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541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17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如發現繳納通知文書有記載、計算
錯誤或重複時,於規定繳納期間內,得要求稅捐稽徵機關,查對更正。同
法第 35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對於核定稅捐之處分如有不服,應
依規定格式,敘明理由,連同證明文件,依規定,申請復查。又遺產及贈
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之債務,
具有確實之證明者,應自遺產總額中扣除,免徵遺產稅。若無法確認被繼
承人是否為實際借款人或連帶保證人,亦未提示具體明細資料供核,即不
符合該條未償債務扣除之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751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第 2  款係規定,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
間經過後,具有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
之處分者為限者,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請撤銷、廢止或變
更之;其所指之發生新事實,應非僅限被繼承人死亡時已發生之事實。

裁判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934 號
  要  旨:
原行政處分如尚繫屬另案行政訴訟中,則其尚未確定,相對人自不得要求
再開行政程序。

4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115 號
  要  旨:
稅捐債務人對於稅捐初核處分未經復查決定審查而告確定之爭點事項,事
後除得依稅捐稽徵法規定提出查對更正申請及退稅請求外,亦可請求重開
行政程序。

5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120 號
  要  旨:
在遺產稅逾期申報、漏報、短報或隱匿不報之情形,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
法第 10 條另例外規定係以時價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之時價計算遺
產價值,即遺產如為土地,則是以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之該土地之
公告現值計算遺產價值。然在此情形,該遺產土地嗣後移轉時,究以何時
之該土地之公告現值作為前次移轉現值,以計徵土地增值稅,土地稅法漏
未配合規定。惟在此情形,如解為仍應以繼承時之土地公告現值,作為前
次移轉現值,則該土地自繼承時至時價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間之自
然漲價利益(所得),既成為遺產稅課徵對象,同時也成為課徵土地增值
稅之對象,換言之,該自然漲價利益(所得),同時遭課徵遺產稅及土地
增值稅,其重複課稅甚為明顯,與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避免
重複課稅之立法意旨有違,亦過度侵害憲法第 15 條所保障之人民財產權
。因此,本於合憲性解釋原則,及符合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
避免重複課稅之立法意旨,在遺產稅逾期申報、漏報、短報或隱匿不報,
依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遺產土地以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
之該土地之公告現值計算遺產價值之情形,該遺產土地嗣後移轉時,應以
申報日或查獲日之該土地之公告現值作為前次移轉現值,以計徵土地增值
稅。

參考法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62  年 2  月 6  日制定公布)、
          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78  年 10 月 30 日修正公布)
          。

6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221 號
  要  旨:
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是否有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
發現新證據之事由,應依具體案件之情形進行客觀之事後審查判斷。

7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91 號
  要  旨:
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之被繼承人死亡前之未償債
務扣除額,於經遺產稅納稅義務人主張後,該扣除額之是否確實存在,於
行政訴訟程序,事實審之行政法院依行政訴訟法第 125  條第 1  項及第
133 條前段規定,固應依職權調查證據認定事實,惟若經調查證據結果,
遺產稅納稅義務人所主張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債務之是否確實存在,真偽
仍有未明時,即生客觀舉證責任之分配問題。並因扣除額之存在係屬有利
於遺產稅納稅義務人之事項,且為遺產稅納稅義務人所最知悉,是就被繼
承人死亡前之未償債務確實存在之扣除額要件即應由遺產稅納稅義務人負
客觀舉證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197 號
  要  旨:
法院對於攸關本案事實關係之重要事證,如果有應依職權調查而未予調查
之情形,或對當事人之主張不予調查或採納,卻未說明其理由者,即構成
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此外,被繼承人死亡時,其遺產之繼承合於扣除農
業用地價值之全數,免徵遺產稅要件者,當然發生免稅效果,本無待納稅
義務人之申請或主張。但如果作成核課處分時,已發生繼續經營農業生產
不滿五年,應追繳應納遺產稅之情形,且未超過追繳核課期間者,其中就
土地價值半數所課徵之遺產稅,實質上符合該追繳應納遺產稅之規定,即
無違誤可言。至對於當初核課時其他已經扣除土地價值全數,免徵遺產稅
之農業用地,追繳其應納遺產稅者,仍須於核課期間內始得為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413 號
  要  旨:
遺產之中,屬於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繼承人承受者免徵遺產稅。故繼承
時,被繼承人所遺之農業用地,應實際上有作農業使用,並自繼承人繼承
起,將該農業用地繼續供作農業使用,且該土地作農業使用亦應自承受之
日起 5  年,始予免徵遺產稅。又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於申請免徵遺產
稅時,自應由納稅義務人檢具農地農用證明書,持憑向稅捐稽徵機關辦理
,倘未能檢具,自不得辦理免徵遺產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116 號
  要  旨:
退稅係屬返還公法上不當得利之性質,如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
計算錯誤,因此溢繳稅款而受有損害,致稅捐機關受有溢收稅款之利益,
即可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規定申請退還溢繳稅款。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340 號
  要  旨:
實務上,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之適用分界,在某
些情形下很難清楚分辨。如「錯誤發生可歸責於徵、納雙方」之情形;或
「錯誤發生不可歸責於徵、納雙方」之情形。其中在前一情形,即雙方均
有責時,究竟應適用何規定,實難決定。但在後一情形,即雙方均無責時
,則從「核課處分為確認處分,以追求稅捐如實正確核課」之稅捐稽徵法
制基本原則言之,仍以適用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為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26 號
  要  旨:
從行政爭訟法制之設計規劃言之,「有處分存續力之行政處分,其程序重
開之法定門檻,本應高於無處分存續力行政處分之通常救濟程序(指訴願
或類似於訴願之行政救濟程序)門檻。故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
所稱之「利害關係人」,應限於確定處分規制效力所及之人。

13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731 號
  要  旨:
遺產稅之核課,係以「被繼承人死亡時」作為認定事實及法律適用之基準
時點,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謂「發生新事實」,依
其文義,當非限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已發生之事實,是於原核課遺產稅處分
確定後,雖納稅義務人不得援引本款所稱之「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
,主張變更核課遺產稅之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之基準時點,惟基於該款之
明文規定,應認得依發生之新事實或發現之新證據而重為被繼承人死亡時
之事實認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2044 號
  要  旨:
以現行農業政策觀念解釋行為時有關農地贈與未繼續經營農業生產如何追
繳應納稅賦之實體規定,有違平等原則。

15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2044 號
  要  旨:
以現行農業政策觀念解釋行為時有關農地贈與未繼續經營農業生產如何追
繳應納稅賦之實體規定,有違平等原則。

16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257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之轉換,依行政程序法第 116  條規定係行政機關得將違法行政
處分轉換為與原處分具有相同實質及程序要件之其他行政處分,除有該條
第 1  項但書所列三款情事外,並無其他限制。又行政處分之瑕疵,如係
得補正之程序瑕疵或得更正之顯然錯誤,自無轉換之可言。行政處分之瑕
疵非屬補正或更正範圍,如因受法定期間之限制,又不得採取自行變更或
重新為處分之方式處理時,即得以轉換之方式處理,以轉換後之行政處分
,自始取代原有之違法行政處分,將違法之行政處分轉變為合法之行政處
分。因此,只要被轉換之行政處分曾經有效成立,尚未失效或罹於失效期
間前,行政機關即得以轉換之新處分取代原處分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005 號
  要  旨:
對於被繼承人死亡前有未償之債務,具有確實之證明者,應自遺產總額中
扣除。而要如何判斷被繼承人死亡前是否有未償之債務,應以被繼承人死
亡時為準,來判斷此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165 號
  要  旨:
參照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
經過後,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
請撤銷、廢止或變更之。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
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其事由者,不在此限。本件鑑定日期為 93 年 7
月間,雖無確切證據足以證明上訴人執該筆跡鑑定研究報告書而申請本件
重開行政程序已逾 3  個月申請期間,但仍須以該筆跡鑑定研究報告書如
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分者為限,始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規定之
要件而得以重開行政程序。原判決關於該筆跡鑑定研究報告書如經斟酌,
亦不足為上訴人有利之認定乙節,已詳述其得心證之理由,並無上訴人指
摘判決不備理由及理由矛盾之違法情事。如前所述,本件上訴人之請求,
並不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規定之要件,不得重開行政程序,則本件
當不得進而就上訴人主張之系爭未償債務應否扣除之實體事項為審查。因
此,上訴人主張原審應就傳訊證人對系爭債務是否存在所為供述為審查,
並依職權認定事實及判決,否則有判決未依法規、不備理由及理由矛盾之
違法等云,委不足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447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
之債務,具有確實之證明者。應自遺產總額中扣除,免徵遺產稅。本件上
訴意旨指摘該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之債務,只問是否有尚未清償,不論
該未償債務之清償期是否已經屆至,均應依前開規定自遺產總額中扣除,
免徵遺產稅,原判決誤認為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之債務之清償期必須屆至
,始得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規定自遺產總額中扣除,而增加前開法
律所無之限制,其適用法規顯有錯誤,尚有誤會。又 97 年 5  月 7  日
增定公布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 1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繼承在民法繼
承編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4  日前開始,繼承人對於繼承開始後,始發
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由其繼續履行債務顯失公平者,得以所
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係規範保證人與債權人(保證契約之他方)之權
利義務關係,與繼承時遺產總額之計算無關。且該規定既是「始發生代負
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即指主債務已屆清償期,主債務人未清償債
務之情形。上訴人以該規定主張被繼承人為保證人之系爭借款債務應列為
可自遺產總額扣除之未償債務,自不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522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公法上之請求權,除法律有特別規
定外,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又稅捐之稽徵係人民對國家所負公法上
之義務,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應無民法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涉及公法權利
義務時均限制應於規定期限內申請,並無逾期間申請仍得適用之例。本件
原確定判決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92 年度訴字第 711  號判決,就再審被
告向再審原告辦理遺產稅申報案,有關生存配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扣除額事項,將屬私法範疇之民法時效抗辯與公法上權利義務關係混淆,
置有無已履行申請復查、訴願等前置程序不顧,適用法規有所違誤,再審
原告再審意旨指摘原確定判決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92 年度訴字第 711
號判決不利再審原告部分違誤,求予廢棄,依前說明,自應由本院將原確
定判決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92 年度訴字第 711  號判決不利再審原告部
分廢棄,並駁回再審被告在前程序之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1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792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
之債務,具有確實之證明者,應自遺產總額中扣除,免徵遺產稅。本案繼
承人雖於生前與人訂立買賣土地、房屋之契約,惟迄其死亡時所有權仍未
移轉,亦即產權仍屬其遺產之一部分,自應以土地、房屋之權利價值計入
遺產總額之內。至於基於買賣契約所生被繼承人有將土地、房屋所有權移
轉登記予買方之義務,及其有請求買方交付價金之權利,當被繼承人死亡
後,由其繼承人清償其生前債務者,由於清償債務,即依買賣契約辦理土
地、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義務所需之責任財產係由遺產中之特定土地、房
屋負擔,所以該等被繼承人生前未償債務之清償構成遺產中特定土地、房
屋之減少,此乃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之規範意旨,
承認已確定之稅捐客體範圍,會因該清償事由之發生而減縮,即遺產稅之
稅捐客體應扣除清償債務之部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016 號
  要  旨:
按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規定:「(第 1  項)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
經過後,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
請撤銷、廢止或變更之。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
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其事由者,不在此限:一、具有持續效力之行政處
分所依據之事實事後發生有利於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之變更者。二、發生
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分者為限。三、
其他具有相當於行政訴訟法所定再審事由且足以影響行政處分者。(第 2
項)前項申請,應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 3  個月內為之;其事由發生在
後或知悉在後者,自發生或知悉時起算。但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已逾 5
年者,不得申請。」其所稱「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係指行政處分因法
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途徑,予以撤銷或變更,而發生
形式確定力者而言。非經實體判決確定之行政處分,符合上開規定者,自
得依上開規定申請重新進行行政程序,若經行政法院實體確定判決予以維
持之行政處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得依再審程序謀求救濟,故不在重新
進行行政程序之列。惟如無從依再審程序救濟者,解釋上,亦當容許其申
請重新進行行政程序,以求周延。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

23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459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
具有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請撤銷、廢止
或變更之。又稅捐稽徵法第 48 條之 3  規定,納稅義務人違反本法或稅
法之規定,適用裁處時之法律。但裁處前之法律有利於納稅義務人者,適
用最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法律。而所謂「裁處」,依修正理由說明,雖包
括訴願、再訴願及行政訴訟之決定或判決,惟解釋上應不包括行政處分確
定後,依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規定申請重開行政程序後所衍生之判決,
蓋原行政處分既已確定,其申請重開行政程序後,茍於訴訟中仍得主張適
用其後修正較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法律,無異鼓勵納稅義務人於行政處分
確定後,再無端申請重開行政程序,當非稅捐稽徵法第 48 條之 3  立法
旨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4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731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5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之遺產
或贈與財產,已依本法規定申報而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應按所漏稅額處
以二倍以下之罰鍰。對於本件廢棄部分,原審判決時適用當時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45 條規定,固屬無誤,惟案既未確定,自應適用有利於納稅義務
人之新法。又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裁罰性行政處分,若涉及行政裁量
權行使,其裁量尚未減縮至零,基於權力分立原則,行政法院不應代替原
處分機關行使行政量權,而應由行政機關行使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5 裁判字號: 99年裁字第 3357 號
  要  旨:
發函通知關於受贈農地,因遭法院拍賣致移轉登記予第三人,請其於限期
內回復所有權登記並繼續作農業使用,以符合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5 款之規定,否則將依該條款規定追繳應納稅賦。若未能於受贈農
地後 5  年均作農業使用,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
規定即得追繳應納稅賦。又發函通知,並未創設任何法律效果,性質應屬
觀念通知,並非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106年重訴字第 2 號
  要  旨:
遺產稅未繳清前,不得分割遺產、交付遺贈或辦理移轉登記。此為遺產及
贈與稅法第 8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又稅捐之徵收,應優先於普通債權
。故被繼承人之繼承人曾聲請限定繼承,並准辦理,而繼承人迄未繳清遺
產稅,則遺產稅債權自有優先於普通債權受分配之權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20 號
  要  旨:
按稅捐行政爭訟事件係採爭點主義,即限當事人於復查程序及訴願程序有
所爭執者,始得提起行政訴訟而為行政法院之審理範圍,其係為免因當事
人之爭訟權利是否行使長久陷於不確定狀態,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所設,
是倘當事人就行政機關所為之處分,有部分爭點已未再爭執,則該處分關
於該部分之爭點即告確定,縱然當事人事後更藉行政爭訟程序請求救濟,
亦應受爭點主義之拘束,而不得再為爭執。是以,行政機關自得以當事人
對已確定部分再行爭訟,程序未合為由,駁回其復查之申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8 裁判字號: 101年訴更一字第 12 號
  要  旨:
民法上之給付型不當得利,主張受有損害之人需先就其與受益者間之契約
關因主張有自始、當然、絕對無效、或業經行使撤銷權、或有事後發生廢
止原因等事由而解消後,始得對受益者進一步主張民法第 179  條之不當
得利返還請求權;同理觀之,公法上之不當得利在類推適用民法第 179
條規定之際,亦應為相同之解釋。換言之,行政機關所為之行政處分,如
不具備行政程序法第 111  條所列各款無效事由,或於法定救濟期間未經
有權機關合法撤銷或廢止前,受處分人因該行政處分所提出之給付,作成
行政處分之機關保有該項給付即非無法律上之原因。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29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4 號
  要  旨:
未繼承登記不動產辦理強制執行聯繫辦法,係為維持登記制度之完整,貫
徹民法第 759  條之規定,並避免債務人故不辦理登記,藉以逃避執行,
特賦予債權人得代債務人繳清其遺產稅及登記規費,以利執行。此與稅捐
稽徵法第 50 條之規定乃針對稅法所規定之扣繳義務人、代徵人、代繳人
等納稅義務人,所為之規範,二者並不相同。是以,稅捐稽徵機關依該辦
法第 1  條許債權人代債務人申繳遺產稅,就稅捐稽徵機關依該辦法第 4
條規定所作成之行政處分,因債權人非稅捐稽徵法第 50 條所稱之代繳人
,自無適用該條規定準用同法第 35 條申請復查規定之餘地,如有不服時
,應依訴願法相關規定辦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0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359 號
  要  旨:
按,經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之 1  規定核准自遺產總額中扣除之配
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納稅義務人未於同條第 2  項所定期間內給
付該請求權金額之財產予被繼承人之配偶者,除有特殊原因,報經主管稽
徵機關核准延期者外,應依法補徵遺產稅,並按郵政儲金 1  年期定期儲
金固定利率加計利息,為上開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 11 條之 1  所
明定。顯見,納稅義務人主張有特殊原因,無法於期限內給付該請求權金
額之財產予被繼承人之配偶,應報經主管稽徵機關核准始能延期,係採申
報主義,否則其期限屆至仍未給付該請求權金額之財產,即應補繳遺產稅
。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31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130 號
  要  旨:
(一)有價證券交易所得額之計算,原則上係以實際成交價格減除原始取
      得之真實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準,僅於納稅義務人履行協力
      義務有其客觀上之困難,而稽徵機關復查無實際成本之情形下,始
      授權稽徵機關推計課稅之權利。從而,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9 條
      第 1  項第 1  款第 2  目規定,稽徵機關得以實際成交價格之 
      20%計算其所得額者,限於「已提供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或已查
      得交易時之實際成交價格,但無法證明原始取得成本」部分之股票
      交易,就可查得成本部分之交易仍應核實計算,分別有證券交易查
      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及第 18 條、第 19 條第 1  項為依
      據,適用不同要件。倘若部分成本不明,即可適用全部成本不明,
      逕按推計課稅方式計算所得,則納稅義務人只要隱藏或佚失一小部
      分成本資料(例如製造僅 1  股數之交易成本不明),即全部均依
      推計課稅,對於克盡協力義務保留並提供證據資料之納稅義務人亦
      不公平。況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8 條規定,僅有「能提出原始
      取得成本者」(含同條第 4  項經稽徵機關依查得資料認定其成本
      者),始有依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 46 條規定之加權平均法計算之
      適用,無法查得成本者,本即無可能提供個別成本計入總體數額並
      計算平均成本之可能,此參財政部公布之「個人證券交易所得課稅
      規定-疑義解答」所記載之成本計算方式,均為個別成本可明確辨
      認者即明,故「可證明原始成本」部分,係依證券交易查核辦法第
      15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核實認定股票成本,並採同辦法第 18 條
      加權平均法計算之;另就「無法證明成本」部分,則退而依同辦法
      第 19  條第 1  項採推計所得。
(二)至於股東原始取得股份成本不明,後續依股份持有比例經資本公積
      轉增資配發之股數是否即無法證明取得成本。按資本公積轉增資,
      是將過去年度所累積的資本公積轉換發行股票,依比例配發給公司
      持股的股東,其發放比例則依據股東持有之股份(可表彰股東經營
      參加、盈餘分配、以及剩餘財產分配之比例),由於股東獲取新股
      無須另繳股款,因此亦稱之為無償配股。是資本公積之發放並不改
      變股東之原始出資之數額及持股比例,亦與原始持股之取得成本無
      關。而股票僅是表彰股東權利之憑證,公司亦不以發行股票為必要
      ,是縱然有增資、增股並變更每股面額,而換發新股票之情事,亦
      僅是以新發行之股票(不同面額及股數)重新表彰其權利,股東就
      原持股(但以新股數及面額表彰)部分所付出之成本,及按持股比
      例無償分配股份之成本,兩者並不因此混淆。況股東個人證券交易
      所得之計算及稅捐之核課係依相關法令之規定,亦與公司增資模式
      無涉。又營利事業因交易種類繁雜,若用以正確計算營利事業營業
      活動損益之帳證,實際卻不完備以致無法核實勾稽,以致形成損益
      過程(由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減營業損費而得)之整體外觀無法清
      楚呈現,故因此產生:「依掌握之已知具體事實(可以是成本、費
      用或收入),按同業利潤標準之推計方式,推估應稅所得」之需求
      。然同業利潤率標準係「依稅務行業標準分類,以抽樣調查方法建
      立各行業利潤率(毛利率、費用率及淨利率)標準」之類型化設計
      ,主要是針對營利事業而言,有關自然人之個人綜合所得稅,並無
      此類型化指標,自難比附援引。況原告出售之股份中屬贈與及資本
      公積轉增資取得部分,按證券交易查核辦法規定,既可「獨立」計
      算此部分證券交易之成本,自無推計課稅之可能。

32 裁判字號: 89年訴字第 50 號
  要  旨:
本件原告於繼承上開農地後,其中水頭段等三筆土地雖於五年內未繼續經
營農業生產,惟並未使農地分割過細,妨害農業發展,且依行為時農業發
展條例第卅一條前段就部分面積未繼續經營農業生產,究應就全部免稅土
地追繳應納稅賦,或僅就該部分面積追繳應納稅賦,並未予以明確規定。
再者行政行為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損害人民權益最少
者,且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為行
政程序法第七條所明定。是如僅部分未作農業使用,就該部分追繳應納稅
款,即足以達成人民對列管之土地繼續作為農業使用之行政目的,殊無需
就全部之土地追繳稅款,否則造成人民之損害,顯然大於繼續作為農業使
用之行政目的,自違該法條及行政法之比例原則。從而依農業發展條例第
三十一條規定免徵遺產稅或贈稅之案件,其所繼承或承受之農業用地,在
其經營農業生產不滿五年期間內,其部分面積未繼續經營農業生產,自應
僅就該部分免稅土地追繳應納稅賦。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3 裁判字號: 94年訴字第 1056 號
  要  旨:
於八十五年一月二十六日信託法公布施行前,當事人間之信託行為固不受
該法之拘束,惟自該法公布施行後,當事人間信託行為之效力,即適用該
法之規定,若當事人於信託法公布施行前就不動產成立信託關係,自該法
施行後,若未經信託登記,其信託關係即不得對抗第三人。此外,不動產
物權因法院之判決而取得者,不以須經登記為生效要件,而此之所謂判決
,係僅指依其宣告足生物權法上取得某不動產物權效果之力,恒有拘束第
三人之必要,而對於當事人以外之一切第三人亦有效力者而言,惟形成判
決始足當之,不包含其他判決在內。又調解成立者,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
效力。惟判決為法院對於訴訟事件所為之公法的意思表示,調解或和解,
為當事人就訴訟上之爭執互相讓步而成立之合意,其本質並非相同。故形
成判決所生之形成力,無由當事人以調解或和解之方式代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4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587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於生效後,即產生規制作用,形成一定之法律關係,或創設權利
或課予義務,且其效力並非以行政處分確定為前提。一般而言,行政處分
具有存續力、構成要件效力、確認效力及執行力。而其存續力可分為形式
之存續力及實質之存續力,前者係指人民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方法(訴願
及行政訴訟)予以變更或撤銷者,即不可爭性或不可撤銷性,其產生之原
因,不外為人民未於法律救濟期間內提起救濟,或因放棄行政救濟,或因
行政爭訟程序終結而告確定;後者係指行政處分之內容,對於處分相對人
、利害關係人及原處分機關所產生之實質拘束力,通常於行政處分對外宣
示時即發生。查,原告為移轉系爭土地所有權予其姊黃張簡○美,於 91
年 11 月 5  日向被告所屬高雄縣分局辦理贈與稅申報,列報該土地為不
計入贈與總額之財產,經被告核發贈與稅不列入贈與總額證明書在案,已
如前述。又上開證明書(屬確認處分性質)於送達原告時發生效力,故該
行政處分之內容,對於處分相對人、利害關係人及原處分機關已產生實質
之拘束力,且該行政處分因無人異議而告確定,故該行政處分已具有形式
之存續力,原告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方法(訴願及行政訴訟)予以變更或
撤銷。故被告核發之上開贈與稅不列入贈與總額證明書所確認系爭土地係
因贈與法律關係而不列入贈與總額乙節,對兩造已產生實質之拘束力,其
因受贈人於列管期間未繼續作農業使用,致應予課徵贈與稅時,原告自不
得再主張系爭土地移轉登記給黃張簡○美非屬贈與法律關係,被告不能對
其課徵系爭贈與稅。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3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85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
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應認其規
定意旨係指行政處分發生形式確定力後,該處分如有違法或不當情事,原
則上委諸行政機關依職權裁量是否為撤銷或變更。故單就條文視之,並未
賦與行政處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有請求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撤銷違
法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之公法上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6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432 號
  要  旨:
我國訴訟實務就租稅行政救濟之訴訟標的係採爭點主義,不採總額主義,
亦即行政救濟僅得就納稅義務人爭執之範圍(爭點)為審查,如納稅義務
人之爭點未經復查或訴願程序,於行政訴訟中復加以爭執,即非法之所許
。納稅義務人死亡,遺有財產者,繼承人應繳清稅捐後,始得分割遺產;
遺產稅未繳清前,不得分割遺產或辦理移轉登記,為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8
條前段所明定,如繼承人違反該規定,將遺產處分,或分割且將之變賣,
則遺產之變換價值仍在,如於此時適有繼承人於遺產尚未辦理分割前死亡
時,該繼承人又成為被繼承人,此時第二次繼承之繼承人,尚不得以第一
次繼承之該遺產已不存在,而主張不得列為第二次繼承之遺產。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37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335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
及其地上農作物,贈與民法第 1138 條所定繼承人者,不計入其土地及地
上農作物價值之全數。受贈人自受贈之日起 5  年內,未將該土地繼續作
農業使用且未在有關機關所令期限內恢復作農業使用,或雖在有關機關所
令期限內已恢復作農業使用而再有未作農業使用情事者,應追繳應納稅賦
。但如因該受贈人死亡、該受贈土地被徵收或依法變更為非農業用地者,
不在此限。故因法院執行拍賣農地而喪失該農地之所有權,自無法將該農
地繼續作農業使用,而不符合前述之規定。是稅捐機關因逾期仍未回復該
農地之所有權登記,乃分別核定應納贈與稅額,揆諸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5  款、農業發展條例第 38 條第 2  項等規定,並無
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