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警察法第 2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423 號
  要  旨:
債權人對主債務人之請求權,因消滅時效完成而發生之法律上效果,其效
力當然及於具從屬性之保證債務,保證人得據以對債權人主張之;又債權
人對於主債務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中斷者,債權人對於保證人之請求權,其
時效固亦因之中斷

2 裁判字號: 104年上國字第 7 號
  要  旨:
警察執行勤務時,本於客觀合理判斷發現易生危害之車輛,並指示駕駛人
停車受檢時,應認為駕駛人負有自動停車配合受檢之協力義務,以預防酒
後駕車所造成之社會危害,並兼顧駕駛人交通自由權之保護。此外,警察
駕駛警車尾隨取締酒後駕車之行為,通常不會造成駕駛人高速逃逸致翻車
死亡結果,應認為員警尾追查緝,與當事人之死亡結果間,並無相當因果
關係。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92年上訴字第 882 號
  要  旨:
被告甲○○係職司保境安民之司法警察,不思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謢社
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參見警察法第二條),竟而一再
糾眾以暴力手段為前揭不法犯罪行為,全無遵守法紀及尊重他人權利之觀
念,惡性殊屬重大,並嚴重侵及社會治安與公義,不宜輕縱;被告亥○○
雖於留職停期間,惟仍保留其警察之身分與復職之資格,原亦應為民表率
,保謢社會安全,促進人民福利,竟參與利用預謀向商家脅及財物,且利
用年輕飆車族群聚嘯逞其財產上私欲,惡性非輕,並嚴重侵及社會風氣與
治安,不宜輕縱;被告巳○○年富力盛,竟獻策掠奪女友任職之商號,並
利用思慮未清之年輕(已成年)飆車族群遂行犯罪,嚴重侵擾社會秩序,
手段惡劣,惟犯後已顯見悔意,於偵查中供述與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其他共
犯之犯實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本案之其他共犯,對事實之查明
有一定程度之貢獻,然其就與他人共犯部分,僅指證他人犯行故意隱匿自
己參與情形,暨其所得利益、智識程度等一切情狀,依法酌減其刑;被告
卯○○係係年輕飆車族群之調召人,其行為嚴重侵擾社會治安,惡性重大
犯罪後全然未見悔意一切情狀,及其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所得利益
、智識程度暨犯罪後未見悔意等一切情狀,分別處以如主文所示之刑,並
就罰金刑部分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以資懲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4006 號
  要  旨:
民國 94 年 5  月 18 日修法之保險法第 149  條第 3  項規定,保險業
因業務或財務狀況顯著惡化,不能支付其債務,或無法履行契約責任或有
損及被保險人權益之虞時,主管機關得依情節之輕重,分別為派員監管、
派員接管、勒令停業派員清理、命令解散等處分。而若以保險業者其 93
年度報表所附之資本適足率為負百分之二百五十四,顯已低於當年同法第
143 條之 4  第 1  項規定所要求之負百分之二百最低限制,故金管會即
函請保險業者辦理現金增資,以使其資本適足率達法定百分之二百之標準
,惟保險業者始終未辦理增資,而使該保險業負債程度過高。對此,金管
會以保險業經營不善,財務業務顯著持續惡化,淨值已呈現負數,資本適
足性及流動性嚴重不足且頻傳延遲給付賠償或無理由拒絕賠償情事,並有
損及被保險人權益之虞。依上述行為時保險法第 149  條第 3  項規定,
以處分勒令保險業停業派員清理,此乃金管會身為保險業之主管機關所具
之職權,處分並無不妥之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843 號
  要  旨:
(一)按憲法第 24 條明定,請求國家賠償須依據法律,始得為之。我國
      雖未制定統一性之國家賠償法,與憲法第 24 條之規定相配合,但
      在實定法上,亦有若干法律係有關國家賠償法責任之規定,如警械
      使用條例、冤獄賠償法及核子損害賠償法等,與狹義之國家賠償法
      ,併稱為廣義之國家賠償法。依國家賠償法第 6  條所定之法律適
      用順序,警械使用條例、冤獄賠償法及核子損害賠償法等,為國家
      賠償法之特別規定,應優先適用。其中,警械使用條例第 11 條第
      2 項、第 3  項之國家賠償,不論賠償義務機關及賠償範圍,均與
      國家賠償法有異,自應優先適用。又警械使用條例第 11 條第 2  
      項既以警員執行公權力之職務行為,違法侵害人民權利為要件,就
      此法文如何適用乃為典型之公權力作用所產生之公法上爭議,本屬
      行政法院所管轄;且警械使用條例之賠償義務機關及範圍,均與國
      家賠償法有異,於程序上亦無援用國家賠償法之必要,應回歸其公
      法爭議之本質,由行政法院管轄。
(二)按廣義國家賠償事件,應由賠償責任機關負主要客觀舉證責任,證
      明其所述公務員之行為合法,被害人僅需證明其損害係因賠償責任
      機關之公務員行為所致為已足,惟賠償機關掌控證據之地位遠高於
      被害人,強令被害人就損害之發生出於賠償責任機關之公務員負客
      觀舉證責任,有顯失公平情事者,即應將舉證責任倒置,將真偽不
      之不利益歸諸於賠償機關。是以,如已確認被害人就損害之發生是
      否出於賠償責任機關之公務員使用警械所致,真偽不明之不利益歸
      由賠償責任機關負擔,則賠償責任機關之公務員使用警械之行為,
      是否合法而未違背警械使用條例,即有究明之必要。如認賠償責任
      機關之公務員執行職務違反警械使用條例使用警械之規定,因而致
      被害人受傷,即該當於警械使用條例第 11 條第 2  項損害賠償請
      求權成立之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365 號
  要  旨:
參酌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29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警察人員若有涉
嫌犯同項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
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
,前一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罰
金之情形,依同條第 2  項規定得予以停職。此乃因警察人員負有維護公
共秩序及保護社會安全任務,且法律賦予公權力,使其於必要時得對人民
之人身自由及財產採取各項法定強制措施,故對警察人員行止之要求及懲
處,自應重於一般公務員,此並未違反憲法第 7  條平等原則及第 23 條
比例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880 號
  要  旨:
憲法第 23 條規定,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
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
限制之。此為比例原則規定。又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 29 條第 1  項第 6
款規定,警察人員依刑事訴訟程序被羈押者,應即停職。乃因公務人員遇
有比較重大違法失職行為嫌疑時,不宜使繼續執行工作,考量警察人員乃
帶槍執行職務之人員,所負任務特殊性,與其他公務人員有別,遭羈押警
察人員如繼續執行警察職權,難獲社會認同與信任,損及政府威信至大,
故設此停職規定,依立法裁量訂入該款規定,手段與其目有合理關聯,並
未違反憲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077 號
  要  旨:
行政法上之比例原則係指行政權力在侵犯人民權利時,除須有法律依據外
,其實施公權力行政行為的手段與行政目的間,應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
即任何干涉措施所造成之損害,應輕於達成目的所獲致之利益,始具有合
法性,比例原則要求方法與目的之均衡。凡採取一項措施以達成一項目的
時,該措施必須為合適、必要及合比例之方法。又按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比
例原則,應就行政機關對於個案之處理,其目的與手段間有無適合之比例
,而非將所有行政行為比較分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