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4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126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機關為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應依職權調查該課徵租稅
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
亦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且於行政程序中就當事人有利及
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
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次
按倘稅捐稽徵機關據以處罰納稅義務人之相關稅法於裁處後、確定前有變
更且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仍應適用該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規定,由原處分
機關斟酌具體個案之實際情形,依據該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法律,並參酌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重為處分,始為適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126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機關為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應依職權調查該課徵租稅
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
亦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且於行政程序中就當事人有利及
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
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次
按倘稅捐稽徵機關據以處罰納稅義務人之相關稅法於裁處後、確定前有變
更且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仍應適用該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規定,由原處分
機關斟酌具體個案之實際情形,依據該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法律,並參酌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重為處分,始為適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304 號
  要  旨:
公司股東獲配之股票股利係屬若係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規定
之記名股票,而得享有緩課之待遇,即延至該股票轉讓、贈與或作為遺產
分配所屬年度課稅;又公司所為減資,乃在使公司資本與公司之純財產一
致,依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關於緩課股票應課徵時點規定之
意旨,自應認公司因減資為緩課股票之收回時,其緩課之原因已不存在,
且因無所謂實際轉讓價格,及公司帳上亦係按每股面額沖抵虧損,使股東
取得相當於每股面額部分之利益。又稅捐機關對各式各樣之稅捐核課案件
,多為形式上之審查,稽徵機關於課稅處分確定後,如發現納稅義務人申
報繳納之稅捐有短漏情事,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規定,於 5  年內撤銷
變更原處分,補徵其所漏稅款。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488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未於規定期間內申報,或故
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其稅捐之核課期間為 7  年,同
法第 22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未在規定期間內申報繳納者,自規定
申報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而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規定,稅捐之徵收期
間為 5  年,自繳納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應徵之稅捐未於徵收期間徵起
者,除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已移送法院強制執行,或已依強制執行法規定
聲明參與分配,或已依破產法規定申報債權尚未結案者外,不得再行徵收
。又納稅義務人應納稅捐,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者,由稅捐
稽徵機關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但納稅義務人已依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規定
申請復查者,暫緩移送法院強制執行,該暫緩移送法院強制執行者,前開
徵收期間之計算,應扣除暫緩執行之期間。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5 號
  要  旨:
贈與人及受贈人間有關之財富移動資料,稽徵機關若欲取得者,應屬不易
,故為維護課稅公平原則,如稽徵機關提出之證明,客觀上足以顯示財產
移轉之事實者,除納稅義務人能就該部分為非無償移轉之舉證外,稽徵機
關即得依照規定課徵贈與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1049 號
  要  旨:
按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經濟事實,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
就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之原則。
又有關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之判斷及認定,自亦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
關係及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形式外觀為準。次按實質課稅
原則僅係量能課稅之觀察方法,當適用此方法而有兩種以上課稅選擇,且
其中一種更合於一般法律原則及經驗法則者,自應就人民有利之認定,不
得藉實質課稅原則作更不利納稅義務人之課稅處分。另參照遺產及贈與稅
法第 10 條規定可知,目前遺產及贈與稅法個別稅捐法律規範上,受贈與
客體為土地者係以公告土地現值或評定標準價格為計算稅基之基準,贈與
土地之納稅義務人所認知者,亦為此之個別法律規定,其所欲規避之稅捐
,應僅止於土地贈與之稅捐,倘再以實質課稅原則進一步延伸認處分土地
之對價或預期、甚至明知處分土地之利益,係屬其贈與之客體,顯已超乎
遺產及贈與稅法個別稅捐法律規範對土地贈與所導出之限制,已逾實質課
稅原則之界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462 號
  要  旨:
(一)按財政部 100  年 5  月 6  日台財稅字第 10000076610  號函,
      係就個人簽訂孳息他益之股票信託相關課稅所為闡示,是因信託契
      約締結於除息基準日之前或後,應均有其適用而欠缺可罰性。是以
      ,納稅義務人於公司除息基準日之翌日與受託人簽訂股票信託契約
      ,將公司股票作為信託財產,以其子女為信託孳息受益人,則是否
      即為孳息他益之股票信託契約,即有審究必要,若原判決未予推敲
      審認,遽以納稅義務人係將於簽訂信託契約之前即已預見之股利債
      權請求權為贈與,自無該函釋適用之餘地,仍予維持原處分,即有
      判決不適用法規之違法。
(二)主管機關就罰鍰部分重核復查決定時,如未審酌違章情節之輕重及
      罰鍰倍數之下限降低之立法目的,徒依一般情形裁處與重核前之相
      同罰鍰,其是否構成裁量怠惰之違法,即非無疑。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796 號
  要  旨:
(一)行政訴訟法第 41 條固定規定,訴訟標的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
      必須合一確定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命該第三人參加訴訟。惟所規
      定之必要參加,係指於當事人起訴後必要參加之第三人須為參加,
      其訴訟始為合法。至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因不以共同訴訟人全體一
      同起訴或被訴為必要,行政法院自無依職權命未起訴或被訴之第三
      人參加訴訟之必要,並非屬行政訴訟法第 41 條所規範必要參加範
      疇。是以,遺產稅之納稅義務人,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6  條規定
      ,每一繼承人對同一遺產稅債務係各負全部之繳納義務,即成立連
      帶債務,遺產稅納稅義務之任何一人對關於遺產稅之處分,係各有
      獨立實施訴訟之權能,並無須一同起訴或一同被訴,不符合行政訴
      訟法第 41 條規定之訴訟標的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必須合一確
      定。
(二)遺產稅納稅義務人為 2  人以上者,於其中之納稅義務人有出面申
      報時,依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 22 條第 1  項規定,
      固應視同全體已申報。惟未申報遺產稅之納稅義務人,實質上係未
      為遺產稅申報,因遺產稅納稅義務人負有應依法按期申報遺產稅之
      義務,原則上本即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4 條所規定違章行為之故
      意或過失,是於適用同法施行細則第 22 條第 1  項視同全體已申
      報之有利納稅義務人規定下,為免權利義務之割裂,該已為之遺產
      稅申報是否合致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5 條規定之違章要件,包含已
      申報者之故意過失,於未申報之納稅義務人均應同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258 號
  要  旨:
按在會計基礎上,交易事項究應於何時入帳並計算損益,約分為「權責發
生制」與「現金收付制」。所謂權責發生制,係指收益於確定應收時,費
用於確定應付時,即行入帳;所稱現金收付制,係指收益於收入現金時,
或費用於付出現金時,始行入帳。而個人綜合所得稅原則上係採現金收付
制,亦即綜合所得稅僅對已實現之所得課稅;而所得之實現已否,係以是
否收到現金或足以替代現金之報償為準。次按綜合所得稅之納稅義務人,
如以捐贈未上市(櫃)公司股票與政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
團體等之目的而購買後,進而為捐贈股票之行為,並經該政府機關等允受
,成立贈與契約,該「捐贈股票」列舉扣除金額之計算,應以「取得成本
」核實認列之,始符實質課稅與租稅之公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434 號
  要  旨:
公司法第 267  條原股東新股認購權,係法律所賦予原股東之財產權,只
要依公司決定之配股比例、股價及認購期限表示認股,公司無權拒絕;惟
於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下,股東有行使權利與否之抉擇權。為使公司早日獲
知股東是否行使新股認購權,公司法第 267  條規定公司發行新股時,除
保留員工優先認購之部分外,其餘於向外公開發行或洽由特定人認購前,
應公告及通知原有股東,按照原有股份比例儘先分認,並聲明逾期不認購
者,喪失其權利,屆期股東未行使其具體的新股認購權,固發生當然喪失
此一權利,其未認購之新股即得公開發行或洽由特定人認購之私法效果。
然若有具體事證足認此新股優先認購權具實質上經濟利益,並經原始股東
利用該私法規定之形式,達到將該實質經濟利益無償讓與他人之情形,本
於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自應使該經濟實質回歸其所對應之稅法構成要件
課稅。是以,現金增資股認購權,既屬納稅義務人放棄股東優先認股權前
即已附隨於公司股票之利益,此利益本屬股東即納稅義務人所有,則其嗣
後藉由公司法第 267  條第 3  項規定放棄新股認購權並洽特定認購之外
形,將認購股權利益轉入子女名下,使其實際取得認購權益,顯見納稅義
務人確有贈與認購股權差額利益之意,且經子女允受,此等行為係合致遺
產及贈與稅法第 4  條第 2  項關於「財產所有人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予
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贈與要件,稅捐機關人自得依實質課稅原
則,補徵應納贈與稅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46 號
  要  旨:
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所謂視為委託人將享有信託利益之權利
贈與該受益人,依本法規定,課徵贈與稅,且依同法第 24 條之 1  以訂
定信託契約之日為贈與行為發生日,顯然具有擬制贈與稅客體,及使該稅
捐客體提前於信託契約成立時即實現的法律效果。然而,在未來的信託利
益實現前即擬制課徵贈與稅,該利益於課稅時之價值如何估算,宜有一致
的標準,以節省逐案查估的稽徵勞費,且因他益信託之受益人享有之信託
利益,無論係於信託存續期間取得信託財產所生之孳息,或於信託關係消
滅時取得孳息以外之信託財產,該信託利益除其孳息係給付公債、公司債
、金融債券或其他約載之固定利息外,均屬不明確,故同法第 10 條之 2
第 2  款、第 3  款規定,依贈與時郵政儲金匯業局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
利率複利折算現值的方法,設算信託利益於信託契約成立時的價值,具有
實質類型化的擬制效果。是以,如果受益人得享有之信託利益於訂約時已
明確或可得確定者,即無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第 2  款、第
3 款規定之設算方法擬制其贈與時價之必要,而應依實質課稅原則,回歸
同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2  項規定,認受益人於實際取得信
託利益時,實質上的贈與行為成立,依法課徵贈與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361 號
  要  旨:
當事人將款項存入其銀行帳戶,此存款為其所有,在未提領以前,不能指
為他人所有;縱將該帳戶借予他人使用,其仍有權使用該帳戶,故在存款
移轉他人名義之前,不得遽以將該帳戶借予其子使用,即認成立贈與其子
之法律關係。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43 號
  要  旨:
按納稅義務人因訂立本金自益、孳息他益之銀行信託契約,假受託人而交
付受益人之公司股利,係於信託契約訂立前即可得確定之股利,則性質上
並非受託人於信託契約訂立後,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所孳
生之利益,故納稅義務人之使受益人取得該等股利之行為,與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5  條之 1  第 1  項之規範無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461 號
  要  旨:
納稅義務人辦理結算申報經稅捐稽徵機關調查核定之案件,如經過法定期
間而納稅義務人未申請復查或行政爭訟,其查定處分,固具有形式上之確
定力;惟稽徵機關如發見原處分確有錯誤短徵,並非不可依法變更原查定
處分,而補徵應繳之稅額。因此稅捐機關於法定核課期間內,本得另為應
徵稅捐之核課處分,於此情形尚不因原查定處分而生適用信賴保護原則之
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83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機關就實質課稅原則下之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負有舉證證
明之責,與一般課稅處分並無不同;至於納稅義務人依稅捐稽徵法或其他
稅法規定所負之協力義務,亦不會因稅捐機關就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負
舉證責任而免除。次按「稅捐規避」,乃是指利用私法自治、契約自由原
則對私法上法形式選擇之可能性,選擇從私經濟活動交易之正常觀點來看
,欠缺合理之理由,為通常所不使用之異常法形式,並於結果上實現所意
圖之經濟目的或經濟成果,且因不具備對應於通常使用之法形式之課稅要
件,因此得以達到減輕或排除稅捐負擔之行為,故效果上,應依實質課稅
原則,就其事實上予以規避,然卻與其經濟實質相當之法形式作為課稅之
基礎。惟合法節稅,乃是依據稅捐法規所預定之方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
之行為,此與「稅捐規避」有所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104年裁字第 140 號
  要  旨:
受益人取得當事人實質可獲配之股利價值,在經濟實質上為無償取得,藉
迂迴信託行為,達到贈與財產目的,同時規避較高額度之贈與稅,依實質
課稅原則,自應就受益人實際取得股利價值,認受益人於實際取得信託利
益時,成立贈與行為,課徵贈與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122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應就行為人具有主觀及客觀要件應分別判斷,並舉證證明,不能
以行為人有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客觀行為,即推論出該行為係出於故意或
過失。此外,納稅義務人基於獲得租稅利益或意圖減少、免除稅捐負擔,
濫用法律形式自由,以異常之法律形式行為,實質上達成與使用通常法律
形式行為相同之經濟效果,卻同時減輕或排除該通常法律形式行為應有之
稅捐負擔,規避租稅構成要件之該當之情形,即為合法行為之濫用,應調
整其租稅上之法律效果,以防杜租稅規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644 號
  要  旨:
按納稅義務人基於獲得租稅利益或意圖減少、免除稅捐負擔,濫用法律形
式自由,以異常之法律形式行為,實質上達成與使用通常法律形式行為相
同之經濟效果,卻同時減輕或排除該通常法律形式行為應有之稅捐負擔,
規避租稅構成要件之該當之情形,此類納稅義務人選擇之法律形式行為,
雖屬係合法行為,但其行為之安排異於常情,即為合法行為之濫用,為貫
徹平等原則,在租稅法領域所表現之租稅課徵平等原則,應調整其租稅上
之法律效果,即賦予其所欲規避之租稅負擔,以防杜租稅規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232 號
  要  旨:
贈與人將財產無償移轉予受贈人,其稅基之計算,即以贈與財產之時價為
計;如所贈與之財產為不動產時,其時價以公告土地現值為準;至於所贈
與者為債權時,則依其債權額為其價額。因此,所移動之財產如為移轉不
動產登記請求權,並非土地,其稅基估價原則應以贈與時該債權之債權額
為其範圍,並以市場價值估定之,尚非以贈與時該土地之公告現值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490 號
  要  旨:
贈與係指財產所有人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予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
行為。而未公開上市之公司股票,以繼承開始日或贈與日該公司之資產淨
值估定之。此外,信託法第 9  條規定,受託人因信託行為取得之財產權
為信託財產。受託人因信託財產之管理、處分、滅失、毀損或其他事由取
得之財產權,仍屬信託財產。而行為人當時任公司副總經理,對股票上櫃
價格理應詳知,卻主張股票之移轉先為信託,後轉為買賣,同意以低價讓
與股票,甘受鉅額交易損失價差,已與常情有違,且不應對鉅額之配股略
而不論,如此漠視己身利益,顯然不近情理。是則,行為人所舉股票買賣
契約及證人之證詞,是否屬實,殊有疑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1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159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92 條第 1  項規定,本法所稱行政處分,係指行政機關就
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
單方行政行為。本件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第 6  款所規定之三親等以
內親屬間財產之買賣,且無法提出支付價款之確實證明,應以贈與論,而
課徵贈與稅,乃以法律擬制贈與之法律效果,與原判決適用財政部 78 年
5 月 29 日台財稅第 780139722  號函釋「以不動產贈與者,在未辦妥產
權移轉登記前,申請撤回贈與稅申報或退還其已納贈與稅款時,應予照准
」其法源依據不同,實質意義亦不同,絕非可僅就私法自治之契約自由精
神之解釋,破壞租稅法律主義,原判決,官署所為單純的事實敘述或理由
說明,並非對人民之請求有所准駁,既不因該項敘述或說明而生法律上之
效果,非訴願法上之行政處分,人民對之提起訴願,自非法之所許。是以
,行政機關所為通知、單純事實之敘述、理由之說明或就法令所為之釋示
,即非行政處分,人民雖有異議,亦不得對之提起撤銷之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514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之轉換係指原有瑕疵之行政處分,可以包含另一新原處分,具備
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之實體法要件,此二行政處分可以達成相同之目的
,行政機關依原有之程序及方式,得合法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及轉換
法律效果不得對當事人更為不利。

23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68 號
  要  旨:
財政部係為最高稅捐稽徵主管機關,故為使稽徵機關對於違章之裁罰金額
有所客觀標準之依據,故有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之訂定,
其內容包含有,稅捐稽徵法、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及贈與
稅等相關裁罰基準,而該須遵循之標準,應屬裁量性之行政規則,如係依
此而為之裁罰,自應屬其之裁量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4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32 號
  要  旨:
按納稅義務人之行為倘係租稅規避,在租稅法之適用上得無視於當事人所
採取之行為形式,而應以通常行為所對應之稅法構成要件計算其所應負擔
之租稅;另未具真實性之偽裝行為,其表象之私法行為相當通謀之意思表
示,因不具法律效果而不得以之為課稅依據,惟透過通謀虛偽行為而隱藏
真意者,課稅即應以被隱藏之法律行為為基準。是以,納稅義務人將以股
份信託方式予他人,名義上由他人行使該信託股票之股東權,惟實質上納
稅義務人本人仍自行管理及處理該信託之股票,他人並未真正從事信託股
票管理、處分行為,其行為模式並不具信託法設立之兩大目的,故納稅義
務人成立之信託契約僅徒具形式並無實質及必要,為不具正當性之消極信
託,依信託契約所隱藏之一般股票股利贈與行為即為課稅事實,則稅捐機
關自得依遺贈稅法第 4  條規定,核定贈與並補徵應納贈與稅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5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968 號
  要  旨:
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規定,應以贈與論課徵贈與稅之案件,贈與人
在 1  年內贈與他人之財產總值超過贈與稅免稅額時,應於超過免稅額之
贈與行為發生後 30 日內,向主管稽徵機關申報贈與稅,如未於法定期限
內申報,主管稽徵機關查知後,則應先通知當事人於收到通知後 10 日內
申報,如逾限仍未申報,即得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4 條及稅務違章案件
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4 條部分之規定處罰;且如贈
與人具有正當理由不能如期申報者,則應於規定限期屆滿前,以書面申請
延長之。如贈與人並未於申報期限前,向主管機關申請延期申報,或縱有
於申報期限前,致電主管機關承辦人員申請延期申報,惟以口頭申請延期
申報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6 條所定應以書面申請延長之規定不合,自不
生合法申請延期申報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101年簡字第 31 號
  要  旨:
按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並經他人受領者,依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應依法課徵
贈與稅。如該財產所有人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之事實者,此項事實
因屬於其管領範圍內之事實,其知之最稔,亦最容易為舉證行為,自應由
財產所有人就該事實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以動搖上開無償移轉財產予他
人之初步認定。如該財產所有人就其所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無法
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稅捐稽徵機關即可作有將財產無償移轉予他人之認
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35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於法定核課期間對納稅義務人行使核課權,若納稅義務人不
服課稅處分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復查,對於復查決定亦聲明不服,此行政
救濟中所撤銷之原處分係指復查決定,而非復查決定以前之初查核定處分
,原核課處分並未隨同撤銷,依然有效存在,自不生逾期核課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8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38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就贈與人將財產移轉予受贈人,即財產之移動之事實而為有
贈與之情事,已為舉證證明,則為財產移轉之當事人如有異議,應就所主
張該移轉行為之實質關係及有關內容,負舉證證明之義務;倘其不履行協
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
之證明,依舉證分配原則,於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所生之不利益,仍應歸於
負舉證責任者即納稅義務人負擔。是以,納稅義務人主張非屬贈與而係他
種民事關係,因相關證據資料僅為納稅義務人間始能知悉或持有,自應由
納稅義務人負擔舉證責任證明他種民事法律關係存在,倘當事人對主張之
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
酌當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以該財產之移轉行為事實已具
有客觀性,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斷,認定贈與行為之客觀要件均已成
立而致生效,自應依法定其所應歸屬之贈與之法律效果。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9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773 號
  要  旨:
按課稅要件事實應由稽徵機關負舉證責任,其所提本證若已使法院之心證
達確信程度,即可謂已盡舉證責任。次按稅捐稽徵機關就當事人課稅要件
事實為舉證,如已從客觀上為各種調查,如資金交付、財產移轉、當事人
稅捐申報資料等,足推知贈與之成立者,即難指為未盡舉證責任。就贈與
稅而言,當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究係無償或非無償,此
項事實因屬於所有人管領範圍內之事實,其知之最稔;是以當事人不履行
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
張非無償贈與之證明,而稽徵機關斟酌當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
結果,以該財產之移轉行為事實已具有客觀性,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
斷,認定贈與行為之客觀要件均已成立而生效,即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0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102 號
  要  旨:
稅捐之稽徵,係人民對國家所負公法上之義務,是以租稅債權之本質,與
民法所規範基於平等地位而生之私法債權迥然不同。從而稅捐核課期間之
起算,應由法律或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定之,除另有明文規定外,不
得逕行適用或類推適用民法有關時效中斷或時效不完成之規定。

31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456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是因為信託法的制定而增訂,加以遺產及
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關於應課徵贈與稅標的之價值計算,係本於稽徵
便宜、節省徵納雙方勞費等意旨,採取擬制法律效果之立法政策而為。所
以,受益人雖於信託契約訂立後,形式上有取自受託人之利益,然該利益
若實質上非屬信託契約訂立後,受託人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
所生之利益,則受益人此利益之取得,即非屬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及第 10 條之 2  之適用範圍,不以是否構成租稅規避為必要。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32 裁判字號: 112年訴字第 165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於認定課稅事實時,自應就有利及不利納稅義務人之事實,
一律注意,不得僅採關於當事人不利事實而捨有利事實於不顧,而造成課
稅權之濫用。又其認定課稅事實及要件,應綜合所有客觀具體事證,並符
合一般社會通念及經驗論理法則,同時要符合正常之時序。而對納稅義務
人有利之時序上的觀察。此外,父母為子女在教育、生活、醫療上的付出
,只要能力所及,不會因子女是否另有資產而卻步,因此遺產及贈與稅法
第 20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之適用,毋庸受限民法第 1117 條第 1 
項所稱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3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1418 號
  要  旨:
依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有無應退還或涉不當得利而可退還事由,屬稽
徵機關與納稅義務人間的事宜,不因是由納稅義務人自行繳納或經移送強
制執行徵起而有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4 裁判字號: 94年訴字第 1009 號
  要  旨:
解釋性行政規則無須適用行政程序法之預告及聽證規定。

3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14 號
  要  旨:
按當事人間財產之移轉,固為其自由經濟行為,稅法原則上予以尊重,惟
當事人間係出於何原因而移轉,稽徵機關無從得知,是對於當事人間財產
移轉行為,既為當事人所發動,贈與稅之核課,不過居於被動地位,故稽
徵機關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及遺產及贈與稅法之規定行使調查權時,
當事人自得提出主張,並就所主張該移轉行為之實質因果關係、有關內容
負舉證責任及盡協力義務,俾稽徵機關對當事人有利不利情事加以審酌。
此觀「租稅稽徵程序,稅捐稽徵機關雖依職權調查原則而進行,惟有關課
稅要件事實,多發生於納稅義務人所得支配之範圍,稅捐稽徵機關掌握困
難,為貫徹公平合法課稅之目的,因而課納稅義務人申報協力義務。」及
「當事人主張事實須負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
明,自不能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業經司法院著有釋字第 537  號解
釋及最高行政法院 36 年判字第 16 號判例可參。就贈與稅而言,倘當事
人不履行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
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酌當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
結果,以該財產之移轉行為事實已具有客觀性,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
斷,認定贈與行為之客觀要件均已成立生效,自應依法定其所應歸屬之贈
與之法律效果,否則,只要當事人自始至終均否認有贈與及受贈之意思表
示,即認為課徵贈與稅之要件欠缺,稽徵機關將無從落實執行稽徵贈與稅
之立法目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36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769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  條第 2  項規定,本法稱贈與,指財產所有人以自
己之財產無償給予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行為。本件系爭財政部函
釋應自遺產及贈與稅法生效之日即有適用,故本件雖發生於財政部 92 年
4 月 9  日函釋公布前,自仍得加以援用。且前揭函釋僅在闡述法規原意
,其課稅之依據仍為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  條第 2  項之規定,是不生溯
及既往及違反法律保留之問題;再者,該函釋規定旨在貫徹前揭實質課稅
原則,為防止贈與稅逃漏及維持課稅公平所必要,並未增加法律所定人民
納稅義務,與憲法第 19 條租稅法律主義,並無牴觸。是原告主張被告援
用財政部 92 年 4  月 9  日函釋補徵贈與稅,違反法律不溯既往原則、
租稅法律主義及法律保留原則云云,即非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