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銀行法第 48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813 號
  要  旨:
依銀行法第 45 條之 2  第 3  項之授權規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得就
「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帳戶之認定標準」與「暫停帳戶之作業程序」
之事項,訂定法規命令予以規範。參照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
交易管理辦法第 3  條、第 4  條、第 5  條及第 7  條項等規定,可見
司法警察機關就警示帳戶之認定或解除,具有決定及通報權限,經其認定
為警示帳戶並向銀行通報後,即發生銀行應採取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
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 5  條所規定處理措施之規制效果。又司法警察
機關行使職權將特定存款帳戶認定為警示帳戶之具體措施,性質上係單方
行使公權力對外直接發生限制存款帳戶開戶人取用戶內存款之法律效果,
當認為行政處分。該警示帳戶開戶人得依行政訴訟第 4  條第 1  項規定
提起撤銷訴訟救濟,且如該行政處分已執行者,開戶人尚有因該處分之撤
銷而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時,亦應許其合併請求原處分機關為回復原狀之
必要處置。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992 號
  要  旨:
信用合作社法第 27 條第 1  項第 5  款、第 8  款等規定,信用合作社
違反法令、章程或無法健全經營而有損及社員及存款人權益之虞時,主管
機關得為停止部分業務或其他必要處置等。又依據金融機構監管接管辦法
第 3  條第 2  項規定所組成之接管小組,於接管金融機構期間得將受接
管機構之理監事職權停止,並由接管人行使相關職權,於報經財政部核准
之前提下,亦得為同辦法第 14 條各款規定之接管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77 號
  要  旨:
我國關於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審判,依現行法律之規定,係採二元訴訟
制度,分由不同性質之法院審理,因公法關係所生之爭議,由行政法院審
判,因私法關係所生之爭執,則由普通法院審判,而究係屬公法關係或私
法關係,涉及法院審判權之有無,自應由法院依職權認定。債務人就銀行
何以屬行政程序法第 2  條第 2  項所定義之行政機關,抑或得依該條第
3 項規定視為行政機關等節既未為詳加說明及舉證,自難僅憑其空言主張
銀行是公務員體系,遽認銀行屬行政機關。況以銀行為股份有限公司組織
之私法人地位而言,其與客戶者間之金錢業務往來應屬私法關係,本件即
屬私法關係所生之爭執,核無適用行政程序法之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327 號
  要  旨:
行政罰法第 4  條規定,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或自
治條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又依銀行法第 61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銀行
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主管機關除得予以糾正、命其限
期改善外,並得視情節之輕重,為撤銷法定會議之決議、停止銀行部分業
務、命令銀行解除經理人或職員之職務、解除董事、監察人職務或停止其
於一定期間內執行職務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等處分,主管機關得處分之對象
不僅限於銀行,亦得為銀行之董事、監察人。主管機關除得對銀行予以糾
正處分或命銀行限期改善外,並得視情節之輕重,對銀行為同項第 1  款
至第 3  款之處分;另於銀行之董事、監察人如有違背法令或章程之行為
,致無法有效健全經營銀行時,主管機關並得對董事、監察人為解除職務
或停止其於一定期間執行職務之處分,其處分對象自為銀行之董事、監察
人,而非銀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2568 號
  要  旨:
海關緝私條例第 1  條、第 3  條分別規定,定私運貨物進出口之查緝,
由海關依本條例之規定為之。本條例稱私運貨物進口、出口,謂規避檢查
、偷漏關稅或逃避管制,未經向海關申報而運輸貨物進、出國境。但船舶
清倉廢品,經報關查驗照章完稅者,不在此限。即凡規避檢查、偷漏關稅
或逃避管制,未經向海關申報而運輸貨物進、出國境者,海關應予查緝。
同例第 31 條之 1  規定,係課進、出口人遵循國際貿易及航運常規程序
,就貨物與艙口單、載貨清單、轉運艙單或運送契約文件,誠實記載及申
報之義務,並對於能舉證證明確屬誤裝者,免受沒入貨物之處分,其責任
條件未排除本院釋字第 275  號解釋之適用,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與
憲法第 23 條尚無牴觸。司法院釋字第495 號解釋在這部分係闡明海關緝
私條例第 31 條之 1  規定,其責任條件未排除司法院釋字第 275  號解
釋之適用。因此,故意或過失行為違反該條例第 31 條之 1  規定,均有
適用。該解釋有關推定過失之部分,自行政罰法施行後,停止適用,海關
緝私條例其他條文基於同一法理,除相關法條規定明確界定處罰故意行為
或過失行為之外,應認為同時兼含處罰故意行為及過失行為二種行為態樣
在內,是該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及第 3  項規定處罰之「虛報」、「涉
及逃避管制」之行為,亦有處罰過失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