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15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10年台上字第 3043 號 |
|
要 旨: |
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所規定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違
法直接或間接圖利罪。所謂主管之事務,指依法令於職務上對於該事務有
主掌管理或執行之權責;而監督之事務,則指事務雖非其所主掌管理或執
行,但對於主掌管理或執行該事務之人有監督之權責。再所稱直接圖利,
係指其行為可使自己或第三人直接獲得不法利益,無須迂迴假手他人者而
言;若以迂迴曲折之方法或須假手他人或其他事實以使不法利益歸屬於自
己或第三人者,則為間接圖利,而非直接圖利。而原判決對於不同概念涵
義之「主管之事務」與「監督之事務」未加以區別認定,而就當事人所負
責經辦之採購標案,認定採購標案係當事人既主管又監督之事務,並據論
以共同犯對於「主管監督之事務」違法圖利罪,似非妥洽。此外,法人或
非法人團體實際負責業務之人之行為,究竟有無造成納稅義務人逃漏何種
稅捐及其數額之結果,為有罪判決之事實審法院自應詳為調查並於判決內
明白認定,且敘明憑以認定之證據及理由,否則即難謂無證據調查未盡及
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至於逃漏稅捐之犯罪所得,究係法人或非法人團體
所取得,抑屬於實際負責業務及實行逃漏稅捐不法行為之人,厥應調查釐
清究明,始足資為適用法律之基礎。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11 號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法第 48 條之 3 規定,納稅義務人違反本法或稅法之規定,適
用裁處時之法律。但裁處前之法律有利於納稅義務人者,適用最有利於納
稅義務人之法律。該條所稱「裁處」,依修正理由說明,包括訴願、再訴
願及行政訴訟之決定或判決。如違章行為後之修正規定有利於納稅義務人
,則依前揭規定,裁罰即應適用該修正規定,稅捐稽徵機關未及適用,法
院判決亦未及糾正,自有適用法規不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628 號 |
|
要 旨: |
按行政罰法第 7 條第 2 項已明定,法人組織成員在公法事務上有過失
,推定該組織亦有過失。而納稅義務人之從業人員漏未為常態化之例行性
營業稅申報作為,明顯違反從事商業活動之企業所負擔基本之公法義務,
自有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過失存在,依該項規定已推定納稅義務人
對漏稅結果有過失。是以,納稅義務人如欲推翻法律上之過失推定,即應
舉出本證,積極證明自己對有過失之組織成員已盡監督之能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65 號 |
|
要 旨: |
按營業人採「專櫃銷售」型態者,合作雙方間存在進銷貨之關係,其交易
模式為專櫃供應商銷貨予營業人,營業人再銷貨予消費者;採「合作店銷
售」型態者,因係雙方合作經營銷售貨物,合作雙方間並無進銷貨之關係
,故交易模式為營業人於合作店銷售貨物所得之貨款,係由營業人自行收
款,其交易性質應認屬營業人之銷貨。營業人交易之方式究屬「專櫃銷售
」及「合作店銷售」之銷售型態,營業稅之納稅義務人自應依其經營之實
際型態,依法開立統一發票,並報繳營業稅。又稽徵機關於營業人依財政
部 98 年 3 月 19 日台財稅字第 09804521880 號函,向主管稽徵機關
申請核准依照與專櫃貨物供應商約定每次結帳(算)之次日取具進貨統一
發票列帳時,亦應依證據認定營業人與其所指專櫃貨物供應商間是否有進
銷貨之關係。若營業人與其所指專櫃貨物供應商間,依實際內容及運作結
果,均無進銷貨之關係,即無上開函釋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498 號 |
|
要 旨: |
按營業稅法第 7 條第 1 款規定,外銷貨物之營業稅稅率為零,亦即納
稅義務人雖於其帳證有為此等虛增之外銷貨物之營業收入記載,然因其營
業稅稅率為零,是納稅義務人並不因此等外銷貨物之銷售而產生「銷項稅
額」;此等零稅率之銷售額既無銷項稅額之列報,縱其屬虛偽交易而無庸
列報,亦不因此產生於核算「虛增之進項稅額」時有應予減除之「銷項稅
額」情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51 號 |
|
要 旨: |
納稅義務人若取具非實際交易公司所開立之統一發票,作為進項憑證申報
扣抵銷項稅額,而有進項事實真偽不明之情事,因銷、進貨之證據由納稅
義務人掌握,且進項稅額亦為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稅捐債務減項,應由納
稅義務人負客觀舉證責任,故若難認他公司有相當貨源可資供應,納稅義
務人亦無法提出貨物運送簽收證明等物流及金流證據,以證明其交易對象
及交易事實之帳證,而認定其取具虛偽憑證以充為營業稅進項憑證,於法
有據。又對漏稅額罰緩部分,因行政法院僅得審核行政處分之合法性而不
及於妥當性,除非該處分有裁量違法之情事而應糾正外,法院不得介入,
故法院應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後,交由稽徵機關重為裁量罰緩金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7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283 號 |
|
要 旨: |
當事人於事實及法律上之陳述未明瞭或不完足之處,或訴訟種類選擇錯誤
時,應由審判長行使闡明權。故當事人不符合法定聲明方式之課予義務訴
訟及提起撤銷訴訟,有無權利保護之必要,審判長應行使闡明權,使當事
人得有轉換為課予義務訴訟的正確訴之聲明及完整課予義務訴訟之機會,
並使當事人為事實上及法律上適當完全之陳述及辯論;審判長疏未為闡明
,逕為審判,與行政訴訟法第 125 條規定意旨有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裁判字號: |
94年判字第 131 號 |
|
要 旨: |
主管稽徵機關於營業人每期應申報銷售額後,即應儘速辦理稽核,如經發
現有申報錯誤或顯不正常之情形者,應即依規定處理,且不宜於相隔多年
後,再追溯累積各期漏稅金額予以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9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1399 號 |
|
要 旨: |
按 89 年 6 月 7 日修正發布之營業稅法施行細則第 52 條第 2 項規
定;營業稅法第 51 條第 1 款至第 4 款及第 6 款之漏稅額,以經主
管稽徵機關依查得之資料,核定應補徵之應納稅額為漏稅額,係指上開漏
稅額之計算,應扣減營業人得扣減之留抵稅額;而並非不論營業人是否依
規定取得合法進項憑證均得扣減進項稅額,另納稅義務人持有所有營業憑
證資料,故納稅義務人負有誠實報稅之協力義務,如納稅義務人違反該義
務致稽徵機關無從據以依法核課納稅義務人應納之稅捐,稅捐機關自得僅
依查得之資料或依同業利潤標準,推定納稅義務人漏稅額,此時為實質課
稅原則之例外情形,尚不生違反實質課稅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056 號 |
|
要 旨: |
關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18 條第 2 項規定,進口報關時,應填送
貨物進口報單,並檢附提貨單、發票、裝箱單及其他進口必須具備之有關
文件。進口貨物未經海關依前項規定先行徵稅驗放,且海關無法即時核定
其應納關稅者,海關得依納稅義務人之申請,准其檢具審查所需文件資料
,並繳納相當金額之保證金,先行驗放,事後由海關審查,並於貨物放行
之翌日起六個月內核定其應納稅額,屆期視為依納稅義務人之申報核定應
納稅額。換言之,凡進口貨物進口商均應依相關規定,按進口貨物交易價
格作為完稅價格計算根據,繳納相關稅賦,縱因貿易習慣或其他如計價等
因素,致於申報進口當時,未能及時申報正確交易價格,應先於進口報單
註記為暫估價格,並於價金確定後,就其差額向被辦理補正;如未能及時
申請更正補稅,縱無故意,亦難辭過失之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1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141 號 |
|
要 旨: |
按關稅法第 29 條第 3 項第 2 款規定,由買方無償或減價提供賣方用
於生產或銷售進口貨物關於該款第1目至第4目之物品或勞務費用,應加以
調整計入完稅價格。納稅義務人若將國外所購買之貴金屬直接交由國外觸
媒加工廠商加工成新觸媒後報運進口,依關稅法第 29 條第 3 項第 2
款第 1 目規定,組成該進口貨物之原材料、零組件及其類似品,應將貴
金屬價值計入完稅價格。又關稅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規定,申報進口依關
稅法第 38 條第 1 項規定按租賃費或使用費課稅之貨物,除應將貨物本
身之完稅價格及其租賃費或使用費分別報明外,並應檢附合約書及有關文
件,以書面向進口地海關申請。若納稅義務人未於報運貨物進口時於報單
聲明貨物所含之銀金屬係租用,亦無檢附有關文件供核,則自無關稅法第
38 條第 1 項以銀金屬之使用費加計,核估完稅價格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2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373 號 |
|
要 旨: |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第 8 條規定,原住民合作社依法經營者,得免徵
所得稅及營業稅。但自本法施行之日起 6 年內應免徵所得稅及營業稅。
又原住民勞動合作社於承作政府或公益團體委託代辦之業務時,固不受合
作社法第 3 條之 1 第 2 項第 5 款不得僱用非社員勞力限制,而得
僱用非社員勞力,惟若欲享有原住民保障法第 8 條免繳所得稅及營業稅
優惠,則其僱用勞力,仍應以社員為主,否則,鼓勵成立原住民勞動合作
社以保障原住民工作權立法目的不僅無法達成,反會形成利用成立原住民
勞動合作社,並承作政府或公益團體委託代辦業務,一方面可僱用非社員
之勞力,另一方面其營業行為及所得卻得免稅之租稅不公,當非該租稅優
惠規定之本旨。是原住民勞動合作社以非社員為主要勞力來源之營業行為
,依法即不合原住民保障法第 8 條所稱「依法經營者」,而不得免徵營
業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3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1197 號 |
|
要 旨: |
在現行營業稅法制架構下,進項稅額乃在計算營業人實際應納稅額時,列
為計算之減項,屬稅捐債務之消滅事實,所以有關進項稅額之存在應由主
張扣抵之人負舉證責任。而就有無交易事實之爭執,依目前實務上之法律
見解,認為無交易事實而取得虛設行號之發票,非屬合法之進項稅額,不
得扣抵銷項稅額。主張扣抵之人應舉證證明其確有進貨事實、進貨事實之
交易對象確為發票上所載對象,以及其確實已交付營業稅款予該對象,方
得免於虛報進項稅額及以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之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4 |
裁判字號: |
100年簡更二字第 1 號 |
|
要 旨: |
財政部在合作社主管機關內政部之催促下,調整其原來於 73 年 10 月
19 日函釋法律見解,而增加承認「共同分級計價運銷」及「結價運銷」
二種類型之共同運銷模式應符合免稅免罰之情形。原告系爭銷售行為是否
為「農業團體對農產品之共同運銷行為」,在財政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間本有諸多爭議,且原告係依法組設之合作社組織,為配合農政主管機關
政策,以農民組織方式辦理農產品共同運銷,以提昇農民所得,其所銷售
之乾燥香菇,是否屬「加工」製品?是否免營業稅?並無相關法令予以明
定。故原告對此法律定性並無認識可能,並無違法性認識錯誤,亦無期待
其有違法性認識之可能。原告對於銷售系爭產品,以免稅產品申報,並無
故意或過失可歸責於原告之情事。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15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313 號 |
|
要 旨: |
按「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行政罰
法第 7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次按「進口報關時,應填送貨物進口報單
,並檢附提貨單、發票、裝箱單及其他進口必須具備之有關文件。」「貨
物應辦之報關、納稅等手續,得委託報關業者辦理;其向海關遞送之報單
,應經專責報關人員審核簽證。」關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22 條第
1 項亦分別定有明文準此,進口人申報貨物進口,依關稅法規定,應填送
貨物進口報單,並檢附提貨單、發票、裝箱單及其他進口必須具備之有關
文件,負誠實申報之行政法上義務。而進口人委託報關業者辦理通關事宜
,係屬民事上之委任契約,受任人須依委任人授與之權限及依委任人之指
示處理事務,是委任人對於受任人之選任及處理事務之指示與監督,自應
盡相當之注意義務。況且,進口人委託報關業者辦理報關,既然使用報關
業者擴大其活動領域,享受報關業者提供報關服務之效益,鑑於行政罰之
目的在於維持行政秩序,樹立有效之行政管制,進口人委託之報關業者辦
理報關時,如有違反誠實申報之行政法上義務之情事,進口人自應負擔將
該義務委由報關業者執行所致之不利益,以確保其善盡選任監督之義務,
避免發生規避諉責之情形,而形成管制之漏洞。再按海關緝私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係處罰報運進口人之規定,同法第 41 條係處罰報關業者之規
定,各有所司,二者應負擔行政罰之行為態樣及責任基礎不同,乃分別規
定二者之違章責任,足見海關緝私條例第 37 條及第 41 條之規定,並非
立於互斥擇一適用之關係,而應審查報運進口人、報關業者是否有該當各
該條款構成要件規定之情事,以定其法律效果。且自同法第 41 條第 2
項規定:「前項不實記載,如係由貨主捏造所致,而非報關業者所知悉者
,僅就貨主依第 37 條規定處罰。」觀之,顯係基於報關業者業務特性所
為之特別規定,以減輕報關業者之責任範疇,益可徵該條之立法目的,並
非為免除進口人對報關業者之違章行為,均得概以免罰所為之特別規定。
準此,進口人自難執此謂報關業者如有應依同法第 41 條處罰之情形,進
口人不問有無選任或指示監督之故意、過失,均毋須因申報稅捐履行輔助
人違反誠實申報之義務,而負其相關責任。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16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503 號 |
|
要 旨: |
按營業稅案件中有關銷售額計算基礎之銷項收入,依行政訴訟法第 136
條規定,固應由稅捐稽徵機關負舉證責任,惟營業稅進項稅額,因在計算
營業人實際應納稅額時,列為計算之減項,屬於權利發生後之消滅事由,
則有關營業稅進項稅額存在之事實,不論從證據掌控或利益歸屬之觀點,
均應由主張扣抵之申報扣抵營業人負擔證明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7 |
裁判字號: |
104年訴字第 1527 號 |
|
要 旨: |
行政指導之行政行為形式並不具有法律上之拘束力,即尚難謂可構成信賴
保護之信賴基礎。況行政指導如係以口頭為之者,其內容多不明確,也欠
缺紀錄跡證,與嚴謹之正式書面記載尚有不同,縱認其有信賴基礎存在,
其被信賴之程度從日常經驗法則判斷,亦不具社會經驗上之合理性。
|
18 |
裁判字號: |
106年訴字第 469 號 |
|
要 旨: |
清償債務,為清算人之職務之一,清算人對於明知之債務及其債權人,應
個別通知催告其申報債權,不得僅以公告催告,乃公司法第 327 條明定
之清算程序,若不遵守,自不生清算完結之效力。
|
19 |
裁判字號: |
92年訴字第 1250 號 |
|
要 旨: |
所謂裁量濫用,是指行政裁量權的行使,發生牴觸法律授權目的、漏未審
酌應加斟酌之觀點、摻雜與事件無關的因素或動機、或違反一般法律原則
等情事,因屬於權利行使之失誤或濫用,故構成違法。至於裁量性事項之
合法性範圍,包含違反一般法律原則及有無濫用權力之情形,非僅止於有
無違反現已明定的法令。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限需作成合乎事理的決定,
相同事情應為相同對待,而屬「合義務性之裁量」,而非任意的自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0 |
裁判字號: |
92年訴字第 1632 號 |
|
要 旨: |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業於九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修正
,營業人無進貨事實,以營業稅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規定不
得扣抵之進項稅額申報扣抵,未於裁罰處分前補繳稅款及承認違章事實者
,原規定按所漏稅額八倍處罰,現修正為按所漏稅額七倍處罰,該裁罰倍
數參考表修正後,各國稅局均按新修訂之裁罰倍數參考表之規定處罰,依
行政程序法第六條之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有差別待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1 |
裁判字號: |
92年訴字第 2487 號 |
|
要 旨: |
(一)司法院釋字第 275 號解釋指出,行政處罰以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
為要件;行政罰之行為犯不以發生損害或危險為處罰要件,有推定
過失之適用,反言之,行政罰之結果犯即無推定過失之適用。
(二)依營業稅法第 51 條之規定,是以發生漏稅的結果為處罰要件,為
結果犯,不以發生損害或危險為其要件,故無推定過失之適用。因
此不能僅因行為人有未依規定申請營業登記而營業,漏繳營業稅,
逕行推定其有過失,而予以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2 |
裁判字號: |
95年訴字第 779 號 |
|
要 旨: |
檢察官之起訴書或刑事法院之判決書,甚至於各國稅局所作成之刑事案件
移送書,祇要具有客觀擔保性及憑信性,皆非不可據為行政機關作成行政
處分時之參考,亦即僅有證明力高低之問題,並不生證據能力有無之問題
。
|
23 |
裁判字號: |
97年訴字第 1836 號 |
|
要 旨: |
營業稅係針對所得支出所課徵之消費稅,因直接對消費者本身課徵消費稅
技術上有困難,故設計對營業人銷售貨物或勞務行為時予以課徵,而以營
業人在其營業活動中為貨物或勞務所創造之加值金額據為課稅基礎;為如
實反映營業人就其產銷階段所創造之加值金額,在稽徵技術上以「銷項稅
額」減除「進項稅額」,以其餘額作為該營業人對國家應繳納之營業稅額
;亦即由營業人將該稅額轉嫁在價格方面,於銷貨時回收,是其名目納稅
義務人與實質稅捐負擔人並不一致,其名目納稅義務人為該營業人,而實
質稅捐負擔人則為向其購買該貨物或勞務之買受人。業者就其提供之商品
,始終保留所有權,且就有關商品銷售之價格及代銷之方式如何,均未於
契約有明確之授權,自與市場上受託代銷之合作經營模式有別;且未委託
合作店代為經營,核與一般加盟店係由提供服務之業者授權知加盟關係並
不相同自無法比照專櫃銷售以開立百貨公司統一發票之模式辦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4 |
裁判字號: |
98年訴字第 394 號 |
|
要 旨: |
納稅義務人進項稅額得扣抵銷項稅額之權利係由納稅義務人負舉證責任,
故計算同法第 51 條漏稅額時所得扣減者,限於稽徵機關查獲時已申報之
進項稅額。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25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17 號 |
|
要 旨: |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1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營業人購進
貨物或勞務未依規定取得並保存第 33 條所列憑證者,不得扣抵銷項稅額
。即營業人無進貨事實卻取具非交易對象所開立之不實進項憑證,該項憑
證即非原始憑證,依上述規定,不得據以申報扣抵銷項稅額。又我國現行
加值型營業稅係就各個銷售階段加值額分別予以課稅多階段銷售稅,各銷
售階段營業人皆為營業稅納稅義務人。故該非交易對象之人是否已按其開
立發票金額報繳營業稅額,尚不影響營業人補繳營業稅的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6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193 號 |
|
要 旨: |
所得稅法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營利事業所得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
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及稅捐後純益額為所得額。又銷貨折讓原則上
包括折扣及讓價,折扣係企業賒銷商品時為早日取得現金,以供營運之用
,並減少發生壞帳機會,為取得現金所付出利息代價;讓價則係因應商品
價格變動或商品品質未達預估,為安撫要求買受人接受銷售條件,而降低
價款而言;但也包括商品或服務達成交易後,發生締約時所未考慮事項,
而於契約履行時因應雙方經濟需求,而導致給付金額調整情形,就是因為
預定收入已經開立統一發票、報繳營業稅及申報營業收入課稅在案,事後
調整如涉及價金減少即需依「銷貨折讓」處理,是以債權協議也可能是一
種銷貨折讓之類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7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44 號 |
|
要 旨: |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3 項、第 1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營業人當期銷項稅額,扣減進項稅額後餘額,為當期應
納或溢付營業稅額。進項稅額,指營業人購買貨物或勞務時,依規定支付
營業稅額。營業人無進貨事實卻取具非交易對象所開立不實進項憑證,該
項憑證即非原始憑證,不得據以申報扣抵銷項稅額。又我國現行加值型營
業稅係就各個銷售階段加值額分別予以課稅多階段銷售稅,各銷售階段營
業人皆為營業稅納稅義務人。故該非交易對象之人是否已按其開立發票金
額報繳營業稅額,尚不影響營業人補繳營業稅的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8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63 號 |
|
要 旨: |
法院及海關拍賣或變賣貨物課徵營業稅作業要點第 4 點規定,拍賣或變
賣貨物,其屬應繳納營業稅者,應依公式計算營業稅額:應納營業稅額=
拍定或成交價額÷(1+徵收率 5%)× 徵收率 5%。本件國稅局既未就拍
賣系爭標的物應繳營業稅款,於系爭執行程序中獲得分配,原所有人亦未
補繳,而被處分人以其所繳價款已包含營業稅額,顯屬誤解。又營業稅徵
收,僅優先於普通債權,通常無法全額獲得分配,甚至完全未獲分配,此
屬買受人事前所得計算或推估之風險。如稅捐稽徵機關不考量營業稅額能
否徵起,即准許買受人就營業稅額全額扣抵,將發生全民納稅人共同承擔
該無法徵起營業稅額之風險,由政府全額補貼買受人之不公平現象,故被
處分人主張自非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9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324 號 |
|
要 旨: |
開立所得稅扣繳憑單可以增加公司之人事費用,投保勞保則關乎員工權益
,而代償或代墊所任職公司之費用又達數百萬元之鉅,自應有會算或會帳
之證明,而原告卻提不出有陳○○署名之證明,凡此皆屬例外之情形,按
主張例外情形之人自應負舉證之責,此無關乎協力義務,或是否由該義務
擴張導出舉證責任之倒置之問題。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30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331 號 |
|
要 旨: |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1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營業人購進
之貨物或勞務未依規定取得並保存第 33 條所列之憑證者,不得扣抵銷項
稅額。又稅務案件因具有課稅資料多為納稅義務人所掌握及大量性行政之
事物本質,稽徵機關欲完全調查及取得相關資料,容有困難;是為貫徹課
稅公平原則,應認屬納稅義務人所得支配或掌握之課稅要件事實,納稅義
務人應負有提供資料之協力義務。是營業人有進貨事實,未依規定取得合
法憑證,卻取具非交易對象所開立之不實進項憑證,該項憑證即非原始憑
證,依該款規定,不得據以申報扣抵銷項稅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1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423 號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
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
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故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稅款,
須納稅義務人自行申請退還稅款,並受 5 年公法上請求權時效之限制;
如為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
誤,致納稅義務人溢繳稅款,稅捐稽徵機關始有依職權退稅,並不受 5
年時效期間之限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