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水污染防治法第 4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586 號
  要  旨:
事業作業環境所產生之廢水,本不得與雨水合流收集,除非申請設置之事
業單位於工程技術上存有難以克服之障礙而無法分流收集時,應另行向主
管機關提出相當之證明,並設置具有防止合流後之廢水直接排入地面水體
之設備,且經申請同意者,始得合流收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587 號
  要  旨:
事業作業環境所產生之廢水,本不得與雨水合流收集,除非申請設置之事
業單位於工程技術上存有難以克服之障礙而無法分流收集時,應另行向主
管機關提出相當之證明,並設置具有防止合流後之廢水直接排入地面水體
之設備,且經申請同意者,始得合流收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118 號
  要  旨:
事業排放廢水於地面水體時,應取得主管機關許可,並依許可文件所載方
式排放,倘有變更,更應先取得主管機關許可變更登記後,始得為之。倘
未依許可文件之內容排放廢水,或未依許可之排放口排入污水下水道,即
屬繞流排放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289 號
  要  旨:
環保局對於嗣後新發生之違章事實,應以違章行為之污染特性及違規情節
為裁罰基礎,尚不得援引與違章行為無關之期間,依公司之事業廢棄物清
理計畫書等資料,推估其有未妥善處理廢(污)水,而有減省廢水、污泥
處理費用及孳息之不法利得,且環保局並未依職權先行調查,而逕依訪價
平均值計算本件不法利得,則其計算基礎自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10年上字第 228 號
  要  旨:
依水污染防治法(下稱水污法)第 46 條之 1  規定,事業排放廢(污)
水違反同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除得處罰鍰外,其情節重大者
,得令其停工或停業;必要時,並得廢止其水污染防治許可證(文件)或
勒令歇業。可知事業違法繞流排放廢(污)水之法律效果,按行為情節是
否重大而有所區別,情節非屬重大者,僅得處以罰鍰,情節重大者,方得
依水污法第 46 條之 1  後段規定,處以停工、停業、廢止水污染防治許
可證(文件)或勒令歇業等處分,核屬比例原則之具體展現。據此,倘認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下稱環保署)105 年 3  月 11 日環署水字第
1050017863A 號令(下稱 105  年 3  月 11 日令釋),以事業有「繞流
排放行為違反水污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不論其具體個案情
節如何,一概認定屬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的行為,因此均構成水污
法第 46 條之 1  後段規定所稱「情節重大」行為,無疑使立法者就水污
法第 46 條之 1  前、後段規定有意區分一般情節及重大情節,分別賦予
輕重不同之法律效果,形同具文,顯不符水污法第 46 條之 1、第 73 條
第 1  項第 7  款之立法規範意旨。況且,水污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規定:「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之行為」,須
其行為產生「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之客觀情狀,始足當之,即以
發生一定結果為要件。然違反水污法第 18 條之 1  之繞流排放行為,係
事業所繞流排放之廢水非經核准登記之收集、處理單元、流程,或未由核
准登記之放流口排放者,即為已足,不以所排放廢水是否超過放流水標準
或產生何種影響為斷,核屬處罰要件係由積極行為即實現之行為犯,不以
發生「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情形為要件。因此,基於水污法第 
46  條之 1、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規定授權之裁量任務,適用環保
署 105  年 3  月 11 日令釋,尚非一有水污法第 18 條之 1  第 1  項
所定繞流排放行為,即合致同法第 73 條第 1  項第 7  款之構成要件,
仍應於個案中具體認定行為人之繞流排放行為,是否已達「嚴重影響附近
地區水體品質」之程度,始符合情節重大要件。

6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1359 號
  要  旨:
交通部公路總局重大橋樑工程處受縣政府委託辦理工程規劃設計發包、施
工、監造等業務,並依法辦理採購,與得標廠商訂立工程契約,自屬辦理
系爭工程採購機關,而非水污染防治法第 2  條第 7  款規定之事業。

7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876 號
  要  旨:
行政罰法第 5  條規定,行為後法律或自治條例有變更者,適用行政機關
最初裁處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但裁處前之法律或自治條例有利於受處罰
者,適用最有利於受處罰者之規定。又「違反水污染防治法嚴重污染案件
罰鍰額度裁量基準」係被行政院環保署基於主管機關之職責,為對違反水
污染防治法之嚴重污染案件,裁處罰鍰時,能合於比例原則,而依行政程
序法第 159  條第 2  項第 2  款規定所訂定之行政規則,其性質係上級
機關對下級關依其權限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
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規定。環保署為簡化執行機關個案行政裁量,
頒布「裁量性準則」行政規則倍數參考表,因其非法律,自無新從輕原則
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99年裁字第 324 號
  要  旨:
本件受處分人於上訴時主張,本件放流污水之性質應屬水污染防治措施及
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69 條規定之溢流情形,與同辦法第 52 條規定之繞
流排放情形核屬有別,行政機關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 46 條規定關於繞流
排放部分為裁罰處分,核屬適用法令不當云云,惟查其上述理由,實係爭
執本件情形之事實認定,而非所涉及法律見解有加以闡釋之必要性。準此
,受處分人之上訴即難謂合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344 號
  要  旨:
按行為人負有須依水污染防治法及相關規定,以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放流口
排放之義務,且亦有能力採取相關防範措施,如無於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
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52 條但書所謂之緊急狀況下,即任廢水由逕流廢水放
流口排放至場外地面水體,依行政罰法第 10 條規定,自屬繞流排放之行
為,無該辦法第 52 條但書之適用。又該違規行為係行為人 1  年內經 2
次限期改善後,第 3  次違反相同規定,有繞流排放廢水之行為,自屬水
污染防治法第 73 條第 4  款所稱之情節重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642 號
  要  旨:
按廢水係風災所殘留之廢水,既係工廠作業環境所產生含有污染物之廢水
,事業自負有須依水污染防治法及相關規定,以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放流口
排放之義務,且亦有能力採取相關防範措施,卻在無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
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52 條但書所謂之緊急狀況下,任該廢水由逕流廢水放
流口排放至場外地面水體,依行政罰法第 10 條規定,自屬繞流排放之行
為;又既因風災影響,致廠房油漬外漏而產生廢水,事業即有注意該廢水
不繞流排放至廠外地面水體之義務,並有注意之能力,惟仍任由該廢水經
由放流口逕流廢水放流口旁繞流排放至廠外地面水體,縱無故意,亦難謂
無過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172 號
  要  旨:
按事業之廢(污)水處理設施發生故障時,業者必須完全踐行法定之措施
,始得以繞流排放廢(污)水,而免予處罰;且其所排放之廢(污)水,
方得於故障發生 24 小時內,不適用放流水標準所定限值。惟事業未能舉
證證明有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52 條第 1  項但書所示
之非以繞流排放,不足以搶救人員或處理設施之緊急情形,且未依同條第
2 項規定於繞流排放發生後,3 小時內向核發機關通報,並記錄繞流排放
起訖時間、原因、水量及通報時間。是以,業者之放流行為,同時違反不
得繞流之規定及不得超越放流水標準之規定,自屬一行為該當數違章規定
之情形,依行政罰法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應從法定罰鍰額最高之水污
染防治法第 40 條第 1  項規定裁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221 號
  要  旨:
多次違反水污染防治法上義務,對水域生態體系及人民生活環境不利影響
愈顯著,斟酌其長期、反覆實施同一違法排放逕流廢水行為對當地民眾造
成之危害,認非命代表人親自出席環境教育,不足以阻卻違法排放廢水對
民眾衛生及公共安全之戕害,已符合行政裁量上必要時考量,未逾越法定
裁量範圍,且無與法律授權目的相違或出於不相關動機之裁量濫用,亦無
消極不行使裁量權之裁量怠惰等情事,處分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239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基於維護水體環境及灌溉水質,具體斟酌公司長期、反覆實施違
法排放不符合放流水標準之污水,對當地居民健康、生活環境所造成之危
害;同時為確保公益命負責人出席環境教育講習,以處分命負責人親自出
席環境教育講習,且不得代理,已符合行政裁量上必要性考量,且無與法
律授權目的相違或出於不相關動機之裁量濫用,亦與比例原則無違。此外
,緊急避難係犧牲他人利益以保全自己利益,兩者之利益衝突,必須符合
利益衡平原則。而衡量維護溪流週遭環境及保護居民健康之公益,與機具
設備免於損壞之私益間,自應以公益為重。為保護價值有限之私人財產,
犧牲無價之環境衛生與國民健康,難認符合緊急避難之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291 號
  要  旨:
水污染防治法主管機關對於事業廢水之排放,必須藉由管制基準、水污染
防治措施及收集處理排放廢水流程等管制手段,實施一般性及個案性之具
體管制措施,以確保水資源之清潔,俾達成維護環境永續發展及增進國民
健康之重大公益目的。行為人故意繞流排放未經廢水處理設施處理之事業
廢水,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違規情節重大而裁處最高額罰鍰,並
命其停業及出清所有畜養豬隻,足認已考量原告所有情況而為適法之裁量
,並無違反比例原則之情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359 號
  要  旨:
廢污水必須先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准,並經處理至合於土壤處理標準,始得
排放於土壤。行為人明知牧場未經處理過之廢水不得繞流排放,一旦以未
經許可登記之管線繞流排放,將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品質之行為,主管
機關得為勒令停工及處以最高罰鍰之處分,仍故意以未經許可之獨立管線
繞流排放,已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水體之品質,並無違反比例原則之情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494 號
  要  旨:
事業不得繞流排放廢水,應以主管機關許可之放流口排放或下水道管理機
關核准之排放口排入污水下水道,且事業所排放於地面水體之廢水應符合
放流水標準,此為應盡之法定義務,如有違反,即應受罰。而水污染防治
法並未有於檢查廢水時,需先行以書面或口頭通知被檢驗事業之規定,因
此主管機關於查驗前縱未事先知會,由被檢驗事業派員會同,不影響查驗
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106年訴字第 374 號
  要  旨:
公司之油水分離槽內之廢水既係直接注入密閉式塑膠水管內,則自入流口
至放流口之間並無受其他外在環境因素干擾,而發生水質差異之可能,故
行政機關自塑膠水管出口採取之放流水樣品,係屬進入承受水體前之廢水
,自得據為檢測之標的。此外,將廢水排放於河川體系內之地面水體,顯
有害於水資源之清潔及利用,且變更水品質,依水污染防治法第 40 條第
1 項規定裁處罰鍰,應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111 號
  要  旨:
經查本件受處分人利用天然流水清洗車胎,洗胎後之流水自屬水污染防治
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之作業廢水無疑
。且依據同辦法第第 2  條第 12 款規定,繞流排放係指廢水未依許可之
放流口排放,或未依下水道管理機關核准之排放口排入污水下水道,本件
受處分人未將洗車胎廢水導入許可之排放口,亦屬繞流排放無誤。受處分
人雖抗辯行政機關多次查察並無認定違規,此次裁罰實有違信賴保護原則
云云,然行政程序法第 119  條第 3  款規定,明知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
大過失而不知者不得主張信賴保護,本件受處分人長期未遭取締,係因行
政機關怠惰行使職權所致,難謂行政機關所為行政處分之存續使人民產生
信賴可言。準此,行政機關認定受處分人違犯水污染防治法第 7  條、第
18  條規定而裁處罰鍰之行政處分合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97 號
  要  旨:
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係環保署為協助下級機關行使裁量
權而訂定之裁量基準,其性質屬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第 2  款規定之行
政規則,並非法律,而無行政罰法第 5  條從新從輕原則之適用。本件受
處分人之工廠固有排放超出放流水標準之廢水,且其污水處理裝置未達標
準,行政機關就上開行為,從一重對受處分人裁處罰鍰,本非無見,惟所
謂較重處分,應依法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為準,本件行政機關誤以法定罰
鍰額較低之規定予以罰鍰處分,適用法律即有不當之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272 號
  要  旨:
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 52 條規定,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
統應以核發機關許可之放流口排放。但緊急情形非以繞流排放,不足以搶
救人員或處理設施者,不在此限。前項繞流排放應於排放發生後,3 小時
內向核發機關通報,並記錄繞流排放起訖時間、原因、水量及通報時間。
又該管理辦法係環保署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 18 條等規定授權所訂立之細
節性及執行性事項之法規命令,核其授權內容明確,且規定之事項未逾越
授權範圍,並其內容亦與水污染防治法係為確保水資源之清潔,以維護生
態體系及改善生活環境之立法意旨相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