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公司法第 238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370 號
  要  旨:
對於股東依股權比例放棄其對公司之債權者,始終規定應以「資本公積-
受領贈與之所得」入帳,而非以「其他收入」入帳,即無從於會計年度終
了為損益之計算;且對於股東所放棄之「債權」,並未限定為金錢借貸所
生之債權,僅股東放棄債權與股本交易有關,縱其係放棄對於公司的貨款
債權,若係為彌補公司的股本虧損,亦應以「資本公積-受領贈與之所得
」入帳。蓋股東與公司之間因買賣關係而產生貨款債權後,股東直接放棄
該債權,與其於取得對公司的貨款債權後,先借款予公司償還該貨款債務
,再放棄其對公司的借款債權,其間經濟實質並無不同,最後會計帳上之
處理亦應無分軒輊,始符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1600 號
  要  旨:
(一)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僅為公司淨值會計科目之調整,股東保
      留於公司之資產淨值,並未變更,實際上並無所得可言,股東取得
      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固得暫免計入該年度綜合所
      得額而課徵所得稅,但如公司辦理減資以現金收回資本公積轉增資
      配發之增資股票,即係將帳面上資本公積轉增資所增加之股份變現
      ,發現金給股東,實質上與營利事業將出售土地之盈餘(溢價收入
      )分配予股東,並無不同,此時股東實質上已有所得,依實質課稅
      原則,即應計入當年度所得課徵所得稅。
(二)公權力行使涉及人民信賴利益而有保護之必要者,固不限於授益行
      政處分之撤銷或廢止,行政法規之廢止或變更仍有其適用,惟任何
      行政法規皆不能預期其永久實施,受規範對象須已在因法規施行而
      產生信賴基礎之存續期間,對構成信賴要件之事實,有客觀上具體
      表現之行為,始受信賴之保護,因此,受規範對象如以迂迴之方法
      達到規避稅捐之負擔時,其信賴即有瑕疵而不值得保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1873 號
  要  旨:
所謂股票轉讓係股東持有股份權利之轉讓,股票轉讓後,股權及股份並不
消滅,僅轉由第三人持有;而公司以辦理減資之方式現金收回該公司因辦
理增資而無償配發之股票,其目的及作用為公司股份之銷除,即公司因減
資而從資本市場抽回之資金,並未由其他代替性資金所取代,股份既經銷
除,該股份之股權即消滅,是股份有限公司將處分資產之溢價收入,藉由
資本公積轉增資及減資之過程,並以現金收回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
,而後將出售資產增益之收入全數分配予各股東,其目的及作用均在消滅
該股票所表彰之股份與股權,其不具備交易之性質甚明,故不生股票轉讓
之效果,與「股票轉讓」之本質有間。準此,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
僅為公司淨值會計科目之調整,股東保留於公司之資產淨值,並未變更,
實際上並無所得可言,股東取得公司利用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股票,固
得暫免計入該年度綜合所得額而課徵所得稅,但如公司辦理減資以現金收
回資本公積轉增資配發之增資股票,即係將帳面上資本公積轉增資所增加
之股份變現,發現金給股東,實質上與營利事業將出售土地之盈餘(溢價
收入)分配予股東,並無不同,此時股東實質上已有所得,依實質課稅原
則,即應計入當年度所得課徵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97年裁字第 3739 號
  要  旨:
再審之訴,必對於確定判決始得提起。所謂確定判決,係指已具有形式上
確定力及實質上確定力之終結訴訟之確定判決而言。發回更審之判決,既
尚須由受發回之法院更為判決,即非具有實質上確定力之終結訴訟之確定
判決,自不得對之提起再審之訴。

參考法條:行政訴訟法 第 273 條第 1 項

5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336 號
  要  旨:
行為時公司法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公司每屆營業年度終了,應將營業
報告書、資產負債表、主要財產財產目錄、損益表、股東權益經動表、現
金流量表及盈餘分配或虧損撥補議案,提請股東同意或股東會承認。又行
為時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2  項第 2  款規定「彌補以往年度虧損
」,依文義解釋,應有實際彌補行為。商業會計處理準則第 26 條第 2
項亦規定虧損彌補,應俟業主同意或股東會決議後方可列帳,如有虧損彌
補之議案,應在當期財務報表附註中註明。故該款所謂「彌補以往年度虧
損」當係指營利事業以當年度未分配盈餘,實際彌補以往年度之虧損。所
得稅法施行細則第 48 條之 10 第 4  項規定與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第 2  項第 2  款規定意旨相符,並未增加母法所無之限制。是若納稅義
務人僅以帳載累積虧損巨額,無盈餘可供分配,而未能提出確切證據足以
證明已完成法定彌補虧損程序證明文件,國稅局據此核定項次彌補以往年
度虧損為 0  元,於法亦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90年訴字第 475 號
  要  旨:
按行政訴訟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
,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經依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者,得
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而此所謂之行政處分,依訴願法第三條規
定係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
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本件原告之未分配盈餘迄未超過
強制歸戶之法定限度,諒為被告所無法否認,從而被告自不能對原告股東
行使核課權,其核課期間亦無從起算,自無超過稅捐稽徵法第二十一條所
規定之五年核課期間或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二十八條所規定五年期間之問題
。,惟縱如原告所稱因未分配盈餘迄未超過強制歸戶之法定限度致「未分
配盈餘歸戶課稅之核課期間」尚未開始起算,然系爭之八十年度商品盤損
數額早已於核課營利事業所得稅時業已確定,殊無容由原告任意否定其確
定效力之餘地,何況,原告於起訴狀之載述意旨,亦已表明其對被告關於
八十年度之營利事業所得稅核定事件,因故未爭訟而告確定之事實無訛。
綜上所述,被告在行政程序法於九十年一月一日開始施行之前所為上揭拒
絕重為處分之函復,並非訴願法第三條所稱之行政處分 (至原告如於行政
程序法施行後,依該法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請求重行進行行政程序,而
由行政機關之回應所做成之決定,學者稱之為「程序法上之行政處分」,
如何救濟,則屬另一問題) ,是原告本不得對之提起訴願,請求訴願受理
機關予以撤銷。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