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所得稅法第 14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95年台上字第 4356 號
  要  旨:
被告有與證人對質或詰問證人之權利;對質詰問權為憲法保障之基本人權
<司法院釋字第三八四號解釋>,乃被告重要之訴訟防禦權利,藉由對質
詰問程序,法院得以觀察其問答之內容與互動,親身感受而獲得心證,有
助於真實之發見。是證人於審判中作證,除非當事人捨棄,否則非經當事
人對質詰問,其證詞不得作為證據。刑事訴訟法於九十二年修正朝加強當
事人進行主義色彩之方向,為保障當事人之反對詰問權,使交互詰問制度
得以充分落實,以期發見真實,將原規定於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三項之「當
事人在場權」,移列於證據章通則部分,於第一百六十八條之一第一項修
正為「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得於訊問證人、鑑定人或通譯時
在場」,以彰顯落實保障訴訟當事人權益之精神。又被告之「在庭聽審權
」為其得否完足行使與證人對質或詰問證人之充分要件,審判長於審判期
日踐行人證之調查程序,對於證人是否與被告進行隔別訊問,為落實新法
修正精神,自宜聽取檢察官及辯護人之意見,不宜任由審判長自己遽行決
定,而剝奪被告之在場、聽審權。再者,被告之反對詰問權為被告之防禦
權,應予保障,因此,如於行隔別訊問後,再命被告入庭,除告以陳述之
要旨外,仍應賦予被告詰問或對質之機會。鑒於同法原第一百六十九條之
規定,其內容職權主義之色彩較濃,故而同時修正為「審判長預料證人、
鑑定人或共同被告於被告前不能自由陳述者,經聽取檢察官及辯護人之意
見後,得於其陳述時,命被告退庭。但陳述完畢後,應再命被告入庭,告
以陳述之要旨,並予詰問或對質之機會」,使訴訟程序之設計前後呼應,
而臻周延。所謂預料證人、鑑定人或共同被告於被告前不能自由陳述者,
指因諸如與被告有親誼或身分關係,有所顧慮;或經證人等表示被告在庭
不敢陳述,以及其他依卷存資料得以認為有此合理懷疑之情形。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 號
  要  旨:
財政部 74.05.06 臺財稅第 15543  號函釋與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
第 10 類其他所得之規定並無相違背。按行政訴訟法第 273  條第 1  項
各款,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又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者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院現尚有效
之解釋,或最高行政法院尚有效之判例顯然違反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226 號
  要  旨:
勞動基準法第 2  條第 2  條第 3  款係規定,勞工者,謂受雇主僱用從
事工作獲致工資者,故如係純粹依照業績多寡而為獎金核發之佣金制保險
業務員,並和一般有底新之業務員一樣,有受公司管理、監督,並從事一
定種類之勞務給付者,自屬勞動契約關係中所稱之勞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4 號
  要  旨:
送達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
之同居人、受僱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行政程序法第 73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是受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僱用之管理員,其所服勞務包括
為公寓大廈住戶接收文件,性質上即與行政程序法第 73 條第 1  項規定
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相當。郵政機關之郵差於應送達處所因不獲會
晤應受送達人,而將文書付與該公寓大廈之管理員,即已生合法送達效力
。至該管理員何時將文書轉交應受送達人,對已生之送達效力不受影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366 號
  要  旨:
醫事人員獎勵金之發給,依行政院衛生署暨直轄市政府衛生局所屬醫療機
構醫師專勤服務辦法辦法第 7  條規定之立法意旨,尚非醫事人員提供醫
事服務工作之直接對價,且所領取之獎勵金,性質上屬醫療機構不計醫院
營收情形,均應按時、按期支付之經常性給付,尚難謂非屬醫事人員薪酬
之範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547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2  項規定,所謂營利事業,係指公營、私營或公私
合營,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牌號或場所之獨資、合夥、公司及其他組
織方式之工、商、農、林、漁、牧、礦冶等營利事業,故其本身應具備有
權利能力,以及不具獨立權利能力者等二種,但因為獨資之事業不具備權
利能力自應由有權利能力之出資者為其人格。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87 號
  要  旨:
行為時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
結算申報,但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處
以所漏稅額兩倍以下之罰鍰。又作為該條項罰鍰處分基礎漏稅額應否減除
扣繳義務人嗣後補扣繳稅款,因該「減除」實質上係該減除金額之「免罰
」,故依稅捐稽徵法第 48 條之 1  規定,自應以該補報扣繳憑單及補繳
扣繳稅款究係在該條規定調查基準日前後判斷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493 號
  要  旨:
按行政處分於作成機關與相對人間本有其實質存續力,對於作成機關及法
院有其構成要件效力,況各該處分之合法性已經訴訟判決確定,據以作成
各該處分之基礎事實即納稅義務人於各年度期間獨資經營事業所得之營利
所得數額,應屬各該處分之效力範圍內亦具有構成要件效力及存續力,自
得據以認定為納稅義務人綜合所得淨額內之營利所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509 號
  要  旨:
按執行業務所得查核辦法第 17 條第 1  項規定,費用及損失,未經取得
原始憑証,或經取得而記載事項不符者,不予認定。是以,稽徵機關對於
有關藥品材料支出部分,依收入費用配合原則,剔除納稅義務人無法證明
已列報相對收入之費用,是縱納稅義務人已提出原始憑証,惟如與記載事
項不符時,稽徵機關仍得不予認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701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為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應依職權定其行政程序,亦
即應依職權調查該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
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亦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該
稅捐稽徵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
見,亦得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文書、資料或物品,且於該項行
政程序就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
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
則判斷事實之真偽。倘依調查課稅證據資料所得,認定所調查之事項符合
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且其認定與證據法則、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無
違,即難謂稅捐稽徵機關就該項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未盡舉證責任。如
稽徵機關就租稅資料調查結果,證明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納稅義
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86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92 條第 1  項係規定,各類所得稅款之扣繳義務人,應於每
月十日前將上一月內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並於每年一月底前將上一年內
扣繳各納稅義務人之稅款數額,開具扣繳憑單,彙報該管稽徵機關查核;
故如納稅義務人有薪資、利息、租金等所得時,應可認其扣繳義務人應於
給付時,先予扣取稅款。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1年裁字第 1525 號
  要  旨:
公司之股東以技術等無形資產作價抵充出資股款者,該無形資產所抵充出
資股款之金額超過其取得成本部分,自屬所得稅法所稱之財產交易所得。
另為彌補公司虧損之減資,乃經股東會決議同意以股東股本彌補公司虧損
,股東將持有股票之經濟價值轉用以彌補公司之虧損,股東所持股份並因
股本削除而減少,其經濟實質與股東採「轉讓」股票而失其股份所有權者
,並無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103 號
  要  旨:
按行政處分若係依據經宣告違憲之法令所作成者,該處分因欠缺合法之規
範依據,即有適法性之瑕疵,倘有損及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情事,相對人
自得於行政訴訟主張該處分為違法,訴請撤銷。是本件原處分適用經大法
官解釋違憲不得適用之財政部釋令作成,則依上開所述,此項處分自屬違
法,上訴人請求撤銷原處分,為有理由,且應由行政機關依據相關規定,
另為適法之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12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旨在避免納稅義務人利用投資所得適用稅率
高低之不同,不當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減損政府稅收,遂賦予行政機關
權力,使其得依照納稅義務人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
稅額予以調整其應繳納之稅額,即使納稅義務人試圖使符合課稅構成要件
之項目不具有外觀或形式上之課稅要件,行政機關基於實質課稅原則,仍
應予課稅。至於租稅規避與合法規劃節稅不同,「節稅」係依據稅捐法規
所預定之方式,規劃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反之,「租稅規避」則是利用
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的法律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
為,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352 號
  要  旨:
按個人受贈無償取得房屋,如於受贈時直接課徵受贈人所得稅,應以受贈
時該房屋之市場價格為課稅基礎,嗣該房屋轉讓時再以市場價格為成本,
計算財產交易損益。然依我國現行稅制,贈與行為原則上僅係課徵贈與人
贈與稅,並不課徵受贈人所得稅,且依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係由贈與人
按房屋評定標準價格計算繳納贈與稅。因此,受贈人嗣後出售受贈房屋,
即應以取得該房屋時據以課徵贈與稅之房屋評定標準價格為成本予以減除
,以計算其財產交易損益,避免重複課稅。且若以受贈房屋之市場價格為
減除基準,將因贈與稅係按房屋評定標準價格計算,致產生受贈時房屋之
市價與房屋評定標準價格之差額既不課徵所得稅,亦不課徵贈與稅之不合
理現象。故所得稅法有關財產交易所得之計算,乃有以前次該交易標的據
以徵(免)稅捐之基準金額,作為本次計算交易損益成本之原則。是以,
納稅義務人所出售之房屋既係受贈取得,依所得稅法規定,應以受贈時房
屋評定標準價格為取得成本計算財產交易損益,核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9 號
  要  旨:
按所謂論理法則,係指依立法意旨或法規之社會機能就法律事實所為價值
判斷之法則;而所謂經驗法則,指由社會包括累積的經驗所得之法則而言
。查個案事實認定乃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苟已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
之結果,而未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即不得任意指摘其違法。又事實應依
證據認定之,所謂證據,係指直接、間接足以證明事實之一切人證、物證
而言。故認定事實所依憑之證據,並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
在內;而所謂間接證據,雖非直接證明事實本身,惟透過間接證據證明他
項事實之存在,再藉由他項事實存在之證明,本於合理經驗法則之推理作
用,藉以認定事實,其推理及認定過程,即與論理及經驗法則無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136 號
  要  旨:
行政訴訟法第 307  條前段規定,債務人異議之訴,由高等行政法院受理
,應認其係屬行政訴訟法關於債務人異議訴訟類型之規定。既未明定僅以
同法第 305  條第 1  項或第 4  項規定之執行名義為強制執行者為限,
始有其適用,則行政處分的受處分人,於行政機關以行政處分為執行名義
行強制執行時,如於執行名義成立後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
,亦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惟
按強制執行法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之債務人異議之訴,須主張執行名義
成立後,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始得為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162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39 條及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固有規定,稅捐稽徵機關認有
調查必要時,得通知相關人員陳述意見或提示有關文件。惟是否確有必要
,稅捐機關自有斟酌衡量之權。

19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162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39 條及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固有規定,稅捐稽徵機關認有
調查必要時,得通知相關人員陳述意見或提示有關文件。惟是否確有必要
,稅捐機關自有斟酌衡量之權。

20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372 號
  要  旨:
按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如依行為時所得稅
法第 66 條之 9  第 5  項規定,據以計算未分配盈餘之課稅所得額固應
以納稅義務人申報數為準,惟仍依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2  條第 2
項規定辦理。又如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 102  條之 4  規定,稽徵機關接
到未分配盈餘申報書後,不論其是否屬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案件,均應
予以調查核定。是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若
有應於申報書內自行調整而未調整者,依前開說明,稽徵機關應為調整核
定,則稽徵機關為同年度之未分配盈餘申報之調查核定時,本於平等原則
,自應就相關項目進行調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1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604 號
  要  旨:
按受益人雖於信託契約訂立後,形式上有取自受託人之利益,然該利益若
實質上非屬信託契約訂立後,受託人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所
生之利益,則受益人此利益之取得,即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第 10 條之 2  及行為時所得稅法第 3  條之 4  之規定無涉。次按租稅
規避行為因有違租稅公平原則,故於效果上,應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就其
事實上予以規避,然卻與其經濟實質相當之法形式作為課稅之基礎。而租
稅規避之效果既是以與其經濟實質相當之法形式作為課稅之基礎,故就此
法形式,依稅法規範之納稅主體、稅目、稅率等為租稅之核課,即難謂有
違租稅法定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65 號
  要  旨:
營業稅係以營業人為納稅義務人,對銷售貨物或勞務及進口貨物之行為課
徵之稅捐,且營業稅法第 6  條關於營業人範圍之規定,均係針對「事業
、機關、團體、組織」等為規範,而所謂「事業」,本質上固未排除未為
商業登記之個人,然其須具備「獨立且繼續從事一定之銷售貨物或勞務」
等營業行為,始屬營業稅法上所稱之營業人。而不論房屋所有人係於購得
房屋或持有房屋期間曾有出租房屋情事,須就個別之客觀事實就房屋出租
人之相關整體行為,為是否繼續為一定營業行為之認定,始得據以認定是
否屬營業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3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322 號
  要  旨:
我國綜合所得稅係採屬地主義,故僅對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所得課稅。從而
個人在國外存款之利息或投資所取得之股利,無論是否匯回國內,均無繳
納我國綜合所得稅之義務。又前開所謂「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就「營利
所得」而言,就公司分配之盈餘,以公司是否依我國公司法登記設立為準
。如公司係依我國公司法設立登記者,其所分配之盈餘,即為中華民國來
源所得;反之則否。合作社及合夥所分配之盈餘,則以該合作社及合夥是
否在我國境內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4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43 號
  要  旨:
按納稅義務人因訂立本金自益、孳息他益之銀行信託契約,假受託人而交
付受益人之公司股利,係於信託契約訂立前即可得確定之股利,則性質上
並非受託人於信託契約訂立後,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所孳
生之利益,故納稅義務人之使受益人取得該等股利之行為,與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5  條之 1  第 1  項之規範無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5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450 號
  要  旨:
稽徵機關將股利所得及相對應之扣繳或可扣抵稅額,自受益人轉正歸戶為
委託人之所得,併計核課其當年度之綜合所得稅,於法雖無不合,但受益
人原就他益之孳息被歸課之所得稅,既因租稅客體對租稅主體之歸屬有誤
,滋生溢繳稅額之情形,即應予以退還,而不能視同委託人已履行此部分
稅額的繳納義務,或認此部分的租稅債務已因抵銷、免除或其他事由而消
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07 號
  要  旨:
按稽徵機關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所得認定,如系爭所得無論係執行業務所得
抑或不法所得,因其課徵客體及課稅所得額均未變更,對所得人而言仍屬
同筆所得者,應屬所得屬性之認定歸屬範疇,故稽徵機關將此部分所得性
質由執行業務所得轉正為不法所得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權益無影響,自為法
之所許。至於行政程序法第 116  條有關行政處分轉換之規定,係指原有
瑕疵之行政處分,可以包含另一新原處分,具備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之
實體法要件,此二行政處分可以達成相同之目的,行政機關依原有之程序
及方式,得合法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而言,與所得屬性之轉正尚有不同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90 號
  要  旨:
按營利事業出售土地之交易所得,於營利事業所得稅中當屬免稅所得;惟
該項盈餘於營利事業分配予營業主時,即屬營利所得,仍應依行為時所得
稅法之規定,就營業主課予綜合所得稅。次按獨資組織不僅為營業稅中所
謂之營業人,且在所得稅規範上經設計為營利事業之一環,於所得稅之課
徵上本應與營業主分別觀察,不能混為一談;且獨資組織於計算盈餘總額
時,可將土地增值稅當作費用認列而予剔除,從而,盈餘計入營業主之綜
合所得課稅時,尚無重複對土地交易所得重複課稅之疑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8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620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機關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於核課期間內另發
現有應補徵之稅款時,仍得再予補徵,縱稅捐機關之前未發現應補徵之稅
款,對納稅義務人尚不生信賴之基礎,自無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次按所
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6  類,係有關綜合所得稅之規定,營利事業
所得稅應無適用之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9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223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依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稅時,須已繳納稅
款,且稅捐稽徵機關之課稅處分有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
之錯誤致其溢繳稅款為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0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475 號
  要  旨:
對於股票交易之財產所得,交易雙方為母子關係,交易標的為未經簽證之
有價證券,對此交易金額涉及是否繳納贈與稅之認定,而二親等間股權交
易之私法行為,自應由當事人對於交易之始末負舉證責任較為妥當。而稅
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1  項第 3  款明定,未於規定期間內申報,或故意
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核課期間為 7  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1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54 號
  要  旨:
所得究應課徵綜合所得稅抑或營利事業所得稅,應就其主體是否以營利為
目的及所得性質為個案判斷。凡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牌號或場所,無
論係以個人獨資、合夥、公司或其他組織方式為經營,應課徵營利事業所
得稅;若為個人因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則依綜合所得稅課
徵,兩者均應依個案事實加以認定。因此,牧場依其所具備之組織型態、
資金、場所、設備、人力規模、品牌建立及產品行銷等情形,係以營利為
目的,具備營業牌照及場所,並以合夥之組織方式經營畜牧業之雞飼育業
,屬於營利事業,而非自力耕作,其所得應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2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652 號
  要  旨:
營利事業之所得可區分為應稅所得及免稅所得,各需依成本與費用配合原
則計算之,倘將免稅所得之相關成本費用,歸於其他應稅所得項下減除,
即有違公平課稅及成本費用配合原則。此外,若可個別歸屬承銷、自營或
經紀等部門之營業費用,或雖無法個別歸屬但已分攤至承銷、自營或經紀
等部門之營業費用,若其部門之營業收入又有應稅及免稅之別者,則本於
收入與成本費用配合原則,此時該部門之營業費用自仍有再予分攤之必要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3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696 號
  要  旨:
以營利為目的,持續性地獨立從事特定經濟活動者,雖因未辦理營業登記
,而無登記之營業牌號或場所,然其與從事同樣經濟活動,有營業牌號或
場所者,有實質相同之經濟上意義,依所得稅法關於營利所得之立法目的
,應認亦屬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2  項所稱之營利事業,就其營利所得應
納入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4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696 號
  要  旨:
以營利為目的,持續性地獨立從事特定經濟活動者,雖因未辦理營業登記
,而無登記之營業牌號或場所,然其與從事同樣經濟活動,有營業牌號或
場所者,有實質相同之經濟上意義,依所得稅法關於營利所得之立法目的
,應認亦屬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2  項所稱之營利事業,就其營利所得應
納入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5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313 號
  要  旨:
財政部以函頒方式訂定綜合所得稅預售屋及鉅額房屋交易選案查核作業要
點,作為各地區國稅局一致性作業流程之規定,核屬機關內部業務處理方
式之行為性行政規則,既業經行政機關反覆遵循,應有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之適用。故行政行為如違反該行政規則時,亦屬違法。

36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35 號
  要  旨:
按勞工籌組工會,雖屬憲法所保障人民之結社自由,惟其仍須符合我國工
會法之法定要件,且經向主管機關登記並請領登記證書者,始屬合法設立
而得享有工會法所保障之工會相關權益。次按雇主經營事業及選擇僱用勞
工,原受憲法保障其營業自由及契約自由,然於主管機關核准企業工會籌
組完成登記之際,雇主則因相關規範而負有公法上義務,其人事權之發動
、勞務指揮權及財產管理權,在一定之範圍內均有容忍與讓步之義務,營
業自由及契約自由已受工會法相關規定之拘束,堪認其就該核准登記之行
政處分,具法律上之利害關係,為利害關係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7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1126 號
  要  旨:
就個人財產交易所得之計算,若該被處分財產是無償取得者,則以無償取
得時點,該財產之客觀價格為準,此等客觀價格之評估,因為財產之無償
取得,原則上要對贈與人課徵贈與稅,因此會留下財產量化數據,現行所
得稅法即以該贈與稅之稅基量化金額,當成受贈人取得該被處分財產之原
始成本,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第 2  款規定即是此等規範
意旨之實現。故因贈與而取得之財產,倘經稅捐稽徵機關依遺贈稅法規定
予以量化課稅,於日後出售時,自應以受贈時因課徵贈與稅而核定之贈與
總額為其原始取得成本,依所得稅法規定計算其財產交易所得,據以課徵
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8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475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時,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
其所生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為依據,此為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 7
條第 2  項所揭示之實質課稅原則。亦有認為對於課稅事實的掌握,不應
拘泥於外觀的私法形式,而應重視課稅的經濟事實,此一態度有稱之為經
濟觀察法。而其目的係在,對於人民濫用私法形式迂迴安排經濟活動,以
規避稅賦但仍能達到原所希望的經濟效果時,應按經濟觀察法,深究經濟
利益之歸屬,掌握納稅能力,加以調整課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9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434 號
  要  旨:
依行為時即 98 年 4  月 22 日修正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類
及 86 年 12 月 30 日修正同法第 102  條之 1  規定,適用兩稅合一制
度之稅額扣抵之「國內」股東,必須取得公司開立之「股利憑單」記載「
股利總額」及「可扣抵稅額」,始得依法列報其因獲配股利而產生之營利
所得,以及可供其現實扣抵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之「可扣抵稅額」。非中
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及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依同法第
73  條第 1  項及行為時即 98 年 4  月 22 日修正同法第 73 條之 2
前段規定,不在兩稅合一之實施範圍,其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係依
就源扣繳之規定,由扣繳義務人開立扣繳憑單。上訴人之股東全數為總機
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上訴人係開立扣繳憑單予其國外股東,而
非填發股利憑單,則上訴人分配予其非境內居住者股東之股利,確實不包
含股東可扣抵稅額。因此,上訴人雖形式上超額設算股東可扣抵稅額分配
數,致使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餘額偏低,但其全數之境外股東並無「股
利憑單」可供申報扣抵所得稅之稅額,其未受分配可扣抵稅額,實際上不
發生超額分配股東可扣抵稅額之可能及結果,自不符合行為時即 98 年 5
月 27 日修正同法第 114  條之 2  第 1  項第 3  款規定「違反第 66
條之 6  規定,分配股利淨額所適用之稅額扣抵比率,超過規定比率,『
致所分配之可扣抵稅額』,超過依規定計算之金額者」之補稅要件。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類(98.4.22) 、第 73 條
          第 1  項(61.12.30)、第 73 條之 2  前段(98.4.22) 、
          第 102  條之 1(86.12.30)、第 114  條之 2  第 1  項第
          3 款(98.5.27)

40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1600 號
  要  旨:
(一)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僅為公司淨值會計科目之調整,股東保
      留於公司之資產淨值,並未變更,實際上並無所得可言,股東取得
      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固得暫免計入該年度綜合所
      得額而課徵所得稅,但如公司辦理減資以現金收回資本公積轉增資
      配發之增資股票,即係將帳面上資本公積轉增資所增加之股份變現
      ,發現金給股東,實質上與營利事業將出售土地之盈餘(溢價收入
      )分配予股東,並無不同,此時股東實質上已有所得,依實質課稅
      原則,即應計入當年度所得課徵所得稅。
(二)公權力行使涉及人民信賴利益而有保護之必要者,固不限於授益行
      政處分之撤銷或廢止,行政法規之廢止或變更仍有其適用,惟任何
      行政法規皆不能預期其永久實施,受規範對象須已在因法規施行而
      產生信賴基礎之存續期間,對構成信賴要件之事實,有客觀上具體
      表現之行為,始受信賴之保護,因此,受規範對象如以迂迴之方法
      達到規避稅捐之負擔時,其信賴即有瑕疵而不值得保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1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1639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
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請撤銷、廢止或變更之。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
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其事由者,不在此限:一
、具有持續效力之行政處分所依據之事實事後發生有利於相對人或利害關
係人之變更者。二、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
利益之處分者為限。三、其他具有相當於行政訴訟法所定再審事由且足以
影響行政處分者。前項申請,應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三個月內為之;其
事由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自發生或知悉時起算。但自法定救濟期間經
過後已逾五年者,不得申請,為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二十八條所明定。本條
所謂「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係指行政處分因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不
能再以通常之救濟途徑,加以撤銷或變更,而發生形式確定力者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2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966 號
  要  旨:
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除非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外,原則上均應採權責發
生制;但綜合所得稅原則上則採現金收付制,稱為收付實現原則。亦即綜
合所得稅之核課,應僅對已實現之實際所得課稅。次按「公司以其未分配
盈餘增資供左列之用者,其股東因而取得之新發行記名股票,免予計入該
股東當年度綜合所得額;其股東為營利事業者,免予計入當年度營利事業
所得額課稅。但此類股票於轉讓、贈與或作為遺產分配時,面額部分應作
為轉讓、贈與或遺產分配時所屬年度之所得,申報課稅。至實際轉讓價格
或贈與遺產分配之時價,如低於面額時,以實際轉讓價格或贈與、遺產分
配之時價申報:……」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十六條定有明文。是本
件行為時之增資緩課股票於轉讓時,原則上應就面額部分作為轉讓時所屬
年度之所得,申報課稅;但實際轉讓價格低於面額時,則以實際轉讓價格
申報所得;此乃我國稅制對於個人綜合所得稅之課徵,係採收付實現原則
之明證,不容稅捐稽徵機關依據不實記載資料或臆測之詞,濫行課稅。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9 條 (90.12.28) 
          所得稅法 第 14、110 條 (92.06.25)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第 16 條 (92.02.06) 
          公司法 第 164 條 (90.11.12)

43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974 號
  要  旨:
「文書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認作公文書者,推定為真正。」為民事訴訟法第
三百五十五條第一項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
定,在行政訴訟準用之。又「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
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亦為民法第二百零三條所明定。本件
上訴人既向彰化縣田中地政事務所就系爭抵押不動產設定新臺幣壹仟萬元
之抵押債權之他項權利證明書,約定應付利息,並辦理土地及建物抵押權
設定登記。則依抵押權登記之不動產登記簿及他項權利證明書之程式及意
旨得認作公文書,依上開規定推定該公文書為真正。上訴人如欲推翻該法
律推定為真正之事實,自須負舉證之責任,以推翻公文書所推定為真正之
事實,乃上訴人未能舉證加以推翻,且自認並提出借款支票面額分別為二
百萬元、三百萬元及五百萬元之三張支票以證實其事,則原處分依民法第
二百零三條規定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課上訴人利息所得,尚無不合,原
判決予以維持,難謂其所採自由心證有背離「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
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4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1873 號
  要  旨:
所謂股票轉讓係股東持有股份權利之轉讓,股票轉讓後,股權及股份並不
消滅,僅轉由第三人持有;而公司以辦理減資之方式現金收回該公司因辦
理增資而無償配發之股票,其目的及作用為公司股份之銷除,即公司因減
資而從資本市場抽回之資金,並未由其他代替性資金所取代,股份既經銷
除,該股份之股權即消滅,是股份有限公司將處分資產之溢價收入,藉由
資本公積轉增資及減資之過程,並以現金收回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
,而後將出售資產增益之收入全數分配予各股東,其目的及作用均在消滅
該股票所表彰之股份與股權,其不具備交易之性質甚明,故不生股票轉讓
之效果,與「股票轉讓」之本質有間。準此,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
僅為公司淨值會計科目之調整,股東保留於公司之資產淨值,並未變更,
實際上並無所得可言,股東取得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固
得暫免計入該年度綜合所得額而課徵所得稅,但如公司辦理減資以現金收
回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增資股票,即係將帳面上資本公積轉增資所增加
之股份變現,發現金給股東,實質上與營利事業將出售土地之盈餘(溢價
收入)分配予股東,並無不同,此時股東實質上已有所得,依實質課稅原
則,即應計入當年度所得課徵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5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797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利息所得,應以已實現者為限,如支付利息之支票退票,則該
利息尚未實現,尚難課徵納稅義務人退票當年度之個人綜合所得稅。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37、43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256、260 條(87.10.28)
          所得稅法 第 8、14、71、88 條(95.06.14)

46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181 號
  要  旨:
參照所得稅法第 14 條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各類所得合
併計算之。公司之個人股東以專門技術作價投資之財產交易所得計算所為
之釋示,未逾越法律規定,自得援用。本件原判決業已敘明其所憑證據及
得心證之事由,認上訴人與互動網公司所訂立之聘用契約,並非出於偽造
,而上訴人主張伊為募集資金,曾由第三人等 5  人共出資 200  萬元,
渠等之股份則信託登記於上訴人名下云云,惟因訴外人陳稱渠等就上訴人
所稱有將投資互動網公司應持有之股份信託登記於上訴人名下之事,顯無
所悉等情,致上訴人主張未為原審所採。另查,上訴人於設立後持有之該
公司股份,均屬議價技術股,尚無出資認股者一事,有協議書第伍條記載
明確,並經上訴人到庭自承,故上訴人持有之互動網公司股份,均屬技術
股,並無現金出資認股者等情,即堪認定,從而被上訴人以上訴人於 89
年 7  月間自互動網公司退職,支領一次退職金總額1,760,000 元,故上
訴人實際應課稅之退職所得為 1,647,500元;另 1,140,000  元部分屬財
產交易所得,減除 30%之成本及必要費用,核定財產交易所得為 798,000
元,即無不合等情甚詳。經核與證據法則及經驗法則無違,上訴意旨以此
謂原判決有適用法規不當及判決不備理由,核無足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7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468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7  條第 4  項、第 8  條第 3  款、第 2  條第 1  項規定
,按所稱納稅義務人,係指依本法規定,應申報或繳納所得稅之人。又所
稱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係指在中華民國境內提供勞務之報酬。凡有中華民
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
得稅。本件上訴人取得之所得係退職所得,屬勞務所得之一種。而上訴人
又非係至國外提供勞務,因而不論退職金由何人給付,此等退職金所得均
屬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2  條第 1  項之規定,應納入其個
人綜合所得稅之稅捐客體範圍。再者所得稅法制上有關個人中華民國來源
所得基本上係依所得稅法第 8  條之規定決定。而該條之規範結構,對稅
捐客體空間屬性之決定,亦即以稅捐客體之種類屬性為基礎,與「稅捐客
體由何人、何地為給付」無關。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8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54 號
  要  旨:
稅法上所稱之薪資所得,一般係指因僱傭契約所獲致之金錢報償,由於金
錢純粹因為勞務之提供而獲致,勞務提供者本身不負工作成敗責任,因此
原則上不須提供勞務以外之成本來完成工作,所得之金錢應全部列為所得
。而稅法上之執行業務所得則比較近似於因承攬或委任契約所獲致之報酬
,由於此等報酬之取得,以特定工作完成為必要,除了勞務之提供外,尚
有其他成本支出,在計算執行業務所得時,得減除該成本及直接必要費用
,而以其餘額為所得額。定性稅法上執行業務所得,最主要者為「當事人
在取得所得之過程中確實另有一定比例之自身勞務外之必要費用支出」(
即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1  項所稱之自力營生),易言之,應按社會通念
,依商業活動類型,以「勞務報酬之取得,除了勞務以外,通常是否還有
『明顯可查知』、『具一定數量金額』之其他費用成本支出」為判斷標準
。應聘至公司舉辦之研習班授課,授課者主要係提供其知識勞務以換取報
酬,本質上保證有定額收入,不生盈虧問題,與執行業務者自力營生之特
性未符,其所支領之授課鐘點費,應歸類為薪資所得。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1 項、第 14 條 第 1 項 第 2 類、第
          3 類

49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537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60  條除規定行政規則應下達下級機關或屬官,並未規定
應送立法院備查,故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7  條所定應送立法院備查之行政
機關發布之命令,應指各行政機關所定之法規命令,行政規則並不包括在
內。

50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738 號
  要  旨:
參照執行業務所得查核辦法第 3  條規定意旨可知,執行業務所得之計算
,應以收付實現為原則,雖例外情形可按權責發生制計算所得,但係以聯
合執行業務者或執行業務收入經由公會代收轉付者為限。是當事人經營之
機構係獨資創設,並非聯合執行業務或收入經由公會代收轉付者,則其會
計制度自應採用現金收付制。又當事人既應適用現金收付制之會計制度,
且以往皆採用現金收付制,則嗣後當事人向機稽徵機關申請由現金收付制
改為權責發生制,卻未檢送任何符合得改為權責發生制之資料以供審核時
,勘認顯係對重要事項不提供正確資料及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
照該具有問題之資料陳述而作成行政處分,應認當事人對該處分有信賴不
值得保護情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1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871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92 條規定,本法所稱行政處分,係指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
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
行為。前項決定或措施之相對人雖非特定,而依一般性特徵可得確定其範
圍者,為一般處分,適用本法有關行政處分之規定。有關公物之設定、變
更、廢止或其一般使用者,亦同。行政法總則之學理討論中,在說明行政
處分之存續力時,每言其與法院判決之既判力類似,但有程度上有不同,
若進一步思及二者程度不同之實證上原因,即會發現法院判決是在法官慎
思明辨之情況下作成,因此其既判力效力強大,而行政處分之作成情況,
有極大之變異性,可能是在接近於判決程序之慎重程度下做成,也可能是
情況極端緊迫之情況下做成,因此不僅行政處分與判決規制效力在程度上
有區別,更重要的是,不同行政處分規制效力之強度會因為其作成過程中
之嚴謹程度而呈現高低差異,初核處分存續力之所以薄弱,其實證上之基
礎在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2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14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公司組織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
,所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其可扣抵稅額,應依
第 66 條之 3  規定,計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教育、文化、公
益、慈善機關或團體,有前項規定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者,不計入所得
額課稅,其可扣抵稅額,不得扣抵其應納所得稅額,並不得申請退還。即
施行兩稅合一而修正或增訂所得稅法第 42 條及第 66 條之 9  規定,公
司組織營利事業,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
,並不計入所得額課稅,惟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應予加計,且當年度盈餘
未作分配者,應就該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3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17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
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
,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罰鍰。又同法第 66 條之 8  係透過法律明文規
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稅合一制度
,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原形式上經
濟行為安排,並按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制度。且依該條規定所為按原實際
情形進行調整,並非即當然不構成租稅違章,即事實若有合致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之漏稅罰,仍應按該規定處以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4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202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3  項規定,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如有自力經營林
業所得、受僱從事遠洋漁業,於每次出海後一次分配之報酬、一次給付之
撫卹金或死亡補償,超過第 4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部分及因耕地出
租人收回耕地,而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規定,給予補償等變動所得,
得僅以半數作為當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又適用該項所得半數免稅平
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補償等變動所得,限於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6 條出租
耕地經依法編為建築用地,出租人為收回自行建築或出售作為建築使用而
終止租約,並踐行同條例第 78 條第 1  項程序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5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295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
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或
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
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
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該條係透過
法律明文規定,授予財政部權限,將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兩
稅合一制度,進行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本於實質課稅原則,否定或變更
原形式上經濟行為安排,並按原實際情形進行調整制度。符合法律保留及
法律明確性原則要求,並與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解釋揭櫫實質課稅公平
原則相符,不發生與收付實現原則是否牴觸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6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220 號
  要  旨: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 443  號解釋理由之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體系可知,給
付行政措施應屬低密度法律保留,是以給付行政措施應對何一群體、何種
事項為給付,給付之種類,項目為何,應由行政機關基於其行政之積極性
、公益性,酌量當時之社會經濟狀況,財政收支情形,除非涉及公共利益
之重大事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外,自應有行政機
關整體性考量之自由形成空間。又公保優存要點係屬給付行政措施,且僅
適用於特定群體,依前開說說明,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應較限制人民權
益者寬鬆。惟經時代變遷後,行政機關考慮社會經濟狀況、財政收支情形
與整體公益衡平原則,審酌得適用之對象、範圍及辦理優惠存款之額度,
依權限修正該要點,以符合正當性與公平性,自無違反法律保留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7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82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1  條之 1  規定,財政部依本法或稅法所發布之解釋函令
,對於據以申請之案件發生效力。但有利於納稅義務人者,對於尚未核課
確定之案件適用之。本件上訴意旨執財政部 75 年函釋前段主張所得尚未
發生,原判決違背稅捐稽徵法第 1  條之 1  及行政程序法第 8  條云云
,惟查上開財政部 75 年函釋尚有後段,即「股東於取得該項股票以之轉
讓時,應就其面額部分減除原專門技術之取得成本後,以其差額為財產交
易所得課徵所得稅,超過面額部分則按證券交易所得課徵所得稅」,而本
件上訴人配偶確已於 91 年 7  月將所取得之股票中之 930  萬股轉讓,
為上訴人所不爭,是上訴人配偶之財產交易所得縱依財政部 75 年函釋之
見解亦已實現,依法無不申報繳納綜合所得稅之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8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886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
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
者,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之罰鍰。又稽徵機關如依查得之資料按財政部
頒定財產交易所得標準推計核定財產交易所得,核定所得額之行政處分未
經依法單獨或併隨相關行政處分撤銷或變更,且其所核定之所得額已得作
為核定補徵稅額之計算基礎者,則於稽徵機關證實納稅義務人違反該項規
定而應對之處以罰鍰時,自亦得以該核定之財產交易所得,作為核定其漏
稅額之計算基礎,並無針對漏稅額之計算,應另行舉證證明該筆財產交易
有無所得或所得多寡之法律或法理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9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90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3  項規定,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如有自力經營林
業之所得、受僱從事遠洋漁業,於每次出海後一次分配之報酬、一次給付
之撫卹金或死亡補償,超過第 4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之部分及因耕
地出租人收回耕地,而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規定,給予之補償等變動
所得,得僅以半數作為當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又適用該項所得半數
免稅之平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之補償等變動所得,限於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6  條之出租耕地經依法編為建築用地,出租人為收回自行建築或出售作
為建築使用而終止租約,並踐行同條例第 78 條第 1  項程序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0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904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第 2  款規定,財產交易所得,財產
或權利原為繼承或贈與而取得者,以交易時成交價額,減除繼承時或受贈
與時該項財產或權利時價及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該項財產或權利而支付一
切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又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第 1  項「時價」
規定,與前述該款「時價」規定,係相配合之規定,應為相同解釋。而遺
產及贈與稅法第 10條 第 3  項規定,就贈與財產為土地及房屋時,法律
擬制以公告土地現值或土地房屋評定標準價格為其贈與時之時價。是以贈
與財產為土地及房屋而出售時,土地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第 2  款計算財產交易所得時,減除該土地及房屋贈與時之時價,自是
以贈與時公告土地現值或土地房屋評定標準價格為贈與時之時價。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1 裁判字號: 99年裁字第 2732 號
  要  旨:
行政規則縱使未依法由機關首長簽署,並登載於政府公報發布而有瑕疵,
然其只要符合發布或下達之程序,以適當之方法令眾人廣為周知,即屬合
法有效,法律並未強行規定應清查並通知與該行政規則有關之每一當事人
。

62 裁判字號: 100年再字第 29 號
  要  旨:
按個人向公司購買土地,公司將該土地移轉登記予個人時,公司並未一併
辦理塗銷抵押權設定登記或將貸款辦理轉貸事宜,且仍每月支付貸款之利
息支出。公司既已非該土地之所有權人,即不應繼續負擔利息支出,個人
確已獲得實質之經濟利益,該等受贈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17  款但書規定,非屬免稅所得,應屬同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0 類規
定之其他所得;與所得稅法第 24 條之 3  第 2  項規定,公司之資金貸
與股東或任何他人未收取利息,或約定之利息偏低者,除屬預支職工薪資
者外,應按資金貸與期間所屬年度一月一日臺灣銀行之基準利率計算公司
利息收入課稅。所設算有利息收入之對象為將資金貸與股東他人未收取利
息之公司,係就不同之經濟事實所為租稅效果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3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0 號
  要  旨:
租稅規避與合法規劃節稅不同,節稅係依據稅捐法規所預定之方式,規劃
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如申報列舉扣除額等以降低綜合所得淨額及應納稅
額;反之,租稅規避則是利用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的法律
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亦即利用民法上私法自治,特別是契約
自由原則,如故意藉股權之移轉或不合常規之安排,不當為自己或他人規
避或減少納稅義務,以減輕稅捐負擔,取得租稅利益,但實質上卻違反稅
法立法者租稅負擔之意旨,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64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330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0 類其他所得規定,在有所得即應課稅,
所謂所得,即以納稅義務人之實質經濟利益有無實質經濟上差額,該差額
部分,即係納稅義務人之實質利益。是以,員工因認購庫藏股而獲取股票
交付日之時價超過認股價格之差額部分,係員工之實質所得,核屬該類之
其他所得。故納稅義務人既以低於時價方式買進公司庫藏股,公司買回超
過認購時之差額,既屬該類之其他所得,自應依法申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5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44 號
  要  旨:
依照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3  類第 2  款但書規定,為雇主之目
的,執行職務而支領之差旅費、日支費及加班費不超過規定標準者,及依
同法第 4  條規定免稅之項目,不需合併計算所得,亦即如能有加班紀錄
可供核實認定屬非經常性之加班事實者,亦該金額非和其所加班時數無關
時,自可認有免稅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6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17 號
  要  旨:
按醫院、分院附設門診部或診所等私立醫療機構之所得,原則上應以各該
私立醫療機構申請設立登記之負責醫師為對象,核課其執行業務所得;但
如經查明另有實際所得人者,應視個案情形,以實際所得人為對象,依所
得稅法第 14 條規定辦理。是以,醫院既以負責醫師之個人名義申請醫療
機構開業,原則上應以各該私立醫療機構申請設立登記之負責醫師為對象
,核課其執行業務所得,惟該醫院行政業務及財務之管理,均由納稅義務
人負責,且醫院既自己有獨立之帳戶,若納稅義務人非醫院之執行業務實
際所得人,何以醫院之收入,均流向納稅義務人個人之帳戶,應堪認定納
稅義務人為醫院之執行業務實際所得人。又納稅義務人既為醫院實際所得
人,自應依法誠實申報醫院之執行業務所得,惟故意以聘僱之其他醫師登
記為醫院負責人,並以醫院為基金會之附屬機構合併辦理結算申報而逃漏
應屬醫院之執行業務所得,其蓄意規避查核之行為,係納稅義務人使稅捐
稽徵機關不易發現真實而陷於錯誤,應認具備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
法逃漏稅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7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18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
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
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同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第 1
項規定,執行業務者未依法辦理結算申報,或未依法設帳記載及保存憑證
,或未能提供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者,稽徵機關得照同業一般收費及費
用標準核定其所得額。所謂未提示,指帳簿文據全部未提示,或雖提示而
有不完全、不健全或不相符者,均有其適用。是以,稽徵機關認醫療機構
之執行業務所得,另有實際所得人時,應踐行正當程序,於進行調查或復
查時,依法規定期間,通知實際所得人將有關帳證送交調查或派員就地調
查,而非遽以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實際所得人所得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8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27 號
  要  旨:
行政訴訟法第 5  條所稱之依法申請之案件,係指人民依法有權請求行政
機關為准駁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者,如法令未賦予人民申請行政機關作成
行政處分之權利,則其陳情、檢舉、建議或請求之作用僅能促使行政機關
注意行使職權,行政機關之答覆對外並不發生准駁等法律效果,即非行政
處分,人民不得對課與義務訴訟。又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施行細
則第 31 條規定,退伍除役人員,擇領退伍金、退休俸之種類,均應於辦
理時審慎決定,經審定並領取後,不得以任何理由請求變更。因此軍職退
休人員轉任公職,亦無繳回退休金之依據,況本件申請人非軍職人員,係
屬國防事業非軍職人員等工作者,其自不符合該條規定,是其請求亦無法
律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9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32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所處理之租稅案件多具複雜性,且有關課稅要件事實,係發
生於納稅義務人所得支配之範圍,稅捐稽徵機關並無直接參與當事人間之
私經濟活動,其所能掌握之當事人間之契約訂立、約定或資金流程等資料
,自不若當事人,如當事人之主觀意思得由客觀上所存之各種事證及資料
,經相當之調查,如依經驗及論理法則,足資推認有贈與之成立者,即難
指稽徵機關未盡舉證責任。是以,稽徵機關就課稅要件事實所提本證若已
使法院之心證達確信程度,即可謂已盡舉證責任。惟納稅義務人此時若認
該項本證有誤,依舉證責任轉換原則,自得提出反證加以推翻,否則法院
仍得認定該事實為存在,而將其不利益歸於應舉反證之當事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0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516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1  項所謂其他以技藝自力營生者,應具備與律師、
會計師、建築師、技師、醫師、藥師、助產士、著作人、經紀人、代書人
、工匠、表演人等相同之特性,即除依靠其技藝營生,並自負盈虧外,且
須對其所執行業務具有自主性者,始足當之。而護理人員在護理之家機構
所執行業務,尚欠缺自主性,雖然以資深護理人員為負責人所設置之私立
護理之家,其盈虧自負,但其所得並非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類之執行業務所得,亦非同條項第 1  類、第 3  類至第 9  類之所得,
自應歸屬於同條項第 10 類之其他所得,其與執行業務所得既分屬不同類
所得,僅能與按其他所得類別課徵所得稅之補習班、幼稚園、托兒所、托
育中心、私立養護、療養院(所)盈虧互抵。另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1 
項所謂執行業務者及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類所謂執行業務所得,非必
然與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所規定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之執行業務
與所得之概念相同,不得以護理師與律師、會計師等同須經專門職業及技
術人員考試及格,並申請登記,始發給執業執照之規定相似,即謂護理師
與律師、會計師等同屬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1  項之執行業務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1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734 號
  要  旨:
按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
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
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
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
,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是以,納
稅義務人有藉股權之移轉不當為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將該等股利所
產生之高額個人綜合所得稅負,轉由適用較低稅負之投資公司承擔,藉以
規避因盈餘分配產生之個人綜合所得稅稅負之行為,稽徵機關自得依實際
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且納稅義務人之行為
涉及漏稅罰或行為罰部分,則依所得稅法第 110  條或稅捐稽徵法第 41
條或第 43 條相關規定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2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182 號
  要  旨:
當事人適格之存否,涉及當事人有無訴訟實施權之審查,而當事人具備訴
訟實施權,為行政法院就訴訟為有無理由本案判決之前提要件,行政法院
於訴訟中應隨時依職權調查。換言之,是否為適格當事人,非以當事人一
造主觀認定為之,應以行政法院依職權調查審認為準據。本件納稅義務人
係僅不服訴願決定駁回部分提起本件撤銷訴訟,依行政訴訟法第 24 條第
1 款規定,應以原處分機關「財政部臺灣省中區國稅局」為適格被告,惟
其起訴狀除列財政部臺灣省中區國稅局為被告外,並列訴願決定機關財政
部為被告,則財政部非適格被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3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191 號
  要  旨:
按行政罰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
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故意及過失原則上均以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構
成要件事實為其判斷標準。而現行綜合所得稅制,依所得稅法第 71 條
規定,係採自行申報制,凡取有應課稅所得之納稅義務人即應誠實向稽
徵機關辦理申報。是以,納稅義務人漏報以低於市價,購買公司之庫藏
股之所得及短報獲得自公司買回庫藏股之所得之行為,主觀上雖無明知
並有意使其發生之故意,但至少有應注意而不注意情事之過失,不得以
錯誤認知推論無故意或過失,而卸免誠實納稅之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4 裁判字號: 101年再字第 44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若係依據經宣告違憲之法令所作成者,該處分因欠缺合法之規範
依據,即有適法性之瑕疵,倘有損及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情事,相對人自
得於行政訴訟主張該處分為違法,訴請撤銷。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75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48 號
  要  旨:
(一)按稅捐稽徵機關在核定稅額過程中,須納稅義務人協同辦理者在所
      多有,學理上稱為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包括申報義務、記帳義
      務、提示文據義務等,納稅義務人違背上述義務,在行政實務上即
      產生受罰鍰或由稅捐稽徵機關依相關資料片面核定等不利益之後果
      ,而減輕納稅義務人之舉證證明程度。準此,納稅義務人就其主張
      合夥關係之收支情形及如何分配盈餘,即有提出相關資料證明確屬
      合夥之協力義務,如納稅義務人未提出相關文件供核,卻主張係為
      合夥經營,即不足採信。
(二)綜合所得稅關於執行業務所得之申報固有記帳及未記帳兩種方式,
      惟此僅適用於納稅義務人與稅捐稽徵機關間之公法上關係,並不適
      用於人民間之私法關係。是以,納稅義務人主張其與執業醫師間之
      合夥關係,純係有關私人權利義務之私法關係,與公權力無涉,自
      無綜合所得稅關於執行業務所得申報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6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79 號
  要  旨:
按納稅義務人以土地捐贈政府,提示原始購買土地之相關成本,經查屬實
,即按實際金額核認,如未能提示成本資料者,則應考慮當時之市場交易
價格。是以,納稅義務人所提出之證據既不能證明其確實取得土地之成本
,又土地雖非屬都市計畫劃設之公共設施保留地,但其地目為道,現為道
路用地,納稅義務人無從自由使用及收益,自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無異,因
此,稽徵機關參酌財政部 92 年 6  月 3  日臺財稅字第 0920452464 號
函及 97 年 1  月 3  日臺財稅字第 09704510530  號函之意旨,依捐贈
時土地公告現值,按 16%  計算核定該部分捐贈扣除額,並核准其更正之
申請,核定綜合所得總額,綜合所得淨額,而補徵應納稅額,經核即無不
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7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35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於法定核課期間對納稅義務人行使核課權,若納稅義務人不
服課稅處分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復查,對於復查決定亦聲明不服,此行政
救濟中所撤銷之原處分係指復查決定,而非復查決定以前之初查核定處分
,原核課處分並未隨同撤銷,依然有效存在,自不生逾期核課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8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403 號
  要  旨:
稅捐規避是以稅捐制度未預定之異常或不相當之法形式,進而減少稅捐負
擔;而節稅則是依據稅捐制度所預定之方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
兩者並不相同。是以,納稅義務人不以通常之法形式或交易形式,卻以迂
迴、多階段行為或其他異常法形式,藉以達到與選擇通常法形式相同經濟
效果,並減輕或排除其稅捐負擔,自屬租稅規避,而非合法節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9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87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法第 1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財政部發布解釋函令,變更
已發布解釋函令之法令見解,如不利於納稅義務人者,自發布日起或財政
部指定之將來一定期日起,發生效力;於發布日或財政部指定之將來一定
期日前,應核課而未核課之稅捐及未確定案件,不適用該變更後之解釋函
令之適用,必財政部就相同租稅爭議,曾先後發布不同之解釋函令,後者
之解釋函令變更前者解釋函令之法令見解,而屬不利於納稅義務人者,始
對於未確定案件,不適用該變更後之解釋函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0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65 號
  要  旨:
按委託人於有價證券信託契約簽訂時,即已知曉該證券所分配之股利,則
此訂約時已可得確定原應由其獲配之股利,即非信託契約訂定後,受託人
於信託期間管理受託股票所產生之收益。是此信託目的在於藉由孳息他益
信託方式,而取得贈與股票所分配股利,係藉信託之外觀形式,實質上係
以本金自益孳息他益方式,將於簽約前已確定由適用較高所得稅率之本人
享有之股利所得,改將該孳息由受益人取得,其本人則可規避因取得分配
股利而須繳納綜合所得稅,而僅負較低稅率之贈與稅,可認委託人係以信
託形式,贈與該信託財產之孳息,實質上與委任受託人領取孳息,再贈與
受益人之情形,並無不同,以此方式達成減輕稅負目的,於稅法評價上,
自應課以與未移轉該財產權時相同之稅捐,亦即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
係,及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就已具備課稅構成要件之實質經濟行
為予以課稅,依實質課稅原則,此部分孳息仍屬委託人之所得,應於所得
發生年度課徵委託人之綜合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1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9 號
  要  旨:
信託契約之受託人不僅就信託財產承受權利人之名義,且須就信託財產,
依信託契約所定內容為積極的管理或處分,並非將自己之財產,以他人名
義登記時,雙方之間當然即有信託關係存在,故單純將出資購買之土地登
記於他人名下,而該他人並未就土地取得實質上之管理、使用、處分權能
者,僅屬借名登記,並非當然為信託契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82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478 號
  要  旨:
贈與稅係為防止財產所有人於生前藉贈與行為減少其財產,以致其死亡時
之遺產減少,得以脫免將來遺產稅之課徵,故將該贈與財產納為課徵贈與
稅之標的;而綜合所得稅係就個人若有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秉持量能課
稅原則,於減除其成本及費用後,就其淨額為課稅之標的,以作為國家建
設及發展之用,兩者課徵標的及適用法令各異。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83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132 號
  要  旨:
匯率選擇權交易如非屬於我國期貨交易所從事之期貨交易,則其交易所得
自應課徵所得稅,惟其交易損失得否自所得額中減除,目前尚無明文規定
。故此,雖不能將此損失列為當年度之財產交易損失,然仍得經稽徵機關
核定該損失自發生年度之次年度起 5  年內,從當年度所得中減除,減除
後之餘額如為正,則以餘額計入課稅所得額,餘額如為負,則不予計入,
而於發生年度之次年度起 5  年內繼續減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4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209 號
  要  旨:
該診所未設帳記載詳細收入(包含健保及非健保收入明細)及支出情形,
以憑作為分配利益之依據及該診所年度決算、分配利益等情事,且原告又
未能提示聯強牙醫診所年度決算及分配利益等帳證資料以實其說,尚難認
原告與他人間已按合夥關係履行合夥契約之權利義務。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85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231 號
  要  旨:
簽訂信託契約後,受託人就委託人移轉之信託財產,應積極為實質上之管
理、使用或處分,始符信託之目的。本件原告及其配偶分別與其子廖耕彬
及廖耕簽訂本金自益、孳息他益之信託契約,足證受託人僅係轉付系爭
股利與受益人,並未對本件信託財產有實質上之管理、使用或處分,難謂
原告及其配偶簽訂之信託契約,符合信託法上規定之目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86 裁判字號: 103年訴更一字第 26 號
  要  旨:
按有關課稅要件事實,多發生於納稅義務人所得支配之範圍,稅捐稽徵機
關掌握困難,為貫徹公平合法課稅之目的,因而課納稅義務人申報協力義
務,與憲法上租稅法律主義尚無牴觸。本件股票交易之財產所得,交易雙
方係屬母子關係,情屬至親,交易標的係未經簽證之有價證券,交易金額
是否相當亦涉及應否繳納贈與稅之認定,此項二親等間股權交易之私法行
為,上述各項資訊均由原告掌握,知之甚詳,自應由其就系爭交易之始末
負舉證責任較為妥適。然而本件原告並未申報系爭財產交易所得,嗣經被
告機關查獲後,復就其歸屬之年度供述反覆,態度不一,自應認其係以「
不正當」之方法逃漏稅捐。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87 裁判字號: 104年再字第 102 號
  要  旨:
按確定判決為判決基礎之刑事判決經最高法院撤銷發回後,倘並未確定,
自與行政訴訟法第 273  條第 1  項第 11 款之規定有違,尚無從執此提
起再審之訴。至於原確定判決並非以該等裁判為裁判基礎,而僅引為判決
之證據資料者,縱其後之確定裁判已變更,亦不得依前開條款規定提起再
審之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8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726 號
  要  旨:
國家給予企業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訓支出稅捐抵減優惠,目的在於經濟長遠
發展,而犧牲稅捐公平性,此為權衡結果,應維持目的與手段均衡,租稅
優惠如過於寬縱,而不能嚴其要件,則減免稅捐立法目標即無從達成,且
無端犧牲量能課稅理想,形成目的與手段間之不均衡,而違反憲法上平等
及比例原則。以租稅優惠手段獎勵產業,與「量能課稅」理想產生衝突。
故為求衡平,投資於「人才培訓」支出享有租稅優惠者,須以有助公司所
營行業「升級與發展」,始足當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9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90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規定之意旨,關於以財產交易所得之
計算,係以出賣人交易取得之價額減除其取得該財產支付之一切費用後之
差額,為基於量能課稅原則之要求,採「核實認定」為原則,自應以核實
計算為優先,如核實計算時有所困難,方改以間接推計之手段認定所得額
。又因不動產之買賣常時隔甚久,致出賣人常有原始成本證明文件未保存
之問題,是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 17 條已明定計算個人出售房屋之財產交
易所得時,如有成交價額及成本費用之證明文件者,即應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規定核實申報,如無交易時之成交價額及成本費
用之證明文件者,方得依財政部核定之標準申報之。稅捐稽徵機關對此有
裁量空間,申報人未能提出成本證明文件,在無查得資料可憑時,得依財
政部頒訂之核定標準核定之,如有查得交易時之成交價額及成本費用之證
明文件時,即應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規定「核實認定」
,不再依財政部核定之標準核計課稅之餘地。又依民法上之權利義務關係
,原告自始並非系爭建物坐落基地之所有權人,其出租該 2  筆土地予裕
○公司,該公司所支付原告之租金利益,原告應返還真正土地所有權人廖
○禮,其又無與廖○禮另有約定,由原告支付系爭建物代價予廖○禮,自
可認定原告取得系爭建物所有權係經廖○禮無償贈與,原告取得成本為零
,然因被告以廖萬禮無償贈與系爭建物予原告,系爭建物評定標準價格
9,288,300 元,計算贈與財產價值,已對廖○禮核課贈與稅 1,111,141
元,為避免重複課稅,應認原告再將系爭建物所有權移轉他人,仍應以系
爭建物評定標準價格 9,288,300  元,為原告取得成本,再計算其財產交
易損益。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90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168 號
  要  旨:
在稅法上被評價為「稅捐規避行為」之「關鍵」必要條件,主要取決於「
買賣雙方主體間主從關係之有無及其程度高低」,交易標的(包括股票及
價金)之損益風險是否真實移轉,已屬次要地位(僅是判斷稅捐規避行為
之輔助因素)。因為若自然人與投資公司效用函釋相同,就算交易之主體
已各自將金錢及股票之損益風險完全移轉予對方,但如果自然人之一方對
投資公司之另一方仍有完全之掌控權限,並且可以實質支配使用其投資公
司之獲利。則股票之損益風險雖然已完全由投資公司承受,但承受之損益
最終仍由自然人終局承擔者,該等移轉即無意義(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
度判字第 742  號判決意旨參照)。故租稅法上並無限制個人將持股移轉
予投資公司持有,只要不涉及租稅規避或逃漏行為之正常合法移轉,基於
私法自治,乃尊重其經濟行為之安排。是以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所欲
防杜者,為利用不同身分納稅義務人,藉由形式上合法,而實質上為利用
兩稅合一等制度,而不當獲致租稅利益情事,非謂買賣價款確實交付或不
知悉當年度有發放股利,即得謂買賣交易真實,非虛偽安排而無租稅規避
行為之可能。否則將限縮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範功能。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91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413 號
  要  旨:
個人向資產管理公司或銀行購入債權,聲請強制執行,以債權抵繳方式取
得抵押物,與取得抵押物後再將之出售,係屬於二階段不同之財產交易;
前者係「處分債權」來換取抵押物所有權,後者乃出賣抵押物所有權換取
現金所得,二階段均產生財產交易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7 類第 1  款規定,應分別於取得及處分抵押物年度,課徵綜合所得稅,
各得就其交易階段扣除成本費用以計算所得稅額。只是,抵押物為土地時
,其交易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16 款前段規定,乃屬免
稅所得,是其出售土地之相關成本費用乃計算免稅所得之土地交易所得之
損益問題,此部分計算結果若有盈益,免納所得稅,若屬損失,亦不得扣
除。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92 裁判字號: 106年訴字第 479 號
  要  旨:
按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之判斷及認定,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係及所
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形式外觀為準。又對於在經濟實質上已
具備課稅構成要件者,雖納稅義務人蓄意使外在之外觀或形式不具備課稅
要件,但經稅捐稽徵機關查明納稅義務人有租稅規避之情事者,為正確計
算應納稅額,稅捐稽徵機關得按交易常規或依查得資料依各稅法規定予以
調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3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130 號
  要  旨:
(一)有價證券交易所得額之計算,原則上係以實際成交價格減除原始取
      得之真實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準,僅於納稅義務人履行協力
      義務有其客觀上之困難,而稽徵機關復查無實際成本之情形下,始
      授權稽徵機關推計課稅之權利。從而,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9 條
      第 1  項第 1  款第 2  目規定,稽徵機關得以實際成交價格之 
      20%計算其所得額者,限於「已提供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或已查
      得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但無法證明原始取得成本」部分之股票
      交易,就可查得成本部分之交易仍應核實計算,分別有證券交易查
      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及第 18 條、第 19 條第 1  項為依
      據,適用不同要件。倘若部分成本不明,即可適用全部成本不明,
      逕按推計課稅方式計算所得,則納稅義務人只要隱藏或佚失一小部
      分成本資料(例如製造僅 1  股數之交易成本不明),即全部均依
      推計課稅,對於克盡協力義務保留並提供證據資料之納稅義務人亦
      不公平。況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8 條規定,僅有「能提出原始
      取得成本者」(含同條第 4  項經稽徵機關依查得資料認定其成本
      者),始有依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 46 條規定之加權平均法計算之
      適用,無法查得成本者,本即無可能提供個別成本計入總體數額並
      計算平均成本之可能,此參財政部公布之「個人證券交易所得課稅
      規定-疑義解答」所記載之成本計算方式,均為個別成本可明確辨
      認者即明,故「可證明原始成本」部分,係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核實認定股票成本,並採同辦法第 18 條
      加權平均法計算之;另就「無法證明成本」部分,則退而依同辦法
      第 19  條第 1  項採推計所得。
(二)至於股東原始取得股份成本不明,後續依股份持有比例經資本公積
      轉增資配發之股數是否即無法證明取得成本。按資本公積轉增資,
      是將過去年度所累積的資本公積轉換發行股票,依比例配發給公司
      持股的股東,其發放比例則依據股東持有之股份(可表彰股東經營
      參加、盈餘分配、以及剩餘財產分配之比例),由於股東獲取新股
      無須另繳股款,因此亦稱之為無償配股。是資本公積之發放並不改
      變股東之原始出資之數額及持股比例,亦與原始持股之取得成本無
      關。而股票僅是表彰股東權利之憑證,公司亦不以發行股票為必要
      ,是縱然有增資、增股並變更每股面額,而換發新股票之情事,亦
      僅是以新發行之股票(不同面額及股數)重新表彰其權利,股東就
      原持股(但以新股數及面額表彰)部分所付出之成本,及按持股比
      例無償分配股份之成本,兩者並不因此混淆。況股東個人證券交易
      所得之計算及稅捐之核課係依相關法令之規定,亦與公司增資模式
      無涉。又營利事業因交易種類繁雜,若用以正確計算營利事業營業
      活動損益之帳證,實際卻不完備以致無法核實勾稽,以致形成損益
      過程(由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減營業損費而得)之整體外觀無法清
      楚呈現,故因此產生:「依掌握之已知具體事實(可以是成本、費
      用或收入),按同業利潤標準之推計方式,推估應稅所得」之需求
      。然同業利潤率標準係「依稅務行業標準分類,以抽樣調查方法建
      立各行業利潤率(毛利率、費用率及淨利率)標準」之類型化設計
      ,主要是針對營利事業而言,有關自然人之個人綜合所得稅,並無
      此類型化指標,自難比附援引。況原告出售之股份中屬贈與及資本
      公積轉增資取得部分,按證券交易查核辦法規定,既可「獨立」計
      算此部分證券交易之成本,自無推計課稅之可能。

94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130 號
  要  旨:
(一)有價證券交易所得額之計算,原則上係以實際成交價格減除原始取
      得之真實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準,僅於納稅義務人履行協力
      義務有其客觀上之困難,而稽徵機關復查無實際成本之情形下,始
      授權稽徵機關推計課稅之權利。從而,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9 條
      第 1  項第 1  款第 2  目規定,稽徵機關得以實際成交價格之 
      20%計算其所得額者,限於「已提供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或已查
      得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但無法證明原始取得成本」部分之股票
      交易,就可查得成本部分之交易仍應核實計算,分別有證券交易查
      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及第 18 條、第 19 條第 1  項為依
      據,適用不同要件。倘若部分成本不明,即可適用全部成本不明,
      逕按推計課稅方式計算所得,則納稅義務人只要隱藏或佚失一小部
      分成本資料(例如製造僅 1  股數之交易成本不明),即全部均依
      推計課稅,對於克盡協力義務保留並提供證據資料之納稅義務人亦
      不公平。況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8 條規定,僅有「能提出原始
      取得成本者」(含同條第 4  項經稽徵機關依查得資料認定其成本
      者),始有依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 46 條規定之加權平均法計算之
      適用,無法查得成本者,本即無可能提供個別成本計入總體數額並
      計算平均成本之可能,此參財政部公布之「個人證券交易所得課稅
      規定-疑義解答」所記載之成本計算方式,均為個別成本可明確辨
      認者即明,故「可證明原始成本」部分,係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核實認定股票成本,並採同辦法第 18 條
      加權平均法計算之;另就「無法證明成本」部分,則退而依同辦法
      第 19  條第 1  項採推計所得。
(二)至於股東原始取得股份成本不明,後續依股份持有比例經資本公積
      轉增資配發之股數是否即無法證明取得成本。按資本公積轉增資,
      是將過去年度所累積的資本公積轉換發行股票,依比例配發給公司
      持股的股東,其發放比例則依據股東持有之股份(可表彰股東經營
      參加、盈餘分配、以及剩餘財產分配之比例),由於股東獲取新股
      無須另繳股款,因此亦稱之為無償配股。是資本公積之發放並不改
      變股東之原始出資之數額及持股比例,亦與原始持股之取得成本無
      關。而股票僅是表彰股東權利之憑證,公司亦不以發行股票為必要
      ,是縱然有增資、增股並變更每股面額,而換發新股票之情事,亦
      僅是以新發行之股票(不同面額及股數)重新表彰其權利,股東就
      原持股(但以新股數及面額表彰)部分所付出之成本,及按持股比
      例無償分配股份之成本,兩者並不因此混淆。況股東個人證券交易
      所得之計算及稅捐之核課係依相關法令之規定,亦與公司增資模式
      無涉。又營利事業因交易種類繁雜,若用以正確計算營利事業營業
      活動損益之帳證,實際卻不完備以致無法核實勾稽,以致形成損益
      過程(由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減營業損費而得)之整體外觀無法清
      楚呈現,故因此產生:「依掌握之已知具體事實(可以是成本、費
      用或收入),按同業利潤標準之推計方式,推估應稅所得」之需求
      。然同業利潤率標準係「依稅務行業標準分類,以抽樣調查方法建
      立各行業利潤率(毛利率、費用率及淨利率)標準」之類型化設計
      ,主要是針對營利事業而言,有關自然人之個人綜合所得稅,並無
      此類型化指標,自難比附援引。況原告出售之股份中屬贈與及資本
      公積轉增資取得部分,按證券交易查核辦法規定,既可「獨立」計
      算此部分證券交易之成本,自無推計課稅之可能。

95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470 號
  要  旨:
(一)依司法院釋字第 377  號解釋理由書可知,我國綜合所得稅採現金
      收付制,又稱為收付實現原則,亦即綜合所得稅僅對已實現之所得
      課稅,而所得實現與否,原則上係以個人對於收入已取得使用、收
      益及處分之實際支配狀態為斷,非專以收到現金之型態為唯一判準
      ,此參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2  項規定之各類所得為實物或有價證
      券之情形,即屬非現金型態但「足以替代現金之報償」,其於取得
      實物之日期實現所得,而應依規定計入取得年度所得課稅。準此以
      觀,系爭共同基金轉換是否曾轉換為現金型態、是否曾以現金型態
      匯出或匯入原告銀行存款帳戶,即非所問。此外,購買海外基金,
      契約當事人約定如何付款等事項,乃屬金流之約定給付方式,核與
      海外所得之認定無涉,是基金轉換過程是否有現金結算或流入流出
      外匯帳戶,要不影響所得是否實現之認定。
(二)基金之轉換,就投資者而言,實包含二個意思表示之行為,即投資
      者一來有贖回原基金之意思表示,一來有將贖回原基金之金額,全
      部再重新投資購買新基金之意思表示。蓋不同基金之投資內容有別
      ,縱使同一基金經理公司旗下之基金得自由轉換,然對於投資人而
      言,基金經轉換後其所持有之基金投資內容已全然不同,難認投資
      者無贖回原基金並重新投資新基金之意思;且基金經理公司於資產
      重新配置時,亦須將原基金投資標的於市場出售,取回資金後再投
      入新基金資產,是投資人於基金轉換後其持有(可支配)之基金內
      容既已變更,由持有原基金轉為持有新基金,實已藉由持有不同投
      資內容之基金(非現金型態之實物)而取得報償,並實現所得。

96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所謂「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係指行政處分因法
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途徑,予以撤銷或變更,而發生
形式確定力者而言,是非經實體判決確定之行政處分,符合上開規定者,
得依上揭規定申請重新進行行政程序;而經行政法院實體確定判決予以維
持之行政處分,因其得依再審程序謀求救濟,原不得再依上揭規定申請重
新進行行政程序,惟具體個案情形無從依再審程序謀求救濟,因捨申請重
新進行行政程序之外別無他途,解釋上亦應容許其申請重新進行行政程序
。

97 裁判字號: 112年訴字第 916 號
  要  旨:
以有償方式提供勞務之契約是否為勞動契約,應就個案事實及整體契約內
容,探求勞務債務人與勞務債權人間之從屬性程度之高低以為斷。又因勞
動契約之定性為適用勞動法之基礎,基於勞動法以實踐憲法保護勞工之立
法目的,只要當事人的法律關係中已有相當程度之從屬性特徵,縱其部分
職務內容具若干獨立性,仍應寬認屬勞雇關係。因此,契約雖名之為「承
攬」,惟是否具有勞動契約之性質,仍應依契約實質內容予以判斷,不因
契約名稱冠以「承攬」,即得逕認非屬勞動契約。而保險公司藉由業績考
核、終止合約甚或片面決定報酬支給條件等方式,驅使業務員必須致力爭
取招攬業績,以獲取報酬及續任業務員之職,對於所屬業務員具有行使其
監督、考核、管理及懲處之權,兩者間具有從屬性關係,且業務員以勞務
維繫保險契約之效力而獲得之報酬,具有勞務對價性。故機關認定兩者間
成立勞動契約關係,而以原處分核定逕予更正及調整業務員之月提繳工資
,短計之勞退金將予以補收,於法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8 裁判字號: 112年訴字第 927 號
  要  旨:
保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所簽訂之保險招攬勞務契約,是否為勞動基
準法第 2  條第 6  款所稱勞動契約,應視勞務債務人即保險業務員得否
自由決定勞務給付之方式,並自行負擔業務風險以為斷。又民法上以有償
方式提供勞務之契約,未必皆屬勞動契約,應就個案事實及整體契約內容
,探求勞務債務人與勞務債權人間之從屬性程度之高低以為斷。又因勞動
契約之定性為適用勞動法之基礎,只要當事人的法律關係中已有相當程度
之從屬性特徵,縱其部分職務內容具若干獨立性,仍應寬認屬勞基法規範
之勞雇關係。保險公司與保險業務員間所簽訂的契約,不因契約名稱冠以
「承攬」,即得逕認非屬勞動契約。此外,就業務員之報酬計算方式及業
績考核部分,保險公司藉由業績考核、終止合約甚或片面決定報酬支給條
件等方式,驅使業務員必須致力爭取招攬業績,以獲取報酬及續任業務員
之職。業務員從屬於保險公司經濟目的下提供勞務,而為保險公司整體營
業活動的一環,且保險公司對保險業務員有監督、考核、管理及懲處之權
利,兩者間具有從屬性關係,因業務員提供「必須隨時對保戶提供後續服
務」之勞務以維繫保險契約之效力而獲得之報酬,均具有勞務對價性。故
法院認為兩者間成立勞動契約關係,而以原處分核定逕予更正及調整業務
員之勞退金月提繳工資,短計之勞退金將予以補收,於法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9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1256 號
  要  旨:
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十三條第二項既允許華僑在特定條件下居留我國境
內超過一百八十三天時,仍得採取分離課稅依規定之稅率扣繳稅款,足見
該華僑在核准之下所為之居留,已不視為境內居留,揆之上述規定,行政
機關為行政行為,認事用法亦應遵循此法律原理,否則單一個人,在某一
條件視為合法居留,某一條件又視為不合法居留,自有分裂法律之適用,
有違誠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0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134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謂「發生新事實」,係指於作
成行政處分之時業已存在,但未經斟酌之證據而言,另依同條第 2  項規
定,則申請重開行政程序,應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三個月內為之,乃提
起重開行政程序應遵守之法定期間。當事人所主張之收入調查作業要點非
屬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之處分之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自不得以此據
為申請重新進行行政程序之理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1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507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將其持有股份移轉予第三人,係以買賣為原因而移轉該股份,
有證券交易稅一般代徵稅額繳款書附卷可稽,因納稅義務人無法提出第三
人有支付價款之證明,國稅局乃以贈與論,據以核課贈與稅。復查時納稅
義務人主張其係基於信託關係而將持股移轉予第三人,雖提出信託契約,
然此已與當初移轉之原因為買賣不符。而納稅義務人所提出之信託契約記
載「信託期間為自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九日辦竣經濟部公司執照變更登
記日起至中華民國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期滿應將信託股份移轉予
前述之委託人。」其訂約日期與納稅義務人以買賣為原因而移轉股份之日
期已有不符,且納稅義務人陳稱其於訂約時不知道會於何時辦畢變更登記
,則納稅義務人與第三人間於八十八年七月三日所訂立之信託契約,焉會
知悉將於八十八年七月九日辦竣經濟部公司執照變更登記,是納稅義務人
所提出之信託契約書,顯係納稅義務人於收到國稅局贈與稅繳款書後為配
合提起復查所臨時書具之信託契約書。納稅義務人於國稅局核定贈與稅之
前,稽徵所曾請納稅義務人提出非贈與情事之有關證明文件供其憑辦。若
納稅義務人與第三人間早先即訂有書面之信託契約,焉有不提出說明之理
,且該信託契約書亦不會有上開矛盾之情形,是納稅義務人與第三人間並
無信託關係存在。從而,國稅局所為之原核定處分,核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2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441 號
  要  旨:
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十三條第二項既允許華僑在特定條件下居留我國境
內超過一百八十三天時,仍得採取分離課稅依規定之稅率扣繳稅款,足見
該華僑在核准之下所為之居留,已不視為境內居留,揆之上述規定,行政
機關為行政行為,認事用法亦應遵循此法律原理,否則單一個人,在某一
條件視為合法居留,某一條件又視為不合法居留,自有分裂法律之適用,
有違誠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3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442 號
  要  旨:
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十三條第二項既允許華僑在特定條件下居留我國境
內超過一百八十三天時,仍得採取分離課稅依規定之稅率扣繳稅款,足見
該華僑在核准之下所為之居留,已不視為境內居留,揆之上述規定,行政
機關為行政行為,認事用法亦應遵循此法律原理,否則單一個人,在某一
條件視為合法居留,某一條件又視為不合法居留,自有分裂法律之適用,
有違誠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4 裁判字號: 93年訴更一字第 190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之應送達處所,依行政程序法第 72 條第 1  項前段之規定,應
向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為之。對此並未明示前開各應送
達處所有適用上之先後順序,而所謂居所係指為特定目的而暫時居住的處
所,行政機關自應以當事人所指定之處所為應送達處所,若應受送達人已
指定一定處所為應送達之處所時,則行政機關自應依該指定之處所為送達
,始為合法之送達。故應送達處所並無適用上之先後順序,解釋上行政機
關自應以當事人所指定之處所為應送達處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5 裁判字號: 93年簡字第 312 號
  要  旨:
財政部八十九年二月二日台財稅字第 0880451484 號函釋既為財政部為執
行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9  類第 3  款所稱「比例計算規定」所
為之釋示,其內容僅係細節性及技術性之補充規定,未增加母法所無之限
制,或有限縮該條法律規定適用,自無須以法律明文規定或經法律授權,
其性質屬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第 2  項第 2  款所稱之行政規則,得由
主管機關本於法定職權為之,無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6 裁判字號: 95年訴更一字第 28 號
  要  旨:
所謂「利息所得」,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4  類前段規定,係
指凡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各種短期票券、存款及其他貸出款項利息
之所得之謂。故稽徵機關對納稅義務人課徵利息所得,自須以納稅義務人
由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各種短期票券、存款及其他貸出款項而得之
利息,始得以之為「利息所得」予以課徵。行政機關對證據之取捨與認定
事實均不得違背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否則其行政處分即屬違法,有關課
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之判斷及認定,亦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係及所產
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形式外觀為準,否則無以實現租稅公平之
基本理念及要求。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07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459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類第 1  款及執行業務所得查核辦法第
14  條之規定,執行業務之直接必要費用申報除須取得合法憑證外,尚須
經查明與業務直接必要之費用,始得准予核實認列,是僅取得有關執行業
務之合法憑證者,尚非即可據以認定為執行業務之直接必要費用。
本件原告固提出金融機關轉帳證明及統一發票等資料,證明其給付醫院管
理費予顧問公司,然依上揭說明,該醫院管理費並非執行業務之直接且必
要費用,本件自無法憑金融機關轉帳證明及合法憑證,即認定醫院給付予
顧問公司之醫院管理費為執行業務之直接必要費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8 裁判字號: 96年訴更一字第 36 號
  要  旨:
利用盈餘轉增資配發股東之股票股利,除依法得為緩課外,在經合法股東
會決議配發股票股利情形,應依公司法第 240  條規定,於決議之股東會
終結時即發生效力,是以股東會決議所定之除權基準日為股利取得日期,
斯時,股利已獲實現;而在未經合法股東會決議之盈餘轉增資配發股利情
形,倘公司已將盈餘實際辦理轉增資,雖該配發行為未經合法股東會決議
,然已實際將股東該部分資本成分及股東權表彰於股票股利上,此時,亦
不能因無合法股東會存在,否認股東受有之經濟實質利益,則該股東應受
配盈餘同已實現,依實質課稅原則,亦應課稅。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09 裁判字號: 96年簡字第 532 號
  要  旨:
律師執行職務,須先向各法院聲請登錄,並加入律師公會,於繳納入會費
後,成為律師公會之會員。而律師公會之會員,可享有參選理事、監事之
資格,並可參加會員大會,及請求召開臨時大會之權利,另應遵守律師倫
理規範或律師公會章程,一有應付懲戒之事由,律師公會於經會員大會或
理事、監事聯席會議之決議,送請律師懲戒委員會處理。足見上開有關之
權利及義務係存在於入會律師及公會之間,與律師所屬之事務所無涉,從
而,律師所繳納之入會費用即屬其個人費用,亦與律師所屬之事務所無「
直接」且「必要」之關係,依照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自不得
列報為事務所之執行業務費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0 裁判字號: 96年簡字第 853 號
  要  旨:
民法第 207  條第 1  項所謂利息不得滾入原本再生利息,係限制債權人
不得片面將利息滾入原本,若經債權債務雙方之同意,約定將利息滾入原
本,即非法所不許;又動產所有權之移轉,雖以現實交付為原則,但亦容
許指示交付、簡易交付及占有改定之方式為之(民法第 761  條參照),
而利息滾入原本者,即如占有改定之情形,自應發生物權移轉效力。
另按個人綜合所得稅採收付實現制,即以個人對於收入客體已取得物權之
使用、收益及處分之實際支配狀態,以認定收入之實現。而借貸契約中,
當計息日及領息日同時屆至,且借貸雙方約定,借款人可自由決定利息是
否滾入原本或領取現金者,因借款人對該利息既已取得物權之實際支配權
能,自應認該筆利息所得已實現並完成歸屬於借款人,如借款人決定將利
息滾入原本時,應屬取得利息所得後之另一投資處分行為,自不影響前開
已實現之利息所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1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1792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
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
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按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
簿、文據,其關係所得額之一部或關係課稅年度中某一期間之所得額,而
納稅義務人未能提示者,稽徵機關得就該部分依查得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
核定其所得額。又所謂未能提示,包括全部未提示,以及提示而不完全、
不健全、不相符致無法勾稽者。故納稅義務人已依法令規定提供齊備應設
置之主要帳簿,而依該主要帳簿之記載,已能合法完全勾稽者為前提,始
有其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2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1852 號
  要  旨:
平均地權條例第 46 條規定,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對於轄區內之土地,應經
常調查其地價動態,繪製地價區段圖並估計區段地價後,提經地價評議委
員會評定,據以編製土地現值表於每年一月一日公告,作為土地移轉及設
定典權時,申報土地移轉現值之參考;並作為主管機關審核土地移轉現值
及補償徵收土地地價之依據。本件原告既未能提出系爭土地取得成本之相
關證明,則被告依其查認之市場交易價格認定系爭土地捐贈列舉扣除金額
,自無違誤,原告主張原處分違反人民信賴平均地權條例第 46 條、遺產
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及員林鎮公所函確之信賴保護利益等云,核無足取。
至於原告所引用之土地稅法第 30 條 1  項第 6  款規定,亦係有關政府
核定照價收買或協議購買土地之價格,要難與本件為有關綜合所得稅捐贈
土地究應如何計算列舉扣除額之事件相提並論,且原告有上開選擇權,自
可選擇其最為有利之項目辦理,況本件係依實質課稅原則計算稅賦,對原
告亦無不公平之處,是原告以政府核定照價收買或協議購買之規定為例,
主張本件應放寬扣除額度,即非有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3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73 號
  要  旨:
「實質課稅原則」乃依憲法平等原則及稅捐正義之法理,稅捐機關應本於
「量能課稅」之精神,於解釋及適用稅法規定時,亦應考察經濟上之事實
關係及因此所產生之實際經濟利益,而為此等原則之運用,而非僅依照事
實外觀為形式上之判斷,因而租稅法所重視者,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
濟事實,非其外觀形式之法律行為,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
經濟實質,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
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之原則;又量能課稅為法治國家稅法之基本
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定其適當的納稅義務,
凡負有相同之負擔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司法院釋字第 496  號、第
500 號及第 565  號解釋可資參照。準此,私經濟行為之財產移轉,固為
從其私法上效果依當事人自由意志處分,私法上效果依契約自由原則仍予
尊重,惟如利用避稅行為以取得租稅利益,在稅法上則應依實質負擔能力
予以調整;蓋避稅行為本質為脫法行為,稅法本身為強行法即有不容規避
性。至當事人間係出於何原因而移轉,稽徵機關無從得知,是對於當事人
間財產移轉行為,既為當事人所發動,當稽徵機關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之規定行使調查權時,當事人自得提出主張,並就所主張該移轉行為之
實質因果關係、有關內容負舉證責任及盡協力義務,俾稽徵機關對當事人
有利不利情事加以審酌,倘當事人不履行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
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酌當
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核認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
納稅義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14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98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故意違反稅法之立法意旨,濫用法律上之形式或法律行為,蓄
意製造外觀上或形式上存在之法律關係或法律狀態,使所得不具備課稅構
成要件,以免除可預見應負擔之租稅義務,此規避稅捐之脫法行為,在稅
法上應予否認,而課以與未移轉時相同之稅捐,亦即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
實關係及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就已具備課稅構成要件之實質經濟
行為來加以課稅,俾符合公平課稅原則。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15 裁判字號: 97年簡字第 156 號
  要  旨:
按訴願法第 82 條規定,乃針對人民就其依法申請之案件,因中央或地方
機關於法定期間內應作為而不作為,認為損害其權利或利益,所提起之訴
願事件,而為之規範;至於人民因認中央或地方機關之行政處分違法或不
當,致損害其權利或利益,依訴願法第 1  條第 1  項規定提起之訴願,
即無訴願法第 82 條規定之適用。參以前揭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規定,納
稅義務人對核定稅捐處分,如有不服,應先依該條規定申請復查;且須對
於復查決定不服,或稅捐稽徵機關逾 2  個月期間未作成復查決定,納稅
義務人始得提起訴願乙節,益見納稅義務人不論係因不服復查決定提起之
訴願,或因稅捐稽徵機關逾 2  個月期間未作成復查決定,依稅捐稽徵法
第 35 條第 5  項規定逕行提起之訴願,本質上均係對稅捐稽徵機關所為
核定稅捐之處分不服,而對之提起訴願;且復查程序雖為稅捐稽徵法針對
稅捐核定處分特別規範由原處分機關再自為省查之程序,然此程序之本質
仍屬行政救濟,顯見稅捐稽徵機關逾期未為復查決定,並非訴願法第 2
條第 1  項所規範之情形,故對於因稅捐稽徵機關逾期未作成復查決定,
依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 5  項規定逕行提起之訴願事件,應屬依訴願法
第 1  條第 1  項規定提起之訴願,自無訴願法第 82 條規定之適用亦明
。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16 裁判字號: 97年簡字第 359 號
  要  旨:
參照行政訴訟法第 133  條前段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
證據。此因撤銷訴訟當事人,分別為公權力主體政府機關及人民,雙方存
在不對等權力關係,且政府機關行政行為恆具專門性、複雜性或科技性,
難為人民所瞭解,且每涉公務機密,人民取得相關資料常屬不易,為免人
民因無從舉證而負擔不利之效果,而有此規定。因此,撤銷訴訟,證據提
出非當事人責任,法院依職權調查得代當事人提出,當事人固無所謂「主
觀舉證責任」。但是,職權調查證據有其限度,仍不免有要件不明情形,
故當事人仍有客觀舉證責任,依據行政訴訟法第 136  條得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 277  條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的責任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7 裁判字號: 97年簡字第 63 號
  要  旨:
按「主管機關對於既成道路或都市道路用地,在依法徵收或價購以前埋設
地下設施物妨礙土地權利人對其權利之行使,致生損失,形成其個人特別
之犧牲,自應享有受相當補償之權利。」固為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
440 號所解釋,然該解釋並非對於所指之「相當補償」是否為所得,應否
課稅予以解釋。是尚難據該解釋,即認為原告取得系爭土地補償費,屬損
害補償性質,而為原告有利之認定。次按按所得稅法上「所得」之概念,
為收入減成本費用。該土地補償費係屬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0 類其他所
得,依法可扣除其成本費用,而成本費用之客觀證明責任原則上由納稅義
務人負擔,原告並未能提示相關成本費用之證明,被告復查決定以系爭收
入即為所得,自難認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02 號
  要  旨:
本件地主雖將系爭土地之應有部分三分之一移轉登記與原告及其他2位佃
農,惟依法應由地主繳納之土地增值稅,原告仍係以地主之名義報繳,此
有土地增值稅繳款書影本 3  紙附原處分卷可證(原處分卷第 014  及
013 頁),足徵地主未以預計之土地增值稅扣除後之土地面積,移轉原告
,其增加之部分,係以之作為代替地主繳納該部分之土地增值稅款項,並
非作為其收回耕地之補償金,被告將原告代地主繳納土地增值稅之金額計
入原告之所得,併計原告之綜合所得稅,並以之核計罰鍰,於法顯有不合
,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有未洽,爰將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復查決定)均
撤銷,被告應對原告代地主繳納土地增值稅部分之金額,不予列計原告之
所得,重行核計原告實質所得為若干,課徵原告之綜合所得稅及罰鍰金額
,以符實質課稅之原則,而維稅負之公允。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19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474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類、第 3  類規定「執行業務所得」及
「薪資所得」。取得薪資所得者,在提供勞務過程中,除勞務本身提供外
,原則上沒有其他與勞務提供密切相關,在事務本質上或日常經驗法則上
,必然會存在費用支出。取得執行業務所得者勞務提供重在工作完成,即
使在「包工不包料」情形,勞務本身也可能需要其他人力或物力支援,因
此在事務本質上,勞務必然伴隨其他費用支出,其間甚至也包括勞務提供
者提升勞務品質所須訓練費用。又勞務給付內容之獨特性,並非區分「薪
資所得」與「執行業務所得」之判準。當勞務內容越具專屬性及獨特性,
外在監督可行性越低,由其提供勞務之獨立性,推知可能自費尋求外力支
援勞務提供,而當成一個識別執行業務所得輔助性「標籤」,但非絕對判
準。另「執行業務者自負盈虧」之論點,基本也只反應了勞務提供者對工
作完成成本及風險的承擔,其與勞務給付內容之獨特性相同,同樣為識別
執行業務所得之重要「標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0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34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1  條第 7  款所謂「重大明顯之瑕疵」,必如同寫在額
頭上,任何人一望即知,方屬無效,除此之外,非屬任何人一望即知之重
大明顯之瑕疵,縱行政處分有瑕疵,充其量僅為違法,不外為撤銷之原因
而非當然無效,自不得以確認之訴之訴訟型態,訴請確認行政處分無效;
而行政訴訟法第 4  條第 1  項之撤銷訴訟與同法第 6  條第 2  項規定
之確認行政處分無效訴訟,行政法院審查之對象均為行政處分,得撤銷之
行政處分和無效之行政處分所具違法的程度不同,在前之撤銷訴訟判決原
告敗訴確定之後,行政處分既被確認為合法,則在後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之
訴訟,受訴法院應受前訴確認效之拘束。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21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55 號
  要  旨:
按個人股東取得被投資公司分配之股利,屬於股東之營利所得,應併入取
得年度之綜合所得總額中課徵所得稅,為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類第 1  款所明定。而公司以未分配盈餘轉增資配發股東之股票股利,如
公司將之用於增資用途,符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規定,則暫緩課
徵股東該年度之營利所得,其立法意旨係政府為獎勵投資或促進產業升級
而採取之措施,其規定並非所得之免課,僅係緩課,亦即此等股票股利經
股東選擇緩課者,即擬制該緩課股票所構成之所得在配股年度尚未實現,
而於日後一旦有將該股票移轉、贈與或作為遺產分配而移轉他人之時,始
作為該股票所得實現之時點,而課徵該股票股利之所得稅。故原取得緩課
股票之股東,於取得年度固得免予計入股東所得課稅。然此項租稅優惠,
並非准許其就股票之取得不予課稅,而是針對取得因為分配盈餘增資配發
股票之股東給予「延緩所得計入時點」之優惠而已,藉以鼓勵公司將累積
未分配之盈餘,以發行新股之方式來取代發放現金,俾使公司之資金充裕
,並得運用於增置機器設備等用途,健全公司之財務結構。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22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76 號
  要  旨:
依司法院釋字第 650  號解釋理由書後段觀之,並未排除營利事業所得稅
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亦屬「擴張或擬制實際上並未收
取之利息,涉及租稅客體之範圍,並非稽徵機關執行所得稅法之技術性或
細節性事項,顯已逾越所得稅法之規定,增加納稅義務人法律所無之租稅
義務」之情形。況且,所得稅法於 98 年 5  月 27 日修正公布時,增訂
第 24 條之 3  規定,隨後,財政部於 98 年 9  月 14 日以臺財稅字第
09804561280 號令修正發布刪除前開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規定。揆諸
上開規定,除有少部分文字差異外,其實質內容並無不同,顯見上開所得
稅法之增訂,有代替經司法院宣告違憲之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規定之
目的,其中查核準則第 36 條之 1  第 1  項亦在取代之列。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23 裁判字號: 98年簡字第 142 號
  要  旨:
參照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5  類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中租
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係指凡以財產出租之租金所得,財產出典典價經運
用之所得或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秘密方法及各種特許權利,供他人
使用而取得之權利金所得。又若納稅人與其胞兄共有房屋,雖未有訂立租
賃契約,但對於房屋部分樓層之使用、收益為默示約定,且就房屋其他樓
層之使用,亦應由國稅局應詳加調查,其使用、收益範圍是否已超過該樓
層之應有部分,甚至系爭房屋整體之使用、收益範圍是否已超過該房屋之
應有部分,皆與設算租賃收入有關,而不可僅就部分樓層部分單獨觀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4 裁判字號: 98年簡字第 143 號
  要  旨:
各共有人按其應有部分,固對於共有物之全部,有使用收益之權,惟若共
有人間另有約定,則部分共有人非不得就共有物之特定部分為特別之使用
、收益,以排除上開原則之適用。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25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16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0 類規定,其他所得,係指不屬於上列各
類之所得,以其收入額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但告發或
檢舉獎金、與證券商或銀行從事結構型商品交易之所得,除依第 88 條規
定扣繳稅款外,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又該類規定之規範結構,重心在有
所得即應課稅,而所謂之所得是實質的經濟利益,假如來自於財產交易,
則應論其交易中支付價金及收取實物、有價證券或外國貨幣之間,有無實
質之經濟上差額,該差額應以取得時政府規定之價格或認可之兌換率折算
之,未經政府規定者,以當地時價計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6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64 號
  要  旨:
行為時執行業務所得查核辦法第 14 條、第 19 條第 1  款規定,非屬執
行業務之直接必要費用,不得列為執行業務費用。租金支出,應查核其約
定支付方法及數額,其支出數額超出部分應不予認定。又稅法上實質課稅
原則,係指對實質上相同經濟活動所產生之相同經濟利益,應課以相同之
租稅,始符合租稅法律主義所要求之公平及實質課稅原則,實質課稅原則
為租稅法律主義之內涵及當然歸趨。故有關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判斷及
認定,自應以其實質經濟事實關係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形
式外觀為準。是若醫院負責人實際所支付既為租賃費用,且租賃醫院建物
及醫療設備,亦難認非屬執行醫療業務之直接必要費用,原帳列其他費用
係屬有誤,僅生科目更正問題,應依實質課稅原則予以查核認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7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82 號
  要  旨: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規定,股東於獲配股票股利之年度得暫緩課徵
綜合所得稅或營利事業所得稅,此係其權利,自無限制其不得拋棄之理,
若股東選擇放棄緩課,則終止緩課事由已發生,即應於該終止緩課事由所
屬年度課稅。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2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082 號
  要  旨:
行為人所為之租稅規避與節稅此二行為,後者應係指依照現行各類租稅法
規所規定之預定方式,而為減輕租稅負擔之規劃行為,例如列舉扣除額申
報等可使其所得淨額等為之降低時稱之;至於前者,則屬就稅捐法規未違
規定或未可預見之異常或不當之手段而為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如利用私
法自治原則之模式,使股權為不合常理之移轉,使他人或自己之納稅義務
減低。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9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531 號
  要  旨:
機關將不良廠商刊登公報之行為自應於一定期間內行使,亦即機關刊登公
報行為之行使應受時效之限制,始為合理;惟因政府採購法並未就機關刊
登公報之行為期間為規定,應類推適用行政罰法關於裁處權時效之規定,
以填補該法律漏洞。

130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224 號
  要  旨:
個人綜合所得稅之核課,係採核實課徵原則,由稅捐單位舉證證明納稅義
務人確有所得;雖依司法院釋字第 537  號解釋意旨,納稅義務人固有協
力義務,如納稅義務人違背上開義務,稅捐稽徵機關可逕依推計課稅,此
為基礎原則。惟參照稅捐稽徵機關管理營利事業會計帳簿憑證辦法第 26 
條及第 27 條之規定,營利事業保管憑證及帳簿之年限為 5  年及 10 年
,在營利事業人員保管憑證及帳簿之年限 5  年及 10 年內,未能提出供
稅捐稽徵機關審核時,稽徵機關始得依所得稅法第 83 條規定推計課稅。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31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400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  第 1  項、第 2  項規定,涉及租稅事項法律
,其解釋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精神,依各該法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意
義及實質課稅公平原則為之。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時
,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其所生實質經濟利益歸屬與享有為依據。又租
稅規避與合法節稅不同,節稅乃是依據稅捐法規所預定之方式減少稅捐負
擔之行為;反之,租稅規避則是利用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
的法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納稅義務人在經濟上若已具備課稅
構成要件,為規避租稅,違反租稅法立法意旨,不當利用各種法律或非法
律方式,製造外觀或形式上存在法律關係或狀態,使其不具備課稅構成要
件,以減輕或免除應納之租稅,造成課稅認定發生形式上存在事實與事實
上存在事實不同時,租稅課徵基礎與其依據,則應著重在實際上存在之事
實,俾防止納稅義務人濫用私法上之法律形成自由,以規避租稅,形成租
稅不公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2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45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
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
者,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之罰鍰。本件被處分人於系爭車輛之租賃關係
中,實際承擔承租人之權利義務,卻由不使用車輛、不支付租金、保證金
之系爭公司為承租人,自屬不合常規之經濟安排。被處分人全程參與相關
之契約訂定,並出具公務車輛申請書暨扣薪同意書,則其對於該租金原屬
其薪資之一環自屬明白,而系爭公司於本件帳載情形使被處分人當年度短
報等同於租金金額之薪資所得,被處分人對此結果自具有明知並有意使其
發生之故意,從而國稅局加計被處分人他漏報之所得,按所漏稅額處以
0.2 倍之罰鍰,係已考量被處分人違章程度所為之適切裁罰,經核並無不
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