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法第
33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2年台上字第 1607 號 |
|
要 旨: |
按私立學校與教師間因聘用契約所形成之法律關係,為私法上之契約關係
,而私立學校將教師解聘並報經主管教育機關核准,雖可產生形式之存續
力,形成一定之法律效果;遭解聘之教師以學校之解聘不合法為理由,向
民事法院提起雙方聘僱關係存否之訴訟時,根據法官依照法律審判獨立之
原則,法院仍應就學校解僱是否合法,作實質上之審認,不必然受前開形
式存續力之拘束,讓遭解僱教師之權益有獲得最終救濟之機會。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127 號 |
|
要 旨: |
按公立學校與聘用教師間,實具有公法法律關係之性質,公立學校教師之
法律地位應等同公務人員,與公立學校自具有公法上勤務關係。從而教師
不服公立學校之措施,得否對此提起行政訴訟,即應以該措施是否足以影
響其教師身分,或是否對其有重大影響以為斷。是學校所為措施並未影響
其教師身分,或未發生重大影響者,則應認屬學校內部之管理行為,而非
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行政處分,自不得對之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次按原
判決已明確詳述其得心證之理由,僅係就不影響判決結果之部分,未於判
決中加以論斷,此與所謂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情形,尚不相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2242 號 |
|
要 旨: |
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2 條規定所稱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之教育人員
,指依社會教育法第 4 條、第 5 條設立之社會教育機構,其組織法規
定有職務名稱其職等列為聘任之人員,且其遴聘及審查,均依教育部之規
定為之。而臺北市立美術館組織規程規定助理研究員之任用,必要時得依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故其所聘用之助理研究員是否均屬依教育人
員任用條例所稱之教育人員,應視其任用程序而定。若其對於助理研究員
之進用及審查,有其自定之遴聘資格、考核依據,並未依教育人員任用條
例第 4 條第 3 項規定,依教育部規定進行遴聘及審查,僅關於擬聘任
人員之遴聘資格參照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所規定之資格,及聘用後之敘薪、
福利互助、退休、保險、撫卹比照教育人員有關規定辦理而已,其所聘用
之助理研究員自非屬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所稱之教育人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560 號 |
|
要 旨: |
參照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及評議準則第五章申訴評議、第六章評議決
定之規定,可知申評會係藉由合議制之組織,共同參與並匯整多方意見後
作成決定,是以同準則第 18 條有利害關係之委員即應自行迴避不得參與
評議,其旨在避免決策人員因利益衝突或預設立場,於合議制之組織,有
利害關係之委員除評議決定外,就決定前之相關程序,自亦不得參與,否
則難謂無發生影響評議決定之效果。倘應迴避之委員於再申訴評議決定前
,就與其有利害關係之服務學校之再申訴案件,除實質參與合議組織之討
論及意見交換外,亦以審查小組身分提出審查意見供作申評會評議決定之
重要參考,自已違反迴避制度之精神,則再申訴決定於程序上既有依法令
應迴避之委員參與評議之瑕疵,基於當事人程序利益之考量,判決認定應
予以撤銷,尚難認有何違背法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746 號 |
|
要 旨: |
政府資訊公開法屬「一般性之資訊公開」,申請行政機關提供資訊之權利
,係屬「實體權利」,凡與人民權益攸關之施政、措施及其他有關之政府
資訊,除具有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18 條所定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之情形
外,政府均應斟酌公開技術之可行性,選擇適當之方式適時主動公開;或
應人民申請時按政府資訊所在媒介物之型態給予申請人重製或複製品、或
提供申請人閱覽、抄錄或攝影。倘人民依法申請政府機關提供其「持有」
或「保管」之政府資訊,該受理申請之政府機關即應於期間內為準駁之決
定;如申請提供之政府資訊中含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之事項者,因關於
政府資訊之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係採「分離原則」,受理申請之政府機關
仍應就可公開部分提供之。
裁判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798 號 |
|
要 旨: |
學生對於並未直接影響受教權之學期成績評定,依法不得提起申訴或訴願
。倘學校錯依訴願法規定進行重新審查,並將原成績評定撤銷後函覆學生
,此一錯誤函復並不具有行政處分之性質。
|
7 |
裁判字號: |
102年裁字第 907 號 |
|
要 旨: |
按教育部對大學教師升等資格之審定乃行政處分之性質,故大學教師如對
該審定有所不服,依教師法第 33 條規定,除得逕行提起訴願、行政訴訟
外,亦得提起申訴、行政訴訟等程序以資救濟;亦即教師法賦予當事人得
自由選擇不同救濟途徑。又參照訴願法第 92 條第 2 項規定可知,教師
提起申訴遭駁回,惟申訴評議書附記未具體敘明教師救濟之途徑及期間,
致教師遲誤行政訴訟期間者,應認該教師於申訴評議書送達之日起一年內
提起行政訴訟,均視為於法定期間內所為。
裁判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450 號 |
|
要 旨: |
公立學校之教師與學校間就聘兼系主任職務之行政契約,縱有一定之任期
並定有不得隨意解聘之特約,惟雙方間基於委任契約原所存在之信賴關係
如已動搖,學校仍得準用民法第 549 條之規定,隨時予以解聘。
|
9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645 號 |
|
要 旨: |
按政府資訊公開法屬「一般性之資訊公開」,依該法申請行政機關提供資
訊之權利,係屬「實體權利」,凡與人民權益攸關之施政、措施及其他有
關之政府資訊,除具有同法第 18 條所定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之情形外
,政府均應主動公開或應人民申請而提供。如申請提供之政府資訊中含有
第 18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之事項者,依第 18 條第
2 項「資訊分離原則」,受理申請之政府機關仍應就可公開部分提供之。
故以公立學校教師年終成績考核資訊而言,倘審酌之資料,係屬關於考核
教師年終成績考核之「基礎事實」,且可與辦理該成績考核而屬應保密之
內部單位擬稿、相關會議紀錄或其他準備作業等文件分開或遮蔽者,因該
基礎事實或資訊文件並非或等同函稿、或簽呈意見本身,無涉洩漏決策過
程之內部意見溝通或思辯資訊,根據「資訊分離原則」仍應公開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315 號 |
|
要 旨: |
公務員應自行迴避之事由,可能係因為就待決事件有個人利害關係,與其
應從事之職務利益發生衝突;或對於待決事件已有成見而難期公正,致其
決定有偏頗之虞,影響人民對於機關公正之信賴期待。
|
11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150 號 |
|
要 旨: |
按教師法第 33 條規定,既享有多元救濟途徑的選擇權,則作成不續聘措
施的學校或機關對於不服該措施之救濟方法、期間及其受理機關之教示,
即應依該條規定之意旨,為完整的告知,倘漏未教示某項救濟方法、期間
及其受理機關,就該未被告知的救濟方法而言,即屬「未告知救濟期間」
,自有行政程序法第 98 條第 3 項規定之適用。次按教育主管機關於審
核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依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8 款規定所作成教
師不續聘之決議時,應審查該校教評會於決議時是否有考量個案違反聘約
之情節達於重大程度,其判斷情節重大是否依據與違反聘約相關之具體事
證,以及其判斷情節重大所依據的標準是否符合社會一般通念,如漏未審
查此法定要件,而逕予核准其不續聘之決定,即難謂適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2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442 號 |
|
要 旨: |
按專任運動教練輔導與管理辦法就教練之解聘,並無應經服務學校教練評
審委員會決議之法定程序之規定,是以機關作成處分前,雖先召開專任運
動教練評審委員會議為解聘決定,惟其屬處分形成方式之選擇,不因而使
原處分具專業判斷性質,本於行政救濟功能,行政法院就原處分之認事用
法仍得為全面性合法審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3 |
裁判字號: |
106年裁字第 1894 號 |
|
要 旨: |
公立學校之代課教師遭受解聘處分,得選擇依循申訴、再申訴、行政訴訟
之途徑;或是選擇依循訴願、行政訴訟之方式為之。一旦選擇進行其中一
項救濟途徑,而該項爭訟之處分仍未遭撤銷且逾期未再提起救濟者,學校
對該教師所為之處分即告確定而發生形式之存續力
|
14 |
裁判字號: |
106年裁字第 2005 號 |
|
要 旨: |
公立學校與所聘任教師間,因締結行政契約而形成公法關係。公立學校教
師擔任導師,既屬教師履行其與學校間之行政契約上義務,則公立學校要
求所聘任之教師擔任導師或免予擔任導師,當不具有上下關係之公權力措
施性質,自非屬行政處分。
|
15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409 號 |
|
要 旨: |
行政機關若欲在單方解除或終止行政契約之際,一併發生法律明定之附帶
性法律效果者,對於契約對造所提「合意解約或終止契約」之要約,即不
應為「承諾」,使該行政契約歸於消滅,亦即不得以立基於行政契約之法
律關係消滅後,再主張行使單方解約權或終止權。
|
16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532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33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謂「當事人『得申請』迴避」,
並非指各該公務員「應」自行迴避,是上開規定「公務員有具體事實,足
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應由當事人申請迴避而未迴避,始違反該
條規定。
|
17 |
裁判字號: |
108年裁字第 893 號 |
|
要 旨: |
公立學校對於教師所為調整導師職務之決定,應係立於與教師對等地位之
行政契約關係所為意思表示,而非立於機關之地位,基於上下隸屬關係,
所為具有高權性質之單方行政行為,自不具有行政處分之性質。
|
18 |
裁判字號: |
109年判字第 206 號 |
|
要 旨: |
不續聘教師係於其不續聘決定經行政救濟確定撤銷,原聘任關係回復後,
始取得請求補發不續聘期間薪資之請求權,此時學校才負有補發該段不續
聘期間薪資之義務,惟法令未規定學校補發不續聘期間薪資之期限,即無
給付之確定期限,故教師於得請求補發薪資時起,向學校催告而未為給付
,學校自受催告時起,始負遲延給付責任,教師得請求學校給付遲延補發
不續聘期間薪資之遲延利息。此外,學校於不續聘期間既無給付薪資之義
務,不續聘教師自不得以原聘任關係已經行政救濟確定回復為由,主張學
校於不續聘期間未依聘約按期給付各期薪資,應負遲延責任,請求學校給
付該段不續聘期間遲延給付各期薪資之遲延利息。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9 |
裁判字號: |
110年上字第 19 號 |
|
要 旨: |
一、民國 102 年 7 月 10 日修正公布前之教師法,對於因法定事由經
解聘、停聘或不續聘之教師,不得聘任為教師,此乃依當時教師法第
14 條第 3 項規定之法律效果。
二、102 年 7 月 10 日教師法修正公布後,方有經學校教評會議決並報
教育部核准後,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規定。依教師法(按指 103 年 1
月 8 日修正公布,下同)第 14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規定,教師
有同條第 1 項第 13 款「行為違反相關法令,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規定之情事,經教評會議決解聘或不續聘者,除情節重大者外,應
併審酌案件情節,議決 1 年至 4 年不得聘任為教師,並報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核准;教師有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款至第 12
款或同條第 2 項後段情事之一者,不得聘任為教師;已聘任者,應
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是依上開規
定所為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行為,具有剝奪教師受聘於全國其他各級學
校之職業選擇自由而影響其工作權之效力,已非教師與原聘任學校間
之聘任契約法律關係範圍內事項,核為單方具有規制效力之行政處分
。
三、公立大學以其所屬教師具有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事由,而
本於契約當事人地位對其為解聘之意思表示者,僅得使該教師退出該
校之現任教職。惟為維護學生受教育之權利,對於具有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款至第 12 款情事,或因第 13 款事由且情節重大
遭解聘之教師,立法者認其已不適任於教職,乃以教師法第 14 條第
3 項之規定,使其終身不得再任教師,以維護公益。至於立法者基於
比例原則之考量,就因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3 款之事由遭到
解聘,除情節重大者外,規定教評會應併審酌案件情節,依教師法第
14 條第 2 項規定,議決教師 1 年至 4 年不得聘任為教師,報
經教育部核准,此雖非終身禁止再任教師,惟亦限制教師於一定期間
內選擇職業之自由,並對其他學校聘任該教師之契約自由形成拘束,
亦於學生受教權有重大影響,而為單方令該教師於一定期間退出教師
職場之決定。其中應經學校教評會於解聘事件中併同議決 1 年至 4
年不得聘任為教師之程序,乃基於學校對該解聘事實情節最熟知之考
量,惟學校於教評會議決後仍應將議決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其旨即因此已非單純屬於原學校與其聘任教師間之聘任法律關係,而
是使教師於一定期間內全面退出教師職場,限制教師工作權之重大事
項,故賦予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統籌對學校之議決為實質審查以作成最
終決定之權責。是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教師法第 14 條第 2 項
規定對公立大學教評會議決教師於一定期間不得聘任為教師之核准,
始對該教師產生於一定期間內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規制效果。從而,公
立大學將教育部對此作成之核准決定轉知教師知悉,教師對該 1 年
不得聘任為教師之處分,循序提起行政訴訟,應以核准之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教育部為被告。
|
20 |
裁判字號: |
110年上字第 348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50 條回復原狀規定所謂之「不應歸責於己之事由」,係指
與天災性質相同之意外、戰亂等,或其他依客觀之標準,以通常人之注意
,而不能預見或不可避免之事由。且其事由需發生在不變期間內,而持續
至期間完成後方行終止者。
|
21 |
裁判字號: |
110年抗字第 170 號 |
|
要 旨: |
(一)公私立學校與教師間所生爭議,實與一般人民並無二致;學校基於
與教師間之法律關係而對教師作成一定決定,而此決定如具有公權
力行使之意義,教師認其公法上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到侵害,即得
循行政救濟程序請求救濟;反之,如學校所作決定係基於民事關係
而為,教師請求救濟之程序即應以私權爭議之民事訴訟為之。
(二)私立學校教師之升等期限,係植基於教師與學校間之聘用契約。從
而私立學校於同意展延聘約關係之同時,以函文提醒教師應於一定
期限前完成升等之義務,並無違反兩造間之聘約關係,亦未為其他
公權力作為,核其性質,尚非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2 |
裁判字號: |
110年抗字第 315 號 |
|
要 旨: |
性平法就學校性平事件調查權與懲處權採分離之原則。學校為最終作成具
體決定(議處之處理結果)而對外發生法律規制效力之行政機關。至於調
查小組作成之性平調查報告不具規則效力,並非行政處分。
|
23 |
裁判字號: |
110年抗字第 82 號 |
|
要 旨: |
私立學校教師因學校具體措施認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侵害,經循申訴、
再申訴程序,而仍無法排除該教師所認之侵害結果時,自應依其私法契約
之性質,循民事訴訟途徑請求救濟。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再
申訴決定,僅係教師法為保障教師之工作及生活所特設之救濟程序,並不
影響該爭議事件本質應屬私法爭議之判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4 |
裁判字號: |
111年抗字第 271 號 |
|
要 旨: |
主管機關與長照機構為達成健全長期照顧體系及提供長照服務之行政目的
,基於意思表示而成立之契約,性質上為行政契約。
|
25 |
裁判字號: |
94年判字第 545 號 |
|
要 旨: |
各大學校、院、系(所)教師評審委員會關於教師升等評審之權限,係屬
法律在特定範圍內授予公權力之行使,其對教師升等通過與否之決定,與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對教師升等資格所為之最後審定,於教師之資格等
身分上之權益有重大影響,均應為訴願法及行政訴訟法上之行政處分。對
此,各大學校、院、系(所)教師評審委員會對教師升等通過與否所為之
決定,係屬行政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6 |
裁判字號: |
97年判字第 121 號 |
|
要 旨: |
公立學校聘任教師係以達成教育學生公法上之目的,是以公立學校與教師
間之聘任關係,應屬行政契約之關係。從而公立學校基於聘任契約而通知
受聘教師解聘、停聘或不續聘,僅屬基於行政契約而為之意思通知,尚非
行政處分。
參考法條:教師法 第 11 條、第 16 條
行政程序法 第 92 條第 1 項、第 135 條
|
27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254 號 |
|
要 旨: |
國小聘用教師因病申請自願資遣,仍應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故其
性質與解聘、停聘或不續聘者相同,仍係行政處分。
|
28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320 號 |
|
要 旨: |
參照公立學校教職員敘薪辦法第 2 條所附公立學校教職員敘薪標準表說
明第 4 點前段規定,教職員依其學歷核計起支薪級,並按服務年資,每
滿 1 年,提敘 1 級,但受本職最高薪之限制。」及第 5 點規定,教
師在職進修取得較高學歷申請改敘時,得改按新學歷起敘,並採計不含進
修期間之服務成績優良年資,在本職最高薪範圍內按年提敘。另參照教育
部 95 年 7 月 6 日台人(一)字第 0950090580A 書函,該函釋係主
管機關就教師在職進修取得碩士學位,申請改敘有關採計不含進修期間之
服務成績優良年資所為之解釋性函令,作為辦理薪級核敘之依據,經核無
違法律保留原則,自得予以援用。本件上訴人係於 92 年 9 月起以帶職
帶薪方式前往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進修,並於 96 年 6 月取得碩士學
位等情,為原審依法認定之事實;是被上訴人依上開教育部之函釋規定,
以上訴人自 92 學年度起算至 96 年 6 月為其在職進修期間,而其 95
學年度扣除進修後服務年資未滿 1 年,不予採計提敘,依法自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9 |
裁判字號: |
99年裁字第 2606 號 |
|
要 旨: |
私立大學院校並非各級政府依法令設置實施教育之機構,故其教評會就教
師資遣事件所為之決議,非屬行政處分,僅教育主管機關就其報請資遣所
作成之核准決定,方屬行政處分。
|
30 |
裁判字號: |
99年裁字第 2913 號 |
|
要 旨: |
對再申訴或相當於再申訴之訴願決定得表示不服者,僅以教師為限,至於
學校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因受上級主管機關之監督,僅能依評議決定或
訴願決定內容確實執行,尚不得據以表示不服。
|
31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342 號 |
|
要 旨: |
志願服務計畫顯非法律授權主管機關制訂之行政命令,亦不是行政機關依
其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訂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行
政規則,其公告之目的在於召募,即用於吸引民眾應募,故志願服務計畫
公告之性質乃要約之引誘,民眾可自由決定是否應募,志願服務運用單位
如同意其應募,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服務合約,該志願服務計畫即成
為契約之一部分,並發給志願服務證及服務紀錄冊,如係集體從事志願服
務之公、民營事業團體,並應與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簽訂服務協議。依此服
務合約所委託志願者提供之服務內容如涉及公權力之行使者,即屬行政契
約,否則應歸類為私法契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32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1139 號 |
|
要 旨: |
按有關私立大專院校教師之「不續聘」之處置,對私立大專院校教師工作
權及學術自由之侵害,並不下於「教師資格及升等」,故解釋有關教師法
第 14 條第 1 項第 8 款「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而不續聘)時,自宜
加以限制,不得任由當事人於聘約中任意約定。又教上開所謂之「違反聘
約情節重大」,乃指與同款「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之相類似危害情
形,方得不予續聘。承前所述,私立學校教師之身份既受教師法第 14 條
第 1 項第 8 款之保障,是所謂「違反聘約情節重大」,當事人尚不得
以契約任意約定,亦不得由學校內部管理辦法任意規定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3 |
裁判字號: |
105年訴字第 278 號 |
|
要 旨: |
(一)行政訴訟法第 4 條第 1 項所指之行政處分須: 1、係由行政機
關作成; 2、係行政機關之單方規制措施; 3、係行政機關行使公
權力之規制措施; 4、係對具體事件為之; 5、係以「對外」、「
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但如屬「內部之勤務指示」(如
上級長官對其下屬之行政機關或公務員,就其工作方式所為之指示
,雖為法律上之規制,但仍停留於行政內部,並無對外效力,並非
行政處分)、或「其他行政機關或行政主體之同意」(如依法須事
先經不相隸屬的其他機關或上級機關參與表示意見、同意或核准始
得合法作成特定之行政處分,因該項處分所須之同意,係由有同意
權之行政機關,對作成行政處分之行政機關,在行政內部所為之表
示,屬行政內部行為,欠缺對外效力,並非行政處分)等事項,均
因欠缺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力之要素,非屬行政處分(學者陳敏著
,行政法總論第七版,第 321 至 324 頁;行政法院 55 年判字
第 213 號判例意旨參照)。又行政處分必須先「作成」後,方有
「通知」相對人,使其知悉或可得知悉之狀態,如同民法意思表示
須於「發出」後,始有「生效」之問題。而一般行政處分,其「作
成」先於「通知」,於作成後通知相對人,並於通知後才發生行政
處分之合法要件或存在要件。至於行政處分「作成」之方式,即為
前揭行政程序法第 95 條第 1 項所規定(參學者陳敏前揭著作,
第 357 至 358 頁)。換言之,行政處分如依法規已有要式之作
成規定時,在要式程序未完成前,該行政處分即未「作成」,自無
「通知」相對人並使其發生行政處分效力之可能。
(二)由授權命令之教師考核辦法規定觀之,高中教師年終考核程序,須
先由學校所組成之考核會先進行初核,次由其上級長官之校長覆核
,繼由學校之上級主管機關核定,最後由學校作成書面之考核通知
書,以通知受考核教師。依此,學校考核會之初核、校長之覆核、
主管機關之核定及學校應作成書面考核通知書等事項,均為教師考
核程序之必要環節,缺一不可。雖學校校長之覆核及主管機關之核
定,均得對考核會之初核或學校考核結果,行使復議、變更、退回
重核等同意或否決權利,但其同意權之行使係基於法律上之規制,
且就其下屬機關尚未作成之外部決定,所進行之內部行政監督,揆
諸前揭行政處分之說明,渠等所為之覆核或核定,性質上均屬內部
行政行為,本非行政處分,而不得以之為行政爭訟對象。抑且,只
要學校尚未「作成」書面之考核通知書,教師考核程序即屬尚未完
成,自無將未完成之考核結果「通知」受考核教師之可能,當然也
就不存在有所謂因通知而生效之考核處分。縱使主管機關原已完成
學校考核結果之核定,但於學校作成書面考核通知書前另行廢止原
核定並退回學校重核,以致教師考核程序又再次回復進行學校考核
會初核、校長覆核、主管機關核定等程序,只要其最終有「作成」
書面考核通知書,此際方告完成教師考核程序,並由學校藉由送達
考核通知書之方式,完成「通知」受考核教師,而使該考核通知書
因此產生對外、直接發生公法上法律效果。是此,考核通知書既載
明原辦理學校(即受考核教師任職之學校)為考核機關並為其所作
成,則原辦理教師考核之學校自當為考核通知書之處分機關,如受
考核教師不服該項考核處分,亦僅得以最終作成書面考核處分之原
辦理學校為處分機關提起行政爭訟程序。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34 |
裁判字號: |
108年訴字第 1454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31 條立法理由表示:「……二、輔佐人可協助當事人為行
政程序行為,亦可協助行政機關瞭解事實,故當事人或代理人得偕同輔佐
人到場,惟為避免浮濫,應經行政機關之許可。如行政機關認為必要時,
亦得命當事人或代理人偕同輔佐到場,爰設第 1 項、第 2 項規定。三
、是否偕同輔佐人到場,既須經行政機關許可或命令,特於第 3 項規定
行政機關認為不適當時,得撤銷其許可或禁止其陳述。」故行政機關本得
斟酌個案當事人有無陳述障礙等需受輔佐的情形,為許可與否的決定,尚
非否准許可即有程序瑕疵,並導致實體決定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5 |
裁判字號: |
109年訴字第 279 號 |
|
要 旨: |
申訴、視為訴願之再申訴程序,係教師提起撤銷訴訟之必備要件,倘未經
合法之申訴、再申訴程序,逕行提起撤銷訴訟,即有起訴不合法之情形。
又教師倘提起申訴逾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對已決定之申訴案件就同一原因
事實重行提起申訴者,申訴受理機關應為不受理之評議決定,教師即無從
續行為合法申訴、再申訴程序,則其進而提起撤銷訴訟,即屬不備起訴要
件,且不能補正,行政法院自應依行政訴訟法第 107 條第 1 項第 10
款規定裁定駁回。此外,公立學校與教師間之聘任關係,係由雙方締結互
付給付義務之行政契約關係,教師負有給付有助於學校執行教育事務之職
務上義務,學校則負有給付薪資報酬為對價之義務。因此,公立學校給付
教師之薪資、考績獎金等報酬,係因行政契約之法律關係所生之對待給付
義務,性質上並非行政程序法第 127 條第 1 項所指之「授予利益之行
政處分」,不生以書面行政處分核定教師應返還金錢之問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6 |
裁判字號: |
109年訴字第 36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31 條規定當事人或代理人經行政機關之許可,得偕同輔佐
人到場。其立法意旨乃輔佐人固可協助當事人為行政程序行為,亦可協助
行政機關瞭解事實,惟為避免浮濫,應經行政機關之許可。查當事人係法
學博士、擔任研究人員,其就事實之表述及法律分析能力,難認有所欠缺
,是大學之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未許可輔佐人協助陳述,並無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7 |
裁判字號: |
94年訴字第 644 號 |
|
要 旨: |
私立大學對其教師不予延長服務之決議,並非行政處分;私立學校教師如
係因約聘期限屆滿不予續聘而滋生之爭執,乃普通法院審判權限。
|
38 |
裁判字號: |
98年訴字第 2832 號 |
|
要 旨: |
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8 款所稱不能勝任工作,係屬不確定法律概
念,應視個案具體情形綜合判斷之。本件教評會認定,受處分人具有教學
內容不當、輔導不實等事由,受處分人雖主張其獲得多種獎項,遭解聘係
委員惡意陷害云云,惟其並未舉證以明其說,且懲處本與績優紀錄無關。
受處分人復主張,教評會未於通知中記載開會目的,且並未給予陳述意見
機會,而違反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第 10 條規定云
云,然查該條規定,係賦予教評會裁量權限,而非強制規定,受處分人主
張殊不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9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602 號 |
|
要 旨: |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31 條第 3 項規定,學校或主管機關應於接獲性別平
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報告後二個月內,自行或移送相關權責機關依本法或相
關法律或法規規定議處,並將處理之結果,以書面載明事實及理由通知申
請人、檢舉人及行為人。同法第 34 條第 1 款規定,申請人或行為人對
學校或主管機關之申復結果不服,得於接獲書面通知書之次日起 30 日內
,公私立學校校長、教師,依教師法之規定,提起救濟。又參照教師法第
33 條,教師不服再申訴決定者,得否依行政訴訟法請求救濟,端視其事
件之性質而定。惟對照相關司法院解釋意旨,教師對於其服務學校所為未
改變其教師身分或未對其權益有重大影響,且無損其公法上財產請求權之
內部管理措施或有關工作條件之處置,如有不服,僅得依教師法規定提出
申訴、再申訴,經再申訴決定後,即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0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10 號 |
|
要 旨: |
參照教師法第 29 條第 1 項、第 31 條第 1 項、第 2 項前段、第
33 條規定及成績考核辦法第 16 條規定,教師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學
校有關其個人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其權利者,得循提出申訴、
再申訴、再提起行政訴訟或逕提起訴願、行政訴訟之不同途徑以求救濟。
另參照司法院釋字第 462 號、第 243 號等解釋,教師除經免職或審定
其資格等重大事項,應認為與教師之身分上權益有重大影響,而可視為行
政處分外,其他關於單純之管理措施事項,均應視為僅係內部行為,而非
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行政處分。換言之,學校對於教師之行政決定行為,
須對於教師之資格等身分上之權益,發生重大影響之效果,方得對之提起
行政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1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331 號 |
|
要 旨: |
(一)公立學校教師對生效要件尚未成就之解聘、停聘或不續聘處分所進
行之行政救濟程序進行中,各該不利益行政處分因經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核准而發生完全效力者,當事人之前已依法進行之行政救濟程
序即轉正為一般行政救濟程序,故不生單獨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
核准進行行政救濟問題;至當事人不服公立學校解聘、停聘或不續
聘之行政處分,但未利用法定特別程序救濟,而亦可俟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核准該行政處分後,始依教師法第 29 條第 1 項、第 31
條第 2 項前段及第 33 條規定提起申訴、再申訴或依法逕提訴願
後,再以學校為被告依法提起撤銷訴訟者,。
(二)教師所為是否構成教師法第 14 條第 6 款之行為不檢有損師道,
並未有其他法律詳細具體內容,核屬不確定之法律概念,且為高度
屬人性之評定;又依照教師法第 14 條第 2 項之規定可知,判斷
教師是否有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應由學校所屬教師組成之教師評審委
員依法定程序審認之,故學校依據依法組成之教師評審委員會決議
所為之裁量,亦擁有專業上判斷餘地;因此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依
裁量權所為行政處分之司法審查範圍限於裁量之合法性,而不及於
裁量行使之妥當性,如教師所為確符合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
機關查證屬實之要件,則乃依法定程序為不予續聘之原處分,即無
不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