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稅法第
28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566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權利人及義務人應
於訂約日起 30 日內踐行申報程序。若房屋之屋使用執照已核發且已訂立
土地買賣所有權移轉契約書,惟未於三十日內踐行申報程序,應核認係於
核發使用執照後始移轉,應以核發使用執照後之新建房屋為審核自用住宅
之標的。又土地法第 9 條規定,所稱自用住宅用地,指土地所有權人或
其配偶、直系親屬於該地辦竣戶籍登記,且無出租或供營業用之住宅用地
。土地稅法施行細則第 4 條規定,土地法第 9 條之自用住宅用地,以
其土地上之建築改良物屬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者為限。
若土地移轉現值申報日時所登載地上新建房屋之建物所有權人與後來新建
房屋之所有權人不同,不符合自用住宅用地規定,土地申報移轉時仍應按
一般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897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28 條前段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
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又國家給予人民減免稅捐之優惠
時,應就租稅主體、租稅客體、稅基、稅率等租稅構成要件,以法律或法
律明確授權之命令定之,故財政部 71 年 11 月 18 日臺財稅第 38405
號函,係對所函釋之事實為是否屬土地稅法第 28 條前段規定應課徵土地
增值稅之移轉為釋示,尚非為租稅優惠事由之創設。是以,若非同一主體
間之分設關係,而土地之移轉亦非為配合政府法令所為之移轉,自應依土
地稅法第 28 條前段規定,應課徵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2112 號 |
|
要 旨: |
按贈與人贈與移轉土地予受贈人並於當時向稅捐機關申報土地增值稅,因
渠等所申報土地移轉現值,超過訂約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稅捐機關土地
稅法第 30 條第 2 項規定,以其自行申報之移轉現值為標準,計算徵收
土地增值稅,核無不合。又土地稅法第 28 條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
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但因繼承
而移轉之土地,各級政府出售或依法贈與之公有土地,及受贈之私有土地
,免徵土地增值稅。是以,土地增值稅債務之生效時點,是在土地所有權
移轉時。如果稽徵程序在該時點以後才發動,因土地產權移轉完畢,稅捐
債務缺乏有效之擔保,因此土地稅法第 51 條規定,土地增值稅不繳納,
土地所有權即無法移轉。另如土地增值稅之繳納通知書發出後,取得繳納
通知書者不依期限繳納者,依土地稅法施行細則第 60 條之規定,僅是註
銷繳納通知書,並不因此認為有漏稅而賦予追繳及處罰之法律效果。又土
地增值稅之繳納通知書係發給土地移轉前之原所有權人,而在無償贈與之
情形,實際上之納稅義務人為受贈人時,稅捐機關在認定同一土地所有權
人時,是從土地移轉前之狀態決定。故土地申報贈與移轉時,稅捐機關因
之對受贈人核定補徵土地增值稅,程序上自屬有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2112 號 |
|
要 旨: |
按贈與人贈與移轉土地予受贈人並於當時向稅捐機關申報土地增值稅,因
渠等所申報土地移轉現值,超過訂約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稅捐機關土地
稅法第 30 條第 2 項規定,以其自行申報之移轉現值為標準,計算徵收
土地增值稅,核無不合。又土地稅法第 28 條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
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但因繼承
而移轉之土地,各級政府出售或依法贈與之公有土地,及受贈之私有土地
,免徵土地增值稅。是以,土地增值稅債務之生效時點,是在土地所有權
移轉時。如果稽徵程序在該時點以後才發動,因土地產權移轉完畢,稅捐
債務缺乏有效之擔保,因此土地稅法第 51 條規定,土地增值稅不繳納,
土地所有權即無法移轉。另如土地增值稅之繳納通知書發出後,取得繳納
通知書者不依期限繳納者,依土地稅法施行細則第 60 條之規定,僅是註
銷繳納通知書,並不因此認為有漏稅而賦予追繳及處罰之法律效果。又土
地增值稅之繳納通知書係發給土地移轉前之原所有權人,而在無償贈與之
情形,實際上之納稅義務人為受贈人時,稅捐機關在認定同一土地所有權
人時,是從土地移轉前之狀態決定。故土地申報贈與移轉時,稅捐機關因
之對受贈人核定補徵土地增值稅,程序上自屬有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120 號 |
|
要 旨: |
在遺產稅逾期申報、漏報、短報或隱匿不報之情形,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
法第 10 條另例外規定係以時價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之時價計算遺
產價值,即遺產如為土地,則是以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之該土地之
公告現值計算遺產價值。然在此情形,該遺產土地嗣後移轉時,究以何時
之該土地之公告現值作為前次移轉現值,以計徵土地增值稅,土地稅法漏
未配合規定。惟在此情形,如解為仍應以繼承時之土地公告現值,作為前
次移轉現值,則該土地自繼承時至時價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間之自
然漲價利益(所得),既成為遺產稅課徵對象,同時也成為課徵土地增值
稅之對象,換言之,該自然漲價利益(所得),同時遭課徵遺產稅及土地
增值稅,其重複課稅甚為明顯,與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避免
重複課稅之立法意旨有違,亦過度侵害憲法第 15 條所保障之人民財產權
。因此,本於合憲性解釋原則,及符合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
避免重複課稅之立法意旨,在遺產稅逾期申報、漏報、短報或隱匿不報,
依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遺產土地以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
之該土地之公告現值計算遺產價值之情形,該遺產土地嗣後移轉時,應以
申報日或查獲日之該土地之公告現值作為前次移轉現值,以計徵土地增值
稅。
參考法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62 年 2 月 6 日制定公布)、
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78 年 10 月 30 日修正公布)
。
|
6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284 號 |
|
要 旨: |
按共有土地分割,並各共有人取得土地之價值亦相等情況,因非土地稅法
第 31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稱曾經移轉之移轉行為,而於分割時亦未就
其自然漲價部分課徵土地增值稅,雖地政機關因共有物之分割,有依據土
地分割改算地價原則改算前次移轉現值而登錄於土地登記簿,然非屬得據
以計算關於土地增值稅之土地漲價總數額之前次移轉現值。如納稅義務人
藉由土地分割改算地價原則改算前次移轉現值,以墊高該其移轉地號土地
之前次移轉現值,以致其於同年度再移轉時,所申報土地現值與前開共有
物分割改算之前次移轉現值相較,公告現值並未提高,致原處分機關誤為
核定免納土地增值稅,原處分機關自得將核定免徵土地增值稅之錯誤行政
處分,依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於法定期間內撤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7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599 號 |
|
要 旨: |
(一)查 89 年 1 月 26 日修正公布前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固規定:「農業用地在依法作農業使用時,移轉與自行耕作之農
民繼續耕作者,免徵土地增值稅。」惟鑑於 89 年 1 月 26 日修
正公布之土地稅法,因就農地已開放自由買賣,農地之流通性已與
一般土地無差異,其所有權移轉所獲土地漲價利益,已無免徵土地
增值稅之必要,而將本條項原關於「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規範,修
正為「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故現行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所稱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係有別於該條項修正前所
規範因「合於該條項所定免稅要件,即當然發生免稅效果」之「免
徵」土地增值稅。並因「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僅是就該次移轉原應
課徵之土地增值稅暫時不予課徵,故是否「不課徵」係該次移轉之
權利人或義務人之權利,且此請求權之行使,依土地稅法第 39 條
之 3 規定,須由得享有該不課徵權利之人,依相關法令規定,以
向主管稽徵機關提出申請之方式為之。
(二)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所稱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
並非「合於免稅要件即當然發生免稅效果」,而屬該次移轉之權利
人或義務人得享有之權利,須由依法得享有權利之人以向主管稽徵
機關提出申請之方式為權利之行使。是就該土地移轉未經稽徵機關
依申請為「准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處分前,稽徵機關原所為課徵
土地增值稅之處分,即難謂有因得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而課徵之適用
法令錯誤情事。
參考法條: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第 39 條之 3、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
。
|
8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89 號 |
|
要 旨: |
按於農業發展條例 72 年 8 月 3 日修正生效前已變更為非農業用地者
,而符該條例第 38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要件者,已非當然無不課徵土
地增值稅規定之適用;僅其申請尚須具備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視都市
計畫實施進度及地區發展趨勢等情況同意者之要件,始得向主管稽徵機關
申請適用同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規定,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倘未具此經
地方政府同意要件,即不符該申請要件,稽徵機關自無從依同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規定,規定准予免徵土地增值稅。是以,土地雖於 72 年 8
月 3 日農業發展條例第 27 條修正生效時,已非屬農業用地;然其移轉
既在 99 年 12 月 10 日農業發展條例增訂第 38 條之 1 規定生效後,
即非當然無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規定之適用,而須視其是否兼具該條第 1
項、第 2 項所定要件,缺一不可。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9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440 號 |
|
要 旨: |
共有土地經分割如有土地稅法第 28 條前段規定所有權移轉情形,倘尚未
就土地自然漲價部分課徵土地增值稅,應本於土地自然漲價利益由全民共
享之旨,於土地自然漲價實現時,核實課徵土地增值稅。又因土地分割或
合併前,可能發生計算漲價總數額期間之土地所有人並非均為嗣後出售土
地所有權人,稅捐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土地自然漲價總數額,將原地價調
整為共有土地分割或合併前之地價,自不違反土地增值稅之核課目的及租
稅法定主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16 號 |
|
要 旨: |
按確定判決倘非以變更前之行政處分為其裁判基礎,而係依法院自行調查
證據認定之事實以為判斷,即無行政訴訟法第 273 條第 1 項第 11 款
規定之適用。又原審判決之論斷固有未當之處,然尚不影響判決之結果者
,即與所謂判決不備理由及判決理由矛盾之違法情形不相當。次按地政主
管機關就人民所為土地登記之申請,經批准後所為之登載行為,既已發生
法律上之效果,自屬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1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23 號 |
|
要 旨: |
因公業以祭祀為目的之根本性質逐漸沖淡,而公業財產之收益逐漸受重視
,於同一公業派下間可轉讓,而可以轉讓於同一公業之派下,其轉讓亦無
須全體派下之同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2 |
裁判字號: |
106年判字第 140 號 |
|
要 旨: |
按企業併購法第 34 條第 1 項後段第 5 款後段關於「該項土地再移轉
時,其記存之土地增值稅,就該土地處分所得價款中,優先於一切債權及
抵押權受償」部分,其規範意旨係該形式上歸子公司所有、實質上為母公
司掌控之土地,如終局移轉予第三人,而依土地稅法等規定,應課土地增
值稅時,應將本次移轉及前次記存之二筆土地增值稅款,由子公司一併繳
納,以完成土地所有權之移轉登記。倘子公司將該土地移轉予第三人時,
依法不需繳納土地增值稅,且其不需繳納之規範上理由,是因其在土地移
轉時點,沒有透過移轉對價之收取,收割土地因時間經過所生之漲價利益
。於此情形,子公司與母公司,在實質經濟意義上,其地位實無差異,均
未享有土地漲價利益。另外前階段形式上之土地移轉行為,母公司也沒有
因此取得土地因時間經過之漲價利益。所以從母公司取得該筆土地之始,
到子公司真實出售土地為止期間內之土地漲價利益,母、子公司均未取得
,皆不應對之課徵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3 |
裁判字號: |
106年判字第 249 號 |
|
要 旨: |
行政法院對於攸關本案事實關係之重要事證,如有應依職權調查而未予調
查之情形,或對當事人之主張不予調查或採納,卻未說明其理由者,即構
成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且公文書應提出其原本或經認證之繕本或影本,
始得依其程式及意旨認作公文書。因此,當事人既否認補償清冊影本之真
正,並爭執其內容之記載,如未調取補償清冊原本,或命行政機關提出其
原本或經認證之影本,遽然採信補償清冊影本的形式證據力及實質證據力
,顯有違證據法則。故補償清冊影本之記載並無任何協議價購之文字,僅
憑補償清冊影本不足以證明協議價購之事實,徒憑補償清冊影本,即認定
土地應已完成協議價購並付款屬實,自有理由不備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4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305 號 |
|
要 旨: |
上級機關或長官訂頒之裁量基準如有不符合母法授權目的之處,或未充分
區分違反義務情節之輕重程度,亦未設有適當的調整機制者,下級機關或
屬官在個案行使裁量權,自應優先遵照法律授權意旨而為裁量,如果仍一
味依照裁量基準為處分,即構成裁量怠惰之違法瑕疵。
|
15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520 號 |
|
要 旨: |
稽徵機關於核認課稅事實時,應就有利及不利納稅義務人之事實或法規之
適用,一律注意,不得僅採不利事實或法規而捨有利者於不顧,致妨害法
的安定性或造成課稅權的濫用。
|
16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696 號 |
|
要 旨: |
以營利為目的,持續性地獨立從事特定經濟活動者,雖因未辦理營業登記
,而無登記之營業牌號或場所,然其與從事同樣經濟活動,有營業牌號或
場所者,有實質相同之經濟上意義,依所得稅法關於營利所得之立法目的
,應認亦屬所得稅法第 11 條第 2 項所稱之營利事業,就其營利所得應
納入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7 |
裁判字號: |
108年判字第 19 號 |
|
要 旨: |
私人捐贈供依法設立私立學校使用之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者,必須符合土
地稅法第 28 條之 1 所定免徵要件,且以該等要件持續履行為必要,方
符立法者授與免徵土地增值稅之稅捐優惠立法本旨。稅捐機關依上開規定
作成免徵土地增值稅處分,其性質屬授益處分,為確保該授益處分法定要
件之履行,自得於作成免徵土地增值稅處分時,依據行政程序法第 93 條
規定,以土地稅法第 28 條之 1 所定免徵要件為內容而加附款,惟此加
附款之法律行為應以意思表示向處分相對人為之。又土地稅法第 28 條之
1 所定免徵要件,其中第 2 款要求受贈人章程須載明「法人解散時,其
賸餘財產歸屬當地地方政府所有」,依其立法意旨,當係為防免受免徵土
地增值稅優惠之受贈土地,於受贈人解散清算後移轉私人而不再供社會福
利事業或私立學校使用,致與原給與免徵優惠之目的有違。該款文字用語
雖未配合私立學校法相關規定之修正而為修正,然若受贈人解散時,依其
章程關於賸餘財產歸屬之規定,受贈土地仍歸屬社會福利事業或依法設立
之私立學校財團法人,並繼續供社會福利、教育使用,因與原給與受贈土
地免徵優惠之目的無違,即難謂與土地稅法第 28 條之 1 第 2 款規定
要件不符。
參考法條:土地稅法第 28 條之 1、行政程序法第 93 條
|
18 |
裁判字號: |
108年判字第 281 號 |
|
要 旨: |
銷售契約自應符合民法契約成立生效之要件,於精神錯亂中所為之契約既
為無效,即無從該當銷售契約,自無從成立課徵特銷稅之要件。而當事人
於行為時並未受禁治產宣告,且縱其外觀上生活雖能自理,亦親自買受及
銷售房地之行為,但處理房地相關事宜時,是否係受疾病引發強迫性購物
,而係精神錯亂中所為之契約,應詳加調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9 |
裁判字號: |
110年上字第 133 號 |
|
要 旨: |
財政部訂頒「社會福利事業及私立學校受贈土地免徵增值稅案件管制檢查
作業要點」,就調查土地使用情形之任務,明文規定相關機關之職掌分工
,僅係明定行政協助事項,至於認定事實之職權仍屬稽徵機關權掌。
|
20 |
裁判字號: |
111年上字第 256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28 條、第 39 條之 2 規定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移轉與自
然人,原則上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徵收土地增值
稅。惟其權利人及義務人於申報土地移轉現值時,可於土地現值申報書註
明農業用地字樣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其未註明者,得於土地增值稅繳
納期間屆滿前補行申請。同法第 39 條之 3 關於移轉屬無須申報土地移
轉現值者,則以權利人或義務人收到主管稽徵機關得為申請不課徵土地增
值稅之通知次日起 30 日內,提出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申請,逾期不得申
請不予課徵。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1 |
裁判字號: |
111年上字第 352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5 條規定,土地為有償移轉者,為原所有權人。其所稱有償
移轉,指買賣、交換、政府照價收買或徵收等方式之移轉。同法第 39 條
規定,依都市計畫法指定之公共設施保留地尚未被徵收前之移轉,免徵土
地增值稅。公共設施保留地被徵收前,其所有權人仍有售地變現之可能,
但受限於所售土地將來有被徵收之條件限制,其售價自無法與周邊鄰地之
市價甚或土地公告現值等同,則同屬公共設施保留地,被徵收時既可免徵
土地增值稅,則徵收前之移轉自亦應免稅,並不以經人民申請為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2 |
裁判字號: |
112年上字第 718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31 條之 2 規定,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移轉與自然人時
,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同法第 39 條之 3 規定,依前條規定申請
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者,應由權利人及義務人於申報土地移轉現值時,於土
地現值申報書註明農業用地字樣提出申請,若未註明者,得於土地增值稅
繳納期間屆滿前補行申請,逾期不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但依規定得
由權利人單獨申報土地移轉現值者,該權利人得單獨提出申請。行為人向
被稅捐稽徵處申報土地之土地移轉現值時,未勾選土地增值稅申報書有關
依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不課徵土地增值稅欄位,亦未檢
附農用證明書,客觀上難認行為人有依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
規定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的意思,且因逾土地增值稅繳納期限屆滿前之
補行申請期限,不符同法第 39 條之 3 第 1 項規定,仍無同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規定之適用。此外,同法第 39 條第
3 項及第 4 項規定授權訂定的公設使用證明辦法,並未排除具公用地役
關係之既成道路的適用,行為人自應先申請核發非都市土地供公共設施使
用證明書,始得據以主張免徵土地增值稅,其未曾就其土地上現有巷道,
申請核發非都市土地供公共設施使用證明書,自無法據此主張免徵土地增
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3 |
裁判字號: |
94年判字第 1382 號 |
|
要 旨: |
對於當事人主張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之違法行政處分之撤銷,其並
無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使主管機關為錯誤行政處分之行為,
且無隱匿買賣事實之逃漏稅捐故意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因此依行
政程序法第 119 條規定,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若信賴授予利益
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不得撤銷。故
當事人補徵原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處分,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4 |
裁判字號: |
95年判字第 2061 號 |
|
要 旨: |
行政處分生效後,產生規制效力,其不僅對作成處分之行政機關本身具有
拘束力,同時產生足以拘束其他行政機關作成另一行政處分或法院裁決時
之基礎事實或先決要件之構成要件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5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2059 號 |
|
要 旨: |
證據之取捨與當事人所認知不同時,致其事實之認定亦異於該當事人之主
張者,不得謂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情形。上訴人對於原判決詳予論述不
採之事由再予爭執,核屬法律上見解之歧異,要難謂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
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6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2062 號 |
|
要 旨: |
上訴人據以作成原處分,並為原判決予以援用之財政部函釋:「原持有應
稅土地之土地所有權人,利用應稅土地與免徵或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土地
,取巧安排形成共有關係,經分割後再移轉應稅土地者,無論再移轉時之
納稅義務人是否為原土地所有權人名義,依實質課稅原則及土地稅法第
28 條、第 31 條規定,該土地於分割後再移轉時,應以其分割前之原規
定地價或前次移轉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本解
釋令發布前類此上開經共有分割且再移轉之案件,應依上述規定補徵其土
地增值稅。各稽徵機關並應加強宣導,提醒納稅義務人勿取巧逃漏。」如
該函釋所稱之原持有應稅土地之土地所有權人以取巧安排形成共有關係,
經分割後再移轉應稅土地,可認為係以租稅規避方式逃漏土地增值稅,則
此租稅規避之行為人係原持有應稅土地之土地所有權人,並非其用以安排
形成共有關係之其他共有人(其他共有人共有期間通常甚為短暫),依實
質課稅原則,及對租稅規避者賦予其所欲規避之稅法上之法律效果之理論
,成為補稅對象,應是原持有應稅土地之原所有權人。上開財政部函釋,
未究明事實關係為何,逕以再移轉時之「土地所有權人」為補稅對象,與
實質課稅原則及司法院釋字第 180 號解釋意旨未符。原判決予以援用,
自有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7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441 號 |
|
要 旨: |
行政機關未通知當事人到場所實施之勘驗程序,並非即屬無效,僅生證明
力強弱之問題
|
28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1143 號 |
|
要 旨: |
免徵土地增值稅必須具備條件係,須為農業用地、該農業用地在依法作農
業使用時移轉、承受人須為自行耕作之農民、該自行耕作之農民繼續耕作
承受之農地之要件。其意旨在便利自耕農民取得農地,以擴大農場經營規
模,故規範上,係透過俗稱「管地又管人」之方式,即須出賣人移轉農地
所有權與具自耕農身分之人,且實際上亦由該農民繼續耕作,始認符合免
徵土地增值稅之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9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396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公法上之請求權,除法律有特別規
定外,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本件雖被上訴人就系爭因法院拍賣而移
轉之土地,未為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4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之通知,惟
僅是使上訴人依該項規定之 30 日行使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
稅之請求權期間無從起算,然上訴人此請求權之行使仍有一般公法請求權
時效期間規定之適用。而發生於行政程序法施行前之公法上請求權,若類
推適用之時效期間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算,其殘餘期間較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所定 5 年時效期間為長者,即應適用該項關於 5 年時
效期間之規定。另土地增值稅是因土地移轉而課徵之稅捐,故應認於土地
移轉時即為土地所有權人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之公法上請
求權之得請求時。則系爭於經法院拍定移轉之土地,上訴人於行政程序法
自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後已逾 5 年之 96 年 4 月 26 日始申請改
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核課土地增值稅,其行使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核課土
地增值稅之請求權,即難謂未逾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規定之 5 年時效
期間,被上訴人自得拒絕上訴人退還溢繳稅款之請求。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0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875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移轉與
自然人時,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又行政院 83 年 11 月 28 日台財
字第 44533 號函釋謂仍有該項之適用,應係指原符合免稅規定之農業用
地經都市計畫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在細部計畫尚未完成前尚未能依變更
後之計畫用途使用,而現況仍作農業使用者而言。其意旨係為保障 72 年
8 月 3 日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施行後仍為農業用之農地免稅之權益,至於
72 年 8 月 3 日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施行時已非農地者,依法原無免稅
利益存在,自無需再予保障。蓋後者之情形因行政機關細部計畫未完成,
致無法依變更後之用地使用者,立法政策係以免徵地價稅之方式以補土地
無法依法使用之不利益,而非以免徵或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方式以補土地
所有權人之不利益,並無該函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1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978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28 條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應按
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但因繼承而移轉之土地,各級政府出
售或依法贈與之公有土地,及受贈之私有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又辦理
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時,除有該條但書、同法第 28 條之 1 及第
28 條之 2 前段關於移轉土地所有權免徵或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規定之適
用外,不問其為有償或無償移轉,均應為土地增值稅之核課。如以買賣或
贈與等為權利變更原因而登記取得土地所有權者,嗣後縱終止信託關係,
依法院確定判決以「判決移轉」為權利變更登記原因移轉該土地所有權予
原委託人,與依信託法第 28 條之 3 第 3 款規定之信託人與受託人間
信託財產回復之土地所有權登記方式有別,仍應課徵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2 |
裁判字號: |
95年訴字第 1664 號 |
|
要 旨: |
本件稅捐稽徵機關決定土地所有權人應補繳土地增值稅,係依據財政部
93 年 8 月 11 日台財稅字第 09304539730 號令函意旨,以土地分割
前之原規定地價或前次移轉現值為原地價計算,並溯及適用於該令發布前
之類似案件,惟於該令發布前,實務上對於前次移轉現值之法律適用認定
並不統一,不動產節稅顧問於計算節稅方式前既以當時現有方式規劃,且
亦無從知悉嗣後會公布統一計算方式之令函,渠等即無任何債務不履行之
情事可言,亦無從論斷渠等有不法侵害土地所有權人之利益。
裁判法院: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3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452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5 款乃國家以租稅優惠之方式,對於經行
政院核定供特定事業直接使用之土地給予適用單一稅率而不依累進稅率計
徵地價稅,以此減輕該直接供事業使用之土地成本,達到將土地資源直接
投入該核定事業使用之目的。因此,依自來水法規定經核准興辦之自來水
事業,其名下土地,給予適用千分之十之優惠稅率,需直接供自來水事業
使用且按行政院核定規劃使用為必要。又同法第 17 條第 2 項規定,增
列企業或公營事業興建之勞工宿舍,使勞工住宅或宿舍得適用地價稅優惠
稅率,乃係考量社會治安,勞工每天返往於住處及工作場所之安全保障。
如土地所興建未辦保存登記之建物既係供退休員工之宿舍使用,自與土地
稅法第 17 條第 2 項規定按千分之 2 計徵地價稅之要件不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4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503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對於經行政院核定供特定事業直
接使用之土地給予適用單一稅率而不依累進稅率計徵地價稅,以此減輕該
直接供事業使用之土地成本,達到將土地資源直接投入該核定事業使用之
目的。因此,依自來水法規定經核准興辦之自來水事業,需直接供自來水
事業使用且按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或行政院專案核定規劃使用為必要,
始適用千分之 10 之優惠稅率;如自來水事業之土地,未與其直接經營自
來水事業之土地結合在一起使用,則該土地即非直接供自來水事業使用,
自應適用地稅法第 16 條之累進稅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5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583 號 |
|
要 旨: |
按行為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13 條第 1 項第 2 款前段規定,乃為避
免增加公司間合併時繳納稅捐之資金負擔,並無免徵土地增值稅之意思,
換言之,原記存應繳之土地增值稅不得解為於再移轉時即無庸繳納,而應
認於再移轉時,該記存應課徵之土地增值稅之原因業已消失,應依法繳納
。是以,該應課徵之土地增值稅,僅係記存於合併後取得土地之公司名下
,於該項土地再移轉時,該公司即應繳納原准予記存之土地增值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6 |
裁判字號: |
100年簡字第 250 號 |
|
要 旨: |
按財政部 83 年 8 月 31 日臺財稅字第 830416961 號函,納稅義務人
得依土地稅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按千分之十計徵地價稅者,
僅限於自來水事業直接使用之土地,自然排除員工宿舍用地得依該函賦予
優惠稅率之情事,如土地既顯非供納稅義務人自來水事業直接用地,自無
按千分之十計徵地價稅之適用。又稽徵機關作成原處分之際,納稅義務人
未能提出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或經行政院專案核准土地得適用優惠稅
率之有關文件供稽徵機關斟酌,顯未符合土地稅法施行細則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稽徵機關自得否准納稅義務人按千分之十計徵地價稅之
申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7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166 號 |
|
要 旨: |
按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雖是針對已發生形式確定力之行政處分所為之例
外程序,然該條既明文規定適用之對象為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之行政處
分,則如果於法定救濟期間內,曾對行政處分提起行政訴訟,且經判決確
定者,該行政處分並非因法定救濟期間經過而確定,原則上即無該條規定
之適用。是以,行政處分既經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且經法院判決駁回及
經最高行政法院裁定上訴駁回而告確定,並無通常救濟程序所稱之法定救
濟期間,如對法院判決及最高行政法院之裁定不服,可循再審程序謀求救
濟,惟不得再主張有該條之事由,請求重開行政程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8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79 號 |
|
要 旨: |
按納稅義務人以土地捐贈政府,提示原始購買土地之相關成本,經查屬實
,即按實際金額核認,如未能提示成本資料者,則應考慮當時之市場交易
價格。是以,納稅義務人所提出之證據既不能證明其確實取得土地之成本
,又土地雖非屬都市計畫劃設之公共設施保留地,但其地目為道,現為道
路用地,納稅義務人無從自由使用及收益,自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無異,因
此,稽徵機關參酌財政部 92 年 6 月 3 日臺財稅字第 0920452464 號
函及 97 年 1 月 3 日臺財稅字第 09704510530 號函之意旨,依捐贈
時土地公告現值,按 16% 計算核定該部分捐贈扣除額,並核准其更正之
申請,核定綜合所得總額,綜合所得淨額,而補徵應納稅額,經核即無不
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9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857 號 |
|
要 旨: |
農業用地得否適用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及第 4 項規定,原
則上雖須以農業用地於 89 年 1 月 28 日土地稅法修正生效時,整筆土
地均作農業使用為適用要件,然為兼顧當事人之權益,倘該農業用地係屬
有分管事實之共有農地,共有人就其分管部分係作農業使用並取得作農業
使用證明,即有該條第 1 項及第 4 項規定之適用。而所謂分管事實,
應以 89 年 1 月 28 日共有土地之全體所有權人已就分別占有共有物之
特定部分而為管理使用等事項有所約定,始足認定,如難認係 89 年 1
月 28 日由全體共有人共同書立或有明示抑默示之分管意思表示,尚與分
管契約之要件不符。是以,納稅義務人如無從確切證明農地於 89 年 1
月 28 日係屬有分管事實之共有農地,且出售所有土地,並未取得作農業
使用證明,依法自無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4 項以 89 年 1 月
28 日土地稅法修正施行日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數額
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0 |
裁判字號: |
102年訴字第 29 號 |
|
要 旨: |
信託契約之受託人不僅就信託財產承受權利人之名義,且須就信託財產,
依信託契約所定內容為積極的管理或處分,並非將自己之財產,以他人名
義登記時,雙方之間當然即有信託關係存在,故單純將出資購買之土地登
記於他人名下,而該他人並未就土地取得實質上之管理、使用、處分權能
者,僅屬借名登記,並非當然為信託契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41 |
裁判字號: |
102年訴字第 477 號 |
|
要 旨: |
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第 5 條第 2 款規定,旨在照顧民眾換屋需要,
對於符合同法條第 1 款規定之所有權人以先購後售方式換屋(買新賣舊
),雖於出售房地時擁有 2 戶房地,仍認屬合理常態移轉,予以排除課
稅;又因調職、非自願離職或其他非自願性因素致須出售新購房地者(買
新賣新),亦予以排除課稅。是以,適用該條例第 5 條第 2 款規定之
情形,應以符合同條第 1 款持有房地期間無供營業使用或出租,且換屋
購買新房地,或因調職、非自願離職、或其他非自願性因素致須出售新購
房地為前提。是以,納稅義務人銷售持有 1 年以內曾供營業使用之房地
,核屬同條例第 2 條第 1 項所定之特種貨物,並無該條例第 5 條第
1 款排除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2 |
裁判字號: |
103年訴字第 1121 號 |
|
要 旨: |
按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規定,因繼承取得之土地再行移轉者
,係指繼承開始時該土地之公告現值,然計算遺產價值,應以被繼承人死
亡時之時價為準,故難以文義解釋方法認以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之
土地公告現值計算遺產時,有相同結果。又按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從高估價具處罰性質,若將繼承人已取得遺產
後所增之價值亦列入遺產範圍,從高估價,則與同法第 44 條有重複處罰
之疑慮,已刪除該規定。因繼承取得之土地再行移轉,以土地漲價部分徵
收土地增值稅,倘仍以繼承開始時之公告現值為基準,則該土地自繼承時
至時價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間所增加之價值,既課徵遺產稅,亦課
徵土地增值稅,自屬重複課稅,違背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避
免重複課稅之立法意旨,亦對憲法第 15 條所保障之人民財產權有過度侵
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3 |
裁判字號: |
103年訴字第 1499 號 |
|
要 旨: |
主管機關以公函「副本」通知相對人,請其於文到後一定期限內檢附相關
證明文件辦理申請,只要公函文義足以表達此目的,且經合法送達者,不
論係以正本或副本為之,均足以發生通知之效力。
|
44 |
裁判字號: |
103年訴字第 338 號 |
|
要 旨: |
按合建分屋契約之性質,應探求當事人的意思來決定,若契約重在雙方約
定「一方出土地,一方出建築資金」以營共同事業,自屬「合夥」;倘契
約著重在建商為地主完成一定的建屋工作後,接受報酬,則為「承攬」;
如果契約的目的在於財產權的交換「即以地易屋」,則為「互易」。如果
契約言明建商向地主承攬完成一定工作,而將地主應給與的報酬充作建商
買受分歸建商房屋部分基地之價款,則屬「買賣與承攬的混合契約」。至
若契約約定各就分得房屋以自己名義領取建造執照,就地主分得部分而言
,認該房屋的原始所有人為地主,地主與建商就此部分的關係則為「承攬
契約」。次按「非自住房地」自地自建或與營業人合建分屋銷售者,應依
法辦理營業登記,並因其具備營業人身分,依據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第
5 條第 7 款及同條例施行細則第 12 條第 2 款規定,必須符合營業人
銷售合建分屋所分得之房屋及其坐落基地,屬於營業人興建房屋完成後第
一次移轉,方不課徵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改課徵營業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5 |
裁判字號: |
103年簡上字第 23 號 |
|
要 旨: |
按依土地稅法第 39 條第 2 項前段規定免徵土地增值稅,係指依都市計
畫法指定之公共設施保留地尚未被徵收前之移轉,始有其適用,私有土地
縱無償供公共使用,如不符合都市計畫法之相關規定,非當然即可認屬公
共設施保留地。又倘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應由權利人及義務人於申報
土地移轉現值時,提出申請,或於法定期限(土地增值稅繳納期間屆滿前
)補行申請,並應檢附地方農業主管機關核發之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證明
文件,始符合申請不課徵土地徵值稅之要件。倘不符合土地稅法施行細則
第 57 條各款規定之土地,自無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1 項所稱「
農業用地」移轉與自然人時,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6 |
裁判字號: |
105年簡上字第 80 號 |
|
要 旨: |
按銷售持有期間在 2 年以內之房屋、土地,原則上即應履行申報義務,
須具備例外情形始免予申報,納稅義務人不能以其不確信有無免申報之例
外情形,而解免其申報義務,其未善盡查證義務,怠於履行申報義務,即
構成稅務違章行為,自應按章裁罰。次按所有權人如利用合法之途徑將原
有土地轉變成為新形態產權之際,另行取得與原有物顯不相當之權利價值
者,雖在外觀形式上該新形成之產權係屬原物之變體,但因彼此價值懸殊
,本於實質課稅原則當認所有權人就超出原物價值之部分係屬新取得之產
權,自應適用相關之稅法課徵其應納稅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7 |
裁判字號: |
106年訴更一字第 23 號 |
|
要 旨: |
按民國 104 年 7 月 8 日修正前企業併購法第 34 條第 1 項第 5
款有關依法由原土地所有權人負擔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於併
購後取得土地之公司名下之規定,既將「稅額」已確定之「土地增值稅款
」,由原納稅義務人名下,「記存」至「土地買受人」名下,又該土地再
移轉時,記存之土地增值稅就土地處分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則足以確
認土地增值稅之納稅義務人原為出賣人,經由法定記存程序,移轉為買受
人,而記存之期間為買受人再為處分之時。就此,土地增值稅之納稅義務
人為買受人,應堪認定,則出賣人請求退還土地增值稅,自屬於法無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8 |
裁判字號: |
108年訴字第 57 號 |
|
要 旨: |
揆諸土地稅法第 49 條第 1 項及稅捐稽徵法第 22 條第 1 款規定,土
地移轉申報現值暨課徵土地增值稅,其核課期間之起算日,自應以稽徵機
關之收件日為準。財政部 101 年 5 月 15 日臺財稅字第 10104003150
號函釋已違反稅捐稽徵法第 22 條第 1 款規定之意旨,蓋該解釋性函釋
不但未能闡明上開法條之真意,使條文規定得為適當之應用;抑有甚者,
該函釋尚且已創設或變更上開法條之效力,其解釋顯然逾越立法本旨之範
圍,而牴觸上開法條規定,並對於人民之權利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而違
反法律保留原則甚為明確,本院自得不予適用。
|
49 |
裁判字號: |
111年訴字第 893 號 |
|
要 旨: |
納稅義務人因修正施行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第 2 項事由致
溢繳稅款而申請退稅者,當以有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認定事實錯誤、
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等存在為前提。而市地重劃程序
中縱然嗣後經確認無效,並不當然影響已執行完成市地重劃相關行政行為
之合法性,機關因此認定土地不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 38-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要件,按一般用地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並
無認定事實之錯誤存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0 |
裁判字號: |
89年訴字第 24 號 |
|
要 旨: |
就稅務訴訟中,有關撤銷之訴判斷行政處分合法性之基準時,並非單純以
核課 (納稅) 處分或復查決定時之法律或事實狀態為準,其基本原則為:
課稅事實發生時之法律或事實狀態乃判斷核課處分合法性之基準。在行政
訴訟或訴願中其狀態變更固不必予以斟酌,即課稅事實發生至原處分或復
查決定做成之前,法律或事實有所變更亦不影響處分或決定之合法性。本
件原告既於八十六年七月八日拍定取得案外人上啟○公司所有之系爭土地
,被告並依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課土地增值稅並合法送達予原告 (核
定繳納期間八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同年八月二十四日) ,則參諸上開之
見解,原按「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定之課稅處分,即為合法之行政處
分。嗣因於八十六年十月三十一日修正公布生效之土地稅法第三十條第一
項第五款、第三項等規定,被告遂以法律狀態既已變更為由,而對原按「
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定之課稅處分予以變更,此即對於原合法之課稅
處分予以廢止。因而,財政部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財稅字第八六一
九三二四五一號函釋,亦認:「法院拍賣之土地,如執行法院已完成債權
分配,應徵之土地增值稅並已繳庫,繳納收據於發給納稅義務人後,如納
稅義務人未依法提起行政救濟,參照稅捐稽徵法第三十四條第三項規定,
該應徵稅額始為確定。本案拍定人單獨按拍定價格申報移轉現值,稽徵機
關予以重核土地增值稅,倘該重核土地增值稅之稅款,在八十六年十月三
十一日土地稅法第三十條修正公布生效日尚未獲原執行法院分配,參照上
揭規定,應屬該法條第三項所稱『尚未核課或尚未核課確定者』,其申報
移轉現值之審核標準,自應依新修正規定辦理。」;及財政部八十七年三
月十三日台財稅字第八七○一二四七五九號函釋亦因土地稅法第三十條第
三項已增訂有明文,而不再援引適用。是以,被告依新修正之土地稅法第
三十條規定及財政部前揭相關函示,改依較低之拍定價額為移轉現值而重
為決定之課稅處分,即前合法課稅處分之廢止,於法並無不合。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1 |
裁判字號: |
90年訴字第 1561 號 |
|
要 旨: |
按「私有農地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乃土地法第三十
條第一項前段所明定。申請農地所有權移轉登記者,依土地登記規則第八
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前段規定,應提出承受人自耕能力證明書,....
..。」又「按法律行為無效,或嗣後歸於無效,而當事人仍使其經濟效
果發生,並維持其存在者,並不影響租稅之課徵。良以稅法所欲掌握者,
乃表現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該經濟事實之法律外觀。土地增值稅係
依據漲價歸公之原則,對土地所有權人因土地自然漲價所得利益所課徵之
稅款。因之,只要有自然漲價所得以及土地所有權移轉之事實,依土地稅
法第二十八條之規定,除有不課徵之法定理由外,均應課徵土地增值稅,
並不因土地所有權之移轉本身有無效之原因而有不同。......。」
業經前行政法院八十二年九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在案。經查:訴
外人鄭○湦既為「隆○鋁門窗」之負責人,且嘉義縣新港鄉公所前所核發
予訴外人鄭○湦之「自耕能力證明書」,亦經撤銷在案,則系爭土地所有
權移轉於訴外人鄭○湦之移轉行為固應屬無效,然系爭土地不僅已因拍賣
為原因移轉登記為訴外人鄭○湦所有,現訴外人鄭○湦更將之移轉登記為
第三人所有,則本件原告與訴外人鄭○湦仍使系爭土地因拍賣所生所有權
移轉之經濟效果發生,並維持其存在,依前述前行政法院八十二年九月份
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雖本件原告將系爭土地移轉於訴外人鄭○湦之
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有無效原因,仍不影響本件土地增值稅之課徵,更與
實質課稅原則相符,故原告主張被告否准系爭土地增值稅之免徵,有違實
質課稅原則云云,自無可採。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2 |
裁判字號: |
90年訴字第 1805 號 |
|
要 旨: |
財政部八十年六月十八日台財稅第八○○一四六九一七號函「免徵土地增
值稅之農業用地,如經查明係第三者利用農民名義購買,則原無免徵土地
增值稅之適用,應予補徵原免徵稅額。」,財政部八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台財稅第八二一五○四七六七號及八十六年九月十日台財稅第八六一九一
五九二一號函補充修正:「農業用地移轉經核定免徵土地增值稅後,始發
現承受人為非名實相符之農民,依有關規定補徵原免徵土地增值稅時,應
就個案審酌當事人有無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以疏減訟源」。所謂信賴保
護原則乃源自「法安定性原則」,屬憲法位階之原則,對行政及立法均有
適用,人民因信賴行政機關特定行為,而為財產或其他權利之處分者,如
其信賴之成立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即應受到保護。至人民是否有值得保護
之信賴利益,參酌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 (三) 行政處分之
違法或不當,相對人明知或重大過失而不知者;信賴即非正當,而不值得
保護。故於農地買賣之情形,首須視其是否對買受人具備自耕能力證明有
正當信賴,並進而為農地移轉行為,是以如於農地買賣中,不具自耕能力
之買受人於債權契約具體指定由具自耕能力之第三人受讓登記並繼續耕作
,固有可能具備信賴保護之要件。然本件事實乃原告明知買受人無自耕能
力,仍配合移轉農地所有權於第三人,自無信賴利益保護原則之適用,亦
難憑採。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3 |
裁判字號: |
94年訴字第 313 號 |
|
要 旨: |
信賴保護原則僅在授益處分始有適用之餘地,課徵土地增值稅係負擔處分
,並無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
|
54 |
裁判字號: |
94年訴字第 3700 號 |
|
要 旨: |
人民對耕地補償之計算如有不服,僅得於行政機關作成准予終止租約之行
政處分時,依行政程序法第 174 條前段規定一併聲明不服。
|
55 |
裁判字號: |
98年訴字第 250 號 |
|
要 旨: |
所謂「農業使用」,依農業發展條例第 3 條第 12 款規定,乃係指農業
用地符合區域計畫法或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相關法令規定,並
實際供農作、森林、養殖、畜牧、保育及設置相關之農業設施或農舍使用
未閒置不用者而言。至於該系爭農業用地可否適用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第 4 項規定,以修正施行日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
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應視其於 89 年 1 月 28 日土地稅法修正公布
生效時是否符合「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之要件而定,若行政機關將已
生效之「合法」行政處分予以廢棄,使其失去效力,其與行政處分之撤銷
係針對「違法」行政處分為之者不同,故系爭處分既係受行政機關撤銷之
前違法處分而生,便無所謂違反行政程序法第 123 條授益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6 |
裁判字號: |
98年簡字第 627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34 條規定,行政程序之開始,由行政機關依職權定之。但
依本法或其他法規之規定有開始行政程序之義務,或當事人已依法規之規
定提出申請者,不在此限。本件系爭土地債權人係依該條規定,請求桃園
縣政府地方稅務局作成一定處分,然查該規定係規範行政機關有發動行政
程序之職權,並非人民之請求權,與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公法上請求權
無關;且財政部 89 年 9 月 6 日函釋,係指稽徵機關對於土地稅法第
39 條之 2 之規定,應依職權實質審核,非指對於已經核課確定之案件
可不受相關法律之限制,任意推翻原確定處分重新核課。故依起訴意旨援
引之行政程序法第 34 條規定,尚無以導衍出其對於桃園縣政府地方稅務
局機關有何公法上請求權,則債權人提起本件課予義務訴訟,即不具訴訟
權能,其訴為無理由,自應予以駁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7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102 號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
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
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又關於「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
不受 5 年期間之限制。惟前手土地所有人如享移轉免徵土地增值稅之優
惠者,其後手所有人對該土地之使用權將受限制,故前手之免徵土地增值
稅自應得後手承受人之同意,自應由前後手土地權利人共同表明意願,或
至少由權利將受限制之後手所有人申請,始符合免徵之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8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55 號 |
|
要 旨: |
土地稅法第 39 條第 2 項規定,依都市計畫法指定之公共設施保留地尚
未被徵收前之移轉,準用前項規定,免徵土地增值稅。但經變更為非公共
設施保留地後再移轉時,以該土地第一次免徵土地增值稅前之原規定地價
或前次移轉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本件甲地
關於道路用地、綠地部分及乙地道路用地,雖屬公共設施保留地,惟既係
以市地重劃方式開發,無須經由政府以徵收方式取得,即與該項須同時具
備「公共設施保留地」及將由政府依法以「徵收方式取得」始得準用同條
第 1 項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規定要件未合,甲地及乙地於買賣當時自無免
徵土地增值稅規定之適用,是稅捐機關補徵土地增值稅額,於法有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9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80 號 |
|
要 旨: |
原處分對於原告因買賣取得系爭土地前之移轉為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處分,
其法律效果,將直接對於系爭土地原告取得時之「前次移轉現值」發生改
變,依土地稅法第 28 條前段及第 31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規定,自屬
對於原告之法律上利益產生影響;且本件被告原處分如經確定,即產生存
續力,如不許原告等為利害關係人提起救濟,原告等此一法律上利益將恐
難獲訴訟救濟之制度保障。是原告等提起本件撤銷訴訟自為適格之當事人
。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60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423 號 |
|
要 旨: |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
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
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故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稅款,
須納稅義務人自行申請退還稅款,並受 5 年公法上請求權時效之限制;
如為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
誤,致納稅義務人溢繳稅款,稅捐稽徵機關始有依職權退稅,並不受 5
年時效期間之限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