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所得稅法第 66-8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827 號
  要  旨:
行為時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
或營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
移轉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
機關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金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
得資料,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是
以,因施行兩稅合一而修正或增訂之所得稅法第 42 條及第 66 條之 9
規定,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淨
額或盈餘淨額,並不計入所得額課稅,惟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應予加計,
且當年度盈餘未作分配者,應就該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 10 營利事業所
得稅。而納稅義務人配偶及扶養親屬得藉由公司之給付買賣股款方式實質
上仍取得他公司分配之股利及剩餘財產資金,卻無庸繳納因受配該股利及
剩餘財產資金應負擔百分之四十綜合所得稅稅負,而僅須繳納千分之三證
券交易稅及由他公司負擔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加徵等行為,即屬行
為時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範範圍,又既應將所得調整至實質上應歸
屬之主體,則應調整之所得金額,自應就行為人所欲規避之所得觀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343 號
  要  旨:
行為人出於規避所得稅之主觀意思,所安排之脫法行為,形式上雖屬合法
,惟實質上係為達避稅之目的之脫法行為,故其於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隱匿
其脫法行為而以形式安排情事申報,自有逃漏稅捐之認識,難謂無故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634 號
  要  旨:
按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係透過法律之明文規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
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稅合一等制度,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
之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原形式上之經濟行為安排,並按
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之制度。且依本條規定所為按原實際情形進行之調整
,並非即當然不構成租稅之違章,即其事實若有合致所得稅法第 110  條
規定之漏稅罰,仍應按該條規定處以罰鍰。是以,而納稅義務人為規避公
司分配之股利所衍生綜合所得稅之核課,而成立由其家族成員掌控之公司
,並因其股款之支付有循環使用同一筆資金以作帳方式完成付款之假象,
藉由形式買賣而規避營利所得之核課,除經原判決詳予認定之濫用私法形
式故意逃漏稅捐外,其一連串有規劃行為中更含有隱匿事實之不實情事。
準此,原判決以納稅義務人故意未申報所得,並因漏未申報而有所得稅之
逃漏,認其行為已合致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之漏稅罰,即無
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12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旨在避免納稅義務人利用投資所得適用稅率
高低之不同,不當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減損政府稅收,遂賦予行政機關
權力,使其得依照納稅義務人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
稅額予以調整其應繳納之稅額,即使納稅義務人試圖使符合課稅構成要件
之項目不具有外觀或形式上之課稅要件,行政機關基於實質課稅原則,仍
應予課稅。至於租稅規避與合法規劃節稅不同,「節稅」係依據稅捐法規
所預定之方式,規劃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反之,「租稅規避」則是利用
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的法律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
為,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280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本係為防杜納稅義務人利用股權之暫時性
移轉或其他虛偽安排等正常經濟行為所不採取之法形式不當規避或減少納
稅義務之目的而制定,其所欲防弊之不正常法形式本不一而足,更非個別
行為之外觀屬合法行為即得謂其整體行為不該當本條之規範要件。又該條
關於所得調整規定,係基於實質課稅原則,依該行為之實質為所得之調整
,故該應調整之所得,應視原該當該條之股權移轉等行為,其後續之相關
情況是否仍該當該條之規範目的判定之,尚非僅得為原移轉股權年度之所
得調整;並其應調整之所得金額,亦應就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實質上欲規
避之所得觀察之,尚與因規劃行為而繳納之其他稅捐無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322 號
  要  旨:
我國綜合所得稅係採屬地主義,故僅對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所得課稅。從而
個人在國外存款之利息或投資所取得之股利,無論是否匯回國內,均無繳
納我國綜合所得稅之義務。又前開所謂「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就「營利
所得」而言,就公司分配之盈餘,以公司是否依我國公司法登記設立為準
。如公司係依我國公司法設立登記者,其所分配之盈餘,即為中華民國來
源所得;反之則否。合作社及合夥所分配之盈餘,則以該合作社及合夥是
否在我國境內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076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
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移轉或其
他虛偽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確
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按實際
應分配或應獲配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又該條係透過法律明
文規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稅合一
制度,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原形式
上經濟行為安排,並按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制度。且依該條規定所為按原
實際情形進行調整,並非即當然不構成租稅違章,即其事實若有合致所得
稅法第 110  條規定之漏稅罰,仍應按該條規定處以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097 號
  要  旨:
(一)行政程序法第 103  條第 7  款有關依法應經復查之先行
      程序得不予陳述意見,即屬行政罰法第 42 條但書第 7
      款所謂之法律有特別規定。
(二)依因施行兩稅合一而修正或增訂之所得稅法第 42 條及第
      66  條之 9  規定,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投資於國內其
      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並不計入所
      得額課稅,惟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應予加計,且當年度盈
      餘未作分配者,應就該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
      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14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公司組織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
,所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其可扣抵稅額,應依
第 66 條之 3  規定,計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教育、文化、公
益、慈善機關或團體,有前項規定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者,不計入所得
額課稅,其可扣抵稅額,不得扣抵其應納所得稅額,並不得申請退還。即
施行兩稅合一而修正或增訂所得稅法第 42 條及第 66 條之 9  規定,公
司組織營利事業,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
,並不計入所得額課稅,惟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應予加計,且當年度盈餘
未作分配者,應就該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17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
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
,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罰鍰。又同法第 66 條之 8  係透過法律明文規
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稅合一制度
,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原形式上經
濟行為安排,並按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制度。且依該條規定所為按原實際
情形進行調整,並非即當然不構成租稅違章,即事實若有合致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之漏稅罰,仍應按該規定處以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295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
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或
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
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
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該條係透過
法律明文規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
稅合一制度,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
原形式上經濟行為安排,並按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制度。符合法律保留及
法律明確性原則要求,並與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解釋揭櫫實質課稅公平
原則相符,不發生與收付實現原則是否牴觸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954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
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移轉或其
他虛偽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確
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按實際
應分配或應獲配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該條透過法律明文規
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稅合一制度
,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原形式上經
濟行為安排,並按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之制度。且依該規定所為按原實際
情形進行調整,並非即當然不構成租稅違章,即其事實若有合致所得稅法
第 110  條規定漏稅罰,仍應按該條規定處以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0 號
  要  旨:
租稅規避與合法規劃節稅不同,節稅係依據稅捐法規所預定之方式,規劃
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如申報列舉扣除額等以降低綜合所得淨額及應納稅
額;反之,租稅規避則是利用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的法律
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亦即利用民法上私法自治,特別是契約
自由原則,如故意藉股權之移轉或不合常規之安排,不當為自己或他人規
避或減少納稅義務,以減輕稅捐負擔,取得租稅利益,但實質上卻違反稅
法立法者租稅負擔之意旨,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4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734 號
  要  旨:
按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
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
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
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
,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是以,納
稅義務人有藉股權之移轉不當為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將該等股利所
產生之高額個人綜合所得稅負,轉由適用較低稅負之投資公司承擔,藉以
規避因盈餘分配產生之個人綜合所得稅稅負之行為,稽徵機關自得依實際
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且納稅義務人之行為
涉及漏稅罰或行為罰部分,則依所得稅法第 110  條或稅捐稽徵法第 41
條或第 43 條相關規定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168 號
  要  旨:
在稅法上被評價為「稅捐規避行為」之「關鍵」必要條件,主要取決於「
買賣雙方主體間主從關係之有無及其程度高低」,交易標的(包括股票及
價金)之損益風險是否真實移轉,已屬次要地位(僅是判斷稅捐規避行為
之輔助因素)。因為若自然人與投資公司效用函釋相同,就算交易之主體
已各自將金錢及股票之損益風險完全移轉予對方,但如果自然人之一方對
投資公司之另一方仍有完全之掌控權限,並且可以實質支配使用其投資公
司之獲利。則股票之損益風險雖然已完全由投資公司承受,但承受之損益
最終仍由自然人終局承擔者,該等移轉即無意義(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
度判字第 742  號判決意旨參照)。故租稅法上並無限制個人將持股移轉
予投資公司持有,只要不涉及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之正常合法移轉,基於
私法自治,乃尊重其經濟行為之安排。是以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所欲
防杜者,為利用不同身分納稅義務人,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
兩稅合一等制度,而不當獲致租稅利益情事,非謂買賣價款確實交付或不
知悉當年度有發放股利,即得謂買賣交易真實,非虛偽安排而無租稅規避
行為之可能。否則將限縮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範功能。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6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73 號
  要  旨:
「實質課稅原則」乃依憲法平等原則及稅捐正義之法理,稅捐機關應本於
「量能課稅」之精神,於解釋及適用稅法規定時,亦應考察經濟上之事實
關係及因此所產生之實際經濟利益,而為此等原則之運用,而非僅依照事
實外觀為形式上之判斷,因而租稅法所重視者,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
濟事實,非其外觀形式之法律行為,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
經濟實質,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
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之原則;又量能課稅為法治國家稅法之基本
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定其適當的納稅義務,
凡負有相同之負擔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司法院釋字第 496  號、第
500 號及第 565  號解釋可資參照。準此,私經濟行為之財產移轉,固為
從其私法上效果依當事人自由意志處分,私法上效果依契約自由原則仍予
尊重,惟如利用避稅行為以取得租稅利益,在稅法上則應依實質負擔能力
予以調整;蓋避稅行為本質為脫法行為,稅法本身為強行法即有不容規避
性。至當事人間係出於何原因而移轉,稽徵機關無從得知,是對於當事人
間財產移轉行為,既為當事人所發動,當稽徵機關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之規定行使調查權時,當事人自得提出主張,並就所主張該移轉行為之
實質因果關係、有關內容負舉證責任及盡協力義務,俾稽徵機關對當事人
有利不利情事加以審酌,倘當事人不履行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
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酌當
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核認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
納稅義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7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98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故意違反稅法之立法意旨,濫用法律上之形式或法律行為,蓄
意製造外觀上或形式上存在之法律關係或法律狀態,使所得不具備課稅構
成要件,以免除可預見應負擔之租稅義務,此規避稅捐之脫法行為,在稅
法上應予否認,而課以與未移轉時相同之稅捐,亦即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
實關係及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就已具備課稅構成要件之實質經濟
行為來加以課稅,俾符合公平課稅原則。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76 號
  要  旨:
依司法院釋字第 650  號解釋理由書後段觀之,並未排除營利事業所得稅
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亦屬「擴張或擬制實際上並未收
取之利息,涉及租稅客體之範圍,並非稽徵機關執行所得稅法之技術性或
細節性事項,顯已逾越所得稅法之規定,增加納稅義務人法律所無之租稅
義務」之情形。況且,所得稅法於 98 年 5  月 27 日修正公布時,增訂
第 24 條之 3  規定,隨後,財政部於 98 年 9  月 14 日以臺財稅字第
09804561280 號令修正發布刪除前開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規定。揆諸
上開規定,除有少部分文字差異外,其實質內容並無不同,顯見上開所得
稅法之增訂,有代替經司法院宣告違憲之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規定之
目的,其中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第 1  項亦在取代之列。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9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082 號
  要  旨:
行為人所為之租稅規避與節稅此二行為,後者應係指依照現行各類租稅法
規所規定之預定方式,而為減輕租稅負擔之規劃行為,例如列舉扣除額申
報等可使其所得淨額等為之降低時稱之;至於前者,則屬就稅捐法規未違
規定或未可預見之異常或不當之手段而為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如利用私
法自治原則之模式,使股權為不合常理之移轉,使他人或自己之納稅義務
減低。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