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1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3年裁字第 523 號
  要  旨:
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其他會晤應受送達人處所、就業處所均屬法定合法
送達處所,行政機關於應送達就業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將書面行
政處分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接收郵件人員,即為合法送達;至於該接收
郵件人員有無轉交或何時轉交,對已生之送達效力並無影響。

2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34 號
  要  旨:
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4  條第 3  項有關「其他人事措施」之概
括式規定,其評價重點在於機關任職身分之取得及變更,不在於其身分取
得係以公法上公務員任用關係或私法上聘雇關係而有異,凡人事權之運用
攸關機關任職身分之得喪變更,縱未經列舉,仍屬利益衝突之規範範疇,
並不以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者為限。是以,倘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
事業機構中對技工、工友及臨時人員之聘用、約僱等,在「任用、陞遷、
調動」等人事權之運用範疇,即應納入該法所稱「其他人事措施」範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10年簡上字第 10 號
  要  旨:
按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關於舉證責任之分配並非完全一致,舉證責任因訴
訟性質而有相異之分配標準。行政訴訟中之給付訴訟與確認訴訟,其舉證
責任分配之法則基本上固與民事訴訟無異,依舉證責任客觀配置之通說,
應由主張者就權利存在事實,負擔客觀之舉證責任,此乃因該等訴訟之性
質與民事訴訟性質相同,因此舉證責任之分配雷同。但行政訴訟之舉證責
任分配不能全盤採用民事訴訟之理論,例如撤銷訴訟之舉證責任較為特殊
,提起撤銷訴訟請求行政法院撤銷之對象為行政處分,舉證責任之分配應
就不同性質之處分分別論斷。以負擔處分而言,因人民之權益當受憲法及
法律之保障,行政機關就具體事件行使公權力對人民之權益有所限制、剝
奪或增加其負擔,通常以負擔處分之方式為之,作成行政處分不僅應有法
律之依據,且應符合法定要件,雖認行政處分應受有效推定,但並不受合
法之推定,一旦受處分人或利害關係人指摘行政處分有無效或得撤銷事由
而提起爭訟,行政機關應對作成處分係符合法定要件之事實,負舉證之責
,若行政機關舉證成立,就原處分合法性之否定,即應由主張法定例外要
件事實之存在者承擔舉證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82 號
  要  旨: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6  條規定,公職人員知有利益衝突者,應即
自行迴避,所謂知有利益衝突或迴避義務者,係指知悉構成公職人員利益
衝突迴避法處罰或迴避義務之基礎事實,並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
處罰規定本身。再按本法之立法目的,主要係因公職人員具有職務、監督
之便,不管行政措施如何舉措,都可能造成圖利本身或家族特定之利益,
為避免其職務外觀之廉潔性遭人質疑,故有迴避必要,如此方能促進廉能
政治,端正政治風氣,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當利益輸送,提振人民對於
政府公權力之信心。原告為採購承辦主管,承辦本案花卉採購業務,依公
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定,應自行迴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415 號
  要  旨:
參照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5  條、第 6  條等規定意旨,公職人員
執行職務時,若知悉有因其作為或不作為,直接或間接使本人或其關係人
獲取利益情形者,應即自行迴避。本件受處分人擔任鄉鎮市長期間,先後
僱用其親屬為臨時人員及機要駕駛,已違前開規定,原處分並無違法不當
情事。受處分人雖提出銓敘部函釋表明系爭行為之違法性仍具爭議,然該
函釋內容係釋明各機關任用之其他各類人員是否亦有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迴
避任用限制,與原處分所依據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係屬不同範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