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土地徵收條例第 2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205 號
  要  旨:
按徵收處分所形成之徵收法律關係業經最高行政法院判決並非不存在確定
,依行政訴訟法第 213  條規定,訴訟標的於確定之終局判決中經裁判者
,有確定力之規定,繼承人已不得再主張該徵收處分因補償費未能於公告
期滿後 15 日內發放完畢而失效,致徵收之法律關係不存在。又繼承人或
其被繼承人對於土地之徵收補償處分,並未於法定救濟期間內表示不服,
則該徵收補償處分早已告確定。至於對於非補償處分所確定者,因依行為
時土地法第 236  條規定,尚需由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為核定,自
不得逕提起一般給付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248 號
  要  旨:
按不服中央或地方機關之行政處分循訴願或行政訴訟程序謀求救濟之人,
依現有之解釋判例,固包括利害關係人而非專以受處分人為限,惟所謂利
害關係乃指法律上之利害關係而言,不包括經濟上、情感上或事實上之利
害關係在內。是以,行政機關之開發許可處分,准許參加人在特定地區設
置工業園區,原判決以當事人一方於特定地區內有土地,開發許可處分執
行後,勢必直接影響其權益,自得對之提起行政訴訟。至於非開發案範圍
內之居民或土地所有權人,因與該開發許可處分實無直接法律利害關係,
其提起訴訟,因認顯欠權利保護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2年裁字第 1422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函知人民補償費業已存入銀行保管專戶並通知將進行建築物後續
拆除作業,或僅敘明縣市政府對於本件地上物拆遷補償案件之處理經過等
內容,均屬事實敘述及理由說明,其性質應屬觀念通知,而非行政處分。

4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402 號
  要  旨:
人民對行政機關之公法上請求權,若係發生於 102  年 5  月 23 日(含
該日)以前,惟其時效於 102  年 5  月 23 日(含該日)以前尚未完成
者,自 102  年 5  月 24 日(含該日)起適用新法,其已進行之時效期
間不受影響,接續計算其時效期間合計為 10 年

5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149 號
  要  旨:
(一)土地徵收條例關於得由繼承人領取補償費規定之適用,係
      以確知土地登記簿上記載之權利人已死亡為前提,如登記
      之權利人登記資料不全,且查無行蹤,生死不明,則在查
      無證據證明其確已死亡或經依法定程序宣告死亡者,即難
      認開始繼承。
(二)行政文書之送達,依行政程序法第 80 條規定,不以聲請
      法院核准及刊登新聞紙為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1947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施行後,有無締結行政契約,自應以兩造有無簽訂書面以為斷
,行政程序法施行前之行政契約,方可不以單一性文件為必要,而從雙方
往來文件查知是否已就補償事宜確已達成意思表示合致,認定是否已具備
書面之要件。

7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220 號
  要  旨:
按系爭土地在上開共有權移轉登記前後,該土地均為本件區段徵收之內容
及範圍,僅係共有人有所變動而已,其編定為本件區段徵收案應予徵收之
標的物,始終如一,是需用土地人以原共有人辦理協議價購之程序,因未
能達成協議,始依土地徵收條例申請區段徵收之程序,其程序仍相連貫,
並無就申請區段徵收後,始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者,再重新踐行之前業已
完成之協議價購等程序之必要。又本件區段徵收計畫書(含徵收土地圖)
、地價補償費清冊、建築改良物徵收補償費清冊等資料已經陳列在被告臺
南市政府 9  樓地政處地權地價科,已如前述,故本件區段徵收案之資訊
已經公開,至於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應附同徵
收土地圖,公布於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主要在方便被徵收土
地或土地改良物者閱覽,若主管機關漏未公布,因主管機關仍有其他公告
,復另行寄送徵收及補償通知函給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者,使渠等得
知本件區段徵收案之資訊已經公布在縣(市)主管機關之公告處所,故其
漏未在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公布徵收土地圖,僅會造成被徵收
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者之不便,尚不至於影響其權益,是上開土地徵收條例
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應屬對行政機關之訓示規定,其欠缺不
影響土地徵收之既有效力(最高行政法院 70 年度判字第 512  號判決意
旨參照)。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8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509 號
  要  旨:
關於權利行使在時間上之限制,除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外,實務上以「誠
實信用原則」為基礎,另創設出「權利失效」制度,而所謂「權利失效」
,係指實體法或程序法上之權利人長時間不行使權利,使義務人根據此一
事實及其他有關情況,認為權利人將不再行使該權利,則該權利雖未消滅
,亦不得再行使,否則即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其適用之對象包括請求權、
形成權、抗辯權與支配權等一切權利。至於權利人不行使權利之期間長短
,視權利之種類、內容及重要性而有不同。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9 裁判字號: 97年訴更二字第 14 號
  要  旨:
按「受發回或發交之高等行政法院,應以最高行政法院所為廢棄理由之法
律上判斷為其判決基礎。」為行政訴訟法第 260  條第 3  項所規定,而
此所謂法律上之判斷,係指法律上意見之意,受發回或發交之高等行政法
院,於更為辯論及裁判時,固應受其拘束,然此非限制高等行政法院調查
事實或證據之職權,高等行政法院於所指示之外,自可為別種事實證據之
調查。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0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1 號
  要  旨:
國家因公用或其他公益目的必要,雖得依法徵收人民財產,但應給予合理
補償,且應儘速發給。倘原補償處分已因法定救濟期間經過而確定,且補
償費業經依法發給完竣,嗣後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始發現其據以作成原
補償處分地價標準認定錯誤,原發給之補償費短少,致原補償處分違法者
,自應於相當期限內依職權撤銷該已確定之補償處分,另為適法之補償處
分,並通知需用土地人繳交補償費差額轉發原土地所有權人。本件被徵收
之土地土地既因地價區段劃分有誤,公告土地現值錯誤,致徵收地價補償
額補償處分地價標準認定錯誤,被告撤銷錯誤公告徵收,俟更正公告土地
現值後再據以重新辦理公告徵收,而據以發放補償費,並無違誤。又內政
部核准徵收號函內容,因與公告土地現值無涉,被告因公告土地現值有誤
所為撤銷公告徵收、重新辦理公告徵收等行政處分,並未變更內政部核准
徵收內容,自無須重新報經內政部核准即可另行公告。原告依據行政訴訟
法第 8 條第 1 項,請求原徵收公告給付徵收補償金應無理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7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35  條、第 149  條規定,公法上法律關係得以契約設定
、變更或消滅之。但依其性質或法規規定不得締約者,不在此限。此乃關
於行政契約容許性之規定,即行政機關原則上得締結行政契約,但如依事
件之性質或依規定不得締結行政契約者,不在此限。故行政機關得締結行
政契約之類型,自不僅限於行政程序法第 136  條規定之和解契約及同法
第 137  條規定之雙務契約。又行政契約,本法未規定者,準用民法相關
之規定。而所謂「併存的債務承擔」,係指由第三人加入既存之債務關係
,與原債務人併負同一之債務,而原債務人並未脫離債務關係之謂。故債
務之承擔,債務人雖有變更,而其債務仍為同一之債務,並非成立新債務
,原債務之性質及內容均不變更,且參照民法第 303  條第 1  項上段規
定,債務人所得對抗債權人之事由,承擔人亦得以之對抗債權人,則關於
承擔之債務消滅時效,自應自該債務原來請求權可得行使時起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741 號
  要  旨:
參照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第 25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直轄市或縣
(市)主管機關所為之通知及領取補償費之通知,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
物已登記者,依土地登記簿或建築改良物登記簿所載之所有權人及他項權
利人姓名、住所,以書面通知。本件被告依土地登記簿所記載之所有權人
及住址為通知,即屬合法踐行其程序,並無義務查證原告實際住居所。被
告就合法寄存送達,業已提出送達證書為證,依其上所記載,郵務人員確
實將系爭處分書寄存於台北市派出所,並且製作送達通知書二份,一份黏
貼於應受送達人住居所之門首,另一份置於該受送達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
處所,原告所稱特定人是否看到黏貼文書不影響寄存送達效力;寄存送達
並無應將文書交付鄰右之規定;原告並未證明上開記載有何不實之處,原
告主張寄存送達不生效力,委不足採。又所謂公示送達者,係指應送達之
文書,不能直接交付應受送達人,亦不能以間接、寄存、留置或囑託等方
式送達,經行政機關或法院依法定程序公告,於經過法定期間後,發生送
達效力之送達方法。本件既經寄存送達,自不符合公示送達之要件,當無
公示送達之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98年訴更一字第 18 號
  要  旨:
本件被告於臺南高分院 92 年度上國易字第 6  號判決確定,被告賠償第
一商業銀行系爭土地補償費 1,044,995  元後,被告始於 92 年 11 月 7
日府地權字第 9207105480 號及 92 年 12 月 6  日府地權字第 9200121
519 號函請原告於 1  個月內繳回原領補償費,故被告自 92 年 11 月 7
日起即有對原告請求返還系爭土地補償費 1,044,995  元之請求權,該請
求權係發生於行政程序法修正施行後,應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規定
之 5  年請求權時效。查被告於 92 年 11 月 7  日府地權字第 9207105
480 號及 92 年 12 月 6  日府地權字第 9200121519 號函請原告於 1  
個月內繳回原領補償費,原告未予理會,且未遵期履行,被告逕以移送嘉
義行政執行處執行(93  年度平罰執特專字第 978  號),然核該二函文
僅催繳通知書之性質,僅係類似行政執行法第 27 條所規定行為不行為義
務之直接與間接強制之「告誡」,猶如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
規定之「請求」,純屬意思通知,非屬於下命行政處分之性質,即非屬行
政執行法第 11 條第 1  項所規定本於法令所為之行政處分。再者,義務
人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而其處分文書定有履
行期間或有法定履行期間,或處分文書未定履行期間,經以書面限期催告
履行者,逾期不履行,主管機關得移送行政執行處執行,亦係「依法令」
規定,得以行政處分下命義務人履行上述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並經以行
政處分下命為一定內容之給付者始足當之。若非可由行政機關「依法令」
單方下命核定之金錢給付,即不符合上述逕行移送執行之要件。本件並無
何法令規定得由被告以行政處分核定返還金額,則被告不得以行政處分實
現其權利。被告 92 年 11 月 7  日府地權字第 9207105480 號、92  年
12  月 6  日府地權字第 9200121519 號函及 92 年 12 月 24 日府地權
字第 9207105752 號函移送嘉義執行處執行,即不得認合法中斷時效並使
時效重新進行。又被告自 92 年 11 月 7  日對原告公法上不當得利返還
請求權,自該時起即處於可行使之狀態,時效應予起算,至 97 年 11 月
7 日屆滿,惟被告未向原告提起給付訴訟,本件請求權時效應於 97 年 1
1 月 7  日屆滿,請求權時效已完成,該請求權利當然消滅。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4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2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73 條規定,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將文
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
前項規定於前項人員與應受送達人在該行政程序上利害關係相反者,不適
用之。應受送達人或其同居人、受雇人、接收郵件人員無正當理由拒絕收
領文書時,得將文書留置於應送達處所,以為送達。又送達之方法以於送
達處所直接對本人送達為原則,以確保本人確實知悉送達文書之內容,其
目的在強調「確實性」。至若送達人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送達人時,
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等之補充送達,則係程序經濟上不
得已之辦法,其目的著重在「安全性」,應送達人是否確實知悉送達文書
之內容,往往僅出於法律上之擬制。故補充送達僅須將文書付與應受達人
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等時,即屬合法送達,而不問該同居人等何時轉
交應送達之文書於應受送達人。本件抵價地申請人配偶既已自陳「係因信
件上沒有特別註明重要文件,工作忙,就忘記拿給抵價地申請人」屬實,
依上揭所述,該原因自不影響系爭函送達之合法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37 號
  要  旨:
參照花蓮縣興辦公共工程用地拆遷物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第 20 條規定
,合法建築物於規定期限自動拆遷者,按第 18 條規定查估價格二分之一
之發給自動拆遷獎勵金。但附屬建物之補償費不予列計。又行政程序法第
8 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而主張適用此項信賴保
護原則之要件,須有信賴基礎之存在、有信賴表現及行政機關欲去除信賴
基礎。查原告固曾於 97 年 12 月1 日提出陳情申覆書,請求鄉公所展延
至元宵節過後 1  個月內拆除,惟原告並非系爭被徵收之建築改良物之所
有權人,無權向被告請求領取系爭建築改良物之自動拆遷獎勵金,是原告
請求展延拆遷不能認另一原告已提出展延拆遷之申請。是故,鄉公所並未
同意展延期限拆除之申請,原告自無從主張有何信賴基礎之存在,原告此
部分之主張,尚非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658 號
  要  旨:
(一)按區域計畫法第 15 條之 2  第 1  項第 5  款雖規定許可開發應
      取得開發地區土地及建築物權利證明文件,惟土地徵收之程序須於
      開發許可之後,如於許可開發前即先辦理徵收完成原土地所有權人
      發價作業,其後開發計畫如未能許可,已發出之土地價金難以收回
      ,有使基層執行土地徵收公務人員滋生圖利土地所有權人之嫌,是
      因區域計畫法(地用)與土地徵收條例(地權)間之法條競合而產
      生矛盾,故在此情況下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總編第 6  點
      之附件二、附件三中明列此屬例外情形。是以,既已符合土地徵收
      條例相關規定得以徵收並已循相關規範之規定辦理,自無須提出權
      利證明文件。
(二)依行政訴訟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提起確認訴訟之要件,必須
      要有確認利益,僅於行政處分規範效力已因法律上或事實上理由消
      滅者,原告仍有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者,始許其提起行政處分違法
      確認訴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