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相關裁判
|
|
1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304 號 |
| |
要 旨: |
公司股東獲配之股票股利係屬若係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規定
之記名股票,而得享有緩課之待遇,即延至該股票轉讓、贈與或作為遺產
分配所屬年度課稅;又公司所為減資,乃在使公司資本與公司之純財產一
致,依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6 條關於緩課股票應課徵時點規定之
意旨,自應認公司因減資為緩課股票之收回時,其緩課之原因已不存在,
且因無所謂實際轉讓價格,及公司帳上亦係按每股面額沖抵虧損,使股東
取得相當於每股面額部分之利益。又稅捐機關對各式各樣之稅捐核課案件
,多為形式上之審查,稽徵機關於課稅處分確定後,如發現納稅義務人申
報繳納之稅捐有短漏情事,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規定,於 5 年內撤銷
變更原處分,補徵其所漏稅款。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2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488 號 |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未於規定期間內申報,或故
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其稅捐之核課期間為 7 年,同
法第 22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未在規定期間內申報繳納者,自規定
申報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而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規定,稅捐之徵收期
間為 5 年,自繳納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應徵之稅捐未於徵收期間徵起
者,除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已移送法院強制執行,或已依強制執行法規定
聲明參與分配,或已依破產法規定申報債權尚未結案者外,不得再行徵收
。又納稅義務人應納稅捐,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者,由稅捐
稽徵機關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但納稅義務人已依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規定
申請復查者,暫緩移送法院強制執行,該暫緩移送法院強制執行者,前開
徵收期間之計算,應扣除暫緩執行之期間。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3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5 號 |
| |
要 旨: |
贈與人及受贈人間有關之財富移動資料,稽徵機關若欲取得者,應屬不易
,故為維護課稅公平原則,如稽徵機關提出之證明,客觀上足以顯示財產
移轉之事實者,除納稅義務人能就該部分為非無償移轉之舉證外,稽徵機
關即得依照規定課徵贈與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4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258 號 |
| |
要 旨: |
按在會計基礎上,交易事項究應於何時入帳並計算損益,約分為「權責發
生制」與「現金收付制」。所謂權責發生制,係指收益於確定應收時,費
用於確定應付時,即行入帳;所稱現金收付制,係指收益於收入現金時,
或費用於付出現金時,始行入帳。而個人綜合所得稅原則上係採現金收付
制,亦即綜合所得稅僅對已實現之所得課稅;而所得之實現已否,係以是
否收到現金或足以替代現金之報償為準。次按綜合所得稅之納稅義務人,
如以捐贈未上市(櫃)公司股票與政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
團體等之目的而購買後,進而為捐贈股票之行為,並經該政府機關等允受
,成立贈與契約,該「捐贈股票」列舉扣除金額之計算,應以「取得成本
」核實認列之,始符實質課稅與租稅之公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5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122 號 |
| |
要 旨: |
行政機關應就行為人具有主觀及客觀要件應分別判斷,並舉證證明,不能
以行為人有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客觀行為,即推論出該行為係出於故意或
過失。此外,納稅義務人基於獲得租稅利益或意圖減少、免除稅捐負擔,
濫用法律形式自由,以異常之法律形式行為,實質上達成與使用通常法律
形式行為相同之經濟效果,卻同時減輕或排除該通常法律形式行為應有之
稅捐負擔,規避租稅構成要件之該當之情形,即為合法行為之濫用,應調
整其租稅上之法律效果,以防杜租稅規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6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644 號 |
| |
要 旨: |
按納稅義務人基於獲得租稅利益或意圖減少、免除稅捐負擔,濫用法律形
式自由,以異常之法律形式行為,實質上達成與使用通常法律形式行為相
同之經濟效果,卻同時減輕或排除該通常法律形式行為應有之稅捐負擔,
規避租稅構成要件之該當之情形,此類納稅義務人選擇之法律形式行為,
雖屬係合法行為,但其行為之安排異於常情,即為合法行為之濫用,為貫
徹平等原則,在租稅法領域所表現之租稅課徵平等原則,應調整其租稅上
之法律效果,即賦予其所欲規避之租稅負擔,以防杜租稅規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7 |
裁判字號: |
94年判字第 2044 號 |
| |
要 旨: |
以現行農業政策觀念解釋行為時有關農地贈與未繼續經營農業生產如何追
繳應納稅賦之實體規定,有違平等原則。
|
|
8 |
裁判字號: |
94年判字第 2044 號 |
| |
要 旨: |
以現行農業政策觀念解釋行為時有關農地贈與未繼續經營農業生產如何追
繳應納稅賦之實體規定,有違平等原則。
|
|
9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1159 號 |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92 條第 1 項規定,本法所稱行政處分,係指行政機關就
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
單方行政行為。本件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第 6 款所規定之三親等以
內親屬間財產之買賣,且無法提出支付價款之確實證明,應以贈與論,而
課徵贈與稅,乃以法律擬制贈與之法律效果,與原判決適用財政部 78 年
5 月 29 日台財稅第 780139722 號函釋「以不動產贈與者,在未辦妥產
權移轉登記前,申請撤回贈與稅申報或退還其已納贈與稅款時,應予照准
」其法源依據不同,實質意義亦不同,絕非可僅就私法自治之契約自由精
神之解釋,破壞租稅法律主義,原判決,官署所為單純的事實敘述或理由
說明,並非對人民之請求有所准駁,既不因該項敘述或說明而生法律上之
效果,非訴願法上之行政處分,人民對之提起訴願,自非法之所許。是以
,行政機關所為通知、單純事實之敘述、理由之說明或就法令所為之釋示
,即非行政處分,人民雖有異議,亦不得對之提起撤銷之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0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1447 號 |
| |
要 旨: |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
之債務,具有確實之證明者。應自遺產總額中扣除,免徵遺產稅。本件上
訴意旨指摘該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之債務,只問是否有尚未清償,不論
該未償債務之清償期是否已經屆至,均應依前開規定自遺產總額中扣除,
免徵遺產稅,原判決誤認為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之債務之清償期必須屆至
,始得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規定自遺產總額中扣除,而增加前開法
律所無之限制,其適用法規顯有錯誤,尚有誤會。又 97 年 5 月 7 日
增定公布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 1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繼承在民法繼
承編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4 日前開始,繼承人對於繼承開始後,始發
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由其繼續履行債務顯失公平者,得以所
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係規範保證人與債權人(保證契約之他方)之權
利義務關係,與繼承時遺產總額之計算無關。且該規定既是「始發生代負
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即指主債務已屆清償期,主債務人未清償債
務之情形。上訴人以該規定主張被繼承人為保證人之系爭借款債務應列為
可自遺產總額扣除之未償債務,自不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1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514 號 |
| |
要 旨: |
行政處分之轉換係指原有瑕疵之行政處分,可以包含另一新原處分,具備
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之實體法要件,此二行政處分可以達成相同之目的
,行政機關依原有之程序及方式,得合法作成該另一新行政處分,及轉換
法律效果不得對當事人更為不利。
|
|
12 |
裁判字號: |
99年裁字第 3357 號 |
| |
要 旨: |
發函通知關於受贈農地,因遭法院拍賣致移轉登記予第三人,請其於限期
內回復所有權登記並繼續作農業使用,以符合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5 款之規定,否則將依該條款規定追繳應納稅賦。若未能於受贈農
地後 5 年均作農業使用,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
規定即得追繳應納稅賦。又發函通知,並未創設任何法律效果,性質應屬
觀念通知,並非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3 |
裁判字號: |
99年裁字第 3357 號 |
| |
要 旨: |
發函通知關於受贈農地,因遭法院拍賣致移轉登記予第三人,請其於限期
內回復所有權登記並繼續作農業使用,以符合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5 款之規定,否則將依該條款規定追繳應納稅賦。若未能於受贈農
地後 5 年均作農業使用,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
規定即得追繳應納稅賦。又發函通知,並未創設任何法律效果,性質應屬
觀念通知,並非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4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166 號 |
| |
要 旨: |
按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雖是針對已發生形式確定力之行政處分所為之例
外程序,然該條既明文規定適用之對象為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之行政處
分,則如果於法定救濟期間內,曾對行政處分提起行政訴訟,且經判決確
定者,該行政處分並非因法定救濟期間經過而確定,原則上即無該條規定
之適用。是以,行政處分既經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且經法院判決駁回及
經最高行政法院裁定上訴駁回而告確定,並無通常救濟程序所稱之法定救
濟期間,如對法院判決及最高行政法院之裁定不服,可循再審程序謀求救
濟,惟不得再主張有該條之事由,請求重開行政程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5 |
裁判字號: |
101年簡字第 31 號 |
| |
要 旨: |
按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並經他人受領者,依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應依法課徵
贈與稅。如該財產所有人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之事實者,此項事實
因屬於其管領範圍內之事實,其知之最稔,亦最容易為舉證行為,自應由
財產所有人就該事實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以動搖上開無償移轉財產予他
人之初步認定。如該財產所有人就其所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無法
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稅捐稽徵機關即可作有將財產無償移轉予他人之認
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6 |
裁判字號: |
107年訴字第 130 號 |
| |
要 旨: |
(一)有價證券交易所得額之計算,原則上係以實際成交價格減除原始取
得之真實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準,僅於納稅義務人履行協力
義務有其客觀上之困難,而稽徵機關復查無實際成本之情形下,始
授權稽徵機關推計課稅之權利。從而,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9 條
第 1 項第 1 款第 2 目規定,稽徵機關得以實際成交價格之
20%計算其所得額者,限於「已提供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或已查
得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但無法證明原始取得成本」部分之股票
交易,就可查得成本部分之交易仍應核實計算,分別有證券交易查
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及第 18 條、第 19 條第 1 項為依
據,適用不同要件。倘若部分成本不明,即可適用全部成本不明,
逕按推計課稅方式計算所得,則納稅義務人只要隱藏或佚失一小部
分成本資料(例如製造僅 1 股數之交易成本不明),即全部均依
推計課稅,對於克盡協力義務保留並提供證據資料之納稅義務人亦
不公平。況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8 條規定,僅有「能提出原始
取得成本者」(含同條第 4 項經稽徵機關依查得資料認定其成本
者),始有依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 46 條規定之加權平均法計算之
適用,無法查得成本者,本即無可能提供個別成本計入總體數額並
計算平均成本之可能,此參財政部公布之「個人證券交易所得課稅
規定-疑義解答」所記載之成本計算方式,均為個別成本可明確辨
認者即明,故「可證明原始成本」部分,係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核實認定股票成本,並採同辦法第 18 條
加權平均法計算之;另就「無法證明成本」部分,則退而依同辦法
第 19 條第 1 項採推計所得。
(二)至於股東原始取得股份成本不明,後續依股份持有比例經資本公積
轉增資配發之股數是否即無法證明取得成本。按資本公積轉增資,
是將過去年度所累積的資本公積轉換發行股票,依比例配發給公司
持股的股東,其發放比例則依據股東持有之股份(可表彰股東經營
參加、盈餘分配、以及剩餘財產分配之比例),由於股東獲取新股
無須另繳股款,因此亦稱之為無償配股。是資本公積之發放並不改
變股東之原始出資之數額及持股比例,亦與原始持股之取得成本無
關。而股票僅是表彰股東權利之憑證,公司亦不以發行股票為必要
,是縱然有增資、增股並變更每股面額,而換發新股票之情事,亦
僅是以新發行之股票(不同面額及股數)重新表彰其權利,股東就
原持股(但以新股數及面額表彰)部分所付出之成本,及按持股比
例無償分配股份之成本,兩者並不因此混淆。況股東個人證券交易
所得之計算及稅捐之核課係依相關法令之規定,亦與公司增資模式
無涉。又營利事業因交易種類繁雜,若用以正確計算營利事業營業
活動損益之帳證,實際卻不完備以致無法核實勾稽,以致形成損益
過程(由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減營業損費而得)之整體外觀無法清
楚呈現,故因此產生:「依掌握之已知具體事實(可以是成本、費
用或收入),按同業利潤標準之推計方式,推估應稅所得」之需求
。然同業利潤率標準係「依稅務行業標準分類,以抽樣調查方法建
立各行業利潤率(毛利率、費用率及淨利率)標準」之類型化設計
,主要是針對營利事業而言,有關自然人之個人綜合所得稅,並無
此類型化指標,自難比附援引。況原告出售之股份中屬贈與及資本
公積轉增資取得部分,按證券交易查核辦法規定,既可「獨立」計
算此部分證券交易之成本,自無推計課稅之可能。
|
|
17 |
裁判字號: |
108年訴字第 57 號 |
| |
要 旨: |
揆諸土地稅法第 49 條第 1 項及稅捐稽徵法第 22 條第 1 款規定,土
地移轉申報現值暨課徵土地增值稅,其核課期間之起算日,自應以稽徵機
關之收件日為準。財政部 101 年 5 月 15 日臺財稅字第 10104003150
號函釋已違反稅捐稽徵法第 22 條第 1 款規定之意旨,蓋該解釋性函釋
不但未能闡明上開法條之真意,使條文規定得為適當之應用;抑有甚者,
該函釋尚且已創設或變更上開法條之效力,其解釋顯然逾越立法本旨之範
圍,而牴觸上開法條規定,並對於人民之權利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而違
反法律保留原則甚為明確,本院自得不予適用。
|
|
18 |
裁判字號: |
112年訴字第 165 號 |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機關於認定課稅事實時,自應就有利及不利納稅義務人之事實,
一律注意,不得僅採關於當事人不利事實而捨有利事實於不顧,而造成課
稅權之濫用。又其認定課稅事實及要件,應綜合所有客觀具體事證,並符
合一般社會通念及經驗論理法則,同時要符合正常之時序。而對納稅義務
人有利之時序上的觀察。此外,父母為子女在教育、生活、醫療上的付出
,只要能力所及,不會因子女是否另有資產而卻步,因此遺產及贈與稅法
第 20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之適用,毋庸受限民法第 1117 條第 1
項所稱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19 |
裁判字號: |
97年訴字第 2811 號 |
| |
要 旨: |
訴願法第 95 條規定,訴願之決定確定後,就其事件,有拘束各關係機關
之效力;就其依第 10 條提起訴願之事件,對於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團體
或個人,亦有拘束力。又憲法之平等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對於事物本質上相
同的事件作相同的處理,乃形成行政自我拘束,惟憲法上的平等原則係指
合法的平等,並不包含違法的平等。因此,行政先例必須是合法的,乃行
政自我拘束的前提要件,憲法之平等原則,並非賦予人民有要求行政機關
重複錯誤的請求權。又稅捐的合法公正核定,乃稅捐稽徵機關之職責,稽
徵機關不得任意悖離,人民亦無要求稅捐稽徵機關重複錯誤的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
20 |
裁判字號: |
97年訴字第 587 號 |
| |
要 旨: |
行政處分於生效後,即產生規制作用,形成一定之法律關係,或創設權利
或課予義務,且其效力並非以行政處分確定為前提。一般而言,行政處分
具有存續力、構成要件效力、確認效力及執行力。而其存續力可分為形式
之存續力及實質之存續力,前者係指人民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方法(訴願
及行政訴訟)予以變更或撤銷者,即不可爭性或不可撤銷性,其產生之原
因,不外為人民未於法律救濟期間內提起救濟,或因放棄行政救濟,或因
行政爭訟程序終結而告確定;後者係指行政處分之內容,對於處分相對人
、利害關係人及原處分機關所產生之實質拘束力,通常於行政處分對外宣
示時即發生。查,原告為移轉系爭土地所有權予其姊黃張簡○美,於 91
年 11 月 5 日向被告所屬高雄縣分局辦理贈與稅申報,列報該土地為不
計入贈與總額之財產,經被告核發贈與稅不列入贈與總額證明書在案,已
如前述。又上開證明書(屬確認處分性質)於送達原告時發生效力,故該
行政處分之內容,對於處分相對人、利害關係人及原處分機關已產生實質
之拘束力,且該行政處分因無人異議而告確定,故該行政處分已具有形式
之存續力,原告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方法(訴願及行政訴訟)予以變更或
撤銷。故被告核發之上開贈與稅不列入贈與總額證明書所確認系爭土地係
因贈與法律關係而不列入贈與總額乙節,對兩造已產生實質之拘束力,其
因受贈人於列管期間未繼續作農業使用,致應予課徵贈與稅時,原告自不
得再主張系爭土地移轉登記給黃張簡○美非屬贈與法律關係,被告不能對
其課徵系爭贈與稅。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
21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335 號 |
| |
要 旨: |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
及其地上農作物,贈與民法第 1138 條所定繼承人者,不計入其土地及地
上農作物價值之全數。受贈人自受贈之日起 5 年內,未將該土地繼續作
農業使用且未在有關機關所令期限內恢復作農業使用,或雖在有關機關所
令期限內已恢復作農業使用而再有未作農業使用情事者,應追繳應納稅賦
。但如因該受贈人死亡、該受贈土地被徵收或依法變更為非農業用地者,
不在此限。故因法院執行拍賣農地而喪失該農地之所有權,自無法將該農
地繼續作農業使用,而不符合前述之規定。是稅捐機關因逾期仍未回復該
農地之所有權登記,乃分別核定應納贈與稅額,揆諸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農業發展條例第 38 條第 2 項等規定,並無
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