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法第
9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701 號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機關為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應依職權定其行政程序,亦
即應依職權調查該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
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亦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該
稅捐稽徵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
見,亦得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文書、資料或物品,且於該項行
政程序就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
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
則判斷事實之真偽。倘依調查課稅證據資料所得,認定所調查之事項符合
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且其認定與證據法則、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無
違,即難謂稅捐稽徵機關就該項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未盡舉證責任。如
稽徵機關就租稅資料調查結果,證明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納稅義
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101年裁字第 1525 號 |
|
要 旨: |
公司之股東以技術等無形資產作價抵充出資股款者,該無形資產所抵充出
資股款之金額超過其取得成本部分,自屬所得稅法所稱之財產交易所得。
另為彌補公司虧損之減資,乃經股東會決議同意以股東股本彌補公司虧損
,股東將持有股票之經濟價值轉用以彌補公司之虧損,股東所持股份並因
股本削除而減少,其經濟實質與股東採「轉讓」股票而失其股份所有權者
,並無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65 號 |
|
要 旨: |
營業稅係以營業人為納稅義務人,對銷售貨物或勞務及進口貨物之行為課
徵之稅捐,且營業稅法第 6 條關於營業人範圍之規定,均係針對「事業
、機關、團體、組織」等為規範,而所謂「事業」,本質上固未排除未為
商業登記之個人,然其須具備「獨立且繼續從事一定之銷售貨物或勞務」
等營業行為,始屬營業稅法上所稱之營業人。而不論房屋所有人係於購得
房屋或持有房屋期間曾有出租房屋情事,須就個別之客觀事實就房屋出租
人之相關整體行為,為是否繼續為一定營業行為之認定,始得據以認定是
否屬營業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590 號 |
|
要 旨: |
按營利事業出售土地之交易所得,於營利事業所得稅中當屬免稅所得;惟
該項盈餘於營利事業分配予營業主時,即屬營利所得,仍應依行為時所得
稅法之規定,就營業主課予綜合所得稅。次按獨資組織不僅為營業稅中所
謂之營業人,且在所得稅規範上經設計為營利事業之一環,於所得稅之課
徵上本應與營業主分別觀察,不能混為一談;且獨資組織於計算盈餘總額
時,可將土地增值稅當作費用認列而予剔除,從而,盈餘計入營業主之綜
合所得課稅時,尚無重複對土地交易所得重複課稅之疑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1369 號 |
|
要 旨: |
一、按「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營利事業具有從屬關係,或直接間接為另
一事業所有或控制,其相互間有關收益、成本、費用與損益之攤計,
如有以不合營業常規之安排,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
確計算該事業之所得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按營業常規予以調整。」
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 定有明文。查本條乃經由法律明文賦予稅捐
稽徵機關調整之方式,以防杜藉由不合營業常規之安排為租稅之規避
者;故其中關於「報經財政部核准」之程序規定,目的乃在透過上級
機關之程序介入,促使行政機關能作成內容正確之決定;亦即「報經
財政部核准」本身因非本條規定之目的,且因復查程序仍屬稅捐稽徵
機關自我省查之程序,並參諸行政程序法第 114 條第 1 項第 5
款及第 2 項關於應參與行政處分作成之其他機關程序未參與欠缺之
補正,得於訴願程序終結前為之之規定,足認本條關於「報經財政部
核准」程序之欠缺,若於復查程序中已獲得補正,因於本條規定之目
的無礙,且可避免程序之浪費,其補正應屬適法。
二、又按上述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固亦屬防杜租稅規避之規範;然其
立法目的係重在防堵關係企業利用移轉訂價或操控交易訂價之方式,
逃漏應納稅額,規避國家租稅權之行使,破壞租稅之公平正義;故就
此已經法律明文為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規範,為是否屬本條規定範圍
之認定,自應依本條明文規定之要件判定之。況依本條關於「規避或
減少納稅義務」要件之規範,可知於為是否符合本條要件之涵攝時,
即當然包含是否有為規避租稅之認定。
三、另依上述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 規定,於關係企業有不合營業之交
易安排時,稅捐稽徵機關得報經財政部核准按營業常規予以調整;而
於關係企業間以不合營業常規之移轉訂價為長期股權投資之移轉時,
因該長期投資之股權淨值乃一般常規股權交易時,買賣雙方為交易價
格之最基本考量數據;而依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發布之財務會計準則
公報第五號「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準則」第 5 條、第 10 條、第
11 條及第 17 條規定,可知,投資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被投資公司
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百分之五十者,通常對被投資公司有控制能力;
而關於長期股權投資之評價方法中,所謂權益法係指被投資公司股東
權益發生增減變化時,投資公司按投資比例增減長期股權投資之帳面
價值,並依其性質作為投資損益或資本公積。故當投資公司對被投資
公司有具有控制能力時,因採用權益法評價,較能允當表達投資實況
,故應採用權益法為長期股權投資之評價。是稅捐稽徵機關針對投資
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被投資公司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
股權之長期投資,因關係企業間為不合營業常規之移轉交易,依所得
稅法第 43 條之 1 為調整時,按上述權益法核算投資公司享有被投
資公司之股東權益,以之為被投資公司之股權淨值,作為常規之交易
價格予以調整,自屬合於本條規定之意旨。
參考法條:中華民國憲法 第 15、23 條(36.01.01)
行政程序法 第 102、103、114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98、255 條(96.07.04)
民法 第 529 條(96.05.23)
稅捐稽徵法 第 21、35 條(96.03.21)
所得稅法 第 9、43-1、63 條(96.07.11)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第 70-1 條(94.02.02)
|
6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1041 號 |
|
要 旨: |
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 規定,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營利事業具有從屬
關係,或直接間接為另一事業所有或控制,其相互間有關收益、成本、費
用與損益之攤計,如有以不合營業常規之安排,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
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該事業之所得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按營業常規予以
調整。本件依該條規定為調整時,按權益法核算投資公司享有被投資公司
之股東權益,以之為被投資公司之股權淨值,作為常規之交易價格予以調
整,自屬合於該條規定之意旨。至所得稅法第 63 條之規定,則為稅法上
關於長期投資股權估價之規範,核與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 針對不合常
規之交易,應如何調整之規範目的不儘相同;況所得稅法第 63 條前段所
稱附屬事業之財產淨值,因所得稅法對之並無如何計算之明文,仍應援引
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 5 號「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準則」所規範之權益
法予以核算。本件再審被告係按上述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 5 號所揭諸之
權益法計算本件再審原告所持有係爭三家公司及間接持有之公司股權之淨
值,進而核算本件應為調整之常規交易價格,並據以計算再審原告本件財
產交易所得一節,已經再審前第一審判決依調查證據結果並斟酌全辯論意
旨予以認定甚明,核與所述相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7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194 號 |
|
要 旨: |
所得稅法第 62 條規定,長期投資存款、放款或債券,按其攤還期限計算
現價為估價標準,現價計算其債權有利息者,按原利率計算,無利息者,
按當地銀錢業定期一年存款之平均利率計算。前項債權於到期收回時,其
超過現價之利息部份,應列為收回年度之收益。又營利事業為債券投資,
該債券於評價上係屬營利事業資產,至營利事業因長期投資而購入債券者
,關於該債券之成本,參諸該條規定,自係指債券原始取得成本,故不論
營利事業就該債券是高於或低於票面價格取得,均不影響其原始取得成本
金額之認定。是以,長期投資債券有利息者,按原票面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列報為當期收入,債券溢折價部分,列為收回年度之損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裁判字號: |
105年訴字第 413 號 |
|
要 旨: |
個人向資產管理公司或銀行購入債權,聲請強制執行,以債權抵繳方式取
得抵押物,與取得抵押物後再將之出售,係屬於二階段不同之財產交易;
前者係「處分債權」來換取抵押物所有權,後者乃出賣抵押物所有權換取
現金所得,二階段均產生財產交易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第 1 款規定,應分別於取得及處分抵押物年度,課徵綜合所得稅,
各得就其交易階段扣除成本費用以計算所得稅額。只是,抵押物為土地時
,其交易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16 款前段規定,乃屬免
稅所得,是其出售土地之相關成本費用乃計算免稅所得之土地交易所得之
損益問題,此部分計算結果若有盈益,免納所得稅,若屬損失,亦不得扣
除。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9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098 號 |
|
要 旨: |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1 條規定,在中華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勞
務及進口貨物,均應依本法規定課徵加值型或非加值型之營業稅。又租稅
法所重視者,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實質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法律行為
或形式上登記事項,對實質上相同經濟活動所產生相同經濟利益,應課以
相同租稅,始符合租稅法律主義所要求公平及實質課稅原則,故有關課徵
租稅構成要件事實判斷及認定,自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係及所產生實
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形式外觀為準,否則將造成鼓勵投機及規避稅法
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裁判字號: |
99年簡字第 224 號 |
|
要 旨: |
個人綜合所得稅之核課,係採核實課徵原則,由稅捐單位舉證證明納稅義
務人確有所得;雖依司法院釋字第 537 號解釋意旨,納稅義務人固有協
力義務,如納稅義務人違背上開義務,稅捐稽徵機關可逕依推計課稅,此
為基礎原則。惟參照稅捐稽徵機關管理營利事業會計帳簿憑證辦法第 26
條及第 27 條之規定,營利事業保管憑證及帳簿之年限為 5 年及 10 年
,在營利事業人員保管憑證及帳簿之年限 5 年及 10 年內,未能提出供
稅捐稽徵機關審核時,稽徵機關始得依所得稅法第 83 條規定推計課稅。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