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廢棄物清理法第 31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691 號
  要  旨:
法律不溯及既往,乃基於法安定性及信賴保護原則所生,係指對已經終結
之事實,原則上不得嗣後制定或適用新法,以改變其原有之法律評價或法
律效果;是若立法者設「法律有溯及適用之特別規定」,使新法自公布生
效日起向公布生效前擴張其效力,適用於過去發生並完結之事件者,即違
反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惟針對繼續之法律事實進行中,終結前,依原有
法律所作法律評價或所定法律效果尚未發生,而相關法律修改時,則各該
繼續之法律事實一旦終結,原則上即應適用修正生效之新法,此種情形,
並非對於過去已經終結之事實,適用終結後生效之新法,而係在繼續之法
律事實進行中,以將來法律效果之規定,連結部分屬於過去之構成要件事
實,既非法律溯及適用,原則上於法治國家法安定性及信賴保護之要求並
無牴觸。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161 號
  要  旨:
本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徵收對象、要件及費率等既由法律具體明
確授權訂定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所明定,則凡合乎徵收要
件的對象,即應一律予以徵收,如果基於政策目的有必要設定免於徵收的
條件及程序(包括須由當事人提出申請,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始生效力),
亦應以法律定之,或以法律具體明確之授權,由主管機關於授權範圍內以
命令為必要之規範,俾免行政恣意,並符合依法行政原則。主管機關(行
政院環境保護署)於執行徵收整治費時,不能自行增設免於徵收的條件,
及須由當事人提出申請,經其核准始免除繳納義務的程序。至於當事人是
否符合徵收要件,固由主管機關依職權加以認定,但其認定的作用係在確
認當事人是否為徵收對象,而具有繳納整治費的義務,故主管機關依此認
定作成的單方行政行為,其性質為確認處分,並非形成處分。

參考法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99  年 2  月 3  日修正公布)第
          2 條第 4  款、第 5  款、第 3  條、第 28 條第 1  項、第
          2 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100 年 3  月 7 
          日修正發布)第 2  條、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14  條,廢棄物清理法第 39 條,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
          理辦法第 2  條第 2  項。

3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203 號
  要  旨:
私法規定之表現一般法理者,如與公法之性質具共通性者,亦可適用於公
法關係;而公法上之連帶債務如何成立,並無明文,但民法成立連帶債務
之規定所表現之一般法理,應與公法具有共通性,故行政機關若欲課予當
事人必須與其他事業負起清除事業廢棄物之連帶責任,必須有相關法律之
明文或經債務人明示,始可成立。此外,當事人委託現有公司處理事業廢
棄物,顯係基於拋棄之意思所為,自無因其所拋棄之事業廢棄物與其他事
業所拋棄之事業廢棄物混同,而仍保有所有權可言;即使因其不法拋棄事
業廢棄物而負有清除及改善環境之責,亦無因此而認定其仍保有廢棄物所
有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286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就義務人作成限期清除、處理廢棄物處分,併具有將義務人依規
定而抽象存在之義務予以具體化之確認性質,其就義務人究竟依何規定必
須清除處理廢棄物以及如何清除處理,即應依行程序法第 96 條第 2  款
規定標示明確,茲可得而確定義務之依據、內容及範圍,否則即有失明確
。

5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263 號
  要  旨: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 1  條揭示本法的立法目的係「為預防及整治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確保土地及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改善生活環境,維
護國民健康」,參照環境基本法第 4  條第 2  項明定:「環境污染者、
破壞者應對其所造成之環境危害或環境風險負責。」係採污染者負責原則
,污染者不僅應對其造成之環境「危害」負責,並應就其所造成之環境「
風險」負責,故環境污染者所應負責之範圍,已擴大至對環境造成風險者
,而非僅限於實際發生之污染危害。是以,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依上開污染整治法第 28 條第 1  項規定所公告之物質,係對環境具有
高度危險性,該污染物質已發生之污染危害或風險,不只包括已查覺且已
確知污染者之污染,更包括已查覺但無法確知污染者為何人、已發生污染
但未被查覺之污染黑數。故環保署依上開污染整治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
授權,依物質種類、收費費率及行業別會商有關機關後,訂定應徵收之整
治費,即係鑑於各該「公告物質」之特殊污染代價,於無法查得確切污染
者時,不能逕由全民負擔污染整治費用,而採集體負擔原則,一方面既是
污染者負責,另一方面亦是共同負擔,即環境污染的整治費用是由全體可
能造成環境危害(或風險)者來負擔。100 年 3  月 7  日修正發布(
100 年 7  月 1  日施行)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雖新增以
廢棄物作為整治費徵收之標的,並依廢棄物之產生量及輸入量計算整治費
,然依上開污染整治法第 28 條第 1  項之規定,徵收整治費成立整治基
金既以整治土壤、地下水污染為目的,並非單純僅因廢棄物之產生及輸入
即應徵收整治費,即以可能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之風險為界線,如廢棄
物之產生及輸入並無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風險之虞,自非整治費徵收之
對象。

參考法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 1  條、第 28 條第 1  項、第 2
          項、環境基本法第 4  條第 2  項及 100  年 3  月 7  日修
          正發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第 2  條、第 3  條
          、第 4  條、第 14 條

6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336 號
  要  旨:
廢棄物清理法施行細則既已明定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
機關之職權,則地方主管機關僅能對廢棄物清理法之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
。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政規則,對內即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
機關之效力。

7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604 號
  要  旨:
當事人對合法行政處分之存在,具有值得保護之信賴,並因廢止受有損失
者,固應給予補償。惟其仍應具備信賴基礎等一定要件,且補償之範圍,
必須限定於該損失係因信賴授益處分之存在而發生者,亦即損失與信賴必
須有相當因果關係存在。

8 裁判字號: 109年再字第 6 號
  要  旨:
受益人依據行政程序法第 120  條或第 126  條規定請求給予合理之補償
,必須其遭受財產上之損害係因行政機關撤銷或廢止原授益處分所致者為
要件,否則,即無從據以請求損失補償。

9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379 號
  要  旨:
按行政法院基於其職權調查義務,應就作成判決所須之必要事實,於可期
待之能力範圍內,盡一切可能,以可期待且適當之方法,查明真相,縱使
當事人就此事實並未主張,或未指出其證明方法,亦同。又行政法院應本
於調查所得,自行認定事實,不受刑事判決認定事實之拘束。行政法院雖
得審酌刑事法院或檢察官調查所得之證據為事實認定,惟仍應將審酌前開
證據而得心證之理由,記明於判決,倘逕以刑事判決或檢察官起訴書所記
載之事證採為行政訴訟判決認定事實之依據,即屬判決理由不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95 號
  要  旨:
有關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機關之職權,地方主管機關
僅對廢棄物清理法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
政規則,對內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機關之效力,如經對外發布,基於行
政自我拘束原則得以作為人民遵循而有所作為之依據。

11 裁判字號: 112年上字第 60 號
  要  旨:
依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管理辦法第 2  條及第 20 條規定可知
,領有許可證之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受委託清除處理經中央主管
機關指定公告一定規模事業的廢棄物,應事先與委託人訂定契約書,並依
法定方式進行網路申報。又廢棄物清理法第 71 條第 1  項規定,主管機
關或執行機關於義務人不依規定清除、處理廢棄物時,主管機關應先命負
清除責任者提出廢棄物棄置場址清理計畫,經其核可後,始由其依計畫內
容執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50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93 條所謂「附款」,乃行政機關以條件、期限、負擔或保
留廢止權等方式附加於行政處分之主要內容的意思表示;另所謂「負擔」
,係指附加於授益處分之特定作為、不作為或忍受之義務,相對人依負擔
之附款而負有一定之義務,當相對人未履行該附款所定之義務時,行政機
關即得依行政程序法第 123  條規定廢止該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以強制
受益人履行該所課予之義務。惟於行政處分中倘僅係申明準據法規之意旨
,別無其他超出行政處分之義務內容者,則非屬負擔。另「廢止權保留」
附款,則係用於授益處分,告知相對人處分於未來有被廢止之可能,以排
除相對人之信賴保護。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3 裁判字號: 103年訴更一字第 24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因無法分辨各該事業分別傾倒有害事業廢棄物之具體數量而與各
該事業分別協商締結「和解契約」,兩造間如已基於契約合意,而就各該
事業對場址內全部有害事業廢棄物應清除部分之責任「加以特定」者,其
餘部分依法即免除清除之責任。

14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25 號
  要  旨:
地方環保機關於公私場所之固定污染源排放口及公私場所周界地點,同時
進行採樣檢測,均屬同一空氣污染物且超出排放標準,惟周界地點之檢測
數值低於固定污染源排放口,即可判定周界地點之空氣污染物,係由固定
污染源排放口所排出,再飄散於周界地點,為同一固定污染源排放一種空
氣污染物之情形,與空污法第 56 條第 3  項規定之要件有間,尚不得對
污染行為人分別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9年訴更三字第 9 號
  要  旨:
倘人民依行政指導而為一定行為時,嗣後行政機關反而認定人民依該行政
指導所為之行為係屬違法,自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且侵害人民正當合理之
信賴。又行政機關熟悉各項行政法規,對其所掌管之事務具有專業性,且
有職權調查事證之權限,若要求人民能辨別行政機關所為行政指導係屬違
法、不當,因而拒絕遵從,即欠缺期待可能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5年訴字第 2001 號
  要  旨:
金管會以其所屬檢查局對金融控股公司辦理一般檢查及專案檢查,發現資
金往來有異常情形,經查證結果,確認有異常匯款共計 1  億 9  千 5
百餘萬元。因當事人涉及掏空公司 63 億元,並經檢察官起訴在案,且對
其多次鉅額匯款無法提出合理解釋認有構成金融控股公司負責人資格條件
及兼任子公司職務辦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14 款及票券商負責人及業務
人員管理規則第 4  條第 1  項第 14 款規定,顯示其不適合擔任票券金
融公司負責人,遂決議其董事職務當然解任。就憲法第 23 條及中央法規
標準法第 5  條固規定限制人民之基本權利,應以「法律」定之,惟此法
律保留原則,係基於法治原則以及民主原則要求,就侵害人民基本權利或
與基本權實現密切相關之事項,立法機關必須自行決定或者授權由行政機
關訂定法規命令規範之,且應就其授權之內容、目的、範圍作明確指示,
此即「授權明確性」原則內涵。故金管會於授權子法即職務辦法及管理規
則等中訂立對負責人相關解任之規定,並未逾越母法授權範圍及立法精神
,自無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法律授權明確性原則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