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5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248 號
  要  旨:
按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第 5  條第 6  款規定,銷售因繼承或受遺贈取
得者,即非屬所規範之特種貨物,而排除生前一般贈與之情形。又民法第
1148  條之 1  及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5 條規定,旨在保障被繼承人之債
權人,或確保遺產稅之課徵,尚無將生前一般贈與行為之情形,與繼承或
遺贈事實作等同評價。另繼承開始時,倘非屬繼承人,自不符民法第
1148  條之 1  所規定之要件,而不得據以主張適用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
例第 5  條第 6  款之除外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697 號
  要  旨:
按納稅義務人未據實申報遺產稅,徒憑主觀見解不予申報,致發生漏稅情
事,縱無積極證據足認其出於故意為之,但衡其情節仍難辭過失之責任,
且不具免罰之事由,則稽徵機關審酌其違章情節,並參據稅務違章案件裁
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之規定,按所漏稅額予以適當之裁罰,此裁罰尚難認
有違法或裁量失當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212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 11 條之 1  規定「有特殊原因,報經主管稽
徵機關核准延期」,所謂「特殊原因」,係指客觀上不可合理期待納稅義
務人於稽徵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日起 1  年內,給付
財差請求權金額之財產予被繼承人之配偶之情形。如果納稅義務人於稽徵
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時已因不能協議分割遺產而提起民
事訴訟,致無法於取得證明書起 1  年內確定財差請求權金額及相當於該
金額之財產者,即難以合理期待其於取得證明書起 1  年內給付財差請求
權金額之財產予被繼承人之配偶,且因分割遺產判決具有形成效力,自得
於原定期間屆滿前報請主管稽徵機關核准延展給付期限至判決確定時為止
。

參考法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之 1  及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
          11  條之 1

4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1220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確認效力或構成要件效力」係相對概念,應視後行政處分之行
政機關職權事項與前行政處分內容是否相近以為斷。至於行政法院審查後
行政處分合法性時,是否亦受「構成要件效力」之拘束,尚不能一概而論
 

5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945 號
  要  旨:
行政罰法上所謂之故意,係指行為人對於構成違規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
其發生者,或行為人對於構成違規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
其本意者;所謂過失係指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
,而不注意者,或行為人對於構成違規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
不發生者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14 號
  要  旨:
行政訴訟法第 133  規定,行政訴訟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於
其他訴訟,為維護公益者,亦同。本件原審既認定被繼承人對系爭公司存
有債權 88,611,264 元,則相對地該等公司即負有同數額之債務,除非能
證明該等公司已清償該筆債務,雖該等公司帳均無該筆負債及支付利息之
記載,然基於實質課稅原則,既無法證明該等公司已清償該筆債務,自無
不認定該等公司負有該筆債務之理。是被上訴人僅認定被繼承人生前有此
筆債權而作為遺產一部分,卻於核估該等公司淨值時,未將該筆債務加以
核計,自有失衡平而屬可議,雖上訴意旨未指摘及此,然依前引行政法院
對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之規定,原判決未能依職權對此加以調查並審
酌,自屬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630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14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死亡,遺有財產者,其依法應繳納
之稅捐,應由遺囑執行人、繼承人、受遺贈人或遺產管理人,依法按稅捐
受清償之順序,繳清稅捐後,始得分割遺產或交付遺贈。遺囑執行人、繼
承人、受遺贈人或遺產管理人,違反前項規定者,應就未清繳之稅捐,負
繳納義務。又被繼承人死亡前業已成立,但稽徵機關尚未發單課徵之贈與
稅,遺產及贈與稅法既未規定應以繼承人為納稅義務人,則應適用稅捐稽
徵法第 14 條之通則性規定。本件依系爭通知書及繳款書記載綜合觀之,
其課稅處分之本旨,應解為係以被繼承人為納稅義務人,該課稅處分既以
被繼承人為納稅義務人,則註記於繳款書「納稅義務人欄」之繼承人,依
司法院釋字第 622  號解釋理由意旨,應僅得為代繳義務人,而非系爭贈
與稅之納稅義務人。繼承人既為代繳義務人,要不因稅捐機關在相關文書
於「納稅義務人欄」記載其姓名而改變其代繳義務人之法律上之地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97年上國字第 6 號
  要  旨:
所謂知有國家賠償責任原因事實,指知悉所受損害,係由於公務員於執行
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行為,或怠於執行職務,或由於公
有公共設施因設置或管理有欠缺所致而言。於人民因違法行政處分而受損
害情形,賠償請求權消滅時效,應以請求權人實際知悉損害及其損害係由
於違法行政處分所致時起算,非以知悉該行政處分經依行政爭訟程序確定
其為違法時為準。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1年訴更一字第 12 號
  要  旨:
民法上之給付型不當得利,主張受有損害之人需先就其與受益者間之契約
關因主張有自始、當然、絕對無效、或業經行使撤銷權、或有事後發生廢
止原因等事由而解消後,始得對受益者進一步主張民法第 179  條之不當
得利返還請求權;同理觀之,公法上之不當得利在類推適用民法第 179
條規定之際,亦應為相同之解釋。換言之,行政機關所為之行政處分,如
不具備行政程序法第 111  條所列各款無效事由,或於法定救濟期間未經
有權機關合法撤銷或廢止前,受處分人因該行政處分所提出之給付,作成
行政處分之機關保有該項給付即非無法律上之原因。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0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243 號
  要  旨:
應受送達人行蹤不明,致文書無從送達,稅捐稽徵機關應先向戶籍機關查
明,而無著落時,得行公示送達。原告既未收到繳款書,自無從申請復查
或撤回復查之情事,被告於送達不到原告時,又不依規定為公示送達,而
逕以原告撤回復查而主張該行政處分已確定,自無可採。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1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111 號
  要  旨:
按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而探求
當事人之真意,應以當時之事實及其他一切證據資料、法規狀態為判斷之
標準。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7  條、財政部 71 年 8  月 30 日台財稅第
36419 號、財政部 85 年 5  月24 日台財稅第 850204330 號、財政部
75  年 6  月 19  日台財稅第 7549653  號及財政部81年6月30日台財稅
第 811669393  號函,按本函釋有關開徵贈與稅時應以繼承人為納稅義務
人部分,業經財政部 96 年 9  月 29 日台財稅字第 09604546720  號函
釋說明與司法院釋字第 622  號解釋意旨不符,自上開解釋 95 年 12 月
29  日公布起,停止適用,綜合前開法律、施行細則及財政部函釋規定可
知,贈與稅之納稅義務人為贈與人,但如具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7  條第
1 項但書情形,則以受贈人為納稅義務人,其(受贈人)應納稅額仍按贈
與人為納稅義務人時之規定計算;倘受贈人有 2  人以上,應按受贈財產
之價值比例,負納稅義務。而被繼承人死亡前 2  年內之贈與應併課遺產
稅者,如該項贈與至繼承發生日止,稽徵機關尚未發單課徵時,應先以繼
承人為納稅義務人開徵贈與稅,再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5 條及第 11 條
第 2  項規定辦理。且贈與稅納稅義務人由贈與人變更為受贈人時,可「
重新填發稅單」,亦可「就原發稅單(存聯)更正納稅義務人名義及限繳
日期」,於原核課期間內,依法予以送達。又已於核課期間內發單開徵,
嗣後因更正稅額,「重新發單並改訂限繳日期」,「係屬就原繳納通知書
之應納稅額作一部撤銷通知之性質」;如稅捐稽徵機關對納稅義務人於繳
納期間內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17 條規定申請查對更正,認繳納通知書所載
內容並無錯誤,應從速「於限繳日期答復,並退還繳納通知書請其依限繳
納」,倘因稽徵機關作業關係,「在限繳日期屆滿後始行答復者,『縱經
查對結果並無錯誤,仍應改訂繳納期間』」,送達納稅義務人依限繳納。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2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14 號
  要  旨:
按當事人間財產之移轉,固為其自由經濟行為,稅法原則上予以尊重,惟
當事人間係出於何原因而移轉,稽徵機關無從得知,是對於當事人間財產
移轉行為,既為當事人所發動,贈與稅之核課,不過居於被動地位,故稽
徵機關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及遺產及贈與稅法之規定行使調查權時,
當事人自得提出主張,並就所主張該移轉行為之實質因果關係、有關內容
負舉證責任及盡協力義務,俾稽徵機關對當事人有利不利情事加以審酌。
此觀「租稅稽徵程序,稅捐稽徵機關雖依職權調查原則而進行,惟有關課
稅要件事實,多發生於納稅義務人所得支配之範圍,稅捐稽徵機關掌握困
難,為貫徹公平合法課稅之目的,因而課納稅義務人申報協力義務。」及
「當事人主張事實須負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
明,自不能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業經司法院著有釋字第 537  號解
釋及最高行政法院 36 年判字第 16 號判例可參。就贈與稅而言,倘當事
人不履行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
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酌當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
結果,以該財產之移轉行為事實已具有客觀性,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
斷,認定贈與行為之客觀要件均已成立生效,自應依法定其所應歸屬之贈
與之法律效果,否則,只要當事人自始至終均否認有贈與及受贈之意思表
示,即認為課徵贈與稅之要件欠缺,稽徵機關將無從落實執行稽徵贈與稅
之立法目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3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85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
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應認其規
定意旨係指行政處分發生形式確定力後,該處分如有違法或不當情事,原
則上委諸行政機關依職權裁量是否為撤銷或變更。故單就條文視之,並未
賦與行政處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有請求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撤銷違
法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之公法上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644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2  款被繼承人死亡前 2
年內贈與下列個人之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
併入其遺產總額,依本法規定徵稅:一、被繼承人之配偶。二、被繼承人
依民法第 1138 條及第 1140 條規定之各順序繼承人。被繼承人於亡故前
曾陸續將資金款項自其帳戶轉帳至納稅義務人帳戶內,倘納稅義務人無法
證明其並非無償受領,則自屬贈與而有上述法規之適用。

15 裁判字號: 99年訴更一字第 8 號
  要  旨:
我國訴訟實務就租稅行政救濟之訴訟標的係採爭點主義,不採總額主義,
亦即行政救濟僅得就納稅義務人爭執之範圍(爭點)為審查,如納稅義務
人之爭點未經復查或訴願程序,於行政訴訟中復加以爭執,即非法之所許
。又同一稅務案件,經核課確定後復經稅捐稽徵機關為應納稅額之更正,
若屬稅額減縮之情形,該減縮部分應屬撤銷原核課處分之性質;若屬稅額
擴張之情形,則該擴張部分為新增之行政處分,無論其係以正式行政處分
之方式或其他非正式方式通知納稅義務人,均無改其為行政處分之本質(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 423  號解釋),應許納稅義務人就該未確定部分提起
行政救濟。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