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所得稅法第 8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22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21 款規定,營利事業因引進新生產技術或
產品,或因改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而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
利權、商標權及各種特許權利,經政府主管機關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
國事業之權利金;暨經政府主管機關核定之重要生產事業因建廠而支付外
國事業之技術服務報酬,免納所得稅。惟以免稅為優惠藉以提昇國內產業
之生產技術或產品,或因改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應以授權之技術
在國內使用且由以權利金取得授權技術之營利事業自行使用始能達其目的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252 號
  要  旨:
基金係募集眾人之資金而在股票及債券市場買賣股票及債券營利,出資者
因投資而取得基金單位,其買入之交易單位並無書面予證券化,需透過基
金發行組織或其代理商處辦理,基金買賣之權利移轉無法直接在買賣雙方
間為之,不符合證券交易稅條例第 1  條第 2  項有關在資訊公開之集中
交易市場為交易之「公開」定義,亦無有價證券之特徵,其交易所得應屬
一般應稅之財產交易所得,非為所得稅法第 4  條之 1  所定之免稅證券
交易。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322 號
  要  旨:
我國綜合所得稅係採屬地主義,故僅對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所得課稅。從而
個人在國外存款之利息或投資所取得之股利,無論是否匯回國內,均無繳
納我國綜合所得稅之義務。又前開所謂「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就「營利
所得」而言,就公司分配之盈餘,以公司是否依我國公司法登記設立為準
。如公司係依我國公司法設立登記者,其所分配之盈餘,即為中華民國來
源所得;反之則否。合作社及合夥所分配之盈餘,則以該合作社及合夥是
否在我國境內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07 號
  要  旨:
按稽徵機關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所得認定,如系爭所得無論係執行業務所得
抑或不法所得,因其課徵客體及課稅所得額均未變更,對所得人而言仍屬
同筆所得者,應屬所得屬性之認定歸屬範疇,故稽徵機關將此部分所得性
質由執行業務所得轉正為不法所得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權益無影響,自為法
之所許。至於行政程序法第 116  條有關行政處分轉換之規定,係指原有
瑕疵之行政處分,可以包含另一新原處分,具備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之
實體法要件,此二行政處分可以達成相同之目的,行政機關依原有之程序
及方式,得合法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而言,與所得屬性之轉正尚有不同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19 號
  要  旨:
按涉及扣繳義務時,扣繳義務人為「事業負責人」,而非該「營利事業」
。是公司依所得稅法第 89 條規定給付交易人授權金時,係由公司之代表
人為扣繳義務人,則公司自交易人所收受之稅款,即係由公司代表人履行
法定扣繳義務,並完成報繳所代扣之稅款,與公司無涉。因而公司並非授
權金之扣繳義務人,縱代扣之稅款有問題,其提起訴訟主張依公法上不當
得利之法律關係或依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規定請求返還或代位請
求返還系爭代扣繳稅款,亦因當事人不適格,而應駁回其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5年裁字第 1119 號
  要  旨:
上訴理由非具體表明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
243 條第 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僅重述其在原審提出而為原審所不採之
主張,或重申其一己之法律見解,難認對該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之指摘。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972 號
  要  旨:
營利事業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商業之盈餘,屬於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所謂
「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其營業事項包含勞務之持續提供者,因所提供
之勞務經使用後,其經營事實始完成,故涉及勞務提供之商業是否在中華
民國境內經營其事業之判斷,不僅著眼於勞務作成地,亦應將勞務使用地
納入觀察,亦即只要其中有一在我國境內,即屬該外國營利事業之中華民
國來源所得。又現今電子商務銷售活動,透過境外處所指揮操控有動用可
能之境內資源,完成營業活動,此等遙控操作作業「營業」模式,仍然可
涵攝在所得稅法第 8  條 9  款所稱「境內經營」之文義範圍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82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在適用所得稅法第 114  條第 1  款規定裁處罰鍰時,應審酌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
之利益等情節,並注意使罰責相當,以符合比例原則,且宜考量受處罰者之
資力,避免造成個案顯然過苛之處罰,逾越處罰之必要程度,否則即有裁量
怠惰或濫用之違法。又財政部訂定之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
若扣繳義務人未於限期內補繳應扣未扣或短扣之稅款部分所設立之裁罰標準
,既未達同款後段規定之罰鍰下限,則依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
表使用須知第 4  點處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797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利息所得,應以已實現者為限,如支付利息之支票退票,則該
利息尚未實現,尚難課徵納稅義務人退票當年度之個人綜合所得稅。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37、43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256、260 條(87.10.28)
          所得稅法 第 8、14、71、88 條(95.06.14)

10 裁判字號: 97年判字第 1016 號
  要  旨:
公司之負責人即所得稅法第 89 條所稱之扣繳義務人,應依所得稅法第 
88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於給付權利金時按規定之扣繳稅率扣取稅款
,違法不為扣繳者,稅捐機關依所得稅法第 114  條第 1  款前段規定命
扣繳義務人補繳應扣未扣稅款,其立法目的,在於稅捐客體隱藏於扣繳義
務人應向納稅義務人給付之金額中,對於稅捐客體歸屬之人(納稅義務人
)直接課徵,如不能經濟有效達到掌握稅源,完成稽徵任務,便有藉助扣
繳義務人對納稅義務人負有給付義務之機會,採取「就源徵收」之必要,
課對納稅義務人負有金錢給付義務者扣繳稅捐之協力義務,扣繳義務人不
為扣繳者,稅捐機關依上開規定命扣繳義務人補繳應扣未扣稅款之行政處
分,係為落實所得稅法規範就源徵收之目的,為執行符合法律要求之稅捐
扣繳義務,並非行政裁罰,故其發動並不受制於是否有一個故意或過失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可罰行為等偶發事件,本質上無從作為處罰方式
。至於,稅捐機關針對扣繳義務人違反扣繳義務的行為,另依所得稅法第
114 條第 1  款中段規定,處以罰鍰處分,即係對於違反扣繳義務且有故
意過失者予以處罰。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第 88 條第 1 項第 2 款、第 89 條、第 114 條第
          1 款

11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468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7  條第 4  項、第 8  條第 3  款、第 2  條第 1  項規定
,按所稱納稅義務人,係指依本法規定,應申報或繳納所得稅之人。又所
稱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係指在中華民國境內提供勞務之報酬。凡有中華民
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
得稅。本件上訴人取得之所得係退職所得,屬勞務所得之一種。而上訴人
又非係至國外提供勞務,因而不論退職金由何人給付,此等退職金所得均
屬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2  條第 1  項之規定,應納入其個
人綜合所得稅之稅捐客體範圍。再者所得稅法制上有關個人中華民國來源
所得基本上係依所得稅法第 8  條之規定決定。而該條之規範結構,對稅
捐客體空間屬性之決定,亦即以稅捐客體之種類屬性為基礎,與「稅捐客
體由何人、何地為給付」無關。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545 號
  要  旨:
民法第 482  條僱傭、第 490  條承攬、第 528  條委任及第 565  條居
間等勞務給付契約,為「提供勞務」現時勞務之提供。而所謂「勞務」通
常指利用人的心力或體力所提供之勞務,乃是隱藏於自然人之身體中,客
觀上無從觀察掌握,且具有不可儲存之特性,如果不即時受領完成,提供
即行消失。而且給付報酬而受領勞務之一方,在受領勞務時,原則上不須
自己付出勞務,只需坐享勞務所帶來的便利。又委任契約屬於勞務給付契
約之一種,且為勞務契約之一般類型,其具有客觀上無從觀察掌握,且不
可儲存之特性,原則上亦不須自己付出勞務,只須坐享勞務所帶來之便利
,且與勞務提供人具有高度的人格關聯,是屬勞務提供無疑。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82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1  條之 1  規定,財政部依本法或稅法所發布之解釋函令
,對於據以申請之案件發生效力。但有利於納稅義務人者,對於尚未核課
確定之案件適用之。本件上訴意旨執財政部 75 年函釋前段主張所得尚未
發生,原判決違背稅捐稽徵法第 1  條之 1  及行政程序法第 8  條云云
,惟查上開財政部 75 年函釋尚有後段,即「股東於取得該項股票以之轉
讓時,應就其面額部分減除原專門技術之取得成本後,以其差額為財產交
易所得課徵所得稅,超過面額部分則按證券交易所得課徵所得稅」,而本
件上訴人配偶確已於 91 年 7  月將所取得之股票中之 930  萬股轉讓,
為上訴人所不爭,是上訴人配偶之財產交易所得縱依財政部 75 年函釋之
見解亦已實現,依法無不申報繳納綜合所得稅之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1年訴更一字第 34 號
  要  旨:
按行政罰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可知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其
主觀責任條件有故意或過失之分,且因故意或過失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
為,其受責難程度本屬有別,尚未能一概同視。同法第 18 條第 1  項復
規定,裁處罰鍰時,行政機關除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所得利益外,
尚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應受責難程度。換言之,於裁量行為人
特定違章行為之應受責難程度時,故意違章行為之裁罰倍數,尚難與過失
違章行為等量齊觀,否則即生故意與過失違章行為應受責難程度相同之混
亂情形。是以,除個案敘明須裁處應扣未扣或短扣稅額 3  倍罰鍰之具體
理由外,尚非得逕援引應扣未扣或短扣之稅額超過 20 萬元者,處 3  倍
之罰鍰之裁罰標準,即處違章行為人應扣未扣或短扣稅額 3  倍之罰鍰,
否則即有裁量怠惰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1年訴更二字第 2 號
  要  旨:
查所得稅法第 8  條第 6  款所稱之權利金,係指將該款所規定之無體財
產在中華民國境內以使用權作價投資或授權他人自行使用或提供第三人使
用所取得之對價。本款所稱之秘密方法,包括各項方法、技術、製程、配
方、程式、設計及其他可用於生產、銷售或經營之資訊,且非一般涉及該
類資訊之人所知,並具有實際或潛在經濟價值者。‧‧‧依上開競業禁止
及保密合約內容可知,原告配偶係因此合約負有「競業禁止及保密」之義
務,而獲付系爭所得。又原告配偶依此競業禁止及保密約定,除須提供保
德信公司使用商業經營之資源,且不得以其擁有之營業秘密等資訊,在中
華民國境內從事相同業務,且負有保密義務,不得提供與他人使用。是原
告配偶因此取得之所得,係屬對所擁有之資訊或財產,不提供他人使用及
讓與之所得,揆諸前揭所得稅法規定及說明,核屬權利金所得性質。‧‧
‧然查,依系爭「競業禁止及保密合約」之約定,保德信公司係因原告配
偶執行該合約約定之義務,而給付約定款項美金 985  萬元,上述第 3  
部分競業禁止之約定,既為原告配偶依合約應履行之義務,其亦屬原告配
偶因系爭款項所相對應之義務範圍,即原告配偶因依約定履行第 3  部分
競業禁止義務,亦應受有對價,僅是系爭合約係將原告配偶全部應履行之
義務為一總金額之報酬約定。又依系爭「競業禁止及保密合約」之記載,
上述第 3  部分競業禁止之約定仍載於「競業禁止協議」範圍,且此部分
所約定之原告配偶於「只在中國大陸地區」從事業務之公司,仍受有不得
與元富公司或其關係企業所從事業務相競爭,及保德信公司是否參與此等
公司,對原告配偶享有「第一優先購買權」等事項,實質上仍為原告配偶
原在元富公司業務事項之「競業禁止」,僅是其禁止範圍為賦予保德信公
司「第一優先購買權」及「不得與元富公司或其關係企業所從事業務相競
爭」,即競業禁止之程度低於上述在「中華民國境內」之第 1  部分及第
2 部分之競業禁止。故此部分約定應同屬將營業秘密供他人使用範疇,而
此部分約定之所得,性質上亦屬權利金。又按「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
體或其他機構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
稅。」行為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24 條第 1  項前段定
有明文。經查,上述第 3  部分競業禁止之約定,既為原告配偶依合約應
履行之義務,縱使其將來之履行地係在大陸地區,依上開台灣地區與大陸
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其就此部分之所得仍應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
徵所得稅。是原告主張保德信公司享有大陸地區參與投資之第一優先購買
權,為系爭所得之對價關係,一半支付屬於在中華民國境外供使用乙節,
縱令屬實,對上開所得仍應課徵所得稅並不生影響。又我國個人綜合所得
稅之課徵係採收付實現原則,即個人所得之歸屬年度,係以實際取得之日
期為準,保德信公司既已於 89 年 10 月 2  日將原告配偶執行競業禁止
及保密條款之報酬,電匯至原告配偶海外帳戶,其所得即已實現,自應歸
併原告 89 年度綜合所得課稅。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6 裁判字號: 93年簡字第 312 號
  要  旨:
財政部八十九年二月二日台財稅字第 0880451484 號函釋既為財政部為執
行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9  類第 3  款所稱「比例計算規定」所
為之釋示,其內容僅係細節性及技術性之補充規定,未增加母法所無之限
制,或有限縮該條法律規定適用,自無須以法律明文規定或經法律授權,
其性質屬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第 2  項第 2  款所稱之行政規則,得由
主管機關本於法定職權為之,無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7年簡字第 63 號
  要  旨:
按「主管機關對於既成道路或都市道路用地,在依法徵收或價購以前埋設
地下設施物妨礙土地權利人對其權利之行使,致生損失,形成其個人特別
之犧牲,自應享有受相當補償之權利。」固為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
440 號所解釋,然該解釋並非對於所指之「相當補償」是否為所得,應否
課稅予以解釋。是尚難據該解釋,即認為原告取得系爭土地補償費,屬損
害補償性質,而為原告有利之認定。次按按所得稅法上「所得」之概念,
為收入減成本費用。該土地補償費係屬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0 類其他所
得,依法可扣除其成本費用,而成本費用之客觀證明責任原則上由納稅義
務人負擔,原告並未能提示相關成本費用之證明,被告復查決定以系爭收
入即為所得,自難認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108 號
  要  旨:
參照所得稅法第 78 條第 3  款規定之意旨,勞務所得來源地之歸屬係以
勞務提供地為準,申請人於臺灣本島擔任立法委員,其職務係代表地區民
眾處理全國性立法事務,並無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第 
14  條之 3  第 1  項規定之適用,申請人雖主張有平等原則、誠信原則
等,然其並未提出與其主張相同評價之先例事實為證,且其提出之函釋僅
解釋規範標準,而未提及事實涵攝部分,故渠等主張均無理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310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第 50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
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
請退還;屆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本法對於納稅義務人之規定,除
第 41 條規定外,於扣繳義務人、代徵人、代繳人及其他依本法負繳納稅
捐義務之人準用之。又稅法上所謂「扣繳」,係指扣繳義務人,應為納稅
義務人之計算,從其向納稅義務人給付之金額中,扣留納稅義務人應繳之
稅款,向稅捐稽徵機關繳納之「公法上行為義務」,是扣繳義務人係受稅
捐機關公法上之法定委託而行使公權力,因此依法定委託關係,扣繳義務
人有依法扣繳納稅義務人所得之權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