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稅捐稽徵法第 19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89 號
  要  旨:
土地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1  項規定,地價稅或田賦之納
稅義務人為土地所有權人、設有典權土地為典權人、承領土地為承領人、
承墾土地為耕作權人。土地有納稅義務人行蹤不明、權屬不明、無人管理
及土地所有權人申請由占有人代繳情形之一者,主管稽徵機關得指定土地
使用人負責代繳其使用部分之地價稅或田賦。又地價稅之納稅義務人為土
地所有權人,為土地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明定。雖同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土地有納稅義務人行蹤不明情形者,主管稽徵機
關得指定土地使用人負責代繳其使用部分地價稅,惟此必以納稅義務人確
有行蹤不明情事,始足當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111 號
  要  旨:
按房屋稅條例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業經立案之私立慈善救濟
事業,不以營利為目的,完成財團法人登記者,其直接供辦理事業所使用
之自有房屋,免徵房屋稅。惟因所謂慈善救濟僅是公益類型之一,已完成
財團法人登記之公益法人,並非即當然從事慈善救濟事業。又慈善救濟事
業免徵房屋稅,自係指從事慈善救濟為主要目的之事業,若以醫療法第
46  條規定提撥下限為收入結餘百分之 10 辦理醫療救濟、社區醫療服務
及其他社會服務事項,即難謂醫療法所稱之財團法人係以從事慈善救濟為
主要目的。是以,醫院如係依醫療法第 46 條規定而提撥法定比例之醫療
收入,辦理有關研究發展、人才培訓、健康教育、醫療救濟等事項,並未
對醫療急難或對老、弱、貧、病、傷殘者有予特別之救助,即不符合免徵
房屋稅之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629 號
  要  旨:
(一)按法人資格之消滅與自然人之死亡不同,是一個法律程序的實踐,而程序
      實踐之目標則是為了了結該法人之全部事務,只要實證上其有未了結之事
      務,在處理該事務之範圍內,其法人之身分即因此事務處理之需要在規範
      上認定為繼續存在,此乃為團體法之基本法理原則,而與有程序上有無申
      報清算完結無涉。從而稅捐機關以發現有登記在納稅義務人名下之土地為
      由,認其尚有未了事務存在,法人資格在處理此一事務範圍內,尚未消滅
      ,即無違誤。
(二)行政訴訟法第 133  條第 1  項雖然課予行政法院職權調查義務,但並非
      更強烈之職權探知義務,因此法院仍需在有跡證、途徑而對與法律適用上
      有關待證事實之存在或細節產生懷疑時,才有發動職權調查之義務,如果
      一項獨立之攻擊防禦方法,當事人事前完全沒有提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
      調查義務根本無從發生,也無職權調查義務之違反可言。而行政訴訟法第
      254 條第 2  項所指違背法令遺漏事實,亦是指特定法律適用需要一組構
      成要件要素事實均具備,才可導出特定法律效果,是以,事實審判決僅認
      定其中部分構成要件要素事實,遺漏另外部分之構成要件要素事實,即作
      成判斷,但因當事人主張之攻擊防禦方法各自獨立,且當事人只主張其中
      之一,事實審法院根本無從意識到還有其他獨立攻擊防禦方法存在,其職
      權調查義務無法開展,判決未予斟酌此等事實,亦無違背法令可言,自然
      不符合違背法令遺漏事實之定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86 號
  要  旨:
按合夥人死亡,且原合夥契約未訂明其繼承人得繼承者,當然發生退夥之
效果,其繼承人與他合夥人間之結算,應以其死亡時合夥財產之狀況為準
,且僅須對於其死亡前合夥所負之債務負償還責任,並於合夥財產不足清
償合夥之債務時,對於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又合夥如僅有二人,一
人因死亡而退夥,僅剩一人者,其存續要件即有欠缺,合夥關係當然歸於
消滅;對於已死亡合夥人之繼承人而言,既因原合夥契約未訂明合夥人之
繼承人得繼承,而未繼承該合夥關係,自無從基於合夥關係,公同共有原
合夥事業之積極或消極財產,而僅能依民法 1148 條規定,原則上承受被
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其雖然繼承已死亡合夥人依民法第 668
條規定對於原合夥積極財產之公同共有權,但對於其所繼承之合夥債務,
依 98 年 6  月 10 日修正前民法第 1153 條第 1  項規定,係負連帶責
任,且僅於原公同共有之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就不足之額,
與唯一尚存之合夥人連帶負其責任,並非公同共有該合夥債務,故自無 
100 年 5  月 11 日修正公布前稅捐稽徵法第 19 條第 3  項規定,為稽
徵稅捐所發之各種文書對公同共有人中之一人為送達者,其效力及於全體
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5年裁字第 342 號
  要  旨:
一般送達證書之格式化記載上,雖依送達方法而有不同欄位之區分,惟不
因該應受送達人所填欄位不同,而異其效力。特別是收受送達者,持有應
受送達者之印章而蓋於其上者,自應推定其有收受送達之權限。

6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465 號
  要  旨:
參諸行政程序法第 100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對照以觀,不論處分
之種類,均應對外踐行通知之程序,僅通知之方法因處分性質之不同而有
不同之可能。又參照司法院釋字第 663  號解釋意旨,處分之對外通知,
關係正當行政程序之踐行,自為重要之課題。雖然一般處分作成時,無法
確定具體之特定相對人,惟徵諸實務經驗,非不得以登報、張貼於公眾出
入之場所等公告方式,使處分內容置於一般人可得知悉之狀態,即可認屬
適當之方式。一般行政法規對送達程序如無適當規定,自得依行政程序法
第 3  條第 1  項,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00  條規定為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78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文書送達於納稅義務人之住居所,倘不獲會晤納稅義務人,亦無
受領文書之同居人、受僱人及應受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時,應如何送
達,稅捐稽徵法第 18 條既無規定,自應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7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辦理寄存送達。 

8 裁判字號: 111年上字第 353 號
  要  旨:
祭祀公業地方主管機關核發之派下全員證明書無確定私權之效果,未經取
得派下員全員證明書之祭祀公業,其派下員身分如有爭議,應循民事訴訟
程序,由民事裁判加以確認。經民事裁判確認對祭祀公業之派下權存在之
人,其係該公業所有土地之公同共有人,於該公業未設管理人時,即為地
價稅納稅義務人之身分,非屬稅捐稽徵法第 19 條第 3  項但書所稱公同
共有人有無不明,得以公告取代個別送達核定稅額通知書之情形,稽徵機
關所為課徵地價稅之處分,如未將此等業經民事裁判確認為派下員者列為
納稅義務人並予送達,自有疏漏,應對其等另行送達核定稅額通知書,然
就經列為相對人並受送達之公同共有人而言,該課稅處分業已生效,且係
稽徵機關依民法第 273  條第 1  項規定行使稅捐債權之意思表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11年上字第 353 號
  要  旨:
祭祀公業地方主管機關核發之派下全員證明書無確定私權之效果,未經取
得派下員全員證明書之祭祀公業,其派下員身分如有爭議,應循民事訴訟
程序,由民事裁判加以確認。經民事裁判確認對祭祀公業之派下權存在之
人,其係該公業所有土地之公同共有人,於該公業未設管理人時,即為地
價稅納稅義務人之身分,非屬稅捐稽徵法第 19 條第 3  項但書所稱公同
共有人有無不明,得以公告取代個別送達核定稅額通知書之情形,稽徵機
關所為課徵地價稅之處分,如未將此等業經民事裁判確認為派下員者列為
納稅義務人並予送達,自有疏漏,應對其等另行送達核定稅額通知書,然
就經列為相對人並受送達之公同共有人而言,該課稅處分業已生效,且係
稽徵機關依民法第 273  條第 1  項規定行使稅捐債權之意思表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422 號
  要  旨:
對在監所服刑之人為送達,應囑託該監所長官為之,方屬適法。

11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337 號
  要  旨:
送達如非於應送達處所為之,即無從為補充送達,亦不可能有「應送達處
所之接收郵件人員」之可言。

12 裁判字號: 95年裁字第 1331 號
  要  旨:
應受送達人向行政機關陳明以其戶籍所在處所為送達處所者,雖其未實際
居住該處,平日之文書郵務送達由居住或使用該處所之人代為收受,已可
認該收受文書之人員即為該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送達人員將文書付
與該等人員,即發生送達效果。

13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201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規定,共有財產,由管理人負納稅義務;未設管理人
者,共有人各按其應有部分負納稅義務,其為公同共有時,以全體公同共
有人為納稅義務人。又祭祀公業財產為公同共有,依該條前段規定應以納
稅義務人即管理人為受處分人。如祭祀公業登記管理人於臺灣光復後已陸
續亡故,迄今尚未完成清理,無法取得派下全員證明書,已無從確定派下
資格召開派下大會選任管理人,對於此公同共有祀產補稅及處罰時,自應
以全體公同共有人為受處分人,依稅捐稽徵法第 19 條第 3  項規定對公
同共有人中之一人為送達者,效力及於全體。雖該規定經司法院釋字第
663 號解釋宣告違憲,惟該號解釋亦明定自該解釋公布之日即 98 年 7
月 10 日起,至遲於屆滿 2  年時,失其效力,是迄今仍屬有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371 號
  要  旨:
按申報納稅制,乃基於民主參與之精神與理念,由納稅義務人自行確定納
稅基準與應納稅額,向管轄之稅捐稽徵機關申報,並繳納稅款完畢,除非
逾期未申報或申報不適當者,須由稅捐稽徵機關核定處分或補稅處分外,
應認於其申報繳納應納稅款完畢時,關於申報納稅部分即屬確定。

參考法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35 條第 1  項
          所得稅法第 80 條第 1  項

15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39 號
  要  旨:
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行政執行事件,擔保人出具擔保書擔保義務人如逃亡
或不履行義務由其負清償責任者,義務人如有逾期不履行義務時,行政執
行處得就擔保人之財產執行。另,行政執行程序之義務人欲辦理分期繳納
,需由義務人向行政執行處申請並經移送機關同意後,由義務人或第三人
書立擔保書狀,或提供相當之擔保,或出具票據交付移送機關代理人保管
,行政執行處方得核准義務人分期繳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334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法第 38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已明文規定對於行政救濟確定
應行退補之本稅,應加計利息一併徵收或退還之規定,旨在漏補徵納雙方
因行政救濟程序而延緩徵收或退還本稅所生之損失。是稅捐稽徵機關對於
經依復查、訴願或行政訴訟程序終結決定或判決應補徵稅款者,即應就補
繳稅額依原應繳納期間屆滿之次日起,至填發補繳稅款繳納通知書之日止
,按日加計利息一併徵收。又納稅義務人對於核定稅捐處分不服,固得依
法循序提起行政救濟,惟並未賦予納稅義務人因提起行政救濟,而得免加
計利息即得暫緩繳納稅捐之權利。是以,稅捐稽徵機關於系爭遺產稅本稅
判決確定後依同法第 38 條第 3  項規定所填發之繳款書,其上記載之因
行政救濟確定展延期間,僅在催促納稅義務人限期繳納,若未在期限內繳
納,將影響本稅於原應繳納期限屆滿後未繳納所計算之利息再加計利息之
問題,其本稅應加計利息之起算日仍應自原應繳納期間屆滿之次日起算,
並非自判決確定日或繳款書上所載展延期滿日後始加計利息。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1年訴字第 3450 號
  要  旨:
繳款書經由郵政機關寄送至原告戶籍地址,並由原告之女蓋章代為收受,
自屬合法有效之送達。

18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3068 號
  要  旨:
行政救濟程序變更送達處所而未向被機關陳明者,被告機關不得捨公示送
達程序,而逕行主張對於變更前之送達處所為送達係屬合法有效。

19 裁判字號: 93年簡字第 774 號
  要  旨:
配偶雖就日常家務有與納稅義務人互為代理人之權限,仍非其委任之代理
人,逕向其配偶為送達,並非合法。

20 裁判字號: 94年訴字第 411 號
  要  旨:
前行政處分為作成後行政處分之前提要件時,後行政處分之受訴行政法院
,並不能審查前行政處分之合法性。

21 裁判字號: 94年訴更一字第 59 號
  要  旨:
依行政程序法第 73 條第 1  項規定,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
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
郵件人員。而「接受郵件人」應由事實觀察,倘實際執行接收郵件職務者
即屬當之,其與應受送達人是否基於僱傭關係並非所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243 號
  要  旨:
應受送達人行蹤不明,致文書無從送達,稅捐稽徵機關應先向戶籍機關查
明,而無著落時,得行公示送達。原告既未收到繳款書,自無從申請復查
或撤回復查之情事,被告於送達不到原告時,又不依規定為公示送達,而
逕以原告撤回復查而主張該行政處分已確定,自無可採。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23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780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73 條第 1  項所稱之「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並非指應於
送達處所遍尋不著應受送達人而言,而係指在客觀情形上未能面晤應受送
達人即足當之,至其原因如何,並非所問。系爭繳款書既係由原告住居所
之接收郵件人員即大樓管理員收受,衡諸常情,應係郵務送達人員未能直
接面晤原告本人,故將該文書交由原告住居所之大樓管理委員會接收郵件
人員代為收受甚明。原告如主張當時郵務送達人員能會晤其本人,應由原
告舉出反證以實其說,然原告就此既未舉證以實其說,無從信其主張為實
在。再者,「喬英社區管理委員會」確係系爭應送達處所所在之公寓大廈
管理委員會,為原告所不爭,衡諸一般公寓大樓之管理委員會均係由各住
戶共同於公寓大樓內之特定處所而設置,以便統一處理各住戶之事務,而
無在各住戶住居所內逐一設置管理人員為其處理事務之常情,是即便「喬
英社區管理委員會」係設置於系爭送達處所所在之公寓大廈地下室,亦無
礙系爭繳款書確已向原告住居所送達之事實。原告主張系爭繳款書並非向
原告應受送達處所「台南縣麻豆鎮麻學路 1  段 13 號 4  樓」送達,而
係於原告住居所之大樓地下室「喬英社區管理委員會」直接將該文書交付
予大樓管理員,與行政程序法第 73 條之規定不符,應不生送達效力云云
,殊無可採。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24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111 號
  要  旨:
按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而探求
當事人之真意,應以當時之事實及其他一切證據資料、法規狀態為判斷之
標準。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7  條、財政部 71 年 8  月 30 日台財稅第
36419 號、財政部 85 年 5  月24 日台財稅第 850204330 號、財政部
75  年 6  月 19  日台財稅第 7549653  號及財政部81年6月30日台財稅
第 811669393  號函,按本函釋有關開徵贈與稅時應以繼承人為納稅義務
人部分,業經財政部 96 年 9  月 29 日台財稅字第 09604546720  號函
釋說明與司法院釋字第 622  號解釋意旨不符,自上開解釋 95 年 12 月
29  日公布起,停止適用,綜合前開法律、施行細則及財政部函釋規定可
知,贈與稅之納稅義務人為贈與人,但如具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7  條第
1 項但書情形,則以受贈人為納稅義務人,其(受贈人)應納稅額仍按贈
與人為納稅義務人時之規定計算;倘受贈人有 2  人以上,應按受贈財產
之價值比例,負納稅義務。而被繼承人死亡前 2  年內之贈與應併課遺產
稅者,如該項贈與至繼承發生日止,稽徵機關尚未發單課徵時,應先以繼
承人為納稅義務人開徵贈與稅,再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5 條及第 11 條
第 2  項規定辦理。且贈與稅納稅義務人由贈與人變更為受贈人時,可「
重新填發稅單」,亦可「就原發稅單(存聯)更正納稅義務人名義及限繳
日期」,於原核課期間內,依法予以送達。又已於核課期間內發單開徵,
嗣後因更正稅額,「重新發單並改訂限繳日期」,「係屬就原繳納通知書
之應納稅額作一部撤銷通知之性質」;如稅捐稽徵機關對納稅義務人於繳
納期間內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17 條規定申請查對更正,認繳納通知書所載
內容並無錯誤,應從速「於限繳日期答復,並退還繳納通知書請其依限繳
納」,倘因稽徵機關作業關係,「在限繳日期屆滿後始行答復者,『縱經
查對結果並無錯誤,仍應改訂繳納期間』」,送達納稅義務人依限繳納。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2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242 號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自行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
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屆期未申請
者,不得再行申請。又公法上不當得利,如行授益處分之受益人返還所受
領之給付,或納稅義務人申請退還溢繳稅款等,無非就不同之態樣而為規
定,自應類推適用民法關於不當得利之規定,須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
,致他人受損害者始足當之,其受領人因而有返還不當得利之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