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所得稅法第 102-2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122 號
  要  旨:
按營利事業所為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係依據所得稅法第 71 條第 1  
項規定辦理,如其已依規定辦理結算申報,惟對於應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
漏報或短報情事者,應依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處以罰鍰。而
營利事業未分配盈餘加徵稅額申報,係依據所得稅法第 102  條之 2  規
定辦理,倘已依規定辦理申報,但有漏報或短報未分配盈餘者,應依所得
稅法第 110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處罰。又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與
未分配盈餘加徵稅額申報兩者之申報期間不同、稅基及稅率亦異,對於應
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或未分配盈餘有漏報、短報情事者,自應分別依據所得
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及第 110  條之 2  規定處以法定範圍內之罰鍰
,並無一事二罰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532 號
  要  旨:
金融控股公司法係為促進金融組織功能再造,發揮金融機構綜合經營效益
,強化金融跨業經營之合併監理,促進金融市場健全發展及維護公共利益
之目的而制定,故金融控股公司依法為促進子公司業務健全經營或經營綜
效而對子公司應為一定之行為,且金控法第 50 條第 1  項規定,金融控
股公司與其持有達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九十之本國子公司間之交易,排
除非常規交易調整之規範;是此等持有其子公司達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
九十之金融控股公司如依上述依法律規定應為之作為致生之「必要」費用
支出,應認非為獲取其子公司投資收益所產生,即「非可直接合理明確歸
屬」投資收益之費用,自得從應稅收入項下減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525 號
  要  旨:
按租稅債務與租稅處罰於本質上究竟有所不同,前者乃於課徵要件事實發
生時,租稅債務即為成立,故協力義務與租稅債務有密切的關連,課稅處
分僅係加以確認及命為給付而已,然租稅處罰要件事實縱使發生,行為人
並不當然成立受罰義務,須俟作成裁罰處分,始有依處分內容繳納罰鍰或
為其他行為之義務,裁罰相對人並無先驗的協力義務。申言之,租稅裁罰
爭訟案件係國家行使處罰高權的結果,與課稅平等或稽徵便利無關,而與
刑事罰類似,當事人並無協力義務或責任以自證己罪或自證無違規事實,
且有「無罪推定」及「疑則無罪」原則之適用,故稽徵機關就處罰之要件
事實應負擔全部的證明責任,且其證明程度至少應達到「幾近於真實的蓋
然性」,始可謂其已盡舉證之責,否則法院仍應認定該處罰要件事實為不
存在,而將其不利益歸於稽徵機關。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97年判字第 576 號
  要  旨:
司法實務在區分稅捐規避與稅捐逃漏,所面臨之問題乃有關濫用私法形式
選擇之稅捐規避行為,通常發生在稅捐客體之形成階段。但誠實義務之發
生,卻通常存在於稅捐申報之階段。二者在時間上有落差。因此在判斷納
稅義務人有無違反誠實義務時,其首先要確定的是「誠實義務」之具體界
線。簡言之,當納稅義務人在申報稅捐時,其應該主動揭露之具體事實內
容到底有那些,是法院在判斷其有無違反誠實申報義務,首先必須要確定
的。對此誠實義務之具體內容,最高行政法院認為:「對有爭議、且與社
會一般人正常認知有差異、並涉及稅捐規避之事實內容,納稅義務人應該
在申報書中具體陳明,且其陳明之程度,必須到達『使審核申報書面之稅
務人員,一望即知(或即可產生高度之懷疑),其中有稅捐異常安排情形
,方能認其已盡誠實申報事實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812 號
  要  旨:
按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2  項第 7  款將「依其他法律規定,由主
管機關命令自當年度盈餘已提列特別盈餘公積或限制分配部分」之情形,
列為計算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未分配盈餘之減項,係因此時之
「帳列股東權益減項金額」,已因法律規定及行政命令而歸屬性質上屬「
限制股息及紅利分派之特別盈餘公積」或「限制分配」,而事實上無法為
盈餘分配之故,尚非因帳列股東權益之減項金額,其本質上已當然均非屬
得分配之盈餘。因而非屬證券交易法第 41 條第 1  項規定之「帳列股東
權益減項金額」,自無從援以主張得依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2  項
第 7  款規定列為計算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未分配盈餘之減項
。另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3  項規定係指依法律規定,上市、上櫃
公司,由主管機關命令自當年度盈餘提列特別盈餘公積部分,應於該所得
年度之次一會計年度結束前,已「實際提列」者為限。倘提列之特別盈餘
公積,非屬依法律規定或主管機關命令提列之特別盈餘公積,自無前開所
得稅法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1718 號
  要  旨:
按所得稅法第 110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營利事業已依第 102  條之
2 規定辦理申報,但有漏報或短報未分配盈餘者,處以所漏稅額一倍以下
之罰鍰」者,是以同法第 102  條之 2  為前提,亦即營利事業應依所得
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2  項,就當年度依商業會計法規定處理之稅後純
益,減除各款法定減項後之餘額申報未分配盈餘;故前開條項所稱「以所
漏稅額一倍以下之罰鍰」之所漏稅額,是以納稅義務人申報不實為要件而
計算出來之漏稅額,此項漏稅額是源之於所得稅法第 102  條之 2、第
110 條之 2  第 1  項,而與計算上未分配盈餘應納稅額後減除「依法之
投資抵減稅額,本年度准予抵減之稅額」無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142 號
  要  旨:
依稅捐稽徵法第 29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應退之稅捐,稅捐稽徵機關應先
抵繳其積欠。並於扣抵後,應即通知該納稅義務人。可知納稅義務人有應
退之「稅捐」時,則稅捐稽徵機關應先抵繳其「積欠」,而「稅捐」及「
積欠」兩者若均為公法債權債務時,得由稅捐稽徵機關依上揭規定「扣抵
」後,通知該納稅義務人。又稅捐債權(債務)於具備法定課稅要件時發
生,而非以行政處分為發生之依據。公法上課稅處分固然於具備法定課稅
要件時即發生,但必須稅捐稽徵機關核定處分合法送達予納稅義務人後,
該核定處分始能對外發生效力,稅捐債務始能確定,故在未合法送達前,
其尚非稅捐稽徵法第 29 條所稱之「積欠」,自不能依該規定主張抵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73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1  項規定,自八十七年度起,營利事業當年
度之盈餘未作分配者,應就該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金融主管機關限制金融機構分配盈餘之目的,係為防止金融機構在逾放比
例偏高之情形,如將來逾期放款打銷呆帳,將造成金融機構之虧損,若金
融機構於逾期放款打銷呆帳前,於有盈餘時即毫無限制地分配予股東,則
在將來逾期放款打銷造成虧損時,將無盈餘可供彌補虧損,乃有限制分配
盈餘之必要。又限制分配盈餘與彌補虧損不同,前者僅係限制將盈餘分配
予股東,並未限制將盈餘用以彌補虧損。公司之盈餘是否用以彌補虧損,
依首揭公司法規定,須遵循法定程序經由股東會決議行之,是公司有盈餘
而未立即彌補虧損,尚非違法,僅是不得為股息及紅利之分派,而仍有行
為時該項規定加徵 10% 之營所稅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