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稅捐稽徵法第 34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670 號
  要  旨:
凡經稽徵機關核定之案件,納稅義務人如有不服,應於法定期間內,申請
復查,如未依程序申請復查而逕行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自為法所不許。
此外,稅捐稽徵法第 34 條第 3  項各款係針對各行政救濟階段之稅捐案
件之確定加以定義,而各行政救濟階段乃循序漸進,有其一定之順序,如
未申請復查者,自不可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221 號
  要  旨:
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是否有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
發現新證據之事由,應依具體案件之情形進行客觀之事後審查判斷。

3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27 號
  要  旨:
按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不服核定稅捐處分
,而對之申請復查,固無申請次數之限制,惟仍須遵守 30 日不變期間之
限制。至稅捐稽徵機關依現行稅捐稽徵法第 38 條第 3  項規定,於復查
、訴願或行政訴訟程序終結後填發之繳款書,核屬因行政救濟程序終結,
為利納稅義務人按行政救濟結果繳納稅款而為,其中關於本稅部分,既係
按行政救濟結果而為,是該繳款書上關於本稅部分之繳納期間,自非稅捐
稽徵法第 35 條第 1  項第 1  款為計算申請復查期限所稱之繳納期間。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382 號
  要  旨:
按公司進行合併,存續公司於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時,依企業併
購法第 38 條第 1  項規定得將各該參與合併公司於合併前 5  年內之各
期虧損自當年度純益額中扣除者,係以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尚未扣除
之虧損為限。次按存續公司於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時,不得將參
與合併公司尚未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或業經核定並無合併前 5  年內之
各期虧損,自當年度純益額中扣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77 號
  要  旨:
受益人雖於信託契約訂立後,形式上有取自受託人之利益,然該利益若實
質上非屬信託契約訂立後,受託人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所生
之利益,則受益人此利益之取得,即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1、10-2  條
之規定無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1639 號
  要  旨:
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
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請撤銷、廢止或變更之。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
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其事由者,不在此限:一
、具有持續效力之行政處分所依據之事實事後發生有利於相對人或利害關
係人之變更者。二、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
利益之處分者為限。三、其他具有相當於行政訴訟法所定再審事由且足以
影響行政處分者。前項申請,應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三個月內為之;其
事由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自發生或知悉時起算。但自法定救濟期間經
過後已逾五年者,不得申請,為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二十八條所明定。本條
所謂「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係指行政處分因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不
能再以通常之救濟途徑,加以撤銷或變更,而發生形式確定力者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96年裁字第 2152 號
  要  旨:
違法行政處分是否應予轉換,其權限在於行政機關,係行政機關之裁量範
圍

8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447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9  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
之債務,具有確實之證明者。應自遺產總額中扣除,免徵遺產稅。本件上
訴意旨指摘該款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之債務,只問是否有尚未清償,不論
該未償債務之清償期是否已經屆至,均應依前開規定自遺產總額中扣除,
免徵遺產稅,原判決誤認為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之債務之清償期必須屆至
,始得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規定自遺產總額中扣除,而增加前開法
律所無之限制,其適用法規顯有錯誤,尚有誤會。又 97 年 5  月 7  日
增定公布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 1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繼承在民法繼
承編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4  日前開始,繼承人對於繼承開始後,始發
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由其繼續履行債務顯失公平者,得以所
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係規範保證人與債權人(保證契約之他方)之權
利義務關係,與繼承時遺產總額之計算無關。且該規定既是「始發生代負
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即指主債務已屆清償期,主債務人未清償債
務之情形。上訴人以該規定主張被繼承人為保證人之系爭借款債務應列為
可自遺產總額扣除之未償債務,自不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521 號
  要  旨:
公司法第 164  條規定,記名股票,由股票持有人以背書轉讓之,並應將
受讓人之姓名或名稱記載於股票。無記名股票,得以交付轉讓之。本件於
系爭公司股票差異部分,按該條規定,記名股票,由股票持有人以背書轉
讓之,此所謂股票持有人,應包括股票名義人,及因背書而取得股票之人
,又背書為記名股票轉讓之唯一方式,只須背書轉讓,受讓人即為股票之
合法持有人,因此記名股票在未過戶以前,可由該股票持有人更背書轉讓
他人。最高法院 60 年度台上字第 817  號著有判例,依其意旨,背書為
公司記名股票轉讓之唯一方式,而交付保管占有,依法不生公司記名股票
轉讓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371 號
  要  旨:
按申報納稅制,乃基於民主參與之精神與理念,由納稅義務人自行確定納
稅基準與應納稅額,向管轄之稅捐稽徵機關申報,並繳納稅款完畢,除非
逾期未申報或申報不適當者,須由稅捐稽徵機關核定處分或補稅處分外,
應認於其申報繳納應納稅款完畢時,關於申報納稅部分即屬確定。

參考法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35 條第 1  項
          所得稅法第 80 條第 1  項

11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633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
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五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屆期
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本件申請人辦理 92 年度及 93 年度營業稅補
報補繳,並未申請適用直接扣抵法,其於 95 年 9  月 15 日自動補報銷
售額,將 92 年度及 93 年度取得之國外股利,列入各該年度免稅額,並
按比例扣抵法計算各該年度不得扣抵比率調整補繳營業稅額及利息,係採
取行為時之比例扣抵法計算,並無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亦無營業稅
法第 39 條溢付稅額之情形,為原判決確定之事實。從而,中區國稅局否
准申請人依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申請退回已補繳稅額,於法並無不合,訴
願決定及原判決遞予維持,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853 號
  要  旨:
遺產稅事件係固有必要共同訴訟,遺產稅額之計算,對於全體繼承人而言
,有合一確定之必要。基於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必須合一確定,本件繼
承人既代表全體繼承人為系爭遺產稅之申報,其他繼承人固未親自踐行該
程序,其效力仍及於全體繼承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20 號
  要  旨:
按稅捐行政爭訟事件係採爭點主義,即限當事人於復查程序及訴願程序有
所爭執者,始得提起行政訴訟而為行政法院之審理範圍,其係為免因當事
人之爭訟權利是否行使長久陷於不確定狀態,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所設,
是倘當事人就行政機關所為之處分,有部分爭點已未再爭執,則該處分關
於該部分之爭點即告確定,縱然當事人事後更藉行政爭訟程序請求救濟,
亦應受爭點主義之拘束,而不得再為爭執。是以,行政機關自得以當事人
對已確定部分再行爭訟,程序未合為由,駁回其復查之申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120 號
  要  旨:
按稅捐行政爭訟事件係採爭點主義,即限當事人於復查程序及訴願程序有
所爭執者,始得提起行政訴訟而為行政法院之審理範圍,其係為免因當事
人之爭訟權利是否行使長久陷於不確定狀態,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所設,
是倘當事人就行政機關所為之處分,有部分爭點已未再爭執,則該處分關
於該部分之爭點即告確定,縱然當事人事後更藉行政爭訟程序請求救濟,
亦應受爭點主義之拘束,而不得再為爭執。是以,行政機關自得以當事人
對已確定部分再行爭訟,程序未合為由,駁回其復查之申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356 號
  要  旨:
查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稱之「新證據」,必須該證
據係於原處分作成時已存在,但於原程序(包括救濟程序)中所不知而未
使用,且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分時,始足當之。又所謂「證據」係指
證明事實之憑據,而「法令規定(包括司法院解釋)」係規定法律關係之
規範,「行政機關之解釋函令」則為行政機關闡釋法律文義之見解,二者
均非用以證明事實之憑據,顯非此款所謂之「證據」。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6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711 號
  要  旨:
(一)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解釋指出,「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
      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
      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為之。」而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時,
      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其所生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為依據
      。」故納稅義務人不選擇通常之行為模式,而迂迴採取通常不會使
      用之行為模式,以適用可免除或減輕租稅負擔的法律,而規避通常
      行為模式所該當之課稅要件時,基於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機關得
      無視於當事人所採取之行為形式,而將之視為係採取通常行為,並
      以該通常行為所該當之稅法構成要件,計算其所應負擔之租稅,以
      維護租稅公平。
(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及第 24 條之 1  之規定顯然具有
      擬制信託之贈與稅客體,以及使該稅捐客體提前於信託契約成立時
      即實現的法律效果。然而,在未來的信託利益實現前即擬制課徵贈
      與稅,該利益於課稅時之價值估算宜有一致的標準,以節省逐案查
      估的稽徵勞費。故立法者於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第 2  
      款、第 3  款規定,信託依贈與時郵政儲金匯業局 1  年期定期儲
      金固定利率複利折算現值,推算信託利益於信託契約成立時的價值
      。反面而言,若受益人得享有之信託利益於訂約時已明確或可得確
      定者,即無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第 2  款、第 3  款
      規定之設算方法擬制其贈與時價之必要,而應依實質課稅原則,回
      歸同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2  項規定,課徵贈與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1121 號
  要  旨:
按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規定,因繼承取得之土地再行移轉者
,係指繼承開始時該土地之公告現值,然計算遺產價值,應以被繼承人死
亡時之時價為準,故難以文義解釋方法認以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之
土地公告現值計算遺產時,有相同結果。又按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從高估價具處罰性質,若將繼承人已取得遺產
後所增之價值亦列入遺產範圍,從高估價,則與同法第 44 條有重複處罰
之疑慮,已刪除該規定。因繼承取得之土地再行移轉,以土地漲價部分徵
收土地增值稅,倘仍以繼承開始時之公告現值為基準,則該土地自繼承時
至時價較高之逾期申報日或查獲日間所增加之價值,既課徵遺產稅,亦課
徵土地增值稅,自屬重複課稅,違背行為時土地稅法第 31 條第 2  項避
免重複課稅之立法意旨,亦對憲法第 15 條所保障之人民財產權有過度侵
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1187 號
  要  旨:
參照企業併購法第 38 條第 1  項規定可知,公司合併之情形,存續公司
於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時,得將各該參與合併公司於合併前五年
內之各期虧損自當年度純益額中扣除者,係以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尚
未扣除之虧損為限。是如尚未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或業經核定參與合併
公司並無虧損,縱該核定仍在行政救濟程序中而尚未確定,惟因行政處分
除具有無效之事由而無效者外,具有存續力,於未經撤銷、廢止或未因其
他事由而失其效力前,其效力繼續存在。是以存續公司於辦理營利事業所
得稅結算申報時,即不得亦無從將各該參與合併公司尚未經該管稽徵機關
核定或業經核定並無合併前五年內之各期虧損,自當年度純益額中扣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89年訴字第 24 號
  要  旨:
就稅務訴訟中,有關撤銷之訴判斷行政處分合法性之基準時,並非單純以
核課 (納稅) 處分或復查決定時之法律或事實狀態為準,其基本原則為:
課稅事實發生時之法律或事實狀態乃判斷核課處分合法性之基準。在行政
訴訟或訴願中其狀態變更固不必予以斟酌,即課稅事實發生至原處分或復
查決定做成之前,法律或事實有所變更亦不影響處分或決定之合法性。本
件原告既於八十六年七月八日拍定取得案外人上啟○公司所有之系爭土地
,被告並依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課土地增值稅並合法送達予原告 (核
定繳納期間八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同年八月二十四日) ,則參諸上開之
見解,原按「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定之課稅處分,即為合法之行政處
分。嗣因於八十六年十月三十一日修正公布生效之土地稅法第三十條第一
項第五款、第三項等規定,被告遂以法律狀態既已變更為由,而對原按「
拍定日當期公告現值」核定之課稅處分予以變更,此即對於原合法之課稅
處分予以廢止。因而,財政部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財稅字第八六一
九三二四五一號函釋,亦認:「法院拍賣之土地,如執行法院已完成債權
分配,應徵之土地增值稅並已繳庫,繳納收據於發給納稅義務人後,如納
稅義務人未依法提起行政救濟,參照稅捐稽徵法第三十四條第三項規定,
該應徵稅額始為確定。本案拍定人單獨按拍定價格申報移轉現值,稽徵機
關予以重核土地增值稅,倘該重核土地增值稅之稅款,在八十六年十月三
十一日土地稅法第三十條修正公布生效日尚未獲原執行法院分配,參照上
揭規定,應屬該法條第三項所稱『尚未核課或尚未核課確定者』,其申報
移轉現值之審核標準,自應依新修正規定辦理。」;及財政部八十七年三
月十三日台財稅字第八七○一二四七五九號函釋亦因土地稅法第三十條第
三項已增訂有明文,而不再援引適用。是以,被告依新修正之土地稅法第
三十條規定及財政部前揭相關函示,改依較低之拍定價額為移轉現值而重
為決定之課稅處分,即前合法課稅處分之廢止,於法並無不合。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1933 號
  要  旨:
法安定性非絕對不可逾越之原則,行政在個案正義、公益等要求下,應對
既存之行政行為或法律關係作適當調整。 

21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4225 號
  要  旨:
按課稅處分本身,與申請查對更正、退還稅款及補償利息,要係二事。本
件當事人既係申請查對更正、退還稅款及補償利息,則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是否准許,應明確表示其理由及法令依據,其僅以復查程序之方式處理行
為人之上開申請,已有處分理由及法令依據不備之違法,違反行政程序法
第 96 條規定。訴願決定未予糾正,即有疏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1418 號
  要  旨:
依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有無應退還或涉不當得利而可退還事由,屬稽
徵機關與納稅義務人間的事宜,不因是由納稅義務人自行繳納或經移送強
制執行徵起而有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3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243 號
  要  旨:
應受送達人行蹤不明,致文書無從送達,稅捐稽徵機關應先向戶籍機關查
明,而無著落時,得行公示送達。原告既未收到繳款書,自無從申請復查
或撤回復查之情事,被告於送達不到原告時,又不依規定為公示送達,而
逕以原告撤回復查而主張該行政處分已確定,自無可採。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24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503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1  條第 6  款規定,行政處分未經授權而違背法規有關
專屬管轄之規定或缺乏事務權限者,無效。本件系爭處分之作成有農業專
業人員參與其中,並無違農業用地移轉免徵增值稅案件管制檢查作業要點
之規定,故系爭處分作成,並無該條第 6  款所指「缺乏事務權限」之無
效情事。足見原告上開主張,不足採信。此外,系爭處分亦查無行政程序
法第 111  條第 1  款至第 5  款列舉規定之無效原因,至原告主張系爭
處分違反農業用地移轉免徵增值稅案件管制檢查作業要點第 5  條第 1
項規定云云,乃係爭執系爭處分之內容是否合法適當,並非系爭處分外觀
上有何明顯重大之瑕疵,亦與行政程序法第 111  條第 7  款規定不合,
自難認系爭處分具有行政程序法第 111  條規定之無效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85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
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應認其規
定意旨係指行政處分發生形式確定力後,該處分如有違法或不當情事,原
則上委諸行政機關依職權裁量是否為撤銷或變更。故單就條文視之,並未
賦與行政處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有請求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撤銷違
法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之公法上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22 號
  要  旨:
行為時農業發展條例第 27 條規定,農業用地在依法作農業使用期間,移
轉與自行耕作之農民繼續耕作者,免徵土地增值稅。又須符合農業發展條
例所規定之農業用地,且在依法作農業使用期間,移轉與自行耕作之農民
繼續耕作者,方得免徵土地增值稅。惟關於農業用地於移轉當時,是否依
法作農業使用,係屬事實認定問題,稅捐稽徵機關如有具體客觀事證,可
認有作農業使用情形,合於該條所定免稅要件者,當然發生免稅效果,本
無待人民申請,惟此係指免稅要件明確情形而言,按免徵土地增值稅屬租
稅優惠,如免稅要件仍有不明,仍應由納稅義務人舉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