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勞動基準法第 3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617 號
  要  旨:
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延長工作時間,無論係基於雇主明示或可得推知
之意思而為雇主提供勞務,或雇主明知或可得而知勞工在其指揮監督下之
工作場所延長工作時間提供勞務,卻未制止或為反對之意思而予以受領,
均應認勞動契約之雙方當事人就延長工時達成合致之意思表示,該等提供
勞務時間即屬延長工作時間,雇主負有本於勞動契約及勞動基準法規定給
付延長工時工資之義務,此不因雇主採取加班申請制而有所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457 號
  要  旨:
上級機關就具體個案所表示之見解,並非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第 1  項
所稱行政規則,自難謂具有拘束訂定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

3 裁判字號: 108年上字第 799 號
  要  旨: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 726  號解釋理由意旨可知,勞工之工作時間、例假、
休假乃勞動關係之核心問題,影響勞工之健康及福祉甚鉅,惟社會不斷變
遷,經濟活動愈趨複雜多樣,各種工作之性質、內容與提供方式差異甚大
,此所以立法者特就相關最低條件為相應之不同規範。為因應特殊工作類
別之需要,勞動基準法第 84 條之 1  規定乃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
之特殊工作者,容許勞雇雙方就其工作時間等事項另行約定,經當地主管
機關核備,排除同法第 30 條等規定之限制。中央主管機關之公告與地方
主管機關之核備等要件,係為落實勞工權益之保障,避免特殊工作之範圍
及勞雇雙方之約定恣意浮濫。又勞雇雙方就其另行約定依同法第 84 條之
1 規定報請核備,雖屬行政上之程序,然因工時之延長影響勞工之健康及
福祉甚鉅,且因相同性質之工作,在不同地區,仍可能存在實質重大之差
異,而有由當地主管機關審慎逐案核實之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414 號
  要  旨:
依勞動基準法第 32 條第 1  項規定,倘雇主有使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
外工作之必要者,須經勞雇雙方同意,故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延長
工作時間,無論係基於雇主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而為雇主提供勞務,或
雇主明知或可得而知勞工在其指揮監督下之工作場所延長工作時間提供勞
務,卻未制止或為反對之意思而予以受領,應認勞動契約之雙方當事人業
就延長工時達成合致之意思表示,該等提供勞務時間即屬延長工作時間,
雇主負有本於勞動契約及勞基法規定給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此不
因雇主採取加班申請制而有所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110 號
  要  旨:
觀諸勞動基準法第 34 條第 2  項規定,可知雇主於勞工更換班次時應給
予「至少應有連續 11 小時之休息時間」係以「依前項更換班次」為前提
要件。換言之,上開規定之立法目的在於使採輪班制工作之勞工,於前後
不同班次更換時,得有較長之時間休息予以調適,因此雇主如未採行輪班
制,或雖採輪班制但班次沒有變動時,均無上開規定之適用。至於勞工在
同一週期班次內之每日工作時數或休息時間是否符合法定限制,則屬有無
違反同法第 32 條及第 35 條規定之問題,無從援引上開規定相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799 號
  要  旨:
按勞動基準法第 2  條第 3  款及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 10 條規定,「
工資」乃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
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
給與。凡雇主經常性支出之勞動成本,即屬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該
當於「勞務對價性」;而所謂「經常性給與」係指在一般情形下,經常可
以領得之給付而言。準此以論,若從雇主給與勞工金錢之原因、目的及要
件等具體情形以觀,依一般社會通念判斷,可認該給付在原因上與勞工職
務相連結,屬於勞工擔任該職務即可按期獲得之定額給付,自具勞務對價
性。而且該給付並非偶因特定情事始可取得之給付,亦非憑據實報實銷之
支出補償,在制度上已形成經常性,明顯具備工資之實質內涵,不得徒憑
形式上之給付名目逕認其為恩惠或勉勵性質之給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662 號
  要  旨:
按行政程序法第 6  條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
。」揭櫫平等原則對於行政作為之要求。晚近行政機關為符合平等原則之
要求,以行政規則對於特定事項之作成,預為分類,建立與立法目的相關
或法律要求之裁量因素為分類標準,以區別同類或異類而給予相應之對待
,用以協助下級機關合法妥適行使裁量權,以達到「等則等之,不等則不
等之」實質平等。其中,尤以裁罰基準最為常見,以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所揭示之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所得之利益、考量受處罰者之資
力等為參考標準,並審視各別管制事項之特性,加計各種應予考慮之裁量
因素,如違規次數等。縱或未有類似之參考基準,個別行政處分作成時,
仍應本諸行政程序法、行政罰法之原則要求,除了審視各別事件之情狀外
,更應將以往已作成之先例通盤比較,防止失出失入,方能無悖於行政自
我拘束原則而牴觸行政程序法第 6  條之要求。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662 號
  要  旨:
按行政程序法第 6  條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
。」揭櫫平等原則對於行政作為之要求。晚近行政機關為符合平等原則之
要求,以行政規則對於特定事項之作成,預為分類,建立與立法目的相關
或法律要求之裁量因素為分類標準,以區別同類或異類而給予相應之對待
,用以協助下級機關合法妥適行使裁量權,以達到「等則等之,不等則不
等之」實質平等。其中,尤以裁罰基準最為常見,以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所揭示之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所得之利益、考量受處罰者之資
力等為參考標準,並審視各別管制事項之特性,加計各種應予考慮之裁量
因素,如違規次數等。縱或未有類似之參考基準,個別行政處分作成時,
仍應本諸行政程序法、行政罰法之原則要求,除了審視各別事件之情狀外
,更應將以往已作成之先例通盤比較,防止失出失入,方能無悖於行政自
我拘束原則而牴觸行政程序法第 6  條之要求。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121 號
  要  旨:
有關勞工之失能給付問題,因是否屬職業病所致以及失能程度均屬醫理專
業領域,非可由民眾或相關承辦人員為自行之認定,除可由診斷書等書面
資料予以審核外,應可允許另外徵詢專科醫師意見或實地派員訪查瞭解,
故應屬法定職權,自不得指稱有所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227 號
  要  旨:
按勞動基準法第 30 條第 5  項規定,乃鑑於工作時間為勞動條件之重要
因素之一,而勞雇雙方對於工時、工資、休息及休假等問題,於認定上時
有爭議,並經常損及勞雇關係和諧,為使勞工之正常工作時間及延長工作
時間記錄明確化,乃以法律強制課予雇主應詳細記錄勞工出勤情形,並將
此紀錄保存一定期間之作為義務,俾勞資雙方日後如對勞工實際工作時間
發生爭執時,得作為解決勞資爭議之佐證與依據。故對於勞工工時之安排
,除雇主已依該法第 84 條之 1  規定,以書面與勞工另行約定工時,並
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備外,雇主應依該法第 30 條第 5  項規定,置備記
載保存勞工簽到簿或出勤卡;如有延長工時,雇主應負有依該法第 24 條
規定給付延長工時工資之義務;並負有依該法第 32 條第 2  項規定,延
長勞工之工作時間連同正常工作時間,1 日不得超過 12 小時之義務。如
有違反者,即應依該法第 79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第 3  項規定予以裁
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1927 號
  要  旨:
依勞基法第 7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所為之裁罰,因屬裁量處分,又
無裁量收縮至零之情形,倘由有管轄權之主管機關裁處,則其仍須就個案
情節裁量,且其裁量權行使之結果,亦非必然與原處分之罰鍰金額相同,
故無行政程序法第 115  條規定之適用。

12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1993 號
  要  旨:
依勞動基準法第 30 條第 2  項、第 36 條第 2  項第 1  款規定,採二
週變形工時者,僅係雇主得將勞工二週內二日之正常工作時數,分配於其
他工作日,但仍受有每日不得超過二小時、每週工作總時數不得超過四十
八小時,且勞工每七日至少仍應有一日之例假,每二週內之例假及休息日
至少應有四日之限制,斷無因採二週變形工時即有使勞工連續出勤十二日
之可能。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512 號
  要  旨:
現代國家基於「有責任始有處罰」之原則,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
,應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可非難性及可歸責性為前提。又裁處罰鍰,依行政
罰法第 8  條、第 18 條第 1  項規定,除依行政罰法規定之減輕或免除
及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仍不得低於法定罰鍰之最低額,否則即有
裁量逾越之違法。復依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勞動基準法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附表第 19 項次規定,僱用人數一百人以上之事業,第一次違反勞動基準
法第 23 條第 2  項規定處 4  萬至 8  萬元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144 號
  要  旨:
雇主若受景氣因素影響而有停工或減產之情形,確可參照勞動基準法第
21  條第 1  項規定,與勞工協商獲得合意後,調整薪資;但若以雇主僅
於公司幹部會議中議決並公布,應可認雇主並未與勞工協商調整薪資,自
不得以勞工對該公告並無異議,即認其調降薪資之程序符合上述勞動基準
法第 21 條第 1  項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