及其法令依據等記載是否合法,即應自其記載是否已足使人民瞭
      解其受處分之原因事實及其依據之法令判定之,而非須將相關之法
      令及事實全部加以記載,始屬適法。
(二)按「不依規定清除、處理之廢棄物,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
      行機關得命事業、受託清除處理廢棄物者、仲介非法清除處理廢棄
      物者、容許或因重大過失致廢棄物遭非法棄置於其土地之土地所有
      人、管理人或使用人,限期清除處理。屆期不為清除處理時,直轄
      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得代為清除、處理,並向其求償
      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費用。...。」廢棄物清理法第 71 條
      第 1項定有明文,查本條乃廢棄物清理法特別針對不依規定清除、
      處理之廢棄物,所為由行政機關代清理之規定,核與同法第 52 條
      後段限期改善未改善時所為按日連續處罰規定,乃在藉由不斷之處
      罰,促使行為人履行其公法上義務之規範內容及目的均不相同,故
      二者原則上並無相排斥之關係。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96 條(94.12.28) 
     廢棄物清理法 第 52、71 條(95.05.30)

9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473 號
  要  旨:
廢棄物清理法第 52 條規定,貯存、清除、處理或再利用一般事業廢棄物
,違反第 28 條第 1  項、第 31 條第 1  項、第 4  項、第 34 條、第
36  條第 1  項、第 39 條第 1  項規定或依第 29 條第 2  項所定管理
辦法者,處新臺幣 6  千元以上 3  萬元以下罰鍰。經限期改善,屆期仍
未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該條按日連續處罰,其立法目的,在課行
為人應於期限內改善之義務,對不遵行期限改善,即按日連續處罰至遵行
改善為止,係作為督促行為人完善改善之手段,形式上雖為處罰,實質上
乃行政執行罰之性質,並非秩序罰。又同法第 71 條第 1  項規定,針對
屆期不依規定清除、處理之廢棄物,「得」由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代為清
除、處理,並向行為人求償代履行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費用,屬為強
制執行行政法上義務所採取之間接強制手段,亦非秩序罰,係立法者衡量
各種有效清除、處理廢棄物,改善環境衛生等之相關因素後,合理賦予行
政機關裁量之事項,其與同法第 52 條後段之連續處罰規定,二者並無相
斥之關係。行政機關代為清除、處理完成後向行為人行使求償權並經行為
人清償該等代履行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費用,始得謂履行義務完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02 號
  要  旨:
行政執行法上所稱之「代履行」,為間接強制方法之一,係指義務人依法
令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負有行為義務,經於處分書或另以書面限定相
當期間履行,並於上開文書載明不依限履行時將予強制執行之意旨,逾期
仍不履行,其行為能由他人代為履行者,由執行機關委託第三人或指定人
員代履行之。而代履行之先行繳納,係為避免執行機關代履行後,義務人
無力繳納或拒不繳納費用而失去代履行之目的,因而在執行機關代履行前
,即得估計其數額,命義務人應先行繳納,如義務人逾期未繳納者,依同
法第 34 條規定,移送行政執行處依第 2  章(即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之
執行)之規定執行之。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1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321 號
  要  旨:
地方自治團體享有憲法所保障之地方自主組織權,為法律上具有自我負責
處理自己事務之獨立行政主體,得因地制宜自主規劃採取有效能之組織體
,遂行地方自治團體內部任務之分派及執行,以謀求地方自治團體住民之
最佳福祉。是以,原屬團體權限概念之地方自治事項及委辦事項,如何在
地方自治團體之內部組織間「初次」分配其機關權限,應屬行政程序法第
11  條指涉範圍。地方自治團體對於因中央法令而取得自治事項或委辦事
項之團體權限,該團體權限在地方自治團體內部組織中如何進一步分配機
關權限之問題,應屬該地方自治團體在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11 條管轄法定
及既定等原則之要求下,基於地方自治自主組織權,得自行以自治條例、
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等各種適當之地方法規處理(林明昕,地方自治事項
與委辦事項之委任及委託:以臺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 2  條第 2  項
及第 3  項之爭議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 39 卷第 4  期,第 269  頁
、第 270  頁)。亦即,我國現行行政法規,雖常分別就中央、直轄市、
縣(市)規定其主管機關,然此種規定,就地方而言,應屬團體管轄,而
非層級管轄之規定。因此,基於地方之自治權,地方政府得將有關業務委
由所屬下級機關執行之,無須法律特別授權,而與一般之委任不同(陳敏
,行政法總論,第 919-920  頁,100 年 9  月 7  版)。又行政院 99
年 8  月 2  日院臺規字第 0990101446 號釋示:「自治法規之主管機關
為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之事項,如其性質確屬自治事項或團體委辦
事項者,直轄市、縣(市)自治法規得明定其主管機關為直轄市政府、縣
(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亦同此見解。本件有關廢棄物清理法事件,
有關地方政府主管機關部分,其作用應在於將此法定權限劃歸為地方自治
團體享有,而使該地方自治團體得基於團體權限及自主組織權,由其立法
機關及行政機關自行決定團體內部之任務分配及執行機關,以落實憲法對
地方自治之制度性保障之功能。從而,依臺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 11
條第 1  項第 15 款規定,被告為其一級機關,復依被告組織規程第 3
條第 4  款、第 5  款規定:「本局設各科、室,分別掌理下列事項:.
..四、一般廢棄物管理科:一般廢棄物管理、資源回收再利用管理、資
源回收廠營運、焚化廠營運及水肥處理廠操作管理等事項。五、事業廢棄
物管理科:事業廢棄物管理、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管理及環保科技園
區管理等事項。」則被告對於轄區內因工廠產出之物品是否為廢棄物之認
定權。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2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392 號
  要  旨:
(一)對於行政執行法上具有行政處分性質之執行行為,義務人若有不服
      ,得依行政執行法第 9  條之規定聲明異議,倘經該直接上級主管
      機關作成異議決定,義務人仍表不服,應依法踐行訴願程序後,依
      行政訴訟法相關規定提起行政訴訟。又聲明異議程序,乃提起訴願
      之先行程序,是由執行機關送直接上級主管機關作成之異議決定,
      該異議決定並非原處分。………且從行政訴訟法第 24 條規定可知
      ,行政訴訟法關於訴訟對象,原則上採原處分主義,則對於行政執
      行法上具有行政處分性質之執行行為,義務人若有不服,於依行政
      執行法第 9  條之規定聲明異議,經該直接上級主管機關作成異議
      決定後,義務人如仍不服,即應以執行機關為對造,對具有行政處
      分性質之執行行為為對象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始足以除去不利益
      而達保障權利之訴訟目的。倘不願以執行機關為對造,對該兼具行
      政處分性質之執行行為提起行政救濟,僅對聲明異議之決定及上級
      主管機關為之,即無法為有效之權利救濟,為欠缺權利保護必要。
(二)原告未依 103  年 1  月 21 日嘉環廢字第 10300013841  號函提
      出「廢棄物處置計畫書」送請核備並清理改善,而依行政執行法第
      27  條、第 29 條及行政執行法施行細則第 32 條規定,命原告限
      期先行繳納水上鄉場址及大林鎮場址事業廢棄物之代履行費用。依
      此,嘉義縣環保局命原告繳納水上鄉場址及大林鎮場址事業廢棄物
      之代履行費用,即非依廢棄物清理法第 71 條第 1  項求償清理必
      要費用,而係擇行政執行法第 27 條、第 29 條規定以執行命令之
      方式處理。又該命令對外發生行執行費用之預估及課予原告負擔金
      錢給付義務之法效力,其性質兼具行政處分。

13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75 號
  要  旨:
按 106  年 1  月 18 日修正前廢棄物清理法第 2  條規定僅就產源區分
一般廢棄物、有害事業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然就「廢棄物」概念並
未定義,依「廢棄物」之文義解釋當指棄置之物品。而依一般社會通念,
棄置非經濟物質屬之,另經濟物質不再依其用途使用,予以棄置者,同應
屬之,則原為經濟物質之產品可能因不再依其用途使用,予以棄置而成為
廢棄物,自非當然排除廢棄物清理法之適用。次按 106  年 1  月 18 日
修正廢棄物清理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及增訂第 2  條之
1 規定,將「廢棄物」之定義明文化,明定拋棄能以搬動方式移動之物品
即屬之,並增訂第 2  條之 1  規定,不論事業產出物之原有性質為何,
符合一定要件而有棄置或污染環境之虞者,即為廢棄物,足認事業產出物
縱係產品,亦有可能成為事業廢棄物,非謂產品即無廢棄物清理法之適用
。並依廢棄物清理法第 2  條修正立法說明:「……廢棄物與資源位處物
質或物品之不同生命周期,經過適當手段,廢棄物可變成資源,而若錯置
、錯用,資源也應視為廢棄物……。」明揭廢棄物清理法原規範意旨,準
此,產品若錯置、錯用亦可能成為廢棄物,此依修正前、後之廢棄物清理
法規定,並無不同。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4 裁判字號: 105年訴更一字第 13 號
  要  旨:
地方自治團體享有憲法所保障之地方自主組織權,為法律上具有自我負責
處理自己事務之獨立行政主體,得因地制宜自主規劃採取有效能之組織體
,遂行地方自治團體內部任務之分派及執行,以謀求地方自治團體住民之
最佳福祉。是以,原屬團體權限概念之地方自治事項及委辦事項,如何在
地方自治團體之內部組織間「初次」分配其機關權限,應屬行政程序法第
11  條指涉範圍。地方自治團體對於因中央法令而取得自治事項或委辦事
項之團體權限,該團體權限在地方自治團體內部組織中如何進一步分配機
關權限之問題,應屬該地方自治團體在符合同法第 11 條管轄法定及既定
等原則之要求下,基於地方自治自主組織權,得自行以自治條例、自治規
則及委辦規則等各種適當之地方法規處理。亦即,我國現行行政法規,雖
常分別就中央、直轄市、縣(市)規定其主管機關,然此種規定,就地方
而言,應屬團體管轄,而非層級管轄之規定。因此,基於地方之自治權,
地方政府得將有關業務委由所屬下級機關執行之,無須法律特別授權,而
與一般之委任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9年訴更三字第 9 號
  要  旨:
倘人民依行政指導而為一定行為時,嗣後行政機關反而認定人民依該行政
指導所為之行為係屬違法,自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且侵害人民正當合理之
信賴。又行政機關熟悉各項行政法規,對其所掌管之事務具有專業性,且
有職權調查事證之權限,若要求人民能辨別行政機關所為行政指導係屬違
法、不當,因而拒絕遵從,即欠缺期待可能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3年簡字第 1057 號
  要  旨:
只要行政處分未經法院審查作成實體判決,該處分即無既判力可言,其處
分確定所生之形式羈束力,只對行政機關及處分相對人產生有限制的羈束
作用,但行政法院原則上仍不受拘束,而可對其合法性進行全面審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8年簡字第 263 號
  要  旨:
事業自行清除處理事業廢棄物許可管理辦法第 3  條第 4  項前段規定,
事業清除其所屬同一法人之其他分廠所產生之事業廢棄物者,視為事業自
行清除。本件受處分人雖主張其清運事業廢棄物僅使用廠區道路,屬於廠
區內自行清運行為云云,惟查受處分人係將事業廢棄物清運至訴外人設置
之廢棄物處理設施處理,故仍應取得主管機關許可後方可為之,行政機關
以其未取得許可為由裁處罰鍰,核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