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126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機關為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應依職權調查該課徵租稅
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
亦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且於行政程序中就當事人有利及
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
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次
按倘稅捐稽徵機關據以處罰納稅義務人之相關稅法於裁處後、確定前有變
更且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仍應適用該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規定,由原處分
機關斟酌具體個案之實際情形,依據該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法律,並參酌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重為處分,始為適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221 號
  要  旨:
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是否有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
發現新證據之事由,應依具體案件之情形進行客觀之事後審查判斷。

3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509 號
  要  旨:
按執行業務所得查核辦法第 17 條第 1  項規定,費用及損失,未經取得
原始憑証,或經取得而記載事項不符者,不予認定。是以,稽徵機關對於
有關藥品材料支出部分,依收入費用配合原則,剔除納稅義務人無法證明
已列報相對收入之費用,是縱納稅義務人已提出原始憑証,惟如與記載事
項不符時,稽徵機關仍得不予認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54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83 條所謂未提示,兼指帳簿文據全部未提示,或雖提示而有
不完全、不健全或不相符者,均有其適用。又納稅義務人於稽徵機關進行
調查或復查時未提示該項帳簿文據或雖提示而有不完全者,稽徵機關應依
同條第 2  項規定時間命其提示或補正,如經過規定時間,而納稅義務人
仍不遵照提示或補正者,稽徵機關始得依同條第 1  項後段規定,依查得
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是以,納稅義務人既為醫院之實
際負責人,掌控醫院之一切財務及行政,則稽徵機關之補正通知縱僅通知
醫院之登記名義負責人,衡之常情,納稅義務人當無不知之理。又納稅義
務人於接獲核定通知書及繳款書後,均已於法定期間內申請復查及提起訴
願,並為有關帳簿文據之相關抗辯及主張,顯見納稅義務人於歷次救濟程
序中,均有充分之機會補提相關之證據資料或帳簿文據供稽徵機關重新調
查核定。準此,稽徵機關之補正函縱未通知納稅義務人,惟既為納稅義務
人所知悉,且不影響納稅義務人訴訟上之攻擊防禦及其抗辯主張之權利,
自難逕指稽徵機關之程序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633 號
  要  旨:
按行政程序法第 36 條規定,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
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一律注意。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第 1
項規定,稅捐稽徵機關或財政部賦稅署指定之調查人員,為調查課稅資料
,得向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進行調查,要求提示有關文件,或通知納稅
義務人,到達其辦公處所備詢,被調查者不得拒絕。是以,稅捐稽徵機關
因檢舉人檢舉書而知悉納稅義務人有涉嫌逃漏稅情事,本應依職權調查,
且為調查課稅資料,尚得向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進行調查,同時得依其
調查證據之結果而為違章事實之認定及裁處,故不論檢舉書所載證據是否
具備證據能力,對於納稅義務人違章事實之認定結果並無影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641 號
  要  旨:
贈與行為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2  項規定,
必須於財產的給予與收受者之間有贈與的合意,始能成立。又贈與稅的課
徵,既以財產的給予與收受雙方有贈與的合意為要件,稽徵機關對此課稅
要件事實,即負有舉證責任;而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移轉予他人的原因多
端,未必係贈與行為,尤其非親屬間以贈與為原因之財產移轉,乃特殊事
實,稽徵機關必須提出相當的積極證據加以證明,不能徒憑財產移轉之事
實即推定其必屬贈與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701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為認定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應依職權定其行政程序,亦
即應依職權調查該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
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亦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該
稅捐稽徵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
見,亦得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文書、資料或物品,且於該項行
政程序就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
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
則判斷事實之真偽。倘依調查課稅證據資料所得,認定所調查之事項符合
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且其認定與證據法則、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無
違,即難謂稅捐稽徵機關就該項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未盡舉證責任。如
稽徵機關就租稅資料調查結果,證明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納稅義
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121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旨在避免納稅義務人利用投資所得適用稅率
高低之不同,不當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減損政府稅收,遂賦予行政機關
權力,使其得依照納稅義務人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
稅額予以調整其應繳納之稅額,即使納稅義務人試圖使符合課稅構成要件
之項目不具有外觀或形式上之課稅要件,行政機關基於實質課稅原則,仍
應予課稅。至於租稅規避與合法規劃節稅不同,「節稅」係依據稅捐法規
所預定之方式,規劃減少稅捐負擔之行為,反之,「租稅規避」則是利用
稅捐法規所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的法律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之行
為,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281 號
  要  旨:
按信託法第 1  條所稱信託,係指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
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
產之關係。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信託契約明定信託利益之全
部或一部之受益人為非委託人者,視為委託人將享有信託利益之權利贈與
該受益人,依本法規定,課徵贈與稅之規定,復係因信託法之制定而增訂
,加以同法第 10 條之 2  關於應課徵贈與稅標的之價值計算,係本於稽
徵便宜、節省徵納雙方勞費等意旨,採取擬制法律效果之立法政策而為。
是以,受益人雖於信託契約訂立後,形式上有取自受託人之利益,然該利
益若實質上非屬信託契約訂立後,受託人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
產所生之利益,則受益人此利益之取得,即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之規定無涉,贈與價值之計算自不生適用同法第 10 條之 2  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515 號
  要  旨:
憲法第 19 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故任何稅捐之課徵,均應
有法律之依據。惟法律之規定不能鉅細靡遺,有關課稅之技術性及細節性
事項,不應拘泥於法條所用之文字,應以法律本身之立法目的及其整體規
定之關聯意義綜合判斷是否符合法律意旨,於此限度內,得以行政命令為
必要之釋示。基於上述精神,稅捐稽徵機關對於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之
認定,自應就其事實負舉證責任,若有納稅義務人始知悉之資料,納稅義
務人自負稽徵程序之申報協力義務,機關亦應依職權調查原則,運用一切
闡明事實所必要以及可獲致之資料,以認定真正之事實課徵租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162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39 條及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固有規定,稅捐稽徵機關認有
調查必要時,得通知相關人員陳述意見或提示有關文件。惟是否確有必要
,稅捐機關自有斟酌衡量之權。

12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322 號
  要  旨:
我國綜合所得稅係採屬地主義,故僅對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所得課稅。從而
個人在國外存款之利息或投資所取得之股利,無論是否匯回國內,均無繳
納我國綜合所得稅之義務。又前開所謂「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就「營利
所得」而言,就公司分配之盈餘,以公司是否依我國公司法登記設立為準
。如公司係依我國公司法設立登記者,其所分配之盈餘,即為中華民國來
源所得;反之則否。合作社及合夥所分配之盈餘,則以該合作社及合夥是
否在我國境內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578 號
  要  旨: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雖規定土地與房屋合併銷售
時,作為評定土地與房屋分別佔總價額比例之準則,惟因房屋及土地分佔
總價額比例之多寡直接影響房地時價之評定,亦不妨作為評定房地時價時
參酌標準之一,使房地時價之評定更趨合理客觀,而非限縮其適用範圍僅
及於房地分別佔總價額之比例,於評定土地與房屋個別之時價時,逕行排
斥而不用。此外,貸款與房屋火災保險係同時辦理,兩者有緊密之關連,
故貸款資料應不侷限於貸款本身,尚包括為辦理火災保險所評定之房屋價
格;當銀行貸款僅評定房地之總價而未分別評定房屋與土地之價格時,更
有參酌火災保險所評定之房屋款價格之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475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時,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
其所生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為依據,此為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 7
條第 2  項所揭示之實質課稅原則。亦有認為對於課稅事實的掌握,不應
拘泥於外觀的私法形式,而應重視課稅的經濟事實,此一態度有稱之為經
濟觀察法。而其目的係在,對於人民濫用私法形式迂迴安排經濟活動,以
規避稅賦但仍能達到原所希望的經濟效果時,應按經濟觀察法,深究經濟
利益之歸屬,掌握納稅能力,加以調整課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1382 號
  要  旨:
對於當事人主張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之違法行政處分之撤銷,其並
無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使主管機關為錯誤行政處分之行為,
且無隱匿買賣事實之逃漏稅捐故意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因此依行
政程序法第 119  條規定,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若信賴授予利益
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不得撤銷。故
當事人補徵原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處分,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102 號
  要  旨: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62 條規定,經營本業及附屬業務以外之費用
及損失,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即有關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之調查、
審核等事項,與所得稅法第 38 條規定,經營本業及附屬業務以外之損失
,或家庭之費用,及各種稅法所規定之滯報金、怠報金、滯納金等及各項
罰鍰,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相符,並無逾越所得稅法之規定,亦無違反法
律保留原則之情形。上訴人任意指摘查核準則係未經法律明確授權之職權
命令,而非法規命令,原處分據以為推計課稅及裁罰之依據,顯然有違行
政程序法第 5  條所揭示之明確性原則,亦無足採。故原審斟酌全辯論意
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無違誤,因將其均予維持,
駁回上訴人之訴,核無違誤。上訴論旨,仍執前詞,指摘原判決違誤,求
予廢棄,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120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
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
者,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之罰鍰。納稅義務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結
算、決算或清算申報,而經稽徵機關調查,發現有依本法規定課稅之所得
額者,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額外,應照補徵稅額,處三倍以下之罰鍰。
上訴人係因該項,而非因查核準則受處罰。上訴意旨以查核準則係未經法
律授權之職權命令,原處分作為裁罰之依據,無非係以推計處罰之概念予
以裁處上訴人,顯然違反行政程序法第 5  條所揭示之明確性原則,指摘
原判決違背法令,要無可採。又上訴人當時之代表人代表公司申報 87 年
度營所稅時虛列薪資之費用支出,而構成違章行為,與該實際未發之「薪
資」,究竟流入何處,是否為人所侵吞(占)係屬二事。該實際未發「薪資
」之流向,並不影響上訴人當時之代表人代表公司申報 87 年度營所稅時
虛列薪資之故意之成立,自不得以該實際未發「薪資」,遭公司代表人或
其他人所侵吞佔,公司為被害人,而認上訴人就本件違章行為無故意過失
。上訴意旨引用對本院無拘束力之原審法院 95 年度訴字第 4486 號判決
理由,主張上訴人無違反行政法上之故意或過失一節,亦屬無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7年上國字第 6 號
  要  旨:
所謂知有國家賠償責任原因事實,指知悉所受損害,係由於公務員於執行
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行為,或怠於執行職務,或由於公
有公共設施因設置或管理有欠缺所致而言。於人民因違法行政處分而受損
害情形,賠償請求權消滅時效,應以請求權人實際知悉損害及其損害係由
於違法行政處分所致時起算,非以知悉該行政處分經依行政爭訟程序確定
其為違法時為準。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98年上國字第 5 號
  要  旨:
參照行政程序法第 36 條意旨可知,稽徵程序上之事實調查原則上採取職
權調查主義。又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第 1  項規定,則賦予稅務人員詢問
檢查權,稅捐義務人亦負有真實陳述並提出所知悉證據方法之協力義務。
稅捐機關依據上開規定請求稅捐義務人協助調查,自無不當。稅捐義務人
雖辯稱稅捐機關函文有誹謗、偽造或變造文書、侵害隱私、恐嚇等不法情
事等,然涉嫌用語本無負面評價,且該函文旨在調查事實,並無具體法律
效力,該函文於客觀上亦無偽造資料或以惡害通知稅捐義務人等情事,難
以謂其不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267 號
  要  旨:
私人間財產之移轉本屬私法自治範疇,當事人間係出於何原因而移轉,稽
徵機關無從得知,故對於該財產移轉行為,既為當事人所發動,則稽徵機
關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規定行使調查權,當事人應就所主張該移轉行
為之實質關係及有關內容,負有釐清之協力義務;倘納稅義務人未盡其協
力義務,具體而合理說明其財產實質移轉內容,則稽徵機關自非不得依其
查得之客觀事證為合乎經驗及論理法則之認定,以貫徹公平合法課稅之目
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21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314 號
  要  旨:
原則上稅務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理論與一般行政訴訟相同,即主張權利或
權限之人,於有疑義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就權利發生事實負舉證責任
,而否認權利或權限之人或主張相反權利之人,對權利之障礙或是消滅、
抑制之事實,負舉證責任,此觀諸行政訴訟法第 136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
第 277  條之規定自明。至行政訴訟法第 133  條規定法院於撤銷訴訟應
依職權調查證據,僅使法院於裁判時,作為裁判基礎之資料不受當事人主
張之拘束,並得就依職權調查所得之資料,經辯論後,採為判決基礎,惟
當事人之舉證責任並不能因法院採職權調查證據而免除。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22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17 號
  要  旨:
按醫院、分院附設門診部或診所等私立醫療機構之所得,原則上應以各該
私立醫療機構申請設立登記之負責醫師為對象,核課其執行業務所得;但
如經查明另有實際所得人者,應視個案情形,以實際所得人為對象,依所
得稅法第 14 條規定辦理。是以,醫院既以負責醫師之個人名義申請醫療
機構開業,原則上應以各該私立醫療機構申請設立登記之負責醫師為對象
,核課其執行業務所得,惟該醫院行政業務及財務之管理,均由納稅義務
人負責,且醫院既自己有獨立之帳戶,若納稅義務人非醫院之執行業務實
際所得人,何以醫院之收入,均流向納稅義務人個人之帳戶,應堪認定納
稅義務人為醫院之執行業務實際所得人。又納稅義務人既為醫院實際所得
人,自應依法誠實申報醫院之執行業務所得,惟故意以聘僱之其他醫師登
記為醫院負責人,並以醫院為基金會之附屬機構合併辦理結算申報而逃漏
應屬醫院之執行業務所得,其蓄意規避查核之行為,係納稅義務人使稅捐
稽徵機關不易發現真實而陷於錯誤,應認具備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
法逃漏稅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3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418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
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
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同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第 1
項規定,執行業務者未依法辦理結算申報,或未依法設帳記載及保存憑證
,或未能提供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者,稽徵機關得照同業一般收費及費
用標準核定其所得額。所謂未提示,指帳簿文據全部未提示,或雖提示而
有不完全、不健全或不相符者,均有其適用。是以,稽徵機關認醫療機構
之執行業務所得,另有實際所得人時,應踐行正當程序,於進行調查或復
查時,依法規定期間,通知實際所得人將有關帳證送交調查或派員就地調
查,而非遽以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實際所得人所得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4 裁判字號: 101年簡字第 31 號
  要  旨:
按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並經他人受領者,依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應依法課徵
贈與稅。如該財產所有人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之事實者,此項事實
因屬於其管領範圍內之事實,其知之最稔,亦最容易為舉證行為,自應由
財產所有人就該事實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以動搖上開無償移轉財產予他
人之初步認定。如該財產所有人就其所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無法
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稅捐稽徵機關即可作有將財產無償移轉予他人之認
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5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38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就贈與人將財產移轉予受贈人,即財產之移動之事實而為有
贈與之情事,已為舉證證明,則為財產移轉之當事人如有異議,應就所主
張該移轉行為之實質關係及有關內容,負舉證證明之義務;倘其不履行協
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
之證明,依舉證分配原則,於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所生之不利益,仍應歸於
負舉證責任者即納稅義務人負擔。是以,納稅義務人主張非屬贈與而係他
種民事關係,因相關證據資料僅為納稅義務人間始能知悉或持有,自應由
納稅義務人負擔舉證責任證明他種民事法律關係存在,倘當事人對主張之
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
酌當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以該財產之移轉行為事實已具
有客觀性,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斷,認定贈與行為之客觀要件均已成
立而致生效,自應依法定其所應歸屬之贈與之法律效果。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773 號
  要  旨:
按課稅要件事實應由稽徵機關負舉證責任,其所提本證若已使法院之心證
達確信程度,即可謂已盡舉證責任。次按稅捐稽徵機關就當事人課稅要件
事實為舉證,如已從客觀上為各種調查,如資金交付、財產移轉、當事人
稅捐申報資料等,足推知贈與之成立者,即難指為未盡舉證責任。就贈與
稅而言,當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究係無償或非無償,此
項事實因屬於所有人管領範圍內之事實,其知之最稔;是以當事人不履行
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
張非無償贈與之證明,而稽徵機關斟酌當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
結果,以該財產之移轉行為事實已具有客觀性,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
斷,認定贈與行為之客觀要件均已成立而生效,即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1237 號
  要  旨:
關稅法授權訂定之海關事後稽核實施辦法第 5  條第 2  項所稱之「金融
機構」,當指一般商業銀行,自不包括性質屬行政機關之中央銀行。因此
海關實施事後稽核,為審核進口貨物原申報完稅價格是否有虛報之情事,
請求中央銀行提供與進口貨物有關之外匯資料,雖涉人民隱私,然係依行
政程序法第 19 條、第 40 條,關稅法第 13 條第 4  項,以及海關事後
稽核實施辦法第 5  條第 1  項第 5  款所為,與司法院釋字第 443  號
解釋揭示之法律保留原則尚無牴觸。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8 裁判字號: 112年訴字第 165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機關於認定課稅事實時,自應就有利及不利納稅義務人之事實,
一律注意,不得僅採關於當事人不利事實而捨有利事實於不顧,而造成課
稅權之濫用。又其認定課稅事實及要件,應綜合所有客觀具體事證,並符
合一般社會通念及經驗論理法則,同時要符合正常之時序。而對納稅義務
人有利之時序上的觀察。此外,父母為子女在教育、生活、醫療上的付出
,只要能力所及,不會因子女是否另有資產而卻步,因此遺產及贈與稅法
第 20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之適用,毋庸受限民法第 1117 條第 1 
項所稱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9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73 號
  要  旨:
「實質課稅原則」乃依憲法平等原則及稅捐正義之法理,稅捐機關應本於
「量能課稅」之精神,於解釋及適用稅法規定時,亦應考察經濟上之事實
關係及因此所產生之實際經濟利益,而為此等原則之運用,而非僅依照事
實外觀為形式上之判斷,因而租稅法所重視者,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
濟事實,非其外觀形式之法律行為,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
經濟實質,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
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之原則;又量能課稅為法治國家稅法之基本
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定其適當的納稅義務,
凡負有相同之負擔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司法院釋字第 496  號、第
500 號及第 565  號解釋可資參照。準此,私經濟行為之財產移轉,固為
從其私法上效果依當事人自由意志處分,私法上效果依契約自由原則仍予
尊重,惟如利用避稅行為以取得租稅利益,在稅法上則應依實質負擔能力
予以調整;蓋避稅行為本質為脫法行為,稅法本身為強行法即有不容規避
性。至當事人間係出於何原因而移轉,稽徵機關無從得知,是對於當事人
間財產移轉行為,既為當事人所發動,當稽徵機關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之規定行使調查權時,當事人自得提出主張,並就所主張該移轉行為之
實質因果關係、有關內容負舉證責任及盡協力義務,俾稽徵機關對當事人
有利不利情事加以審酌,倘當事人不履行申報協力義務,或對主張之事實
不提出證據,或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稽徵機關斟酌當
事人之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核認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
納稅義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30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04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41 條之規定:「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
稅捐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 6  萬元以下罰
金。」核其構成要件與本件被告引為處罰原告之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6 條
之構成要件相同,再觀 62 年 2  月 6  日訂定之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6
條規定,其本文前段除有罰鍰之規定外,其後段原有「其涉有犯罪行為應
依刑法處斷」等詞,惟嗣為配合稅捐稽徵法第 41 條之規定,遂於 70 年
6 月 19 日修正時將該後段文字「其涉有犯罪行為應依刑法處斷」等文字
予以刪除。故有關納稅義務人有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遺產
及贈與稅之行為者,核係一行為同時觸犯稅捐稽徵法第 41 條及遺產及贈
與稅法第 46 條之規定。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31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19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營利事業所得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
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及稅捐後純益額為所得額。又銷貨折讓原則上
包括折扣及讓價,折扣係企業賒銷商品時為早日取得現金,以供營運之用
,並減少發生壞帳機會,為取得現金所付出利息代價;讓價則係因應商品
價格變動或商品品質未達預估,為安撫要求買受人接受銷售條件,而降低
價款而言;但也包括商品或服務達成交易後,發生締約時所未考慮事項,
而於契約履行時因應雙方經濟需求,而導致給付金額調整情形,就是因為
預定收入已經開立統一發票、報繳營業稅及申報營業收入課稅在案,事後
調整如涉及價金減少即需依「銷貨折讓」處理,是以債權協議也可能是一
種銷貨折讓之類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2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5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
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又該條之
規定並未賦與行政處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有請求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
關撤銷違法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之公法上請求權。本件國稅局核處納稅
義務人 90 至 92 年度綜合所得稅核定及罰鍰處分,因納稅義務人逾期提
起訴願而告確定,其依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之規定請求國稅局撤銷上開
核課稅捐及罰鍰處分,性質上亦僅是促使國稅局發動職權,並非屬於「依
法申請之案件」,國稅局未依納稅義務人之請求而發動職權,納稅義務人
無從主張其有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納稅義務人對國稅局並無該公法
上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3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70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  條第 2  項規定,本法稱贈與,指財產所有人以自
己之財產無償給予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行為。又稅捐法律關係,
乃係依稅捐法規定,大量且反覆成立之關係,具有其特殊性質,稅捐稽徵
機關對於納稅義務人具體從事何種經濟交易,如欲搜集證據,洵屬極為困
難之事,故分配舉證責任時,應參照事件之性質,考量舉證難易及對立當
事人間均衡,作舉證責任轉換。是財產所有人將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並
經他人受領者,稅捐稽徵機關即可作其將財產無償移轉他人之認定,如該
財產所有人主張其財產移轉並非無償事實者,自應負舉證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4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423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
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
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故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稅款,
須納稅義務人自行申請退還稅款,並受 5  年公法上請求權時效之限制;
如為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
誤,致納稅義務人溢繳稅款,稅捐稽徵機關始有依職權退稅,並不受 5
年時效期間之限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5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126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
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
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二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五年
內溢繳者為限。本件廢棄物回收批發業既未依法提示帳證資料以供查核,
國稅局查核結果依廢棄物回收批發業自行申報之行業代號別按同業利潤標
準淨利率 9%予以核定,廢棄物回收批發業復未申請復查而告確定,揆諸
前揭規定,國稅局即無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國稅局之
錯誤情事,廢棄物回收批發業請求退還溢繳稅款、滯納金、滯納利息,並
不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