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營利事業具有從屬關係,或直接間接為另
一事業所有或控制,其相互間有關收益、成本、費用與損益之攤計,
如有以不合營業常規之安排,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
確計算該事業之所得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按營業常規予以調整。」
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 定有明文。查本條乃經由法律明文賦予稅捐
稽徵機關調整之方式,以防杜藉由不合營業常規之安排為租稅之規避
者;故其中關於「報經財政部核准」之程序規定,目的乃在透過上級
機關之程序介入,促使行政機關能作成內容正確之決定;亦即「報經
財政部核准」本身因非本條規定之目的,且因復查程序仍屬稅捐稽徵
機關自我省查之程序,並參諸行政程序法第 114 條第 1 項第 5
款及第 2 項關於應參與行政處分作成之其他機關程序未參與欠缺之
補正,得於訴願程序終結前為之之規定,足認本條關於「報經財政部
核准」程序之欠缺,若於復查程序中已獲得補正,因於本條規定之目
的無礙,且可避免程序之浪費,其補正應屬適法。
二、又按上述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固亦屬防杜租稅規避之規範;然其
立法目的係重在防堵關係企業利用移轉訂價或操控交易訂價之方式,
逃漏應納稅額,規避國家租稅權之行使,破壞租稅之公平正義;故就
此已經法律明文為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規範,為是否屬本條規定範圍
之認定,自應依本條明文規定之要件判定之。況依本條關於「規避或
減少納稅義務」要件之規範,可知於為是否符合本條要件之涵攝時,
即當然包含是否有為規避租稅之認定。
三、另依上述所得稅法第 43 條之 1 規定,於關係企業有不合營業之交
易安排時,稅捐稽徵機關得報經財政部核准按營業常規予以調整;而
於關係企業間以不合營業常規之移轉訂價為長期股權投資之移轉時,
因該長期投資之股權淨值乃一般常規股權交易時,買賣雙方為交易價
格之最基本考量數據;而依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發布之財務會計準則
公報第五號「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準則」第 5 條、第 10 條、第
11 條及第 17 條規定,可知,投資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被投資公司
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百分之五十者,通常對被投資公司有控制能力;
而關於長期股權投資之評價方法中,所謂權益法係指被投資公司股東
權益發生增減變化時,投資公司按投資比例增減長期股權投資之帳面
價值,並依其性質作為投資損益或資本公積。故當投資公司對被投資
公司有具有控制能力時,因採用權益法評價,較能允當表達投資實況
,故應採用權益法為長期股權投資之評價。是稅捐稽徵機關針對投資
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被投資公司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
股權之長期投資,因關係企業間為不合營業常規之移轉交易,依所得
稅法第 43 條之 1 為調整時,按上述權益法核算投資公司享有被投
資公司之股東權益,以之為被投資公司之股權淨值,作為常規之交易
價格予以調整,自屬合於本條規定之意旨。
參考法條:中華民國憲法 第 15、23 條(36.01.01)
行政程序法 第 102、103、114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98、255 條(96.07.04)
民法 第 529 條(96.05.23)
稅捐稽徵法 第 21、35 條(96.03.21)
所得稅法 第 9、43-1、63 條(96.07.11)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第 70-1 條(94.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