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土地徵收條例第 32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32 號
  要  旨:
上訴人針對原判決詳予論述不採之事項再予爭執為由,而提起上訴者,應
屬法律見解歧異,僅需原審已對其所採之論證取捨等事項有詳為論斷,並
且所適用之法規亦與該案應適用之法規並無違背,與解釋、判例亦無牴觸
時,應難可據此指認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431 號
  要  旨:
區段徵收原土地所有權人因核定發給抵價地而終止原土地所有權之後,因
取得土地而有本身責任之開發機關,依法即負有清理義務,其屬原始責任
,並非繼受自原所有權人。故其就營建廢棄物及垃圾之清運,與原土地所
有權人間並無不當的財產移動關係,亦無成立不當得利之餘地。

3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202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3  項規定,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如有自力經營林
業所得、受僱從事遠洋漁業,於每次出海後一次分配之報酬、一次給付之
撫卹金或死亡補償,超過第 4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部分及因耕地出
租人收回耕地,而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規定,給予補償等變動所得,
得僅以半數作為當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又適用該項所得半數免稅平
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補償等變動所得,限於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6 條出租
耕地經依法編為建築用地,出租人為收回自行建築或出售作為建築使用而
終止租約,並踐行同條例第 78 條第 1  項程序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903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3  項規定,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如有自力經營林
業之所得、受僱從事遠洋漁業,於每次出海後一次分配之報酬、一次給付
之撫卹金或死亡補償,超過第 4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之部分及因耕
地出租人收回耕地,而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規定,給予之補償等變動
所得,得僅以半數作為當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又適用該項所得半數
免稅之平均地權條例第 77 條之補償等變動所得,限於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76  條之出租耕地經依法編為建築用地,出租人為收回自行建築或出售作
為建築使用而終止租約,並踐行同條例第 78 條第 1  項程序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518 號
  要  旨:
區段徵收之抵費地所有權人雖已切結承諾願自行清除土地廢棄物,惟主管機
關如未先以行政處分限期命其清理,而逕行本於上開承諾,違反其意願而逕
行支出費用代為清理,尚難認有增益土地所有權人財產利益可言,且代為清
運所受之損害,亦非由所有權人導致,核與不當得利之要件尚屬有間。
 

6 裁判字號: 106年訴字第 980 號
  要  旨:
發給抵價地之行政處分相對人未履行業已切結願意自行清運土地廢棄物之
公法上義務時,若個案情況之最適選擇並非廢止原授益處分時,行政機關
尚非不得採取先代為履行後,再循公法上(求償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之規定,向相對人請求償還「相當於」履行清運責任之價額。

7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45 號
  要  旨:
土地徵收條例第 27 條規定,需用土地人應俟補償費發給完竣或核定發給
抵價地後,始得進入被徵收土地內工作。但國防、交通、水利、公共衛生
或環境保護事業,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系爭工程因屬
易淹水地區,工程急迫需要,屏東縣政府乃於 97 年 1  月 16 日在○○
鎮公所另召開系爭工程用地先行配合施工協議會,對於同意先行配合施工
之土地所有權人,按每公頃發放獎勵金 120  萬元。是被告會議顯應係依
土地徵收條例第 27 條但書之規定而召開,尚與同條例第 12 條之規定無
涉。是縱原告未同意先行配合施工,而屏東縣政府有逕進入原告系爭土地
施工,致原告受有損害,亦屬原告得否另請求屏東縣政府賠償之問題,仍
與被告核准徵收系爭土地之效力無影響。則原告復稱本件徵收土地案,需
用土地人即屏東縣政府未舉行公聽會及與原告為協議價購程序,其於徵收
前先行施工,亦未與原告協議補償價額,有違土地徵收條例第 10 條、第
11  條、第 12 條及行政程序法第 164  條之規定,均無足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99年訴更一字第 2 號
  要  旨:
區段徵收主管機關縣(市)政府於規劃分配抵價地後,除應囑託該管登記
機關逕行辦理土地所有權登記,並負有將抵價地點交給原土地所有權人接
管之公法上義(債)務。按「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
提出之效力。」為民法第 235  條前段所明定。區段徵收之抵價地之點交
(即提出給付)是否生提出之效力,土地徵收條例及其相關法規並無規定
,解釋應與民法第 235  條前段規定相同,故應類推適用民法第 235  條
前段規定,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提出之效力,債權
人得拒絕受領,而不負遲延責任。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