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勞動基準法第 14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11 號
  要  旨:
按勞動基準法第 2  條第 6  款、第 21 條第 1  項及同法施行細則第 7
條第 3  款規定,工資之變更應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亦即工資之調整應由
雇主與個別勞工協議並取得個別勞工之同意始得調降工資。是雇主以公告
向所屬全體員工告知將保障年薪從 14 個月調降為 12 個月工資,顯已涉
及勞動契約中工資之調整,主管機關認雇主發布公告告知所僱勞工調整工
資之行為,已違反勞資雙方勞動契約約定,致有損害勞工權益之虞,有勞
基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6  款規定之情事,於法並無不合。次按行政處
分之記載固未完全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如
受處分人於行政處分作成時對違規之事實已完全了解,並無受突襲性處分
之情形,不致妨礙其於提起行政救濟時,行使防禦之權利者,自不足以影
響行政處分之結論,行政法院即無從據以撤銷該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292 號
  要  旨:
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第 12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所為禁止出國之處分,
係對於大量解僱勞工,且未依法給付退休金、資遣費或有積欠工資,造成
勞工權益損害情節重大之事業單位應負責之董事長及實際負責人,所為禁
止出國,謀求解決途徑之措施;此外,行政法院必須盡調查證據之能事,
須俟審理最後階段,要件事實存否仍屬不明時,始能依客觀舉證責任,決
定其不利益結果責任之歸屬;如未極盡調查證據之限度,即以要件事實存
否不明,而假定其事實不存在,其判決理由尚難謂完備。因此,事實審法
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能僅因行政機關未提出其他證據佐證當事人得直
接、間接控制該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遽認其為實際負責人的要
件事實不存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293 號
  要  旨:
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禁止出國處分對象係事業單
位「代表人及實際負責人」。「代表人」,法文未限以「實際負責」為條
件,應以依法得代表事業單位者為準;而公司法第 208  條第 3  項前段
已明文規定,董事長對內為股東、董事及常務董事會主席,對外代表公司
,則董事長,自屬「代表人」,此亦為大量解僱勞工時禁止事業單位代表
人及實際負責人出國處理辦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明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725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7 條僅規定無管轄權之行政機關應即移送有管轄權之機關
,惟並未規定移送之時限。惟行政機關縱有遲延,亦僅生行政疏失之問題
,尚難認該移送有違反上開規定之情形。

5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261 號
  要  旨:
民法上以有償方式提供勞務之契約,未必皆屬勞動契約,是應就勞務給付
之性質,按個案事實客觀探求各該勞務契約之類型特徵。如提供勞務者基
於人格上從屬性,有他人提供受其指示之拘束、由他人決定之勞務的義
務,原則上無形成諸如涉及勞務內容、履行、時間與地點等職務內容之實
質自主決定權,可謂係受勞動法保護之勞工。釋字第 740  號解釋則揭示
可從可否自由決定勞務給付並自行負擔企業風險加以判斷,而不得逕以行
政監理之管理規則認定依據。是以關於保險業務員為其所屬保險公司從
事保險招攬業務而訂立之勞務契約,基於私法自治原則,有契約形式及內
容之選擇自由,其類型可能為僱傭、委任、承攬或居間,其選擇之契約類
型是否為勞動契約,應就個案事實及整體契約內容,按勞務契約之類型特
徵,依勞務債務人與勞務債權人間之從屬性程度之高低判斷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86 號
  要  旨:
就業保險法第 11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定,本保險各種保險給付之請領
條件如下,三、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被保險人非自願離職,向公立就業服
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安排參加全日制職業訓練。同
條第 3  項規定,所稱非自願離職,指被保險人因投保單位關廠、遷廠、
休業、解散、破產宣告離職;或因勞動基準法第 11 條、第 13 條但書、
第 14 條及第 20 條規定各款情事之一離職。若勞工與雇主間離職事由係
發生勞資爭議,非屬就業保險法第 11 條第 3  項所規定之非自願離職,
即非自願離職者身分,行政機關自得依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前段規定,
以原處分撤銷勞工非自願離職職業訓練推介單。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1年簡字第 98 號
  要  旨:
按就業保險法第 11 條第 3  項各項非自願離職之規定,可知就業保險法
之所以發給失業給付,乃在保障非自願離職者基本生活,而是否自願離職
,並非以終止契約是否出於勞工之動機而定,而是以該離職是否有應可歸
責於勞工之事由而定。又所謂之遷廠,乃謂投保單位組織裁撤他移,致所
屬員工無選擇留任之權利,必須依規定離職,或不離職將使其勞動條件受
損者者為限。如被保險人離職既係因該當勞動基準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6 款無正當理由繼續曠職三日以上、一個月內曠工達 6  日要件,要屬雇
主得不經預告即得終止契約之情形,而經雇主終止勞動契約,嗣後雖經該
雇主安插新職,惟無損於被保險人選擇留任之權利,自不符合非自願離職
之情狀,故被保險人所請失業給付自應不予給付。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6年簡上字第 173 號
  要  旨:
勞工終止勞動契約合於勞動基準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而該
款規定「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
充分之工作者。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可見雇主有上開
情形者,勞工自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7年簡上字第 79 號
  要  旨:
是就業保險屬社會保險,就業保險法所定失業給付,係為保障被保險人於
失業一定期間之基本生活而設置,然為防杜被保險人過度依賴失業給付之
福利措施,同法第 11 條第 1  項第 1  款明文限制須被保險人係「非自
願離職」者,始得申請失業給付,並於同條第 3  項明定所謂「非自願離
職」情形;從而,被保險人必因就業保險法第 11 條第 3  項所定非可歸
責於己之情事,被迫離開職場,始符合請領失業給付之要件。然因被保險
人依就業保險法第 25 條規定,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申請失業認定及發給
失業給付時,受理機構對被保險人離職原因未必清楚明瞭,或被保險人刻
正與原雇主間尚存有勞資爭議(不限於在法院爭訟,亦包括在其他單位進
行勞資爭議調處),為免影響被保險人給付請領權益,落實保障其失業一
定期間基本生活之宗旨,就業保險法第 23 條第 1  項因而規定與原雇主
為離職事由發生勞資爭議者,仍得請領失業給付。惟該勞資爭議之最終結
果,如確定被保險人之離職事由非屬就業保險法第 11 條第 3  項所定情
形,即足認被保險人並無請領失業給付之資格。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9年簡上字第 12 號
  要  旨:
工作權係構成人性尊嚴不可分割及固有之一部分,工資則係勞工提供勞務
所獲得之報酬,為其維持經濟生活最重要之憑藉。又為避免工資被任意扣
減、扣押或不直接發給勞工,除法令另有規定或勞資雙方另有約定者外,
課予雇主應全額直接給付工資之行政法上義務。換言之,雇主應將工資全
額確實交付勞工,置於勞工實力支配下,以供勞工自由使用以支付生活之
需。再者,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 9  條明定雇主於終止勞動契約後,應
結清工資,並及時足額給付予勞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98年簡字第 249 號
  要  旨:
依行為時之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 1  條規定可知,就業促進津貼實施
辦法所實施之對象,並不包含已領取公營事業退休金或合於勞動基準法規
定之退休金者,且依同辦法第 33 條規定,應認上述身分者,若有領取津
貼,即可認有不實領取或經原發給津貼單位撤銷津貼給付時,自應繳回已
領取之津貼。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98年簡字第 325 號
  要  旨:
勞工於僱用勞工計 53 人以上之旅行業,即應適用勞基法相關規定之營利
事業法人任職,後雇主以勞工合計遲到共計 325  分鐘,且有工作不適任
情形為由,要求勞工離職,並終止勞動契約。但以勞動基準法第 11 條第
5 款規定中,勞工是否堪稱「勝任」工作,應就工作能力、身心狀況,甚
至主觀上「有無意願」等因素差別加以衡量,非可僅稱勞工遲到,即有所
謂工作不適任,而進行懲戒性解僱,且勞工之遲到非至一般認知「曠職」
之程度,自無勞動基準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情節重大」規定之
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